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文勇 |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逻辑与路径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4-09-26

收稿日期:2023-05-08

修回日期:2023-06-16

终审日期:2023-06-16

录用日期:2023-07-04

网络首发:2023-07-06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邓文勇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逻辑与路径
摘  要:“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而人才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推动者、引领者,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也离不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支撑。培育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加快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高等学校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也是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的重要举措。而协同联动作为一种新型关系分析理念,为把握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从协同联动视角审析,未来技术学院作为高等学校一种面向未来技术发展、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首要目标的的重要新型组织形式,在着力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中,与高等学校存在着复杂的协同联动关系。按照协同联动从“整体”到“主体”再到“具体”的逻辑理路进行探究,将未来技术学院、高等学校看成是两种彼此作用、相互促进与支持、协同进化的协同联动单元,在总体上它们之间便存在一种“共生进化”逻辑;对这两种协同联动单元及其各关涉交互主体、要素作进一步解析,又呈现出“主体交互”和“层间耦合”两重关系逻辑。鉴于此,为深化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的协同联动,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继而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可尝试以下路径及措施:一是以“共生”助“持续”:构建具有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二是以“共治”求“善治”:创建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三是以“共适”促“互赢”:助力激发“层间”的耦合效应。
关键词:新工科;未来技术学院;高等学校;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协同联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职业教育接续推进脱贫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21YJC880012);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人工智能+教育专项项目”“人工智能促进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ZXZJ202205)
作者简介:邓文勇,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一、问题提出‍‍‍‍

2020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并明确,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主体是“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作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探索和研发未来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新型组织形式,它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前瞻性、战略性人才培养的里程碑步骤。其中,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首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势必有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培育等而未来技术主要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具有颠覆性影响但尚未实现的技术,包含原始性创新技术,也包括对已有先进技术的创造性集成;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则是能产出原创性、交叉性和颠覆性成果的人才综合《指南》解析,可将未来技术学院界定为是高校一种面向未来技术发展,以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首要目标的、多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新型组织形式。它与高校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协同联动关系。

“协同”原指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现一般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资源或个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随着协同理论的应用拓展,关于“协同”关系的探讨现已突破只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事物、资源或个体之间的关系,实质上“相关联”或相对独立亦可生成“协同”。“联动”即联合行动,是指若干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因此,协同联动可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事物、资源或个体,在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运动或变化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作用,使各自受益并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协同是方法,强调相关联的事物、资源或个体有机协作,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共同行动,其结果往往可使双方(多方)受益;联动是过程,同时也是协同在一定时点产生的结果,强调相关联的事物、资源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决定,并应采取联合行动以达到动态平衡。而具有关联意蕴(且不局限于完全独立的)的事物、资源或个体是协同联动的作用单元。协同联动的目的在于寻求不同条件下各协同联动单元及其各个关涉交互主体、要素的有机配合、动态平衡,最终实现共促共生共荣。可见,双向交互是协同联动的核心特征,共同目标是形成协同联动的必要条件,共促共生共荣(即“共生进化”)是协同联动的最强整体状态,而各协同联动单元及其各关涉交互主体、要素的有机配合并保持动态平衡是形成协同联动和达成上述最强整体状态的关键所在。具体到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间的协同联动关系,体现的是二者在共同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过程中,彼此协调与作用、共同发展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促进与支持而实现平衡的整体过程。虽然通过《指南》分析,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在行动逻辑、价值愿景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关系便天然地具有了协同联动、共生等关系属性,但这种协同联动关系到底体现在哪里,有待进一步探究。综上分析,从协同联动的视角审视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便可基于“整体”(即各协同联动单元的“最强整体状态”关系形态)到“主体”(即各关涉交互主体的关系形态)再到“具体”(即各关涉交互主体与要素之间更为具体的交互关系形态)的逻辑理路进行探究。

随着《指南》印发,未来技术学院这一主题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关于未来技术学院的理论研究当前处于起步阶段,对二者协同联动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化,尚难以支撑大规模实践。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分析,目前有关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之间关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归属或性质理解。林健指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是高校,尤其是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创新成果显著的高校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卢晓东等则指出未来技术学院是高校内部的一种学科、技术交叉的实体机构。二是从整体关系理解。刘进等认为高校组建未来技术学院可加快高校体制机制重组,通过未来人才培养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则通过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引导未来技术学院合理开展育人活动;刘继安等指出高校为未来技术学院的有效运行、所需资源起到保障支撑作用,未来技术学院则为高校组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提供新模式。对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专门并系统探讨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关系的研究尚少,主要散见于相应研究成果之中并属于“整体陈述”,但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协同联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逻辑策源基点。而若想在推动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协同联动,实现二者共促共生共荣的过程中制定出可行的战略,就应先对二者的复杂关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二、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三重逻辑

