“直男”中的“直”来自英文单词“straight”,与代指同性恋的“bent”相反,最初是在一些小众圈子内部特指异性恋的词语。该词于2014年左右开始在中国互联网上普遍使用,其意思也逐渐转变,在诸多网络社群中成为一种对特定男性的贬义性称呼。“网易数读”的相关调查显示,[1]“直男”起初被用来批评那些“对女性品头论足”“大男子主义”,以及“性别观念过于传统”的男性网民,后来则在网络骂战中,衍生成为“直男癌”一类的污名化词语,和“穷、丑、矮、胖”之类的人身攻击相互联系。这一贬损意味鲜明的“直男”形象是部分女性网民对种种不受欢迎的男性行为的糅合,它既投射出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呈现了不同社群的成员在网络环境下日渐加固的对立与偏见。但总体来说,这种单薄而负面意味强烈的刻板形象基本不为男性网民所接受。然而有趣的是,面对这种上纲上线的网络攻讦,网络体育社区“虎扑”的用户群体的反应却十分吊诡。这个90%以上用户都是男性[2]的社群并不避讳污名化的“直男”称呼,反倒集体自称“直男”并围绕该词建成了社群的核心文化认同,这就使得原本较为刻板的“直男”定义在社群的种种实践中发展出了更为丰富的含义,逐渐成为一种值得深究的新兴男性气质。那么虎扑社区里的“直男”气质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建成的?相较于粗俗而不受欢迎的“直男”刻板形象而言,它是否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又投射出社群内部存在着的哪些问题?围绕着这些疑问,本文以虎扑网站中的论坛用户社群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个人在论坛中的参与式经验,[3]尝试在社群内部勘探“直男”气质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复杂动因。虎扑用户社群与“直男”一词的紧密结合和虎扑的商业运作有着直接的关联。作为体育社区的用户群体,虎扑社群原本就存在一种围绕着体育爱好生成的模糊的群体认同,这种认同在网站盈利的诉求下,经过商业资本有意地引导,延伸成为一种相对稳固的以“直男”气质为核心的社群文化认同。想要了解“直男”认同为何生成,我们就需要首先了解虎扑网站。虎扑网站的创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留美博士程杭借助姚明2003年年底登陆NBA的热潮创办了名为“hoopChina”的中文篮球论坛。该论坛在此后几年迅速发展,衍生成为一家综合类体育门户网站,吸引了大量的体育赛事爱好者。扩展之后的虎扑网站积极地开设各类别的赛事论坛分区,并且开辟了一块名为“甘比亚大陆”(后改名为“虎扑步行街”)的日常话题讨论区,供网站用户在讨论赛事之余就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兴趣爱好进行交流。正是在此讨论区中,虎扑社群的成员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直男”认同。“虎扑步行街”的运营总监沈瑞恩曾经概括虎扑用户群体是“以18—40岁的青年男性为主,他们热爱体育和互联网,荷尔蒙比较充裕,也拥有充足的空暇时间,对于社会有热血和责任感。”[4]同质化的爱好、较为类似的价值观念,这使得虎扑论坛作为一个存在一定准入门槛的社区,具有更快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的基础。不过我们亦需注意,上述说辞也代表着虎扑官方对于其受众形象的有意塑造,尽管男性体育迷社群总是与“热血”“荷尔蒙充裕”等词画上等号,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们一定以此为核心建构群体认同。真正推动社群达成“直男”认同的,实际上还是不同的体育赛事方与虎扑网站官方对于受众喜好的各种接合策略。出于商业运作的需求,不论是赛事方还是虎扑网站都希望自己的受众群体具有相对稳定并且清晰可辨的特征。固定的受众标签一方面有助于受众文化的形成与受众黏性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商家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放提供了便利。此外,对虎扑这样的社区型网站而言,用户社群还是意义非凡的“潜在增长点”。如果受众的身份认同能够走出狭小的爱好领域,涉入更多的日常话题,以便网站方孵化体育外的“泛娱乐内容”,其社群就往往具备更大的营销价值。于是,在盈利诉求的推动下,两方力量便意图合力将虎扑社群塑造成一个认同更为聚合的网络部落。接合的第一步是由商业资本雄厚的各大体育赛事转播商完成的。正如肖恩·尼克松(SeanNixon)《展示男人味》一文所强调的,特定男性气质的聚合总是有赖于“观看”这一动作,广告则常常在此过程中助力颇多。[5]在体育爱好的影响下,虎扑社区的用户大部分都是特定球队或明星的拥趸。