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办学100周年新闻发布会来了
“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又有哪些规划?”
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
你是否有新的期许
“校庆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纪念文创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新校歌是什么?”
对于校庆 你是否有这些疑问
快和小南一起来看看吧
4月12日上午,南昌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学校“十三五”教育发展成就、“十四五”发展规划及百年校庆筹备工作、百年校庆系列活动安排。
01
NEWS
发布会主要内容
南昌大学将于今年5月2日举办办学100周年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学校以“百年传承,不忘办学初心;筑梦前行,牢记育人使命”为主题,遵循“追寻百年文脉,彰显办学成就;汇聚办学资源,赋能美好未来”宗旨,凸显“人文校庆、学术校庆、校友校庆”三个定位。
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德平介绍了学校“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南昌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学科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科研创新实现历史突破、产学研用效益显著增强、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评审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一致认为,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实施“十大发展计划”,启动“十大专项改革”,构建“九大体系”。到2025年,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取得显著成效,迈入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成梅介绍了学校校庆期间主要活动安排。5月1日,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高水平大学评价体系”主题,召开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SC9)第二十七届会议。5月2日,学校将举办南昌大学办学100周年发展大会暨科技自立自强助推江西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对接江西产业发展,将举办有色金属与先进材料、虚拟现实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与健康、江西绿色食品、流域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江西旅游等6个分论坛,届时有30余位南昌大学校友院士、江西籍院士及相关学科院士为江西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把脉问诊。
02
NEWS
现场学生合唱校歌
发布会现场同学们合唱校歌
展示南昌大学师生向未来出发的精神风貌
03
NEWS
发布百年校庆纪念文创
本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公布了南昌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文创
徽章、笔记本、水杯
……
每一个文创产品设计都独具匠心
于细节处展现百年风华
04
NEWS
媒体提问
Q: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要求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对此,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向上滑动阅览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吴丹:围绕“四个面向”,牢固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按照“一流导向、创新引领、错位竞争、会聚融合”原则,坚持差异化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规划学科布局,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和建设机制,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三位一体,学科、团队、平台、项目等要素联动整合的学科创新体系格局,实现学科生态体系可持续健康发展。
1.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加强数、理、化、生、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建设。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创新团队为载体,凝练培育新的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打造世界一流学科。调整学科结构,按照“尊重规律、社会急需、扶优扶强”原则,对部分“小、散、虚”的学科予以撤并。
2.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完善“学科特区”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探索实施学科建设项目制管理,明确建设目标任务,科学配置学科资源,强化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以质量、贡献和影响为导向的多元化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加快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
3.打造一流学科高峰。围绕“四个面向”,牢固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前瞻规划学科布局,分层分类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第一层次打造“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特区内材料、食品学科。加快LED发光材料与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领域交叉融合,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开展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为契机,争取食品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第二层次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后备学科。围绕江西省VR+5G产业链,重点推进VR+5G交叉学科建设。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后备军。第三层次打造“新一轮”优势特色学科。面向2035,围绕“健康中国”“碳中和”等国家战略,聚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国家9大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规划建设若干个“问题导向、引领未来、汇聚融合、体系开放”的会聚型学科群,促进学校各学科板块的交叉互动和会聚造峰。
力争到2023年末,材料、食品国际创新研究院工程建设完毕,大型系列化装置投入运行,凝练培育6个左右“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基础扎实、卓越引领”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力争到2025年末,2-3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建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Q: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南昌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助推“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南昌大学近年来人才引育工作的做法具体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举措?
向上滑动阅览
人事处熊薇:近年来的具体做法: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学校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相继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聚才引智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强化顶层设计,无论是经费、资源还是平台均向人才倾斜,实行一人一议、特事特办。
坚持“引进培育”并重。一是引进方面立足线上线下两个主渠道,“线上”聚焦于“做宣传、云招聘”,采取全球网络视频“云招聘”常态化。“线下”聚焦“请进来、走出去”。成功举办三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上百名优秀人才来校工作。进行全球公开招聘,比如近期计划举办医学学科的全球引智引才活动,广邀海内外有志之士。二是培育方面实施本土人才工程,如“215人才工程”,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及后备人选支持培育计划”等,将启动“三百人才工程”和“香樟育才计划”,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强化主体责任、考核评价、环境生态。一是强化学院主体责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充分下放人权。发挥“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设立伯乐奖,树立标杆,进一步激发学院主体意识。二是强化考核评价改革。落实人才评价改革的有关精神,人才引进政治业务双考察,业务看代表性成果;职称评审破五唯;岗位晋级重立德树人成效,薪酬体系改革重实绩重贡献重质量。
强化优良环境营造。运行高效的学部制、大部制体系,一条龙优质子女教育资源、VIP优质医疗通道和爱才惜才的高质量优质服务。“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已然生成。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领军人才引领、后备人才托举、技能人才筑基,管理人才水平提升、终身学习加强、文化创新建设六大行动计划,建构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人才强校”引领体系。诚邀各位优秀人才加盟南昌大学,诚邀更多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南昌大学,与我们一道为建设具有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点击进入链接)
(点击进入链接)
Q:南昌大学“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成就?“十四五”期间又将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向上滑动阅览
科学技术处朱正吼:“十三五”期间,南昌大学科技创新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多个历史性突破,例如,培养了我们自己的中科院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Science》正刊发表论文。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年丰收,代表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和世界科技前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由参与单位,发展到牵头单位,已经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项目进行良好,其中2项即将进行验收。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共性问题,南昌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例如,打造“南昌光谷”,发光材料及其高端器件产品每年产值近20亿元;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我国果蔬加工产业的技术进步。
南昌大学“稻鱼团队”先后在湖口、都昌、余干和东乡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15个,技术落地服务面积6万余亩,用科技创新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成立了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科技服务;成立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成立VR研究院,助力南昌VR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科研创新工作主要举措:
一是实施资源汇聚计划,创新科研组织新模式
学校将在“十四五”期间分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131”提升工程。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按照不同层次和功能,打造一批南昌大学叫得响、数得着、拿得出的团队,发挥优势和特色,集中力量形成标志性成果,解决实际需求。学校将为创新团队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是实施平台重塑计划,最大限度发挥科研平台的创新作用
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平台,发挥平台的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作用。对现有平台进行整顿,重新优化资源;对发展态势良好的科研平台,积极培育,引导现有平台向特色化或差异化方向转型。同时,按照“成效+特色”模式,对所有平台加强考核。将进一步强化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稀土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还将组建“流域碳中和”研究院,助力长江流域和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
三是改革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构建科技评价新机制
根据国家新的对高校科技评价的指导意见和“破五唯”要求,积极深化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的改革。以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改革来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并引导科技创新工作朝正确方向发展。
四是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的供给侧改革,打破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困局
学校将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科交叉,通过在成果评价、项目立项、专利申报、成果培育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从源头上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难题,将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百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
一百年栉风沐雨,弦歌不辍
让我们一起
期待五月二号的到来
往期回顾
来源 | 南昌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
主编 | 刘琼
责编 | 付晓丽、龚雅丽
审核 | 刘精棋、龚晓兵、张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