结合朱德全等人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观点,并按照协同联动从“整体到主体再到具体”的理路逻辑分析,将未来技术学院、高校看成是两种彼此作用、相互促进与支持、协同进化的协同联动单元,在总体上便存在一种“共生进化”逻辑;对各关涉交互主体、要素作进一步解析,又呈现出“主体交互”和“层间耦合”两重关系逻辑。

(一)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共生进化”逻辑

从协同联动层面分析,共生作为协同的结果,共生进化应是协同联动最强整体状态,因而共生进化也是协同联动宏观意义上的整体关系逻辑。“共生进化”是对共生的进一步发展,它是指不同物种的个体或种群生活在一起,形成共生的各单元在共同生存生活的环境中,按某一模式或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含相互促进与支持),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状态与探讨“协同”或“协同联动”关系类同,当前研究共生关系也不再局限于不同物种或独立的个体或种群,而是拓展应用于具有共通或共同目标的相关联的事物、个体之间(包括既具“包含关系”又属于相对独立的且具有紧密关联的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相对于共生,共生进化更加强调相互作用与彼此促进、支持的共生单元通过共生实现比原状态更高的发展或达成发展的循环可持续。形成共生进化的必要条件是两种或多种事物或系统(共生单元)间具有互补性或共促性“资源(或资本)”的共生,这种资源(或资本)包含人力(才)、物力、财力等依此视角审视,分析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间的关系,在总体上,相互之间便可藉由“资本”这种关涉要素桥接生成以未来技术学院、高校为两大共生单元、以“资本要素”为连接纽带的“共生进化”逻辑关系(如图1)。

图1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共生进化”逻辑

一方面,从未来技术学院作用于高校层面解析,置身于高校这一特定场域中的未来技术学院,通过将所育学生(特定的人力资源)培育转化为国家、社会等所需的人力资本,可强化高校的人才支撑使命,促进高校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就这一作用层面而言,未来技术学院主要是依据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对所育学生进行基于未来技术特色、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等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从而促成所育学生向人力资本转化,使其成长为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正是未来技术学院这种面向未来、凝聚未来技术特色的人才培育新模式,不仅通过服务新工科建设、推进未来科技发展,强化高校人才支撑使命,而且通过集聚和优化高校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以这种持续、特定又深远的人力资本培育转化新模式,可有效促进高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从高校作用于未来技术学院层面审析,无论是高校人才支撑使命的强化,还是这种新模式、新平台所带来的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高校本身所形成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又是助力未来技术学院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从《指南》分析,从实际类属看,未来技术学院是属于高校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作为依托并成长于高校这一特定场域的未来技术学院,它的发展必然不能超出其所依托载体——“高校”中的基础性、生存性资源和条件。同时,未来技术学院所开展的针对这类人才的培育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工作的实施与推进,皆有赖于充足的“物+财”力资本的投入支持。而高校形成高质量发展生态,能实现更好的“物+财”力资本收益,这又可为未来技术学院的持续发展及其人才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二)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主体交互”逻辑

“主体交互”意指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在协同联动当中,各大协同联动作用主体间产生的一种交互关系形态。这一逻辑是对共生进化逻辑的拓展。围绕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这一共通目标,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的协同联动势必需要各关涉主体相互交流与互动、协同治理与决策。具体而言,在二者协同联动过程中,涉及政府、未来技术学院、高校和企业等四大主体,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则是各作用主体形成交互关系的纽带(如图2)。