而在观看体育赛事时,商业转播的策略总会引导他们对赛事方所强调的某些核心元素产生认同。这些元素包括体育赛事的热血感、团队竞技的集体精神,以及体育明星的强硬风格。与之配套的示范性男性形象则会不断地出现在电视荧幕与巨幅广告牌上,试图引导观看者崇拜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虎扑作为这些体育赛事的新闻门户网站,进一步地扩展了上述的接合策略。因为虎扑论坛设置了日常话题讨论区的缘故,网站用户在社区中的讨论往往超出体育爱好而涉足泛娱乐话题,这就使虎扑官方获得了转播方所不具备的便利,不仅能够从用户的体育爱好下手,还能经由这些门类各异的讨论话题,从感觉结构上逼近用户,从而将社群的线上身份认同渗透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虎扑网曾经举办过诸如篮球“路人王”的民间赛事,这种活动不仅用来提升网站的知名度,也是为了塑造用户群体的文化认同。以平民赛事为招牌的线下活动强调一种“草根”精神,这与论坛用户们的运动爱好以及他们在日常聊天中时常强调的工薪阶层身份迅速接合,很快便成为社群的重要共识。此外,虎扑官方亦擅长捕捉用户日常聊天中的热点,并将其与用户们崇尚的硬朗粗俗的风格进行接合。论坛中著名的“虎扑女神大赛”便是这样扩大其规模的。起初这一比赛只是将各路女性影星罗列出来,一一品头论足的社群游戏行为,但在虎扑官方的推广下,这一活动被视为“直男审美”的风向标并且逐步商业化。最终,通过这些策略的引导,原本仅限于体育一隅的球迷身份认同便逐渐扩大成为一种所涉范围更大、风格也更为稳定的线上身份认同。它凸显并黏合了两种元素:社群用户们对硬朗风格的体育崇拜以及他们在日常话题中表现“男人味”,乃至存在物化女性之嫌的行为。而当“直男”一词成为网络中的热议对象时,由于这一形象在风格上贴近于虎扑用户社群既有的身份认同,它很快就被虎扑官方挪用到论坛用户身上,甚至也迅速被社群成员所接纳。不过,网站对于“直男”的接合也使社群成员陷入了麻烦。在话题炒作中,虎扑网尝试以“直男”为标签插入各种时兴话题,有意地放大社群讨论中合乎“直男”形象的行为。“虎扑女神大赛”之类的事件在为网站吸引了关注之余,也使论坛用户遭到了一些女性网络社群的攻击,她们将虎扑社群的消遣行为视作“直男癌”的意淫,并对虎扑社群展开了尖锐的批评。情绪上的对峙一经挑动,随即产生了两个结果,首先是虎扑社群的成员们被卷入了大量的网络骂战,其次则是“直男”认同在冲突中迅速发展,继而成为社群的核心文化认同。为了维护共同认可的“直男”气质,虎扑“直男”们开始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对抗当中,并将异质的男性气质以及消费它的女性粉丝群体树立为社群的假想敌,而商业力量的推手则在此时悄然后撤,使“直男”形象的形成显得如此水到渠成。2019年1月,虎扑社群因为NBA邀请娱乐明星蔡徐坤出任其赛事形象大使,而与蔡徐坤的粉丝社群发生了大规模的网络争吵。对NBA而言,受女性粉丝追捧的娱乐明星能够帮助NBA在中国地区扩大影响力,但这种行为却引发了其核心受众虎扑社群的不满。蔡徐坤代表着时下受到部分女性消费者欢迎的中性化男性形象,这种形象向来被虎扑社群贬损为“娘炮”。而在他为NBA拍摄的贺岁广告中,当身着冬装坐在客厅恭贺新年的蔡徐坤与场上奋力拼搏的篮球明星同时出现时,这一鲜明的对比不仅冒犯了篮球赛事的核心受众,也给予了他们贬低前者气质的理由。虎扑的用户们纷纷在论坛中跟帖上传自己“秀肌肉”的照片,以嘲讽蔡徐坤“娘炮”式的气质。[6]在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因为商业资本引导而出现的荒诞可笑的网络对抗,“直男”们似乎完全选错了攻击对象,把枪口对准同样是被塑造出来的另一种男性气质。但也正是在这种对抗中,我们得以看到“直男”维护自身男性气质的方式是如此浮夸且具有强烈的侵略性,这绝非只用情绪的对立便能概括的行为。看似毫无理由的夸张举动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调“直男”气质在面对其他男性气质时优势地位的同时,也暗示“直男”认同在表面强硬下可能存在的复杂性。硬朗粗俗的“直男”气质只不过是被有意提取出来的部分社群认同,使得社群以浮夸方式进行线上对抗的原因却被掩盖了,而要想得知这些被商业运作所遮蔽的社群经验,我们就需要深入虎扑社群的日常讨论中探勘社群的焦虑所在。虎扑社群“直男”气质的另一面向隐匿在讨论区的日常聊天当中,不同于面对其他社群时的侵略性,社群的“直男”气质在此常常是以相当弱势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弱势部分既展示了社群的普遍焦虑,也能够借以说明侵略意味鲜明的“直男”形象为何形成。下文中笔者就以虎扑著名的“绿化”文化为例来描述这种焦虑及其折射的社群困境。所谓“绿化”文化,是指虎扑社群成员们依托“恋爱挫折”的轶事讨论所产生的一系列“梗”。“绿”意为“戴绿帽”,是“被女友甩”或者“怀疑女友出轨”的夸张讲法。虎扑网友对于论坛中恋爱挫折的轶事表现了异常的关注,只要在日常话题讨论区检索“绿”字,多数帖子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该主题。