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若圣 | 史与论:2019—2021年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略

孙若圣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2-05


专栏

书界观察

作者:孙若圣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导读】2019年至2021年,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界总计出版图书17部。研究主题从经典作家延绵至大众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而少女中国、女作家的越境叙事等专题研究则展现了日本学界独有的问题意识。从作品性质来看,在文学史与文论两方面皆有重磅成果,且新发现的史料能够快速应用于研究中,显示出日本学界史与论学统间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日本汉学  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  文学理论



01

2019-2021年间日本出版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书目

总体情况


由于中日两国间相近的文化背景、学科传统及地缘关系,日本是海外汉学中不可忽视的重镇。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大体受到两种学统的影响。其一是由古典中国学经由京都学派的巨擘如白鸟库吉、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生发的考证学统;另一种是战后逐渐成熟的竹内好、丸山升、木山英雄等兼具学识修养和社会关切的“思想家型学者”所代表的现实观照学统。后一批学者是重建日本战后中国文学研究的主心骨,目前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大多是这批学者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在日本,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并非主流学科,但经过数十年的学术积淀,学者们在方法论层面上继承了考据学的实证主义和史料批评思想,又在问题意识上浸润了通过文学观照现实的学术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传统。与此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数量众多的旅日学人及国内的中日比较文学学者也参与进了日本学界的学术生产,他们在保有自身的学术立场和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或熟练使用日语发表作品,或通过译介将国内的学术成果引入日本,在日本出版发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产物中贡献了可观的比重(后续的盘点将证实此点)。因此,在讨论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界状况时,我们首先需注意该学术共同体在构成和思想上的多样化,切忌将讨论的范围由“日本学界”纯化为“日本人的学界”。

本文将通过盘点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研究/论集/文学史,以此总结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与学术前沿。从回溯性的视角来看,2019年至2021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期之一:疫情于2019年年末张开獠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需要在病毒阴影下的“新常态”中进行日常生活。但本文选择最近三年的最重要原因在于,该段时期内日本共出版相关研究及文学史共17部,这个数字恰可在本文篇幅内较为合理地编排阐释,如过少则失去了盘点的必要,过多则难免挂一漏万。以下将17部研究/论集/文学史的信息按出版日期顺序罗列,括号内为笔者自译中文书名,后文进行讲解时将使用该中译名。
 
1.山口守(著).《巴金とアナキズム:理想主義の光と影》(巴金与安那其主义:理想主义的光与影).中国文库.2019.3.
2.阪本ちづみ(著).《張恨水の時空間:中国近現代大衆小説研究》(张恨水的时空间:中国近现代大众小说研究).勉诚出版.2019.3.
3.中里见敬(编著).《『春水』手稿と日中の文学交流:周作人、謝冰心、濱一衛》(《春水》手稿与中日文学交流:周作人、谢冰心、滨一卫).花书院.2019.3.
4.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编著).《目加田誠「北平日記」:1930年代北京における日中学術交流》(目加田诚《北平日记》:1930年代在北京的中日学术交流).中国书店.2019.6.
5.張欣(著).《越境·離散·女性:境にさまよう中国語圏文学》(越境·离散·女性:彷徨于界限的华语圈文学).法政大学出版局.2019.7.
6.岡田英树(著).《「満洲国」の文学とその周辺》(伪满洲国的文学及其他).东方书店.2019.7.
7.刘大先(著)、陈朝辉、山城智史(译).《現代中国と少数民族文学》(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东方书店.2019.9.
8.青野繁治(著).《中国モダニズム作家の歴史再構築:施蟄存歴史小説論》(中国现代主义作家的历史再造:施蛰存历史小说论).朋友书店.2020.2.
9.藤井省三(著).《魯迅と世界文学》(鲁迅与世界文学).东方书店.2020.11.
10.刘岸伟(著).《庚子文集:比較文学をめぐる研究と回想》(庚子文集:围绕比较文学的研究与回想).白帝社.2021.3.
11.牧野格子(著).《謝冰心とアメリカ》(谢冰心与美国).晃洋书房.2021.3.
12.中国モダニズム研究会(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会)(编).《夜の華:中国モダニズム研究会論集》(夜之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会论集).中国文库.2021.3.
13.稲森雅子(著).《開戦前夜の日中学術交流:民国北京の大学人と日本人留学生》(开战前夜的日中学术交流:民国北京的大学人与日本留学生).九州大学出版会.2021.4.
14.郑万鹏(著)、伊藤敬一、中山時子、藤井栄三郎(译).《中国現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白帝社.2021.6.
15.竹中义(编)、佐藤利行、大山洁、刘金鹏(监修).《竹中伸の軌跡:老舎文学への道を開いた》(竹中伸的轨迹:打开通往老舍文学之路).白帝社.2021.9.
16.彭雨新(著).《交争と越境:史料が語る二十世紀日中文芸の諸相》(交争与越境:史料中的二十世纪中日文艺诸相).三恵社.2021.10.
17.滨田麻矢(著).《少女中国:書かれた女学生と書く女学生の百年》(少女中国:百年间被书写的女学生与进行书写的女学生).岩波书店.2021.11.

