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GJYJ

其他

眭依凡 张川霞 何志伟 |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与责任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与责任眭依凡,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川霞,浙江大学讲师,博士生何志伟,浙江工业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摘
1月24日 上午 9:30
其他

张仁杰 寇焜照 | 从“拔尖”到“乐群”:小组合作学习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收稿日期:2023-11-29修回日期:2023-12-21终审日期:2023-12-21录用日期:2024-01-15网络首发:2024-01-19从“拔尖”到“乐群”:小组合作学习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张仁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寇焜照,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讲师,教育学博士摘
1月16日 上午 10:00
其他

喜报 |《重庆高教研究》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23版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喜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钟秉林 苏原正 | 基础学科对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及其实现路径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基础学科对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及其实现路径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苏原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摘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鲍嵘 包开鑫 单可 江璐 杨宁 | 文明实践与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笔谈)

“育”之间互为条件的关系,而且揭示了教育与生存的关联。潘光旦力求超越“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动态与静态的对立,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对立,传统与西方的对立”,提出“教育的惟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实际上,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3年总目次

《重庆高教研究》2023年总目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专栏[1]杨德广,宋丽丽.如何选拔和培育教育强国之师[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3-8.[2]王淑英,郜怡飞.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99-112.[3]王鉴,张盈盈.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14-25.[4]钟秉林,常桐善,罗志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3-13.[5]陈涛,刘鉴漪.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政策特征、逻辑关系及支撑路径——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体系的政策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23-35.[6]袁爱媛,伍林生,刘宴兵.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多元协同体系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26-38.[7]姚荣.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36-42.[8]陈洪捷,许丹东,谢鑫.博士生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15-22.[9]郑文龙,欧阳光华.“双循环”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3-12.[10]黄露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何以“同中存异”:基于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13-24.[11]俞兆达.拔尖文科博士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以7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致谢为轴[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25-39.教育数字化[12]钟秉林,尚俊杰,王建华,等.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3-25.[13]王洪才.对ChatGPT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3-13.[14]邹红军.走出“数字洞穴”:数字化时代的生存隐忧与教育应对[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61-75.[15]王豪杰,李怡.数字劳动教育:革新、风险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43-51.[16]刘进.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应超越教育技术范畴[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39-45.[17]虞嘉琦.破茧而出:“部落时代”的教育危机及其因应[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52-63.[18]陈涛,韩茜.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46-60.[19]钱小龙,宋子昀,黄蓓蓓.沉浸式大学智慧校园的整体实现:理论构建与实践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49-61.[20]钱明霞,赵磊磊.大数据赋能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40-48.[21]张海生,公钦正.数据密集型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一个国际案例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62-73.[22]王天平,李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14-22.西部高教论坛[23]蓝勇福.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76-88.[24]郑智勇,宋乃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检视及行动路向:基于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38-46.[25]田贤鹏,曲俊利.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回顾与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89-101.[26]陈昊,范蔚,蔡其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课程联盟:框架构建与运行机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92-104.[27]田浩然,蔡宗模.基于内生力视角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评价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47-60.人才培养[28]蔡芬,谢鑫,张强.论文发表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吗:基于学科差异视角的实证考察[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105-117.[29]魏庆义,赵祥辉.制度规训下的“求生”: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102-115.[30]吴永源,周垚.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是能力筛选的结果吗: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1):116-127.[31]陈斌,王艳.谁更愿意选择读博:一项关于女性读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53-64.[32]张瀚文.魅力课堂与教学真相:基于本科讲授法教学的案例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77-89.[33]王瑞朋,钟秉林.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内容维度与影响因素[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43-52.[34]刘康,徐辉.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65-76.教育与经济[35]蔡文伯,向燕.博士规模、学术生产与技术创新关系的门槛效应[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88-98.[36]耿孟茹,田浩然.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及其经济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64-78.[37]方超.教育扩张政策与流动人口的教育收益率[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52-63.[38]赵志强,蔡文伯.我国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23-37.[39]何子冕,许建伟.高等教育回报:基于出生队列的工资效应[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103-115.[40]时浩楠.中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90-102.高教治理[41]解德渤,马萌迪.研究型大学非重点学科何以发展:基于“高位嫁接”的分析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9-19.[42]吴合文,石耀月.作为软实力工具的国际高等教育:一个案例分析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40-51.[43]李倩文,李爽,李欣欣.国家文化距离促进学术人员国际流动了吗[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74-91.[44]范卿泽,黄艺,蒋凯.课程思政政策内容特征、工具偏好及优化建议[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79-89.[45]蒋纪平,张义兵,满其峰.终身教育立法的“政策之窗”何以开启: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我国政策的走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93-104.[46]苟鸣瀚,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与范式转型[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26-39.[47]李光勤,张李霜,龙明慧.友好城市的建立对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影响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61-78.[48]周垚,沈红.评价导向感知对教师教学偏离倾向的影响[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64-75.高教前沿[49]王建华.教育研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3-14.[50]王兆鑫,陈彬莉,王曦影.“学业文化资本”的彰显与式微:精英大学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求学历程[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31-42.[51]宋爱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及其超越[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76-87.[52]孙娜,乔锦忠.跨学科研究对学者科研产出的影响:以化学领域“杰青”学者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79-92.[53]沈锦璐,魏丽娜.美国第三代工程研究中心:发展历程、运行模式与经验启示——以CBiRC、RMB项目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90-104.[54]梁志星,冯兴杰,提越,等.面向2050的全球高等教育未来图景构想与启示: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策文本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105-116.[55]邓文勇.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逻辑与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20-30.高教述评[56]王静贤,周恬,叶童等.自适应学习对大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基于51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116-127.[57]鞠法胜,刘卫平.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113-127.[58]陈艾华,吴伟.大学跨学科科研合作与科研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105-116.时论与争鸣[59]孔苏,王晓晓.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赋魅与祛魅[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3):118-127.[60]林传舜,夏美茹.大学排行榜权威性问题再审视[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4):117-127.[61]张胜.文献计量技术应用于教育综述研究的现象学反思[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5):117-127.图文编排:张海生内容审核:吴朝平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杨德广 宋丽丽 | 如何选拔和培育教育强国之师