这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发帖者围绕着“恋爱挫折”进行的归因以及回复者与他进行的互动,这呈现了社群成员怎样认识自身的危机。在这类帖子中,发帖者在简单地抒发失恋的负面情绪过后,总会转向归因的尝试,而它们大部分都落在了社群成员对于自身经济实力的质疑上。例如,在一篇名为“JR们,骂醒我吧,去接女朋友,却见她上了奥迪Q7”[7]的帖子中,发帖人将自己“被分手”的原因归结为女友的拜金。这种归因获得了大部分回复者的认同,也阐明了“直男”们的共同焦虑。虎扑社群认为他们恋爱受挫的主要原因并非硬朗的“直男”气质招人反感,反倒是因为社群成员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拥有“强硬”的物质基础。此时“直男”们的话题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们不再执迷于展示肌肉来建立硬朗的形象,反而开始通过恋爱问题抒发起工薪阶层的“经济焦虑”。实际上,这种话题转向并不是因“恋爱挫折”话题而导致的偶然情况,“直男”们的“经济焦虑”与他们对于自身硬朗形象的强调之间的确存在着因果关系。甚至可以说,这种形象的出现正是在“直男”们逐渐认清了个人经济实力已经成为当前男性气质的重要基础之后形成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直男”气质的现状息息相关,需要被放置在社会环境变迁的历史脉络中来理解。表现强硬的“直男”气质并非只是体育爱好的影响,它本身也是改革开放之前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男性工人气质的残余。而在过往40年的社会变迁中,这种旧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基底。蔡玉萍与彭铟旎在《男性妥协: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性别》一书中指出,迟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已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型。“父权制的基本结构虽然仍被保留”,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大量工人被迫失去了本地的稳定工作,开始随资本的流向而流动。[8]这就使得既有的宗族关系以及建基其上的不言自明的男性气质开始剧烈地动摇。与此同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政策引导出一种重视物质利益的支配性文化,个人经济能力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也随即成为支配性男性气质的重要基础。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变易对于虎扑社群这样的普通工薪阶层而言显然并不有利。一方面,作为随着资本转移而被迫流动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脱离稳定的本地关系,亟须建立新的关系来重建男性气质;另一方面,将经济实力作为评价标准,在当下实质上就意味着将买房买车、成家立业的艰难问题抛给工薪阶层。在此情况下,虎扑社群势必难以与新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对接,从而退居到从属位置上去,需要尝试建立一种与之有所区别的男性气质来处理自身的现实困境。然而社群内部“恋爱挫折”的轶事分享或多或少地验证了尝试的受挫。虎扑社群希望以爱情找回受挫的自信,在两性关系中寻找一种与经济逻辑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恋爱挫折”的出现反而帮他们确证了经济能力的必要性,也就令社群成员所处的从属位置与支配性男性气质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刻的不协调:在面对作为社会共识的经济逻辑时,现实经历暗示社群成员,自身的挫折只能被化为经济问题,几乎不可能通过其他形式来解决。但面对现行的社会制度,他们却清晰地意识到通过个人努力变得“有钱”也相当困难。这种不协调最终让虎扑社群无济于现实困境的处理,只能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在线上组织起自我保护,想方设法地对各自的现实困境进行回避和否认。在前述部分中,我们已经看到虎扑“直男”在面对不同网络社群的批评时,常常以强硬粗俗的风格露面。这种风格总是被诟病为“大男子主义”,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旧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残余资源,被社群挪用来进行自我保护。