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真的卖不动了吗?从618到全年,手机行业被下“病危通知书”?
自2010年京东的618大促活动上线以来,每年的6月18日,都是一场全民期待的线上购物狂欢。
近年来,手机厂商尤为重视618这个“战场”,这一天对于手机厂商无疑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一年之中难得的卖货好时机。
然而尽管行业早有预测,今年的618电商大促活动将会“遇冷”,成为史上最难的一届618。但没想到,往年在活动结束不久后,就会刷屏社交媒体的各大平台“战报”,今年却集体熄火。只有京东发布了详细的成绩单: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速遭遇显著放缓,累计下单金额为3793亿元,同比增长10%。
相较去年28%的同比增长率,这个数据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要知道,维持10%的同比增长,是用更长的预售时间和更大的优惠力度换来的。
01
手机厂商表现如何?
数据有点尴尬
那么,具体到智能手机这一细分市场,在今年的618表现如何?厂商们是否像往年一样,满载而归呢?
数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根据咨询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最新数据,在今年618期间,智能手机销量为1400万部,同比下降25%。
具体来看,今年的最大赢家花落苹果,售出了近700万部iPhone,同比小幅下降4%,占总销售量的46%。Strategy Analytics估计苹果创造了约415亿元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所有主要平台(京东、天猫和拼多多等)的收入份额均排名第一。另一方面,由于苹果的产品大多定位高端,其吸金能力也是众多手机品牌中佼佼者,以46%的销售量撬动了66%的收入份额。
2022年618各厂商线上智能手机销售收入和销量份额(图源:Strategy Analytics)
反观国产品牌,小米、荣耀、vivo (含IQOO)和OPPO分别以 30%、10%、6%和4%的销量份额排名二至五位。据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小米取得销量佳绩的原因为主导了入门级和中端市场,旗下的红米Note 11和11 Pro在京东和天猫平台上的销量表现优秀。
为什么手机在618上卖不动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年的功夫,手机销量从2021年的1900万部,暴跌500万部?
618网购节线上智能手机销量(百万部)及年增长率:2020-2022(图源:Strategy Analytics)
Strategy Analytics认为,疫情和经济形势是主要原因,在此影响下,智能手机线上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6%,跌至626亿元。
02 不止618,
寒潮席卷手机产业
的确,在受疫情冲击、通货膨胀、世界经济陷入低谷期影响的当下,人们的消费会逐渐趋于理性,网购节“狂欢”不再,盛况不复是意料之中。
然而,对于手机产业的冲击可不局限于6.18这一天。手机销量陷于低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行业整体对于今年的智能手机销量表现,可以说在一年的途中,就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在最新报告中,将今年全球手机预计销量从此前判断的增长2.2%,下修至下降7.1%。Gartner称,2022年全球手机出货量预计将从15.7亿部下降至14.6亿部,而不是此前预计的16亿部。
Canalys在报告中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12亿台,同比下降11%。
Counterpoint Research则在最新的手机销量月度报告中表示,2022年5月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环比下降4%,同比下降10%,销量跌至9600万部。这是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下降和连续第11个月同比下降,还是8年来第二次跌破1亿部销量(第一次发生在疫情袭来的2020年初)。
2022年5月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图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可以看到,多家机构从年度、季度、月度等时间维度的给出的统计数据和预测中,对于全球手机销售表现可谓愁云惨淡万里凝。在这一片乌云中,中国市场能否展现出一丝希望的光明?
可惜的是,对于中国市场,情况也不容乐观。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420万台,同比下降14.1%。
根据CINNO Research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5月,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1,912万台,同比下降19.7%,创下自2015年以来最差5月单月销量。
此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6934.6万部,同比下降29.2%,其中,5G手机出货量为5388.4万部,同比下降22.9%。
在这一片坏消息的密集轰炸中,唯一的好消息是,一些机构认为,在中国疫情形势趋于正常化、科技供应链供需平衡持续改善、宏观经济向好等积极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手机市场销量低迷的情况会在下半年逐渐好转。
03
手机卖不动了,谁的“锅”?
销量下降这一不争的事实,让我们不禁思考:曾经蒸蒸日上的手机行业,为何会遭遇如此巨大的挫折?手机卖不动了,到底是谁的“锅”?