图2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主体交互”逻辑

若将由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后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为“人才资源”,具体组织与实施这类人才培养的未来技术学院便是具体的“人才资源”服务方,而高校作为与未来技术学院具有“共生进化”关系的依托与载体机构,则属于更为上位的“人才资源服务方”。作为这类人才培养有力支撑的企业(主要指行业领军企业,特别是相关领域的大型国企或愿意担当社会责任的大型私企),又是这类人才就业的主要载体,便属于这类人才资源的主要受用方。在这种交互关系之中,高校未来技术学院通过对特属学生进行系统培养,为行业领军企业供给所需的人才而彰显其对新科技、新产业发展的支撑与服务等作用。行业领军企业又在利用这类人才的过程中,支撑其在行业中持续引领与发展,进而推动新科技、新产业强劲发展。这也意味着,对应企业若想保持竞争力并持续成为行业领军型企业,应不断引进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积极参与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一般而言,经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后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还需通过劳动力市场“中转”流向就业载体“企业”。尽管劳动力市场只是作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发挥价值,但其作用也不可忽视——充当“中转与服务站”的角色,并对这类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引导与调节。如此,在这类人才的流通与培育过程中,劳动力市场通过持续发挥其“中介”作用,便与其它“有形”主体形成了辅助性“服务作用”的关系。而政府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在这类人才培养当中,主要是以宏观管理者的角色呈现其中,即根据其他主体的供给或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监督、管理等形式予以统筹,利用自身在法规制度制定中的角色优势及作用,适时为其他各大主体提供相应服务。所以,围绕这类人才的培养,政府与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企业等其它各大主体之间便生成一种“统筹服务”性质的关系。总之,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交织着政府、未来技术学院、高校、企业等多主体,并需要上述四大协同联动作用主体协同建设。

(三)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层间耦合”逻辑

“层间耦合”逻辑是对各关涉主体与要素间的交互关系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审视。耦合意为多个体系或事物间经过多种交互而形成互相影响,并使其连合产生增力,协同完成特定目标的现象。将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协同联动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或要素选取继续剖析,便组成一种建立在“层”(包含“主体层”“要素层”)基础上的更为复杂的协同联动关系系统。从未来技术学院维度解析,涉及其发展的核心主体包括未来技术学院自身、政府、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再从高校层面分析,高校以着力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其承载的历史使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要素),以高校中相关资源为重要条件和依托培育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并培养这类人才(“资源”要素),以产业(主要是指前瞻性新兴产业)及其变革与发展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依据(“产业”要素),并以面向未来技术发展需求,将前沿科学技术融入这类人才培养全过程(“未来技术”要素)。这四大要素也与未来技术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便将“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资源”“产业”“未来技术”等选取为“要素层”的4大分析单元。如此,“两层”间就构成一个以“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交互中心的两两关系耦合,即主要组成未来技术学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校、行业领军企业、产业、资源、未来技术;政府——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学院、行业领军企业、产业、资源、未来技术等10种交互关系,每一组关系又是由“两两”连合而成的“线”形成一个由“主体或要素”交织生成的“面”。鉴于这10组关系在这类人才培育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可将这些交互面划分为“合作面”“开发面”“保障面”等3种处于不同层次的“面关系”形态(如图3)。

图3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层间耦合”逻辑

第一,“合作面”关系形态。主要由未来技术学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行业领军企业这组平面关系逻辑构成。在这种关系逻辑中,未来技术学院依据行业领军企业的具体需求、发展趋势及其预测(主要针对技术发展预测和关键技术选择等),与行业领军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共同研判规划,并引入行业领军企业最优质资源,协同、超前培养与供给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还能为对应企业的领军或青年后备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技术等更新与提升,提供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行业领军企业则为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实习岗位、场地等支持,并为相应人才培养给予实践经验、行业领域前沿信息共享与指导性建议。如此,也就形成了二者以这类人才培养为交互点的协同合作关系。

第二,“开发面”关系形态。主要由未来技术学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资源、未来技术等三类关系逻辑组成。首先,对于第一类交互关系:未来技术学院依据相应产业整体发展的需求及变革趋势,并结合未来技术学院培育建设的特征特色、目标禀赋,对所在高校中的相关专业学科进行复合交叉整合,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科体系和面向前沿、未来科技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通过培养与对应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对于第二类交互关系:未来技术学院若想培养适应实际和需求的人才,就应依托并结合所在地区、高校及自身的资源条件,积极整合并充分开发利用,组织相应的人才培养活动,形成“人才培养”与“资源条件”相匹配的良好生态。再次,对于第三类交互关系:未来技术学院根据并对准未来技术发展,尤其是立足未来前瞻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关切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或引领性技术开发为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并积极发挥在其中的引领性、牵引性功能与作用,培养兼具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而促进相应行业、产业、企业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强劲发展。

