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智勇 宋乃庆 |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检视及行动路向——基于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4-09-26

收稿日期:2022-07-15

修回日期:2022-10-06

终审日期:2022-10-06

录用日期:2022-10-27
网络首发:2022-10-31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检视及行动路向——基于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

郑智勇,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

宋乃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摘  要: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既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判断某一区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以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研究对象,分析西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数量占比较低,与东中部地区差异明显;获奖项目学科分布不均衡,工学类占比最多;获奖项目地域分布失衡,主要集中在陕、川、渝三省市;获奖项目主题分布过于集中,主要聚焦于人才培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改革两个方面。造成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困境的成因主要表现为:教学竞争力弱,教育观念滞后;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缺乏申报教学成果奖的智力支撑;教学资源有限,优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导致西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不足。为此,提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路向:由确定性思维迈向关系性思维,激发西部高校培育教学成果的内驱力;完善专业教师激励政策,弥补西部地区高水平人才建设短板;整合西部地区教学资源,完善多方合作机制;重构价值理性,强化学科特色。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师资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19ZDA359)
  • 引用格式:郑智勇,宋乃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检视及行动路向:基于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4):38-46.
一、问题提出

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后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奖励大会,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自此建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成为四大国家级奖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既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判断某一区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西部绝大部分地区位于“胡焕庸线”西侧,存在基础弱、底子薄等短板,加之受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面临教育经费供给结构失衡、人才引进与流动秩序失当等多重穿窒碍,存在同质化的隐忧。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虽已成功举办多届,但教学成果奖对西部地区教育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远远不够。未来西部地区如何以打造、培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为契机,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特别是为整个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耦合发展,对此学界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以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研究对象,分析西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提出符合西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路向,以助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析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为了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奖励。本文从数量占比、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主题分布4个方面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进行分析。

(一)获奖项目数量占比较低

截至2022年5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 759所(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校),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 150所、869所、740所,分别占比41.68%、31.50%、26.82%;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 236所,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567所、371所、298所,分别占比45.87%、30.02%、24.11%。为支持和鼓励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同等水平情况下,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倾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分析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结果发现,获奖项目数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数量分别为82项和84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8.18%和18.71%,都不足两成(见表1)。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占比相比,西部地区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数量占比低于西部高校数量在全国高校数量占比。

表1 第七、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数量统计情况

(二)获奖项目地域分布失衡

统计发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地域分布失衡,陕、川、渝三省市获奖项目数量位居前三。数据显示,陕西省获得的第七、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西部地区获奖总数中占比分别为37.8%和50.0%,获奖数量独占鳌头;四川省紧跟其后,并在2018年获特等奖1项;重庆市位居第三(见表2)。2014年,云南、广西、甘肃、青海、西藏等九省份获奖总数仅为22项,占比仅为26.8%;2018年,除陕、川、渝三省市外,剩余九省份获奖总数仅为13项,占比仅为15.5%。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表2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地域分布情况

(三)获奖项目学科分布不均衡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科学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7]。统计发现,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要涉及13个学科门类(见表3),但西部地区获奖学科分布不均衡,重理轻文现象较为突出。以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为例,工学类数量最多,占比高达37.80%;理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次之,分别占比12.20%、8.54%、7.32%、4.89%;历史学、军事学、哲学学科则寥寥无几,分别占比1.22%、0、0。理工科类教学成果对接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更强,所以获奖项目数量占比最高。

表3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学科分布情况

(四)获奖项目主题分布过于集中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6项获奖项目,按主题可以分为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能力培养、教育体系/模式等(见表4)。主题分布反映了近年来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题分布过于集中,主要聚焦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占比分别达50%和22.2%,而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仅有6项和3项,占比分别为3.6%和1.8%,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表4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第七、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主题分布情况

三、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困境的成因透视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能过分依靠“外因”,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需要强化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困境“内因”的审视,实现“内外联动”。教育观念、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服务能力等因素影响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高校教学竞争力弱,教育观念滞后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体现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取得的成就,也反映了不同地区高校发展的水平差异。从客观条件来看,西部地区高校教学竞争力弱导致获奖数量似乎不可避免地要低于东中部地区,教学成果的产出具有一定难度。综合教学竞争力受困于脆弱的“科技”生态环境和传统的“劣势”认知惯习,部分高校教师在“西部落后”的思维惯性影响下,缺乏对教学质量的应有追求[8],重视效率而忽视质量,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

