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院线里热热闹闹,可年底再回首时,余味仍浓的好片却数不出来几个。不仅令我在观影时浑身一颤,更在我这一年的生命里,刻下永恒的记忆。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分享,我的2023年度十佳电影。还记得90年代香港限制级奇案片给我们的精神震撼吗?今年香港蔡天凤碎尸案引发的舆论轰动证明了,这类电影毫不过时。此片对奇案类型的继承发展,可以说是港片巅峰期的回光返照,亦代表着这个时代港片所能达到的尺度天花板。这种尺度,不仅在于真实的弑亲案、上乘的表演及视听共同完成的限制级画面,更在于拷问真相的深度和胆量。它通过深剖不同阶层的人物群像,追问那些残忍的犯罪者们,在快感之下僭越法制、道德、伦理规范的深层心理动机。另一条线上的罗生门式陪审戏,「法律面前,穷人含撚」的露骨口号,还有不断闪现的希特勒符号,合力让我们沉入诡谲的人性蛛网,直视回廊般曲折的社会真相。现实不承诺正义,但好在电影给了我们正视淋漓鲜血的权利。这可能是最冷门小众的,却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我甚至认为,这才是一部真正属于当下时代的电影。
低俗短视频、无良广告业、扮丑网红、丑恶资本家,几乎涵盖了所有讨厌的社会元素。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不像国内电影人热衷「做题」「剧本杀」,而是将镜头对准后疫情语境下的众生,用怪诞解构的技法照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高高在上者傲慢,质问你为何不努力;打工人濒于崩溃,靠刷短视频续命。同情心、信任感消耗殆尽,人们一面抱怨着自己的不幸,一面又对他人的悲惨遭遇无动于衷。新冠疫情如洪水猛兽,曾逼得我们各自筑起高墙放弃思考,当潮水退去才发现,上升通道已然关闭。本片不只有批判一切的清醒,更动人的是电影的媒介自反性。当人人举起手机就能记录影像、虚构故事、颠倒黑白,电影这一载体,又将何以体现自身的价值?民族,阶级,婚姻,生育,教育,犯罪……好像随便一个议题拿出来,都能将性别问题碾压得无声无息。而在《芭比》的世界里,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歧视,没有贫困没有暴力,甚至连婚姻生娃,都不成问题。只有当社会被简化到如此地步,似乎才能让人们看到性别不对等带来的畸形与怪异。只有当《芭比》不再争议,我们才有可能一起步入更复杂的现实。而是借一个科学家的前后遭遇,折射出人类历史亘古不变的黑暗面——三个小时的片长,让我们在奥本海默与施特劳斯两个人物的视角之间来回变换,时而沉入科学探索的激情,时而体验政治审判的荒谬。即便是在《奥本海默》的故事发生数十年之后,这种荒谬引发的悲剧依然存在。看完电影后,太多现实中的例子一一在脑海中浮现:热衷造神又乐于毁神的暴民们,被冠以各种帽子的学者与艺术家。原子弹被投下后,人心的链式反应至今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重复上演着。
虽说反热血的运动题材不算新鲜,但结合了疫情背景和残障者的身份后,影片迸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幽绵况味。配合着主角的听障设定,电影设计了精巧的视听语言,让观众很容易沉浸到听障者们安静而专注的时光之中。电影中,惠子听不到,便只能凝视生活中的一切,努力跟上变化。电影外,观众凝视「惠子」们的处境,尝试理解TA们的生活。但,口罩挡住了交流时的口型,也将惠子的处境变得更为逼仄。影片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注定只能「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我们只能旁观「惠子」们的人生,却无法真正体认分毫。更何况,在人人即孤岛的三年寒冬中,有视有听,沟通常常仍毫无意义。如今,遍体鳞伤后的我们,还会像惠子一样继续向失败的人生奋力出拳吗。