如何选拔和培育教育强国之师杨德广,上海师范大学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丽丽,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副教授摘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朱德全 王小涛 | 差异教育: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

差异教育: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涛,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重庆市朝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摘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解德渤 马萌迪 | 研究型大学非重点学科何以发展?——基于“高位嫁接”的分析视角

收稿日期:2023-06-20修回日期:2023-07-30终审日期:2023-07-30录用日期:2023-09-12网络首发:2023-09-13研究型大学非重点学科何以发展?——基于“高位嫁接”的分析视角解德渤,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马萌迪,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林小学摘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林传舜 夏美茹 | 大学排行榜权威性问题再审视

NEWS排行榜的发展历程为例,该排行榜在1983年、1985年、1987年连续3次仅使用了同行评议的方法。在1988年,该榜单引入了4项客观指标,他们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专家意见就只是意见”“US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郑智勇 宋乃庆 |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检视及行动路向——基于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

收稿日期:2022-07-15修回日期:2022-10-06终审日期:2022-10-06录用日期:2022-10-27网络首发:2022-10-31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检视及行动路向——基于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郑智勇,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宋乃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摘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田浩然 蔡宗模 | 基于内生力视角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评价研究

收稿日期:2022-10-20修回日期:2022-11-30终审日期:2022-12-13录用日期:2022-12-21网络首发:2022-12-28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孔苏 王晓晓 | 教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赋魅与祛魅

2018.审稿结论:修后再审。编辑意见:请参考以上意见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或回应说明。修改之处标绿。作者回应1.重新澄清了本文使用的几个概念:实证主义研究范式(the
2023年8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王天平 李珍 | 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

引用格式:王天平,李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4):14-22.收稿日期:2022-09-17修回日期:2022-10-26终审日期:2022-10-27录用日期:2022-11-26网络首发:2022-12-02
2023年8月1日
其他

邓文勇 |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等学校协同联动:逻辑与路径

回应:另外,对照《重庆高教研究》投稿模板以及近期发表论文的格式,再对本文的格式进行了修改,如添加了“[文章编号]字样”“收稿日期”等。4.梳理文字,打磨表述,务必使之专业规范、简洁扼要。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王静贤 周恬 叶童 罗江华 | 自适应学习对大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基于51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研究分析框架三、研究设计(一)文献检索策略为获得全面的文献资料,我们在2021年5月进行了首次文献检索,并在2023年5月更新了数据。文献检索的来源包括两方面。首先对Web
2023年7月23日
其他