第三,“保障面”关系形态。主要由政府——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学院、行业领军企业、资源、未来技术、产业和高校——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学院这六组关系逻辑组成。对于前五组交互关系而言,围绕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这一共通目标,政府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自始至终都是宏观管理者,并在顶层设计以及法律法规、监督监管、资源资金供给等层面为未来技术学院、行业领军企业协同培养这类人才给予保障。同时,政府亦对这类人才培养提供宏观导向而实现对各类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间接促进未来技术的拓展应用与持续革新,又推进相应产业转型并实现优势与引领性发展。对于上述第六组“保障”关系,前述“共生进化”逻辑中已分析。

三、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多维路径

通过上述解析可知,在应然状态下,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间在总体上是一种“共生进化”的生态关系,并且推进各主体的合作共治、助力激发“层间”的耦合效应,应是深化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协同联动,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以“共生”助“持续”:构建具有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

为促成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这一理想“共生进化”关系走向现实“循环持续”,应努力构建具有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即要紧抓“共生进化”关系逻辑当中“资本要素”的两维“端口”,推进这两种端口所涉的服务与保障形成互赖或互为支撑,从而使两种端口上的资本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平衡和可持续。

一方面,扎实未来技术学院“‘人力资本’端”服务,为高校人才支撑使命强化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技术学院层面,重心需在“‘人力资本’端”服务上,借助其人力资源开发这一使命与功能,将所育学生从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培育为对接我国新工科建设、满足未来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的人力资本。而这关键是要依据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要求,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前沿技术人才需求,着力培育创建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在具体针对这类人才转化开发的过程中,未来技术学院要坚守大学的根本使命和价值观,勇于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并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高校专业学科优势及特点,拟定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与培训计划,整合高校中的各种相关资源、配置相应师资与教材,开发、设置相应专业和课程;同时需注意根据未来教育教学情境变化演进与趋势,努力开发与此情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媒介、手段或设施设备。而其中组建具备多学科基础且具前瞻意识和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是这类人才培育的必要保证和核心因素。为做好师资配置服务,在总体思路上应注意所选教师既要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符合未来技术定位,也要愿意从事未来技术研究与教学、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依托所在高校的师资条件,按照配置总体思路在全校范围内遴选聘任。二是要以“育”为主,大力打造并持续强化针对这类人才培养所需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并以“引”结合,积极聘用或引入相关企业最前端研究开发的技术员、工程师、大师、管理专家等到未来技术学院担任相应课程教师或进行报告、讲座,并聘请其担任“第二”导师,开展联合指导、协同教育学生。例如,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采取“学院学术导师+企业导师”配置——在学术导师基础上,从行业内顶尖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最终,通过这类人才培养转化新模式和未来技术学院这一具有代表性体制机制范例的打造,强化高校人才支撑使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做好“‘物力+财力’资本端”保障,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劲的物力与财力支撑。要在“‘物+财’力资本端”上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与发展给予强劲支持与保障,经费投入是关键。第一,在政府层面(主要指相应的行政机构),要根据这类战略性人才培养的需求,统筹各类相关资源,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及其人才培养等进行经费支持和倾斜。第二,在高校层面,要根据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每年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其物理空间建设、人员聘任和日常运转;尤其要根据未来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趋势,超前预算、动态调整并设定专项教育资金支持。第三,在社会层面,主要是通过政府和高校这两个主体以政策制度撬动,广纳经费,汇集社会多方优势资源与力量,协力支持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与这类人才的培养。为更好地凝聚各经费投入主体力量,深化“物力+财力”资本保障,应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其中以教育部统筹规划保障,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逐级财政支持)、所在高校专项经费集中支持、社会(企业、投资机构等主体)积极参与的经费和资源持续投入机制。如此,通过各经费投入主体综合发力及经费投入与分担机制深入推进,才能保障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及其人才培养的可持续。

(二)以“共治”求“善治”:创建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

为更好地推进各主体合作共治,创设契合二者协同联动的多作用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是推进这一系统育人工作走向理性“善治”的制度化选择。而教育治理是形成相互作用的主体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制度,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并不断协同作用的过程结合对“主体交互”逻辑分析,这一治理模式的基本架构应是在劳动力市场导向下,由政府、“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共生体)、行业领军企业等多元作用主体所构成的网络化合作共治的治理体系;上述各作用主体在此体系中的地位或角色依次是“主导、主体、参与”(如图4)。