从出版年分布来看,2019年共出版七部;2020年只出版两部。更兼其中一部出版于2月,彼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尚未完全波及日本。显而易见,疫情导致的工作节奏异常化对出版与流通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2021年出版八部,出版量已恢复(乃至超越)2019年水平,从中可以管窥学术界与出版界已经逐步适应了新常态下的工作模式。从出版社分析,17部作品中有3部来自东方书店,3部来自白帝社,2部来自中国文库,2部来自大学附属出版机构,中国书店、朋友书店、岩波书店等各贡献了1部。这些出版社中,东方、中国、朋友专事中国相关书目的出版,白帝社的业务范围集中于东亚地区的语言及人文科学类图书,此四家出版社出现是榜单上的常驻者。此处需格外关注的是岩波书店和中国文库。

岩波书店(股份公司)成立于1949年,是日本最具权威性的人文社科类综合出版社,书品有口皆碑,要求选题或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总之即有“成为经典”的可能。虽然岩波的前任主编马场公彦有意识地推动中日间的图书出版交流[1],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选题并不多见。因此,滨田麻矢的《少女中国》得以入选,无疑是对该著学术价值的肯定。另一出版社中国文库(股份公司)成立于2015年,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杉并区,主营业务为图书出版发行、二手书交易等。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查阅可知,中国文库自成立以来共发行出版物八种,都是中国文艺类相关学术成果,无任何大众读物,因此,其业务范围较上文提到的东方、朋友等传统意义上专注于中国类书籍的出版社而言更加狭隘。且成立六年以来共发行八种图书,直观而言业务量较为平淡。有关中国文库的更具体信息尚待进一步确认。

从种类来看,17部出版物中含有三部基于博士论文的专著《少女中国》《谢冰心与美国》《开战前夜的日中学术交流》;两部史料集《目加田诚〈北平日记〉》《竹中伸的轨迹》;两部译著《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两部会议/学会论文集《〈春水〉手稿与中日文学交流》《夜之华》;以及其他专著。由于学界通行将发表的单篇论文排编成册的生产方式,因此,此处包括博士论文的“专著”在内,事实上都是广义上的“自我论文集”。下一节开始将按照特定主题分别对17部出版物进行简要的梳理与介绍。
 

02

作为作家的女学生与留学生


首先由三部博士论文开始。自百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问世以来,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塑造现代中国少年、中国青年的形象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长久不衰的母题。在这其中,中国少女被默认为包含在“中国少年”的论述范畴内。但事实上,“创造少女”的先行研究只见于零星论文,相关的整体性论著尚不多见。从这层意义而言,滨田麻矢所著《少女中国》一定程度上填充了相关研究谱系中的空缺。滨田以“少女基于自我的人生抉择”“作为理想或强制观念的浪漫之爱”“女性之间的纽带”等命题为基点,考察了20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的女学生书写,还原了波澜万丈的时代背景下女学生被各种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创造和塑形的过程,并探讨了女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走出学校这一“有截止期的乐园”后面临的多元化的人生进程。