王瑞朋 钟秉林 | 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内容维度与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23-03-14修回日期:2023-06-19终审日期:2023-06-25录用日期:2023-07-04网络首发:2023-07-17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王兆鑫 陈彬莉 王曦影 | “学业文化资本”的彰显与式微:精英大学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求学历程

收稿日期:2023-03-29修回日期:2023-04-23终审日期:2023-05-04录用日期:2023-05-23网络首发:2023-06-01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时浩楠 | 中国省域高等教育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23-04-11修回日期:2023-05-31终审日期:2023-06-01录用日期:2023-06-06网络首发:2023-06-09
2023年7月6日
其他

蒋纪平 张义兵 满其峰 | 终身教育立法的“政策之窗”何以开启——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我国政策的走向

引用格式:蒋纪平,张义兵,满其峰.终身教育立法的“政策之窗”何以开启: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我国政策的走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3):93-104.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黄露菡 |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何以“同中存异”——基于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黄露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何以“同中存异”——基于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分析摘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刊物简介《重庆高教研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文理学院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双月刊,单月1日出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袁玉婷 汪雅霜 | 出国留学对博士研究生能力培养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Nature全球调查数据的分析

Matching,PSM)进行效应估计。通过计算协变量对个体进入处理组和控制组中的影响,生成对应的倾向得分值,将得分接近的样本进行匹配,进而计算出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陈艾华 吴伟 | 大学跨学科科研合作与科研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综述与展望

大学跨学科科研合作与科研生产力两者关系中的调节变量在组织变量方面,学者们主要以领导方式、团队信任、任务互依性等作为调节变量,阐释了大学跨学科科研合作和科研生产力之间的关系。Van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张瀚文 | 魅力课堂与教学真相:基于本科讲授法教学的案例研究

研究思路与案例描述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案例研究法,以求“深描”所选案例课堂的魅力及其发生学。研究定位于“内生性案例研究”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陈涛 刘鉴漪 |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政策特征、逻辑关系及支撑路径——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体系的政策分析

引用格式:陈涛,刘鉴漪.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政策特征、逻辑关系及支撑路径——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体系的政策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2):23-35.
2023年6月6日
其他

钟秉林 尚俊杰 王建华 等| 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笔谈)

简称AI)的概念,之后人工智能先后经历了3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后,逐渐产生了许多所谓的人工智能程序。比如,1966年麻省理工学院Joseph
2023年6月3日
其他

张海生 公钦正 | 数据密集型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一个国际案例的分析

Salovey)将数据密集型/数据驱动(Data-Intensive/Data-Driven)的社会科学发展作为大学范围内的学术优先事项(University-Wide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吴合文 石耀月 | 作为软实力工具的国际高等教育:一个案例分析及启示

关键词:国际高等教育;软实力;公共外交;价值逻辑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访学经历对高校教师学术生产力影响的动态整合研究:效应与路径”(BIA170202)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王争录 | 人类教师教育者与机器教师教育者联袂的逻辑与路向

若教师教育仅停留于价值层面话,那么占有物质的价值体系就必将会强化,同时还会被人工智能模仿。倘若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意识,在实力上超越人类教师教育者之后,人类教师教育者就将沦为人工智能的附庸。
2023年3月4日
其他

韩云波 | ChatGPT的挑战与应对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韩云波西南大学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ChatGPT的挑战与应对一、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
2023年3月2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3年1期目次

中山大学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邹红军华中师范大学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蓝勇福 |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蓝勇福.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77-88.蓝勇福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摘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吴永源 周垚 | 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是能力筛选的结果吗——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吴永源,周垚.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是能力筛选的结果吗: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116-127.吴永源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田贤鹏 曲俊利 | 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回顾与展望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田贤鹏,曲俊利.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回顾与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89-101.田贤鹏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钟秉林 常桐善 罗志敏 |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笔谈)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常桐善华中科技大学/加州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点罗志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自立自强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摘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常桐善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点