为推进这一治理体系有效运行,根据治理理论的观点,须“动、静”两个形态内容或措施的共同作用(其中“静态”是前提和基础,“动态”是关键和核心)。在“静态”维度,先应将二者协同联动过程当中关涉的各大主体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并对各大主体合作共治治理模式的理论架构予以明晰(上述已探讨)。在“动态”维度,则要根据“静态”内容,建立支撑该治理体系运行的多层面运行机制。鉴于政府、“高校+未来技术学院”、行业领军企业等主体在该治理体系及具体运行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不大相同,便明确了推进该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图4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架构图

第一,建立政府的“主导机制”。要根据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任务,以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为育人载体,构建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主导机制。在总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并以“善治”为导向,加强对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及其工作的统筹服务。在具体服务上,政府首先要逐渐从传统管理中的“行政事务”角色转变为治理视角下的“公共事务”服务角色;其次要为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及其人才培养做好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与体制机制设计;另外,政府要利用其治理优势,加强对各共治主体的关系、权责、利益等的明晰和规范,进而保障这一育人工作的有效运行与发展。

第二,建立“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的“主体机制”。在这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激发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创建以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为主要办学主体的多维主体合作共治机制。具体而言,在“高校+未来技术学院”所组成的共生体内部,首先,高校要在充分论证基础上依托并集聚高校内外各类资源,搭建基础教学与管理团队。其次,要明确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如国内最早实践者“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采用的是“科教融合学院”的组织架构和多元协同的学院治理体系),不断改进各关涉部门分工负责、各关涉部门与成员协力配合与推进的责任体系,强化各有关学院、机构的协同联动。再次,需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如“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不再特别注重学生在学期间的实际科研产出(如发论文的数量),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握科技前沿发展的能力以及挑战科研极限的勇气,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幻想与勇气”——因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或创意来源于此,而且在预言未来的尝试中,最大的忌讳就是缺乏幻想和勇气;另外,要根据或顺应时代发展情境与趋势,运用5G等现代技术,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成长档案袋全面监测学生成长节点,形成个体网络学习空间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衔接的系统,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建立行业领军企业的“协同参与机制”。作为协同参与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行业领军企业的“协同参与机制”及其构建,实质上是根据其对自身发展的关心或对协同参与这类人才培养所内含的利益认同,而对这类人才培养作出的积极反应和行动的过程、手段、办法、措施等。这种具体的、积极的行为主要指行业领军企业在该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给予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积极指导、提供相应人才需求信息反馈、共同参与相关措施制定、提供实践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等。据此,要注意以实践为导向,依托政府的指导、未来技术学院既有的科教优势,尽快通过协同制定“企业得益”政策,引入和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实践优势与优质资源,推进其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措施将在后续相应内容中探讨。

此外,为推进这类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和匹配,上述各大关涉主体还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指导,积极发挥劳动力市场在这类人才培养和市场流通中的“中介”(调节)作用,以更好地激发各关涉主体合作共治的活力和效应,不断提升这类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以“共适”促“互赢”:助力激发“层间”的耦合效应

为推进二者更深层次协同联动,更好地保障生成共促共生共赢的协同发展生态,应根据“层间耦合逻辑”中三类关系面及相对应的各组耦合关系,进一步探建相应的路径及措施。

第一,在“合作面”上,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提升未来技术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的实效。国家已明确,产教融合是推动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性办法与措施。为推进未来技术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产教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院企”合作实效,需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在宏观维度,需将国家与区域整体的产业(尤其是与未来技术突破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三大领域中,所衍生或可能发展形成的未来产业或新产业)结构及本身发展演变趋向、现实与未来需求等,与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层次、比例、规模等层面的结构供给及对应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度融合,推动这类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人才、产业等维度和环节实现“链融合与对接”。二是在微观维度,需将行业领军企业,特别是区域行业领军企业人才需求的用量、具体岗位能力及其要求等,与未来技术学院的招生规划、课程建设与质量提升、教学实训等深度融合,并要以现实人才诉求为指导,以现实关切的重要问题作为探研重点,建构并不断完善校企多方协作、协同育人的体系,如上海交大未来技术学院与有关企业合作共建课程所需的系列教学实验室,让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科研和实践;清华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则联合高水平科技企业,帮助学生确立科学志趣和坚定探索未知的信心,并联合企业共同探索、超前布局研究前沿交叉学科、新技术等。三是未来技术学院需主动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商协作,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开展未来技术创新,进一步释放和拓展其对未来技术积累的功能与价值。例如,北大未来技术学院依托产学研创新项目、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联手转化研究基地和高科技企业等,探索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还需强化政策引导、刺激与保障,平衡多方利益,推进供需对接和产教深度融合育人的流程再造。