《少女中国》中并未言及著名的“女学生”冰心。但冰心的学生生涯特别是留学生涯在另一部博士论文中得到了深入讨论。《谢冰心与美国》的著者牧野格子认为,目前对冰心的主要研究都集中于她的“爱的哲学”、对劳动人民的温情及她的爱国热忱,而冰心在美留学经历尚未受到充分关注。因此,牧野以韦尔斯利学院所藏文书及哈佛所藏冰心在燕京大学的恩师格蕾斯·博因顿(Grace M.Boynton)相关资料为中心,详细考证了冰心在美国的三年求学时光,并阐释了冰心在美国的一系列经历如重病体验、与吴文藻的相识、与日本同学濑尾すみ江的交往等,是构成冰心“爱的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样关注于学人或作家的异域体验,稻森雅子在《开战前夜的日中学术交流》中考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赴北京(北平)访学的仓石武四郎、目加田诚等中国学家与身在北京的中国学者马廉、孙楷第、钱稻孙等人的交往实态,描绘了乌云压城的时代背景下中日两国知识分子间在学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交流、合作与冲突。正如稻森所言:目前为止,昭和初期学术交流的实态或无意识,或因有意识地避讳那段时期的历史而被忽略了,我们只能略闻一二。因此,我们这一辈学人的使命在于窥当时交流之一斑并对那段交流史做出重新评价。[2]稻森的史心可鉴。

巧合的是,牧野与稻森的两部专著都使用了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而这些史料亦在这几年由九州大学的学者们陆续整理出版。牧野《谢冰心与美国》的第四部第四章讨论了冰心著《春水》诗集的英译。与该部分研究密切相关的是九州大学教授中里见敬发现了冰心的《春水》中文版手稿。该手稿为冰心“为刊行诗集单行本所抄录的定稿”,手稿交由周作人后由周氏“以线装方式装订成册”,并付题记。[3]后周作人将手稿转赠时任九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滨一卫,并在九州大学滨文库中保存至今。中里对照1939年的周作人日记按图索骥发现手稿后,于2018年召集了《春水》手稿相关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周吉宜、赵京华、潘世圣等中国学者受邀出席。会后,中里整理了四篇会议论文及十三位嘉宾的主题演讲,编成论文集《〈春水〉手稿与中日文学交流》,牧野格子的论文《博因顿译〈春水〉中的注释》收录其中,该论文就是牧野博论第四章第四节《英译本〈春水〉的翻译手法与新的阐释可能》的初稿。手稿的发现推进了牧野的研究进展,而目加田诚《北平日记》在稻森博论中扮演的角色则更重要。目加田诚历任早稻田大学教授、九州大学教授,其《北平日记》是目加田诚1933年至1935年在北京留学时的记录,主要内容有与中国文人间的往来,与当地日本侨民和北京市民间的交往,对中国市井风俗的观察与思考等,具有超越文学研究史料的价值。日记由稻森等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成员转化为现代日语,再由九州大学教授静永健进行注解。静永健是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代表人,同时也是稻森的博导。

除了上述九州大学的贡献外,老舍在日本传播的相关史料梳理亦有进展。《竹中伸的轨迹》的传主竹中伸1922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今东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科,后考入外务省,战时为日本大使馆一等翻译。1943年,竹中翻译的《骆驼祥子》在日本出版。1946年回日本后,竹中专注于老舍的翻译工作,译介作品收编为《老舍小说全集》共十册。其三子竹中义根据父亲多年来积累的日记编著了《竹中伸的轨迹》,还原了竹中伸跨越中日两国的漫长人生轨迹,以及与中国文人间的往来情况。此外,书中还详细记录了广播剧《骆驼祥子》1954年在东京广播电台播出的历史过程。该作为考证老舍在日本的译介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日本学界近年来对新史料的发现与整理,切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与课题。笔者也期待更多学者整理流布于全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并将这些史料公开出版,促成学术的新进展。
 

03

来自中文的译著与

华人/中国学者的业绩


随着日本研究机构中中国/华人研究者及留学生占比的增加,也得益于两国间学术界出版界的深入合作与交流,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生产中来自华人/中国学者的贡献越发明显。伴随着近年来国家各级外译项目及海外出版项目不断规范化、成熟化,可以预计日本学界中来自华人/中国学者的贡献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本文将华人/中国学者的成果单列介绍。