Winner)的研究显示,虽然具有超长天赋和才智的学生比同龄人早熟,在某些领域表现出更快的发展,在学习中仅仅需要教师的稍许帮助或“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罗志敏 | 科技自立自强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罗志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自立自强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收稿日期:2022-11-14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河南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2022JKZB02)作者简介:罗志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和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二十大报告都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科技发展目标,科技自立自强突出强调的是科技发展要以我为主,即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掌握未来的发展主动权。但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却是基础和关键。相较于以往的国家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国家战略对人才种类、规格和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是对人才服务国家的指向更明确了。需要的是那些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能瞄准关键领域中的科技前沿问题特别是“卡脖子”的科技难题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才。二是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习近平在2021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还为“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高要求再加上了一个表达更高要求的定语——“高水平”,即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里面的“高水平”意味着人才队伍中还要有那种能组建大团队、完成大任务、产出颠覆性和原创性大成果的领军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他们在科技征程中敢于涉险滩、攀高峰,敢啃硬骨头。三是赋予人才要完成的任务更紧迫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就“科技自立自强”加了一个体现任务紧迫性的定语,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需要人才能针对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和“燃眉之急”,快速响应,迎难而上,助力国家和企业尽快打通关键领域技术的堵点、断点,实现科技体系自主可控。对此,习近平曾两次专门就该问题做出同样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以上表明,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需要的是一大批能够堪当重任的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有国际比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排名提升至12位,但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中排名第37位。全球人才竞争力与全球创新排名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我国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在供给上存在短板。在笔者看来,作为国家人才高地的研究型高校,如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开启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精准把握科技自立自强所体现的“以我为主”的内涵,助力国家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个最为关键、最需破解的矛盾点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问题。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院校问题”对于研究型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描述道:“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若以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的人才标准来审视,研究型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更为明显。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除了研究型高校在心态上对本土人才缺乏自信以及足够的支持行动之外,集中体现在“管才”“育才”两个环节。其一,在“管才”环节,主要问题是学校难以打破传统选人用人的惯常路径。目前,研究型高校历经改革,虽已构建了涉及人才培育、引进、激励、评价、管理等选人用人体系,并形成了以论文、项目、成果、专利等为主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但在管理实践中却形成了一种偏离乃至背离科研本质的选人用人机制,如普遍的短期绩效导向,掺杂了行政权力和人情关系的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唯SCI论文和专利数量的人才能力水平评价等,也致使研究者更偏向于结果可预测、短平快的跟随性与应用性研究,或选择短期能出成果的、风险小的、容易通过考核的研究方向,而忽略或不愿意从事那些周期性长、不确定性高的、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进展或突破的前沿性研究。对此问题,一些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对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实行分类评价,采用了一些替代论文评价作用的指标,推行代表作制度等,但由于在改革中难以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也不愿意担负改革造成的成本,执行起来却很难或者坚持不下去,最终又偏向以往惯用的选人用人的路子上去。其二,在“育才”环节,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自主的科研体验。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明显的自主探索性,本、硕、博学生作为我国科研活动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只有通过自主探索的科研活动过程,才能充分体验科研探索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创新的情感体验和成果的社会意义,也由此才能实现个人知识、能力与素养、品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在我国高校的科研实践中,一是能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并得到有效指导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要么在科研上处于空白状态(除了其学位论文写作之外),要么只能在课题组里从事一些诸如查阅文献、财务报销、后勤劳务等低层次的工作。二是学生自主主持科研项目的机会很少。许多高校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且存在闲置或浪费现象,真正使用在学生身上的科研经费很少,学生获得有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自然也就少得可怜。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其科研潜质也大都处于“雪葬”状态。三、研究型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缺的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条件并不比国外高校落后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先进一些,完全应该且有能力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对此,习总书记曾强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有这样的决心,坚定这样的自信。”但是,研究型高校要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还需从源头做起,端正思想,充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出发建构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一是在“面”上,坚持把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构建基础与前沿、交叉与融合、产研与应用相结合的“梯次型”科研人才培养和造就体系。如通过专业重塑、课程优化、学研一体等手段,强化对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水平、高密度训练,激发学生自主式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和活力;通过对有潜质的基础学科毕业生的接续培养和全链条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通过设立长期稳定、滚动支持的研究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心无旁骛、长期聚焦和深耕专业领域的拔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通过选聘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等。二是在“线”上,以激励机制牵引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整个流程。在笔者看来,激励机制由评价、荣誉和资助三个体系组成,三者合二为一,就像一条线,可以把整个科研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关系、信息、空间等要素串联起来,以达到引导、鼓励、激发科研人员成长成才的作用。比如,通过建立基于学术贡献的、公开透明的科研荣誉分配制度以及清晰的、合理的合作规则,破除论资排辈的不良文化,让科研人员都能平心静气地投入到共同的科研目标任务中,并解决科研人员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7];通过优化长周期评价等制度,为科研人员始终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一套保护机制,并鼓励他们增强创新自信,改变长期跟踪、追赶的科研惯性,甘坐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的“冷板発”;通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闯关”等制度,引导科研人员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技术领域持续攻关等。其三,在“点”上,要充分利用好科技平台这拔尖创新人才养成的助力器。在科研活动中,平台表现为科研基地、实验室、高科技产业学院、科研孵化中心等。平台不仅是有组织科研的“根据地”,也是人才养成的助力器。我国研究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不足,一个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平台建设不足,导致无法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和访问学者,也就难以通过平台的资源汇聚、相互借力效应来培养人才。为此,大学需要聚焦国家战略急需,除重组已有平台之外,还要新建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中心等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施展拳脚、大展宏图的舞台,以让他们在互助互惠、协同攻关的过程中快速成长为那种能够独当一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路径。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钟秉林 | 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姚荣 | 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姚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蔡芬 谢鑫 张强 | 论文发表经历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吗——基于学科差异视角的实证考察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四、研究结果(一)论文发表经历、科研能力增值与论文发表评价的学科差异表2是论文发表经历和科研能力增值的学科差异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6期回顾