第二,在“开发面”上,以“未来产业或引领性产业”为参考,努力提高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成效。在总体人才培养思路上,未来技术学院须瞄准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根据国家整体尤其是区域引领性产业的特色及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层面全面对接其诉求。同时,还须努力开发并设置相应的专业(群)及课程体系:一是要按照自身的条件及特色,确立侧重点,可按照“把握未来发展领域——分析未来关键技术——确定学科专业/方向——明确指出不足之处”的过程,创设相应专业(群),并要打破“学科”思维,如“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不是从学科角度进行布局,主要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实际,以材料、能源、信息等多维重大前沿科技领域的关键主题、内容作为着眼点、着力点,并注意各领域间的交融,设立相应研究或专业方向。二是需依照自身的发展与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区域引领性产业发展实际,引入引领性产业或行业的技术标准、行业领军企业具体的人才与岗位能力要求等,谋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及谋建课程体系时,要注意其是能充分反映出高校独有的、难以模仿的、长期积累的、优于其他高校的并得到社会公认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并要制定涉及人才培养各相关链条、环节、过程的完整实施与行动方案),如“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依托学校诸多理工优势学科,根据新兴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采用“基础—专业—创新创业”梯次推进的培养方案并定制了从基础到“初—中—高”级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三是需围绕未来可能产生的变革性技术趋势及要求,找准教学内容与这类人才所需岗位技能的切合点,探索研发着眼于未来的、能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乃至全球经济革命性进步的技术,如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储能科学与工程、智慧城市等高端高新未来技术;“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则瞄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3个前沿技术方向。另外,未来技术学院应建立年度人才培养报告分析制度,并按照未来产业或引领性产业发展状况,建立专业与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以更好地契合前沿知识、未来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要求。

第三,在“保障面”上,以“制度保障与规范”为重点,致力凸显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政府统筹服务效力。上述两个内容中已有所探讨,但仍须注意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及相应行政机构要协同加快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要根据《指南》要求,结合所在区域的高校与发展实际,尽快规划并布局设点、统筹推进;符合条件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申报建设,各地政府及相应行政机构要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加快培育建设推进。二是政府及相应行政机构、培养机构等要共商协力,建立并逐渐完善学生招考、培养、管理、服务等层面的制度体系,吸引高素质本科生,从而为应对科技创新与未来技术挑战提供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和人才发展基础。例如,在筛选优秀本科学生上,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鼓励2021年录取到该校的各省理科排名前30%的新生和该校工科实验班的150名一年级学生积极报名并参加选拔,最终通过“笔试+面试”选取了100名优秀学生进入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学习;上海交大未来技术学院则鼓励学生在大二开始选择感兴趣的前沿方向并参加相应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研究等,再根据学生的兴趣意向、能力表现等从中选取优秀学生进入本硕或本博连读。三是政府与相应行政机构要以制度的形式,结合《指南》要求,明确并督导落实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及指标要求,如在具体的目标任务及指标要求设定上,应在《指南》规定的总体目标任务及指标要求基础上,以未来技术学院所在区域实际、所在学校办学定位与特点、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与资源条件状况等作为主要依据,制定契合实情且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及指标要求。

四、结    语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掌握未来核心技术,并拥有大批能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中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为此,突破常规与壁垒,强化变革与引领,瞄准前沿技术领域,根据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在高校当中着力创建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加快培育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仅是扎实并深入推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而未来技术学院在着力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中,与高校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协同联动关系。为更好地在高校中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与发展,继而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就应在明晰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之间协同联动关系基础上,以更为主动、更加积极的行动,推进二者协同联动,助力成就共促共生共荣的协同发展目标。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第一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
论文选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从协同联动视角阐述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间的协同联动关系,研究视角比较新颖。整篇文章属于应然性的思考与建构,内容表述清晰、论证有力,行文逻辑性强。但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请作者思考,协同创新指的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之间进行的活动,未来技术学院属于高校组建的一个新型组织实体,仅仅是高校的一部分,相对于高校来讲不是独立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协同创新可能存在理论上的漏洞,也即两者之间可能不是协同创新的关系。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回应:通过思考和理解,本文是从“协同联动”视角进行的一类探讨,并且在“研究缘起”第二段开始时,在引用国内外学者对“协同”概念或内涵的理解基础上【“协同”原指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哈肯,2005),现一般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资源或个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陈劲,2011)】,接着再通过综合有关理论与实践总结分析认为【“新增加”】,“随着协同理论的应用拓展,关于‘协同’关系的探讨现也已突破只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事物、资源或个体之间,实质上,‘相关联’或相对独立亦可生成‘协同’。”尝试以此回答或解决专家所提关于本文运用“协同创新”进行立论或分析可能存在的“理论漏洞”。另外,希望通过此努力也与本文关于协同联动视角和关于二者关系的探讨形成良好呼应并进一步奠定理论分析基础(在后续有关“协同”“协同联动”的论析中,且都明确或指出是按照“相关联的事物、资源或个体之间”,以此进一步形成前后逻辑对应)。