这是一部来自越南的冷门电影,出乎意料地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电影的画风,有点近似于侯孝贤与陈英雄的结合,一入眼就让人难以忘怀。剥离掉一切外界对于东南亚的刻板想象,而是用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向我们徐徐展开越南水乡的静谧画卷。只是,在这静美画面之下的,并非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不过,电影从未突出悲剧本身的戏剧张力,只是耐心地展现水乡女性的生活日常。用一种波澜不惊的态度,去拉扯出那些藏在水乡角落中,被人忽视的不堪。将观众拉回到一定距离之外,以冷静的目光,去重新审视发自女性个体却又高于此的困境。鱼叔能将如此小众的一部日本电影排到第四位,源于它特殊的叙述视角。有人说她是注意缺陷与多动症,也有人说她是自闭症谱系障碍。
但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点出她的病症,我也不想用任何病症对这个孩子进行「分类」。总而言之,她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规则的异类,校园里遭到排斥,家庭里也被嫌弃,游离在常人的秩序之外,同时也为周围人带来极大的困扰。把「弱势群体」当成主角并不少见,但影片妙就妙在,并未采用一贯的怜悯来肆意的煽情,没有试图灌输任何鸡汤,也没有刻意说教。而是代入熊孩子的视角,呈现她眼中世界的轻快与荒诞,更是直面了那些令人血压升高的「怪异」行为:天真无知地闯祸,不通人情地乱来,不顾场合的大嚷大叫。它所讨论的,不是简单的育儿话题,而是隐喻了所有社会异类与群体规范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本片让女主角林森亲历卖卵、代孕、传销、家暴等等事件,但并没有拍成一部揭露黑幕式的社会问题片。相反,弱化戏剧冲突,镜头大部分时刻仅仅是远远地看着林森,看她把自己推销出去,就像推销一个商品,用肚子里的孩子抵债,平静到仿佛把身体当成了一个容器。你说她不痛苦吗?生育带来的乳房疼痛,母亲被家暴的伤疤,都在片中得到呈现。但她们却只是用麻木的接受作为回应,在迷茫中寻找着出路。而在这麻木背后,我看到了一种坚韧,它属于这片土地上沉默的大多数。电影的英文名字,Stonewalling,巧妙地采用了正在进行时。当条目消失后,我们还拥有无法被抹去的记录——那就是生活本身。不过,电影没有利用强烈的情绪价值,塑造一个具体确定的面目狰狞的反派。而是以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克制,剖开了东亚社会的系统性压迫。每个方面都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同样被名为KPI的紧箍咒死死困住。所以,影片没有采用激烈的抗争撕裂社会疮疤,也没有书写一出女性互助的复仇爽文。而是用一个精妙的设定,在看似无解的问题中寻一个解。当警官宥真以女英雄的姿态调查素熙案时,却茫然地发现,不知道该将手中的刀指向何处——只有残留的素熙舞蹈视频,成为唯一真实鲜活的人生剪影。
而在鱼叔看来,去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更为完美地贯彻了这句来自70年前的新浪潮箴言。表面上的悬疑、推理等类型元素,没有削弱电影反映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反而利用精巧的叙事架构,一面拷问婚姻真相和个体隐痛,一面反击着父权社会针对女性的多重道德审判。更妙的是,错综复杂的事实重构与自以为是的道德审判,终究无法指认生活的真相。案件虽结,但血淋淋的剖析过程,仍然给这个家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也给观众留下长久的回响。当然,影片不同于陈旧的公式化电影,扎实的剧本和非凡的叙事艺术经得起任何角度的解读,比如艺术创作、婚姻关系、媒体真相……尤其亲密关系被公之于众的一幕,能让人联想到无数个热点事件。它也提醒了我们,热点构不成电影,它只是开启真相的一道阀门。
当然,这份片单既不权威,也不唯一,只是于我很有意义的十部影片。
电影的喜好,终究是一项私人的选择。
「我」的感受,才是永恒的评判尺度。
新的一年,鱼叔和大家继续期待好电影。
希望2024,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