蔡宗模往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1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2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3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4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5期回顾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总目次

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资助对博士生科研产出与按时毕业的影响:学科与家庭背景的异质性分析黄璟珲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学术资本主义与研究议程的重塑:挑战与契机文字编排:张海生内容审核:吴朝平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王建华 | 教育研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摘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苟鸣瀚 刘宝存 | 美国研究型大学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与范式转型

Economy)等公私部门联合发起的区域协同创新计划中扮演关键角色。同时,三所研究型大学还充分发挥资政议政的智库功能,相继成立“跨学科智库”(Transdisciplinary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李立国 洪成文 蒋凯 王洪才 |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走出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认识局限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及破解之策蒋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洪成文 |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及破解之策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及破解之策一、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患了“肠梗阻”西部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儿?有观点认为问题在于西部高等教育的基础落后,然而并不是的。三十年前,浦东高等教育有雄厚的基础吗?珠三角高等教育有雄厚的基础吗?都没有。有观点认为,西部的经济环境不能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良好发展基础,也不是的。20世纪50年代前的硅谷能够为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吗?也没有。还有观点认为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因为地区性发展的不平衡?试问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平衡吗?粤港澳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平衡吗?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就都很平衡吗?都没有。因此,以上观点,虽触及了问题的一面,却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西部高等教育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以为,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患了严重的“肠梗阻”。肠梗阻指的是消化功能的紊乱以及由此引起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如何治疗肠梗阻?一要靶向治疗。不同的人,不同的病因,只有因人施策,才能见到疗效。二要患者积极主动配合。肠胃没有蠕动意识和能力的人是很难治好肠梗阻的。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说得形象一点,就是政府很着急,外人很着急,但是自己却不急。长此以往,怎么能治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病呢?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宋爱忠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及其超越