同行评议意见2
论文《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三重逻辑及推进路径》,对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资金的关系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该文的一个最大逻辑性问题是:未来技术学院本来是高校在校内创办的一种新型院系,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但在作者整篇文章的表述中,则将二者之间关系描述成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或“联动”关系,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建议作者做出修改或调整。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回应:至于“联动”或“协同联动”或“共生”,在上述回答“专家1”的思考与修改中已进行了一定的回应。为更进一步强化逻辑呼应,在上述回答“专家1”的意见修改内容基础上,再在“一、研究缘起”第二段11行关于“协同联动作用单元”的理论阐述中,在原有语句表述中增加了“括号”内容“而具有关联意蕴(且不局限于完全独立的)的事物、资源或个体是协同联动的作用单元。”以此分析进一步指出,虽然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管理归属上是一种从属关系,但围绕共同或共通的目标,相互之间依然可以进行协同联动,并且亦可或可存“共生”。为进一步支持这一论点,笔者在“一、研究缘起”中第二段关于“协同”“联动”和“协同联动”的阐述中,皆使用了“相关联或具有关联意蕴”来表述形成“协同”“联动”和“协同联动”关系的主体;同时,在后续第二部分“三重逻辑”关于“共生进化逻辑”分析的第一段首起句,引用了两位学者的观点进行逻辑支撑“从协同联动层面分析,共生作为协同的结果(卢勇,2015),共生进化应是协同联动的最强整体状态(邓文勇,2020)。”并且,接着分析指出,“因此,从总体审析协同联动关系,‘共生进化’逻辑是协同联动宏观意义上的整体关系逻辑。”另外,还在本部分论析中增加了以下表达:“‘共生’作为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现已逐渐从生物领域拓展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并且与探讨‘协同’或‘协同联动’关系类同,研究共生关系也不再局限于不同物种或独立的个体或种群,而是拓展应用于具有共通或共同目标的相关联的事物、个体之间。”这一思想和观点,也是笔者写此文的一种新尝试,希望借用有关理论及其分析,为探明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编辑意见:

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红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回应:

已参照《重庆高教研究》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模板,对全文格式规范、标点符号、行距等细节做出了进一步修改。

第二轮审稿意见

编辑意见

1.摘要请扩展至600字以上。英文翻译需同步。 

回应:

根据修改意见,已将论文的中文摘要扩展至600字以上(具体为664字),对应英文摘要也进行了同步翻译。

2.文字复制比请控制在10%以内。 

回应:

经检查,文字复制比已在10%以内。

3.检查文章格式,如收稿日期哪去了? 
回应:

另外,

对照《重庆高教研究》投稿模板以及近期发表论文的格式,再对本文的格式进行了修改,如添加了“[文章编号]字样”“收稿日期”等。

4.梳理文字,打磨表述,务必使之专业规范、简洁扼要。 
回应:根据修改意见,已进一步对论文的文字表达与表述进行了梳理和打磨。
5.文中的所有图表请替换为可编辑的原图。 
回应:已将论文中所有图表使用Visio软件重新设计并替换为可编辑的原图。
修改之处请标蓝。
第三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1二审意见

作者对审稿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回应和严谨的说明,作者强调“‘协同’关系已突破只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事物、资源或个体之间,实质上,‘相关联’或相对独立亦可生成‘协同’”,且在文中相关描述部分进行了修改。但从图1中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共生进化”逻辑来看,还是反映了两个独立主体(应该是平级的)之间的复杂行动关系,给人的感觉是未来技术学院是高校之外的一个组织机构,很显然作者忽视了高校和未来技术学院之间的组织包含关系,或系统与子系统关系。建议作者重新考虑这种关系的表述和逻辑图示的表达,应该讲未来技术学院视为高校的一种新型组织,把这一组织放置在大学场域中去探讨两者之间的复杂协同关系。