有意思的是,今年四月初,一则名为“#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不久之后,6月21日,相似的话题“#年轻人为什么换不动手机了#”再次登上热搜榜。
究其原因,下面这位网友一语中的,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一、功能性变化不大,卖点不足;二、没钱”。
不可否认的是,手机行业的确遇到了“瓶颈”。厂商们当然意识到了他们面临的挑战,也在尝试丰富其产品线,尝试做出最牛、最新、有诚意、高性价比的新品。如在影像方面进行升级,提供媲美单反的拍摄体验;在骁龙全新一代芯片——骁龙8 Gen 1发布后,争先抢夺首发,为消费者提供搭载了最新最强芯片性能的新机。
可是从结果上来看,这些举措并没有改变整体行业的颓势。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已成为公众认知的理所当然,人们对于手机的态度也在回归本源。不妨回想一下我们的日常,尽管“手机不离手”是多数人的常态,但到头来,频繁使用的应用和功能,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打电话、发微信、拍摄、扫二维码、看视频、玩几款喜爱的游戏。只要手机不出现功能性的大问题,好像我们再也难以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花上几千,甚至小一万元去换一款手机了。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现象。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曾表示,中国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为28个月;Counterpoint则更是认为,目前手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超31个月。
然而突破性的革新,岂是能够说实现就能够实现的。手机厂商也很无能为力,最终只能是陷入“价格战”。诚然,低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乐意见到的,但对于行业长期发展来看,“薄利多销”策略并不利于长期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各大国产厂商沦为罗永浩曾经所讲的“都是组装厂”,喂饱的是国外的芯片、感光元件等零部件厂商。
反观苹果等国外品牌,在高端机型方面受到全球市场青睐,盈利能力更是行业标杆。收入越多,研发投入自然也就越多,自研芯片越做越好,产品溢价能力也节节高升。此消彼长下,国产手机厂商的生存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局限。
另一方面,从产业角度来看,2022年伊始以来,手机行业不断地在应对着多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例如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地缘政治影响、通货膨胀、元器件涨价等。在保证盈利的情况下,留给手机厂商施展拳脚的空间太小了,这或许也能够解释为何新款手机难以打动人心。
手机卖不动了,到底是谁的“锅”?好像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很委屈,都表示“我不背这锅”。
消费者中,一方面,作为购机主力军的年轻人囊中羞涩。另一方面,中老年人对手机使用场景没有“硬需求”,手机性能过剩,完全可以“再战五百年”。
手机厂商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那么,在行业大环境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厂商们做了些什么?或者说,又该如何自救呢?
04
手机厂商如何自救,
走出冬天?
如何从百废待兴的窘境,走向百废俱兴?是当下手机厂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销量的下降,必将导致库存的积压,解决库存压力,是厂商们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拿三星举例来说,今年二月发布的最新款“安卓机皇” 系列——三星S22,发售时定价4999元。而就在发布四个月后的618上,直接“跳水”1500元!可见三星为了清库存,付出代价之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库存积压给手机厂商带来的损失之大。
通过今年的618活动,我们可以管中窥豹,随着平台红利、互联网流量红利、人口红利等逐渐退散,线上渠道的销售能力对于手机厂商已经接近饱和。东边不亮西边亮,既然线上渠道受阻,厂商们自然把关注点开始放在了线下门店上。
荣耀CEO赵明在今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荣耀线下销售占比已超过70%,线下销售占据很大比例,且还在扩大线下体验店规模。而小米卢伟冰也曾表示过,线下、线上销售7:3的这一行业“黄金比例”。
线下门店还拥有提高客户体验,提高品牌形象的作用。能够上手把玩一番产品,和专业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带给消费者的体验绝不是网上冷冰冰的参数、千篇一律的开箱视频、机械的线上客服能够比拟的。可以看到,近年来,各大厂商也在着力发展核心商圈、城市Shopping Mall等地区的线下门店覆盖率。相信随着疫情管控的逐渐放松,线下门店更是能释放更多销售潜力,逐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
其次,丰富手机外的产品,形成全场景生态也是手机厂商们采取的自救手段之一。关注手机厂商发布会的朋友们应该早就有所体会,动辄时长两小时的新品发布会,可能留给用来讲作为主角的手机的时长,也不到一半。厂商们在剩下的时间中,不遗余力地介绍他们的平板、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如耳机、智能手表)等等,其中必有一条卖点是:可以和手机高效协同、一触即连、一点即传……
许多厂商也已经做出行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荣耀提出了“1+8+N”全场景IoT战略;小米在IoT品类上的战略则是“1+4+X”。
将IoT产品和自身品牌的手机用户深度绑定,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对于厂商来说,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拓宽业务场景,当然,更是能够增收。IDC曾经预测:2022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将超过1.6亿台,同比增长将达18.5%。可见该领域市场的潜力与可能性。
最后,手机厂商最应该解决的还是问题的根本:提升手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也就是让手机做的更好、更具有吸引力。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上要想有飞跃性质的提升,则需要手机厂商加大研发投入。
小米CEO雷军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将在未来5年,投入超过1000亿元于研发之中(这1000亿元的投入,会有一部分用于造车);OPPO也曾表示过3年500亿元研发投入的计划;荣耀则是做到了每年研发投入占比在7%左右。
重金之下,收效如何?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开花结果。如vivo推出了自研影像芯片V1+,并将其搭载在旗下手机vivo X80系列上,提升了夜间拍摄的效果;小米成功研制出澎湃P1芯片,实现了“120W单电芯”充电的突破;OPPO研发了6nm制程的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X;荣耀则在荣耀Magic4系列通过自研三项Turbo X技术引擎,充分榨出硬件性能。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突破尽管喜人,但还不足以扭转大势、不足以称之为“突破性的创新”。都说“十年磨一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国产手机厂商至少已经出发在路上了,我们需要给厂商们一些时间,“让子弹飞一会儿”。
雪莱在《西风颂》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希望这场席卷手机行业的冬天能够早点结束,同时,手机厂商也需要持续创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往期推荐
+
+
+
+
+
+
+
直击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数智时代,华为要如何成就伙伴?
+
5月运营商数据:新增5G套餐用户3018.9万,移动60.33% 电信23.32% 联通16.35%
黄海峰,独立科技评论员,多次接受央视、环球时报、科技日报采访。
《通信世界》原副主编,从业十多年聚焦5G、手机、IoT、光、云、AI、互联网等。
每年与超100位科技行业企业CXO/VP/总监面对面交流。
多个年度《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报告》特约撰稿人。
曾获2017年度十大通信行业自媒体称号。
覆盖头条、百度、搜狐、凤凰、新浪、网易、新华、人民、知乎、腾讯、一点、微博、UC等。
微信号:17445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