而这种强硬表现也不过是社群聊天中的少数,讨论区中更常见的是一些极为低调弱势的自我保护方式。仍然是之前引述的“恋爱挫折”帖子中,回复者与发帖者展开的互动极具调侃意味,有人劝发帖者分手要“分得有尊严一点”,还有人戏谑地质问道:“(遇到这种事)你就不能骗骗自己吗?”这种嘲弄行为并非孤例,甚至早已成为虎扑社群在分享“恋爱挫折”轶事时的固定模式。在“绿化”文化的分享中,形成了一种被戏称为“绿色文学”的帖子类型。这是指发帖人在书写自己的恋爱挫折时,会长篇大论地进行细节描述,不仅要写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还会把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一一复现。例如,虎扑著名的“突变体”帖子中,发帖者就以一种浮夸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自己“被分手”时内心的“轰鸣”:“突变是以闪电和雷鸣的方式入侵的,像一颗子弹撞到胸口上炸开,爆炸带来的瞬间的压力从心脏传到每一根毛细血管,全身的细胞都停止住代谢和思考,仔细地聆听这一刹那的震荡。”[9]帖子表演性极强的文字并不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是希望得到某种戏谑的、解嘲的回复,让整个创伤事件转化成“围观被绿”的狂欢。有水友在类似帖子中回复道“年纪轻轻干吗不好,(非要)相信爱情”,抑或是“兄弟还没结婚(吧),就这么想吧,是你绿了她男朋友”,这种心照不宣的嘲弄以消解问题的“精神胜利法”为整个社群暂时回避了“直男”气质的危机,但也使得“直男”的痛脚显露无遗——他们无法按照社会普遍认同的“金钱至上”原则来对峙现实困境。此时,“绿色文学”式的浮夸自嘲更像一种无可奈何的抱团取暖。虎扑社群的成员们习惯互相称呼为“JRs”,意为“家人们”或是“贱人们”,这一语双关的用法显然精准地说明了社群在面对作为社会共识的经济逻辑时的弱势策略。需要指出的是,虎扑社群虽然最终默认了占据社会常识中支配地位的经济逻辑,但在社群的日常讨论中,“直男”们也在尝试寻找一种与之有所差异的价值观念,将其作为自身男性气质的基底。然而这种尝试往往因为其自身的含混而迅速地消解,导致“直男”们走入价值观的困顿。社群成员开始有意地割裂线上世界与线下世界,将前者作为安全区,脱卸自己在线下的角色和责任,主动消解自己所相信的价值理念,以求不在网络世界中面对被认为是无法解决的现实困境。由此导致的便是社群不断地向支配性文化的生产机制妥协退让,社群成员们越来越难以提出与其不同的方案来建构社群的文化认同。在这里笔者以虎扑网在2019年5月举办的“街薪奋斗史”活动为例,对这种倾向进行说明。所谓“街薪”,就是指 “步行街(讨论区)平均年薪”。社群成员在日常聊天中有一种调侃的说法,会在讨论工资问题时戏称自己“年薪(高达)30万”,反讽本社群工薪阶层的贫乏收入。虎扑网官方希望对这种自嘲进行接合,将其演绎为“直男”群体为事业打拼的奋斗故事。但在话题讨论中,论坛里却并未出现虎扑网希望看到的积极向上的意愿,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感受蔓延在整个社群当中。一方面,当论坛中有人试图发帖散播反对“金钱至上”的心灵鸡汤时,往往会遭到戏谑的回复。如在“一个人如果在没钱的时候无法收获爱情的话,那他在有钱的时候也无法收获爱情”[10]一帖中,论坛有人回复道:“多大了,还看青年文摘?”无独有偶,在“你不能为了钱而去努力奋斗……”[11]一帖中,发帖者试图援引袁隆平这句对青年的忠告,但却同样遭到了戏谑地反击:“我的理想就是钱怎么办?”社群成员们几乎将现实生活的问题全部化成经济问题,但另一方面,一旦谈到“奋斗”的话题,没有“向上”的意愿却又成为一致的特点。有虎扑用户发问道:“年轻人不想努力,不想奋斗,真的不行吗?”[12]由此向社群成员诉苦自己的工作压力,希望得到大家的开导。然而这种“不想奋斗”的态度却获得了部分成员的认可。既有人戏称“(帖子的)内容引起舒适,谢谢楼主”,也有人诚恳地回复道“我觉得我完全可以理解你。不要被大多数人所左右,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再说了,那些键盘上天天叫你努力的,现实里基本都是白努力或者躺着玩论坛说自己努力的”。回复者不但不再愿意对“努力”抱有积极态度,甚至还以“白努力”的论调试图否定其意义,拒绝承认自己具有改变目前生活状态的能力。在这种对主流成功学的彻底否认中,社群成员们的确对经济逻辑产生了质疑,继而希望把握住一些能够相信的稳定价值。有回复者在“街薪奋斗史”的总帖下这样写道:“鄙人马上而立之年,在帝都互联网行业做IT,街薪达到了,街薪也能带给我一些物质上的富足。