首先是两部译著。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日两国间人文社科类著作的出版交流虽然日益繁盛,但尚未达到平衡状态。总体而言,国内出版社更倾向于引进日方出版物,被日方引进的国内著作数量有限,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书籍则更为稀少。近年来,国家各类外译出版项目蓬勃展开,许多优秀的现当代文学著作借此东风获得了与外国读者见面的机会,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就是其中一例。刘氏原著自2013年第一版发行以来,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经典,其学术价值与影响力在此不赘。日译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由原著的序章及第一至四章构成。该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篇幅上受项目节制,加之日语行文一般情况下长于中文,故日译版保留了书中的核心部分,割爱了原书第五章《迷狂与信仰》。

少数民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中国文化的多面性,少数民族问题是中国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同时也极易被曲解利用。鉴于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较为有效的应对方法之一就是在国际上传播国内对民族研究的高质量成果,将学理性的中国声音传递给国际知识界,以引发他们的反省与再思。无疑这也是两位译者陈朝辉(清华大学)、山城智史(名樱大学)的初衷。两氏在合著的《译后记》中明确表示将该书译为日语的最初动机即回应“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外国读者在接触所谓‘中国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尤其是日本这样的单一民族国家从国际性的视角观察中国时,‘少数民族’就更易成为突出的问题”[4]。刘书一方面“以宏阔视野观照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书写”,一方面分析在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所经历的“主体嬗变、身份认同的觉醒与危机”[5],当可构成与国际学界平等探讨的一种叙事。

郑万鹏是我国著名文学史家,先后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其两部姐妹作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国内同类型著作中并非最具声望者,但以作家带史的叙事模式及对梁实秋、胡适等作家的包容性评论立场在出版当时别开生面,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重视。郑氏《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日译版于2002年出版,成为第一部译入日本的中国学者所著当代文学史。之后的第二部则等到了2013年,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在东方书店出版。但是郑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出版经历非常曲折。事实上,该书日译书稿早在2015年之前就已完成[6],但当年郑万鹏故去,主持日译的著名汉学家伊藤敬一(同时也是郑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核心译者)也持续抱病,于两年后的2017年离世。之后该书日译版的出版长时间搁置,直到2021年始见天日,成为郑万鹏与伊藤敬一等前辈学人留给这个世界的馈赠。

任教于日本法政大学的华人学者张欣对“华语圈文学”内部的离散与越境做出了探索。“语圈”为日语,意为使用某种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总称。“华语圈文学”最早来自藤井省三著《中国语圈文学史》的中译,现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固定用法,含义为世界各地使用话语从事的文学活动及其产物。近二十年来,张欣的关注点在于女性作家在“华语圈”内部“越境”时产生的文学生产。具体而言,张欣将目光聚焦于梅娘、张爱玲与龙应台三位女性作家。梅娘在抗日战争时期来往于伪满洲国和沦陷的北京,张爱玲活跃于孤岛上海和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去了美国,龙应台的足迹更是遍布众多地区。张欣通过分析她们在20世纪华语圈中不同时期的“越境”及她们在故乡和异域间的妥协和抵抗,探讨文学和身份认同之间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关联。从章节的出处来看,本作可视为张欣多年来相关主题研究的总结。前述滨田将研究的重心置于“作为女学生”的女作家,张欣则探讨了女作家们离开校园后在华语世界“飘零”中产生的叙事。

《庚子文集》的著者刘岸伟1981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日留学,目前任教于东京工业大学,是著名的文学史家及比较文学专家,曾获得三得利学艺奖及和辻哲郎文化奖。文集收录了过往发表的论文、书评、随笔等总计38篇,是刘岸伟对自己学术历程的回望与总结。有总结就会有展望,青年学者彭雨新博士在《交争与越境》中,通过对以往未受到充分关注的中日报刊文献史料的爬梳与精读,探讨了20世纪中日文学交流史与跨文化书写。专著的主体部分聚焦战前、战时、战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以鲁迅、徐志摩、横光利一、中岛敦、菊池宽等中日文学家、文化人为主轴,展开文本分析与个案研究,提示了观察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交往脉络的新视角与新的阐释空间。
 