审稿结论:建议作者再次修改。

回应:通过思考和对专家所提意见的理解,已对图1进行了重新调整与设计,具体修改如下:一是将“高等学校”不再用带实线的“椭圆”框在里头,而是删除了带实线的椭圆框,同时在整个图示框内,在左上角和后下角分别增加了“高等学校场域”字样;二是将“未来技术学院”之前的实线“椭圆框”修改调整为虚线“椭圆框”。期望通过上述图示的修改调整,使未来技术学院在图1中呈现的关系直观感觉不再是高校之外的一个组织,而是兼顾包含关系,是置身于高等学校这一场域中的一个新型组织,这同时呼应了第一部分“研究缘起”中关于“未来技术学院”和二者整体关系的内涵解析及定位,以此也达成了通篇关于二者整体关系定位的逻辑对应。同时为使图1更美观,还对原图进行了再修改。

另外,在关于第二部分(一)“共生进化”关系分析的表述中进行了同步调整:首先,为进一步突显和呼应“共生进化”是属于协同联动关系探讨的“最强整体状态”,并为本部分“共生进化”关系逻辑分析进一步奠定基础,笔者在原有关于阐述共生关系论析范围内容当中增加了“括号中的内容(下述绿色部分)”——与探讨“协同”或“协同联动”关系类同,当前研究共生关系也不再局限于不同物种或独立的个体或种群,而是拓展应用于具有共通或共同目标的相关联的事物、个体之间(包括既具“包含关系”又属于相对独立的且具有紧密关联的事物、个体或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所在位置:论文本部分第一段中间】。其次,为进一步与修改调整后的逻辑图(即图1)和上述所调整的内容形成分析呼应,还在关于第二部分(一)“共生进化”逻辑关系展开分析(第二段)的表述中,增加了能突显专家所提意见“未来技术学院是属于高校的一种新型组织,要把这一组织放置在大学场域中去探讨两者之间的复杂协同关系”的表述(下述绿色字体内容)——如:一方面,从未来技术学院作用于高校层面解析,置身于高校这一特定场域中的未来技术学院通过将所育学生(特定的人力资源)培育转化为国家、社会等所需的人力资本,可强化高校的人才支撑使命......另一方面,从高校作用于未来技术学院层面审析......因为从《指南》分析,从实际类属看,未来技术学院属于高校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作为依托并成长于高校这一特定场域的未来技术学院,它的发展必然不能超出其所依托的高校之中所需的基础性、生存性资源状况。

同行评议2二审意见
未来技术学院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作者对此有自己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结论。同时,作者也对评审意见【一审】基本作了回应和修改。
审稿结论:建议再做适当润色和完善后刊用。
回应:已按照所提要求,再对本文做了进一步的润色和完善。

编辑意见: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绿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回应:根据意见建议,主要对照多篇《重庆高教研究》近期刊发的文献格式,并再参考投稿指南检查和通修了全文格式。另论文中所有图皆使用Visio软件设计并是可编辑的原图。
第四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1三审意见
作者态度认真,修改合理,建议刊用。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意见

1.所有图表替换为可编辑的原图,目前为图片截图。
2.参考文献格式需要逐一校对,同时注意在线文献是否必须?如参考文献16,出版地呢?
3.语言文字表述还存在诸多细节问题,建议逐字逐句包括标点符号认真慎独3遍以上。
4.文章的题目不是很吸引人,请作者再斟酌一下。

回应:

1.根据意见,已将文中所有图重新用word绘制成可编辑的原图。

2.已再对参考文献格式逐一校对,并根据意见思考,将除第一个在线文献保留外,其他在线文献已全部删掉;另对英文参考文献16的出版地进行了添加。

3.已根据意见再对文字表述、标点符号等进行了全文通读检查和修改。

4.已根据修改建议,对论文的题目进行了斟酌修改,即题目从原来的“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的三重逻辑及推进路径” 修改为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逻辑与路径”,并对对应英文题目进行了修改。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适度精炼文字,控制在15000字以内。

审稿结论:修改后录用。
回应:

已根据会审意见“适度精炼文字,控制在15000字以内”,将本论文的字数在不影响原文结构与内容表达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斟酌精简(文字量从原来的16190字缩减至14988字)。

文字编排:张海生
内容审核:吴朝平 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QGJY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