但也让我损失很多……在帝都买了房,压力更大,不敢失业不敢生病……除此之外还有精神上的缺失,没时间追求自己的理想,培养自己的爱好,全部时间只能搭在工作上……希望大家在奋斗的时候,不要忽视了身边的亲人爱人,不要丢掉自己的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13]回复者敏锐地意识到“街薪”背后的迷思,认识到金钱在处理现实问题时的无力,并且希望回归到“家庭”“个人理想”与 “社会责任”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追求目标,建立一种不同于“钱”的价值标准。但是这种打破金钱迷思的尝试很快就在对他的回复中被打断了。有人对他的诚恳发言评论道“写了这么多,目的还不是跟我一样,现金666”(街薪奋斗史总帖上写明对“回帖者随机送出10个666元现金红包”)。这一评论并没有直接否定论坛“成功人士”模糊的意义追寻,而是直接以岔开话题的方式阻止了建立不同标准的可能,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虎扑“直男”们的复杂心境:经济逻辑并不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影响,也随着过往40年来的社会结构转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当中,个人就算并不认可这种观念的合理性,也只能默认它的存在。因此,一旦经济逻辑开始侵蚀社群成员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以及希望坚守的信念,“直男”们便会运用类似于打断话题的方式主动退让,并且表现出一种价值观上的随意,似乎只要不对任何事情抱有高期待,不再坚守任何价值,就能避免自己坚信的价值被支配性的经济逻辑所攻破。这样的处理方法在面对经典的“恋爱挫折”难题时使用得尤为频繁。社群成员常常会拒绝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期待,并且直接将其降格为性欲。这种表达类似于“绿色文学”,是一种浮夸的戏谑,发帖者和回复者首先将自己表演为厌女症患者,发出带有“我最讨厌女人了”字样的图片,以表明自己对于异性的拒斥。 图1图2
而图2中文字信息与图像的反讽组合则会在图1之后出现,[14]在叙述上表现了与图1相反的效果,通过将“女人”直接化约为性对象来表现发帖者的欲望。这种明显的自我贬低在虎扑论坛中有一种妙用,它通过将男女关系简化为对欲望的需求,跳过了虎扑经典议题“恋爱挫折”当中金钱与爱情的关系问题。类似的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社群成员真的不再对生活抱有任何的美好期待,反而说明他们始终都需要一些与“金钱至上”的共识有所区别的价值观念来平衡自己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经济逻辑的不断扩张,社群很难长久地坚守这些“不应被动摇”的基本价值。于是,他们便先一步将男女爱情降格,以避免价值观念之间的可能冲突。在此我们已经触及“直男”社群中这种消解趋向的核心目的,即主动将自己置信的价值进行贬低嘲弄,以此来为自身保留一些最起码的稳固价值。严格地讲,虎扑社群的“直男”气质作为一种从属性的男性气质,并未形成一种与当下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逻辑有所差异的价值标准。虎扑社群最终所做的,仅仅是用一种拒绝“向上”的消极态度为其制造杂音。而在现实的逼仄下,社群一步步地进行妥协和退让,最终只能以自我解嘲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念。这并不是说“直男”气质的存在毫无意义,虎扑社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视角,来观察当下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的男性是如何在日益坚固的支配性文化下建构自己的线上身份的。在此过程中,支配性文化与商业资本的力量不断地渗透进“直男”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在社群的日常讨论中寻觅到一些还未成型的价值观念,它们可能是使“直男”气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的资源。首先,我们仍须强调支配性文化对于“直男”社群的影响。这种力量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而形成,奠基于日益深化的“去政治化”与市场改革的事实之上,渗透进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虎扑“直男”们意识到个人的爱情都要经过物质利益上的审慎考量之后,社群便很难再抱着十足的信心对峙经济逻辑的不合理处。社群的消极态度总体来说是在以一种妥协退让的态度最低限度地维持着个人对生活抱有的理想。其次,商业资本在整个“直男”气质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总体而言却是负面的。