04

安那其、现代派与世界文学


本次的盘点中,除郑万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另有一部遗著,即阪本ちづみ的《张恨水的时空间:中国近现代大众小说研究》,阪本女史于2016年急逝,同为中国文学研究专家的丈夫牧阳一整理阪本作品的文萃出版,这也是阪本女史的唯一一部著作。书名虽为张恨水,但书实际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张恨水研究,第二部分是新时期文学研究,提及的作家有马原、苏童等,第三部分为随笔,整部书高度浓缩了阪本的求学生涯和学术积累。学界公认阪本学术贡献在于其张恨水研究。其一,阪本是日本极少数张恨水(乃至鸳鸯蝴蝶派文学)研究的专家。其二,阪本从城市构造、近代交通、近代生理病理、媒体等相位解读张恨水的作品,将张恨水小说的情节放在拓扑学的区间内阐释,以此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张恨水的读者众多,但终究是“新时代中的旧人”;与之相对,在同一时代“新时代中的新人”们开辟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日本学界对这些作家的研究有着丰厚的积累。藤井省三主攻以鲁迅、莫言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文学,曾任东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是国内最具知名度的日本学者之一。此次藤井在新作《鲁迅与世界文学》中主要探讨了全球化的视野下东亚各国家地区作家对鲁迅的接受体验,如松本清张最初的悬疑小说理念来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张爱玲的爱情悲剧叙事受到了鲁迅和萧伯纳的影响等。该作展现了藤井处理鲁迅文学的一贯理路,即将鲁迅作为文坛的锚定置于更加广大纵横的时间与空间中,基于比较文学的视角考察鲁迅的接受史与被接受史、读书史与被读史。

藤井1978年赴复旦大学留学时,东京都立大学的青年博士生山口守正在复旦大学日语系任教。山口在复旦偶遇贾植芳,并在贾植芳的引导下进入了巴金研究的场域。在《巴金与安那其主义》中,山口基于巴金与爱玛·戈德曼、刘忠士等大量活跃于北美的安那其主义者之间的交往及巴金对萨科-樊赛蒂事件和西班牙内战的体验,考察了巴金理想中安那其主义的本质以及他的文学作品中反映的自由和平等思想。河村昌子所言,“书中展现的巴金和各国的安那其主义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如澎湃之巨浪,这是从《巴金全集》中无法观察到的巴金形象”[7]。书中使用了大量山口经年累月在世界各地访得的巴金一手史料,这批史料不光成为该作含金量的重要保证,也为巴金研究领域的史料积累工作做出了贡献。此外,该书论及了巴金与日本的关系,如巴金滞日期间在与武田武雄的交流中获得启发,促成了小说《神》《鬼》的写作。而散文集《点滴》则来自巴金对日本近代化的冷静的批评。需注意的是,《巴金与安那其主义》一书的部分内容与2017年山口的中文专著《黑暗之光:巴金的世纪守望》之间存在交叉。该书的中文版早于日语版出版,既说明了山口的巴金研究已获得国内学界的承认,亦是中日两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交流愈加繁盛的明证。

在日本如藤井、山口这样毕生主攻某位中国作家的学者非常多见。大阪大学名誉教授青野繁治专注施蛰存四十余年,其著作《中国现代主义作家的历史再造》中,青野考察了施蛰存的五部历史小说,阐明了施蛰存如何将这些历史题材改造成小说的过程,从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历史与文学或史实与虚构的问题。该书为考察施蛰存在中国现代文学早期的各种文学实验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语境中,“现代性”可以追溯至晚清,“现代派”是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对所有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与手法的统合性称谓。施蛰存是“现代主义”作家,马原是“现代派”作家,“现代”是个内涵及外延及其暧昧的词。这样的情况日本学界亦有察觉,因此,部分中青年学者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研究会”,研究会本身并无特定的研究目标,而是将课题的最大公约数设定为中国文艺中所有与“现代”有关的作品、事件、现象等,以期形成学术交流的场域。研究会的论文集《夜之华》中共收录论文15篇,内容从民国初期的通俗文学杂志、重庆陪都时期的民族主义小说到南洋华侨华人的文艺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兼顾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艺。可以说研究会与论文集是日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中青年学者们的有益尝试,反映了这一辈学者对中国文学中“现代”一词的敏感性与问题意识。

