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由就是教育公平
大家重视教育,才会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多数中国人认为的教育公平,指的是,让任何地区、任何出身的孩子,都拥有公平地进入大学就读的机会。
现实中,是高考提供了这条难得的社会阶层上升通道,分数是平等的。
即使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有很多公认的问题,但是让普通孩子能够公平的进入大学的机会,代表的是一种可以凭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太过耀眼,以致于多数人持有这样的论调:在有能取代高考的制度出现之前,高考就是最好的制度。
这些人多数和你我一样,是高考的既得利益者。很多人凭借努力把高考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变成了确定的事实,证明了这条社会通道有它起作用的一面。
但是这条通道的另一面,则可以从这组来自教育部官方的数据管窥一番。
2017年,中国普通本科专科应届招生761.5万人,其中本科生410.8万,专科生350.7万。
但是,在这批学生上小学的那一年,12年前的2005年,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是1671.7万人。
这意味着,有910万人,一样为了能上大学的可能性付出了努力,但是却在竞争中失败了,被淹没在了人群里。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在“考不上大学就完蛋”的普遍论调下,每年都让九百到一千万人,吞下高考失利的苦果。
而这其实才是人群里的多数人。
这跟学生是否努力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大学容量就这么大,今年的学生更加优秀或者更加糟糕,都不会影响到这个规模比例。
另外,区域之间的招生政策差别、高考移民、身份造假获取加分、通过奥赛等途径舞弊入学,或者直接绕过高考入学的不公现象,都被人诟病许久。
这里我不展开谈这些更加明显的不公平。特定阶层的人利用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用灰色手段为关系考生谋利,最终受伤的都是勤恳努力但被蒙在鼓里的普通百姓家庭。
大学入学人数,是从上个世纪末的100万人左右,在10年内,迅速增长到600多万人。与之匹配的教学能力是否同时跟上来了呢?这些高考胜利者所向往的大学教育,学生又是否能真的学到东西?学校的学术能力是否合格?是否又有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这里都暂不展开。
一个制度是否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在于制度所宣扬的那些教育机会是否被多数人享有。
最简单的结果论,以“上大学”这一公认的指标,适龄人群里,其实只有不到25%读到了大学本科(410.8/1671.7=24.57%),多数人其实不曾拥有这个机会。制度也从来没有承诺过这个结果。
所有人因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直译即“强迫教育”)所拥有的,是25%能上大学的可能性,以及不可反抗的公平地上学和考试的机会,公平地按照同样的步调学习同样的教材的机会。
就算这体现了教育公平,也是通过对人的压抑和破坏,而不是引导和建设,来体现的教育公平。
每个人都在公平地变得被动而庸碌。
如果说一个制度解决了贫穷问题,肯定不是只让一部分人拥有了财富。
如果说一个制度解决了饥饿问题,肯定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吃饱了肚子。
公不公平,从不不体现在人均水平上,更不体现在最高水平上。而是体现在最低水平上。是看那个条件最差的人,是否一样有机会吃得饱、有钱花。
我们理当拥有免于饥饿和免于匮乏的自由,我们也理当拥有免于无知的自由。
教育水平更不能用人均数据来衡量,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可能性的生命。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让人身上的可能性能够公平地被看待,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萌芽和成长,是让人能够公平地选择自己适合的成长路径。
因为每个人生而不同,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和擅长的领域。教育是要让每个学习者都能清晰地识别出自己的特别之处和价值所在。
不同的教育理念应该落地,持不同理念的教育行动者,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者双向选择,教学相长。同类型的机构之间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强制统一供应,而是公平地让需求都能得到回应。
强力垄断得了供应,但垄断不了需求。
如果不同理念的教育者,都有更多空间,以更多形式来办学,那么更多人接受更多样教育的机会也会自然增加。
教育上的机会平等不是通过强制一样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非强制的不一样。
在城市里,在乡村里,在首都省会,在偏远地区,针对精英家庭,针对工薪家庭,针对城市流动儿童,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用互联网,用博物馆,用运动场,用大自然,做学校,做课程,做营地,做活动。
给到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多的教育选项。让不同学习者在不同阶段都能有公平的选择机会,让他们的学习需求都能够公平得得到回应。
这样的教育自由,并非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教育自由每进一步,教育公平也在同时增长。
教育自由就是教育公平。
相关阅读
钥匙玩校
好玩的学校
招牌通识夏令营
重走人类创造之路
适合12-16岁青少年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学院制夏令营
在节日般的学习体验中延伸童年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池晓题大作
trouble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