虎扑网站挪用了“直男”们在日常讨论中粗俗与侵略性的一面进行话题炒作,却并没有为低调消极的部分留出位置。实际上,虎扑社群中真正与经济逻辑存在差异的价值观念在于一种对“家庭”和“家人”的强调。这里的“家庭”一方面是指虎扑“直男”们现实中的家庭,另一方面则是指“直男”们将虎扑社群也视为与“家庭”类似的关系紧密的组织。在虎扑“直男”气质形成的过程中,这种“家庭”观念始终没有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我们也难以忽视,正是这种含混不清的观念引导着虎扑社群的抱团取暖,甚至还为他们树立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个人对于“家庭”,尤其是现实中的家庭的责任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无本之木,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于旧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接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其基底的宗族关系与稳定的本地网络逐渐变得支离破碎,于是“家庭”与“爱情”便成为修复男性气质创伤的新工具。从这一角度来看,社群对于“家庭”的强调也有复杂的动因,作为对现实中的家庭的强调,它既可能是一种在社会上受挫,继而希望回归家庭的消极之举,也可能是男性希望恢复相对保守的男女关系,重获男性气质的本能渴求;而作为对“家庭”般的网络社群的强调,它既是商业资本增加用户黏度的手段,也总是成为网络骂战与“厌女症”的温床。尽管如此,我们更需注意的是,虎扑社群对于“家庭”的强调所指向的,实际上是他们对于强调物质利益的社会中日渐疏离的人际关系的不满。当整个社会都在围绕着经济逻辑把自己打造成一台竞争机器时,虎扑“直男”们尝试召唤一种对社群/家庭的责任感,以在小范围中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直男”气质的驳杂产物或许能够借助网络社群中的共鸣而得到发展,继而启发我们对于男性气质的进一步思考。[1]以下关键词来源于网易数读“分析了300万字文本后,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直男癌”,http://data.163.com/17/0830/19/CT43NV6M000181IU.html.[2]该数据来源于“抓取6W+篇帖子、13W+个人用户信息,分析虎扑论坛与用户数据”,http://www.woshipm.com/data-analysis/857392.html.[3]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参与式观察”。笔者作为虎扑论坛的用户以“潜水”的方式追踪了虎扑社群在2019年4—6月出现的一部分核心议题,并对这些议题进行了简要的整理,下文所提到的“街薪奋斗史”以及有关“绿化”文化的帖子大部分出自该时段.[4]“步行街或许是虎扑新故事的开始,是时候好好利用‘直男’这个标签了”,见http://www.lanxiongsports.com/?c=posts&a=view&id=6438.[5][英]肖恩·尼克松.展示男人味[A].[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68—487.[6]资料来源于“为什么虎扑直男这么惦记蔡徐坤?",见http://www.sohu.com/a/256471476_548660.[7]“JR们,骂醒我吧,去接女朋友,却见她上了奥迪Q7”,见https://bbs.hupu.com/27223272.html.[8]蔡玉萍,彭铟旎.男性妥协: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性别[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6—17.[9]该帖原名为“女友出轨”,曾发布在虎扑步行街社区的情感区,现已被清理.[10]“一个人如果在没钱的时候无法收获爱情的话,那他在有钱的时候也无法收获爱情”,见https://bbs.hupu.com/27262753.html.[11]“你不能为了钱而去努力奋斗……”,见https://bbs.hupu.com/29422863.html.[12]“年轻人不想努力,不想奋斗,真的不行吗?”见https://bbs.hupu.com/29307354.html.[13] “【街薪奋斗史】真实JRs出镜,聊聊街薪背后的故事,每个不放弃的人,都是生活的勇者!”见https://newjr.hupu.com/v6746211863408673031/27883819?app=hupu.[14]相关例子可参见https://bbs.hupu.com/27414114.html.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