最后,我们同样不能遗忘在现代文学暗处的“沦陷区”文学,冈田英树是日本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权威,《伪满洲国的文学及其他》是冈田在《通过文学察知的伪满洲国位相》(2000)、《续通过文学察知的伪满洲国位相》(2013)之后的第三部相关主题专著,之前的两部专著主要围绕在伪满洲国从事写作活动的中国作家展开。在《伪满洲国的文学及其他》中,冈田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延展,将包括在“满”中国作家(田兵)、在“满”日本作家(竹内正一、青木实)、去“满”作家(东北作家群)、想象伪满洲国的日本作家(久米正雄)都置于伪满洲文学的场域中进行论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写作者在内部与外部围绕伪满洲国的各种创作、言说及其意义,其中对在“满”日本作家的探讨拓宽了以往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既有边界。冈田经过考证后确认伪满洲国日本作家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日本文坛,作为日语文学中的边缘一隅,为伪满洲国中的日语写作提供发表空间不过是日帝的政治安排。冈田重点探讨了竹内正一与青木两位在“满”日本作家,竹内的笔调充满了对伪满洲国市井的温柔描写,青木擅长抒情的诗歌与短篇,但青木的正义感敦促他书写了许多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的作品。虽然两位青年写作者展现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为时而作的时局压迫终于未能让他们的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上进一步升华。书中的另一亮点在于,冈田专辟一章梳理了中国伪满洲国文学(“沦陷区”东北文学)的研究脉络,指出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主潮与冈田自身对此课题的探索过程有着高度的重合性。


05

总结与展望


以上对近三年内17部出版物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学界对现代文学的关注程度要略强于当代文学,诞生了诸多对于经典作家的研究;另一方面,亦有专人投身于张恨水、施蛰存、“沦陷区”文学,展示了学界多样化的研究主题。而少女中国、中国文艺中的“现代”、女作家的越境叙事等专题研究则显示了日本学界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意识。从作品性质来看,在史与论两方面皆有重磅成果,新发现的史料能够快速应用于研究中,显示出日本学界两种学统之间的有机结合。

再与国内学界做简单的对照,国内目前在兼顾史与论的基础上,新的文献学路径也已成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张春田所言,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史的传统,也有批评的传统。而在陈子善等诸先生的努力下,现代文学研究中还形成了第三个传统,即“文献的传统”。[8]从学术成果的性质来看,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围绕史料/文献的挖掘与争鸣一直未有间断,但似乎尚未发展成理论的自觉,这是日中两国学界在学科传统与问题意识相殊的情况下不同的发展结果。“他山之石,皆可为玉。”期待在新常态下,各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可以深入交流,形成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注释:

[1]具体事例可参照[日]马场公彦.播种人:平成时代编辑实录[M].赵斌玮,幸丹丹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2][日]稲森雅子.開戦前夜の日中学術交流:民国北京の大学人と日本人留学生[M].福冈:九州大学出版会,2021:31.

[3][日]中里见敬.冰心手稿藏身日本九州大学——《春水》手稿、周作人、滨一卫及其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6):164.

[4]刘大先.現代中国と少数民族文学[M].陈朝辉,山城智史译.东京:东方书店,2019:427.

[5]张丽军,史胜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构的探源性、基础性之作[J].民族文学研究,2014(3):168.

[6]郑缅之,郑叶青.郑万鹏:明德惟馨,文华永光[I].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网:https://news.blcu.edu.cn/info/1031/15969.htm.

[7][日]河村昌子.書評『巴金とアナキズム―理想主義の光と影』[J].中国研究月報,2019(12):35.

[8]张春田.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传统——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J].书城,2022(1):80.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03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刘幸 | 日本汉学的转轨:谈《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康凌 |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思考“声音”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孙若圣 | 史与论:2019—2021年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略

孙若圣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