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们关注到知乎上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暑假会有支教活动,这种活动有意义吗?对贫苦山区的孩子们会不会反而变成一种负担?”
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前一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他们被困住,回不了大海。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死。
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弯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他们扔回大海。
有人劝他放弃:“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只是想尽力救更多的鱼,做到我能做到的而已。”
是的,我就是那个发丝随风凌乱,脸蛋晒得黑里透红,眼睛里充满求知欲望的女孩;
我就是那个在支教老师要走的时候,涕泗横流,追逐远送,需要他们用“虽然我们不在同一块土地,但我们共看一片蓝天”来安慰的女孩;
我就是那个因为他们的到来,第一次看到火箭模型,第一次摸到足球的女孩。
而他们的到来产生的影响,是我们班七十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英雄”、“大卫”、“珍妮”、“希拉里”……
他们和我们踢球滚成一团。
太多欢乐的回忆。
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的不是一个板着脸教自己守规矩,一题不对就怒目相对拳脚相加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以陪她成长、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哥哥姐姐。
在电话刚刚开始在农村安装,大头电脑还只是用来玩扑克的岁月,这些支教的哥哥姐姐们送来了望远镜,不仅仅让我们透过它清晰看到对面山头院落里的老母鸡,更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作为哈工大派出的第一届支教团,他们来到我们大山的时候,徐本禹还没有感动中国。
他们七个人,四个去了我们县最穷的乡,三个留在了我们学校。
队长孙老师,要签他的公司年薪给出了十来万;
我们的班主任程磊父母身体都不好,勤工俭学补贴家用;
隔壁班的张献峰,妹妹当时刚上大学,生活费需要他出……
每个人都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但他们来了。每个月700元补助,用最美好的青春陪我们一年的成长。程老师下课总是待在教室里,最后走的时候才说,一是怕下课打闹出事,二是,希望多些时间可以和我们在一起。
他的这番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初为人师,站上三尺讲台,才发现它是那么有魔力,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欣喜。
长空凝蓝,尽西风笑,
东风残弱,天涯晓寒望断。
竟回眸,笑语喧喧。
足踏黄土铿锵。
忆来时,
豪情倒海万重山。
这是那个185高,皮肤黝黑的,时常斜挎着个背包,大大咧咧的程磊写的,写在他寒假开始,将要与我们小别的时候。
回家,背着半麻袋老乡们送的山货,核桃、枣、酸枣,甚至有家长打听了他们几个的尺码,做了黑布鞋。
07年,支教团为我们寨疙瘩乡筹集捐赠了一个图书馆。
城里的孩子无法体会山村的图书资源是多么贫瘠。拿我们乡来说,到现在也没开过一家书店,就连隔壁镇上也没有。
有人问,人一辈子应该读多少书,我不知道,我曾经看到苏州市区有父母为上小学的孩子一个寒假就订购图书三十本之多,而我故土的父老乡亲,一辈子所见的图书也寥寥无几。
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建个图书角,我们把家翻遍,一共凑了三本书,包括我奶奶用来夹剪纸的那本泛黄的没了封面的百科册子。
还记得发下课本,第一件事就是把语文书翻个底朝天,就连数学书封面的大熊猫都是那么的遥远而亲切。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除了人教版教科书就什么书籍都接触不到的小野人。
希望不要有人攻击捐赠了图书山里孩子也不看,真的有,这里有我之前写的一篇,真实的写一个想读书的女孩:
当年中考,她考的是全乡第一,可是他们乡一个高中也没考上,她妹妹中考又考了他们乡里第一,也是那年唯一一个上了高中的。
当时,老师痛惜她是块读书的好材料,不能费了,结果,她妈,那个早年丧父,四十来岁我见到时已经两鬓苍苍的女人坚决决定,她,必须出去打工。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个寡母,托着四个儿女,一个老娘日子的艰辛哪能形容。让女娃子不念那没用的书,出去干点活,她老娘有什么错。
两年后,她回家了,和所有人吵闹,而且很凶,她不是没有看到八十岁的奶奶做一家人的饭还得喂猪,也不是没有看到哥哥扛铁犁弄出的血印子。可是她就是想吵,像家里人,全世界人都欠她的一样。
她妈一声不吭,想着,精神是不是出毛病了,过些日子赶快寻人家嫁了吧。可她猜中了她妈的心思,郑重其事地讲她不会轻易嫁人,在她理想没有实现以前,哪里都不会去。
手里摘着辣椒的她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但她有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的课本,当年,她不知费了多大的劲儿,从乡里的中学背回去,十几里的地哪!
还有几本读者,青年文摘,是当年器重她的老师送的,还有一本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上大学的妹妹拿回家的。
妹妹知道自己对不起姐姐,经常省些纸笔回来,哪里知道,呆在家里,她只能看着这些纸张慢慢变黄。
有人说,现在好了吧?
我看并没有太大改观。常年不在家,就算在家也不懂如何为孩子挑书的父母、常年不分享网络新知,分享多是心灵鸡汤的老师……这不怪他们。就算信息社会,有效信息流给需要的人也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
刚刚随手翻了学生订阅的几本杂志,蛮有意思。这孩子的父母从桂林来上海打工,把她带了来,看她聊起阿尔法狗眉飞色舞的样子,我想,如果孩子留守在沉寂的老家,应该完全关心不到这些吧!
“常常沉浸在巨大的痛苦和幸福之中!也许有一天我什么都失去了,我想在祖国的西部,我还拥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
摘自新华网黑龙江频道--西部烛光:哈工大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纪事
我就是那个“羞涩的”小女孩。
这个“信誓旦旦”的学生就是我。
可惜并没有兑现。被大学录取那天给程老师打电话,他很开心,一个劲儿问大家长高了没,问了这个问那个,我似乎已经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
是的,你们还有我们。
电影《大漠青春》片段
“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
“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
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
来源: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知乎用户@木楠的回答
本期编辑:张露(福建江夏学院站)
责任编辑:薛昀、涂皓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