收稿日期:2022-09-01修回日期:2022-09-12终审日期:2022-09-12录用日期:2022-09-16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李立国 | 走出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认识局限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走出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认识局限西部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扎实推进共富裕的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等核心利益。没有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就没有全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实现。西部高等教育与发达地区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这既有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因素的累积。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特征,高校布局密度自东向西呈阶梯式下降,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政策与举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生均受教育机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每十万人口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看,低于2000人的省份有浙江(1975)、内蒙古(1925)、云南(1991)、青海、新疆、西藏等,高于3000人的省份有天津、陕西,经济大省广东(2086)、山东(2286)的十万人口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刚超过2000,低于重庆(2952)、贵州(2322)等。从每十万人口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看,东西部的差距并不明显。但是,从质量等方面看,仍然有较大差距,如2022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校,东部入选98所,西部入选26所,“双一流”建设学科主要集中于东部。从科技创新资源指标看,东部高校的校均R&D经费支出,约为西部的2.49倍;西部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数量不足且比例低,2020年东部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博士化率为34.65%,而中部为21.35%,西部为21.73%。东部与西部普通高校之间存在显著的经费投入差距,且差距并无随时间缩小的趋势。2019年,东部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49817元,西部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33877元。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要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维度转变,跳出就教育论教育的理论局限,跳出行政区划为本的视野局限,跳出单纯要求中央政策和发达地区支持的思想局限,跳出单纯借鉴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思维局限。而要把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建立起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建构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向而行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实现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跳出就教育论教育的理论局限,就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审视高等教育布局,尤其是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布局,建立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布局和发展必须要和区域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要和未来潜力相一致。不能为发展高等教育而发展,为布局而布局一些学校,为上层次和追求热点而布局某些学科与专业。各省的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要及时提出本省较为明确的人才需求结构,没有具体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使得高校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缺乏根本依据。由于缺乏依据和规划,导致部分地区对省内高等教育发展导向不明确,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导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不清晰,专业布点多,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少。政府和高校应统筹规划,解决高校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力求避免专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以建设布局机制为核心,促进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社会发展部门密切结合,推动市场调节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构建主动适应、动态调整的有效机制。注重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增强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以传统优势学科及特色名牌学科专业为龙头,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带动新增专业发展,构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内在联系更为紧密、整体特色更为突出的专业链群,推进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跳出行政区划为本的视野局限,就是要从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视野审视高等教育,构建起与国家发展相向而行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统一的大市场,这是国家战略全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打破传统国际大循环的弊端和受制于人的尴尬地位,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打造强大国内市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西部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使命责任,需要从国家发展全局,从新的形势与任务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管理为主的体制,我国高等学校95%属于省属高校,省委和省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的人为分割和行政区划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一哄而上”导致发展雷同。要把握和处理好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主动作为、政府引导地区布局与区域协同等关系,发挥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发展,防止出现“小而全”和“同质恶性竞争”。各个省份,包括西部区域,应该从国家战略全局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在布局上不搞“小而全”,不盲目追求所谓热门学科专业,不盲目布局新学校和追求学校升格。重点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着力推动建立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相关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新需要的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建立集聚社会资源,有效实施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将自身的高等教育置于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将紧盯自身发展小逻辑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着力增强当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和驱动力。着力建构与国家战略相一致、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相协调、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优势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跳出单纯要求中央政策和发达地区支持的思想局限,就是要从强调输血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转变,客服等靠要的思想,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因素,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确需要中央政策和东部发达地区和高校的支持与帮扶。但是,长期的单纯依靠政策扶植和帮扶容易造成西部高等教育的“自我矮化”,好像发展就要依靠更多的西部专项,通过特殊的形式来解决,这些专项容易造成西部与东部发展标准的产局,从长远看,不利于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发展。东部地区和高校的帮扶,更多是“补短板”和解决当前急迫的问题,不可能长远发展要依靠其他高校来实现。有些政策扶植,比如支持西部高校增加免试推荐研究生名额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在西部的招生计划,加大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力度,支持西部高校增加学位授权点,都是应该继续支持的政策。同时,西部高等教育要在外部政策帮扶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发展。聚焦发展难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破除制约性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提高政策举措的精准性、有效性,激发高等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加大省级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确保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只增不减,拓展经费来源,支持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深化科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西部学科高峰,加大生态屏障、能源、战略通道等学科群建设力度,集聚人财物优质资源,形成一批西部特色高峰学科。跳出单纯借鉴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思维局限,就是要走出一条西部高等教育自主发展道路,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当然要积极借鉴吸收东部发达地区乃至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但是绝不是照搬外部发展模式。学习借鉴很重要,但关键要内化吸收,而不是照搬照做,要重视自身比较优势的意识与自生能力的生成,而不要追求达到与东部同等发展的绝对水平与战略地位的替代。区域高等教育评价也需要实现从统一化向特色化的转变,将高等教育与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适应性作为评价标准,而不应仅仅关注规模和条件。通过找准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的缺口并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探索适应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西部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的本土化路线,摆脱趋同化、模仿型的发展路线。西部地区高校切实将发展路径从“外输依赖、向外向上”转变为“内部造血、向内向下”,形成中西部高校内生型发展模式。立足西部发展的现实,对接一带一路、边疆建设、东南亚开放、各个主体功能区建设,来设计和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打造高水平向西开放平台,支持“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建设。将西部高校建成向西开放和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省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留学的重要目标省份。建立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西部区域内高校合作联动、集群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强特色、补短板,布局建设成都、重庆、西安、兰州、昆明、南宁、贵阳、乌鲁木齐等区域发展高等教育战略支点。文字编排:张海生审核确认:吴朝平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蒋凯 | 支持西部高等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在第一轮公布的全国465个一流学科中,东部地区高校有一流学科331个(占比71.2%),西部地区高校仅有51个一流学科(占比11%)。
202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