观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对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东西部高等教育中“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呈现断裂征候。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得益于优势政策以及开放宽松的管理理念,形成相对良好的教学竞争氛围,而西部囿于机械守旧、维持现状的管理理念,导致部分师生形成“等、靠、要”群体性思维定式与行为偏好。在学校层面,部分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缺乏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忽视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导向,致使对接社会服务的力度不强。这极大地制约了西部高校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难以孵化出更多创新成果与项目。在家长层面,个别偏远地区的家长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倘若学生在受了一定教育后对家庭无法提供有效的经济回报,便轻言学校内所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未来没有任何帮助,逐渐形成思维怪圈,对教育愈发轻视。

(二)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缺乏申报教学成果奖的智力支撑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支撑,也是打造高质量创新教学成果的前提与关键。近年来,举办的国培、省培等各级各类培训使西部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有了明显提升,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教师博士学历平均占比为20%,其中除陕、川、渝之外的西部九省份仅为15%,不及东部地区的一半。数据显示,甘肃省49所普通高校自2013年以来共引进博士1 441人,每单位年均不足5人,部分高校每年应聘者寥寥无几,更遑论长江学者、学科领军人才等。以第四、五、六届连续3年的高校教学名师奖评选为例,西部高校获奖教师共计47名,仅占获奖总数的15.7%,主要聚集在陕、川、渝三省市。由于互认共享运行机制的阻隔,这三地未建立起操作性强的、能推进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

另外,受自然条件、晋升发展和子女教育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加之东部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现象依旧存在,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如兰州大学1983年到1985年便向东部流失了111名教师。究其原因,东部地区某些高校为“长江”“杰青”开价竟高达200万元,偏离理性的举动“诱使”关键科研人员(如院士等)离开,让不少高校“伤筋动骨”,致使西部高校有些学科专业无法找到学科带头人,大大削减了西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基石。有研究显示,2019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中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人数达到111.57万人,东部地区48.82万人,占43.76%,西部地区26.06万人,占23.35%。尽管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但效果甚微,人才地区分布的马太效应依旧显著,这值得关注与研究。

(三)教学资源有限,优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教学资源有限与优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偏少的重要原因。现有教学资源的有限表现为:西部地区重点大学和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少、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有限、获取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配不科学等,以及单纯注重教育资源价值与需求而忽视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使用,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与浪费。统计发现,第七、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高校中,“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占比分别达60.84%和68.58%。无论“985工程”“211工程”,还是“双一流”高校建设,都必然占据中央财政给予的直接投入等优质资源。然而,西部地区“211工程”高校仅25所,“985工程”高校仅7所,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存高校财政拨款机制不尽合理,影响了普通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西部地区亟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寻求多种形式的高质量、实质性合作,这是西部地区高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关键。然而,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往往更多流向东部地区高校,西部高校往往缺乏机会。有调查显示,川、桂、甘等地的高等教育社会捐赠额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青、藏、宁、疆、蒙等地社会捐赠额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0。在校产收入方面,蒙、藏、黔、青、宁等九省份的高校校产收入总和不如上海市的高校校产投入。鉴于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绩,是西部地区高校面临的难题。

(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导致西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式微

我国早在1994年出台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中就强调教学成果要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要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该条例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的工具理性倾向仍较为严重,致使西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渐偏离,西部地区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过度效仿东部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使其实践效能和社会作用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实践场域中充满矛盾,难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无法适应西部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

另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也存在价值理性式微的现象。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然而,受人才短缺、观念淡薄、经费有限等因素影响,西部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挖掘不够。这直接导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特色不足,独特价值被遮蔽或被消解,表现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缺乏,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缓慢,高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脱钩。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对本校历史和现状缺乏认真分析和清醒判断,导致学校不能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内卷化局面愈演愈烈。

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路向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因地制宜,突破路径依赖,发挥特色学科优势,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由确定性思维迈向关系性思维,激发西部高校培育教学成果的内驱力

关系性思维观认为,每种存在物都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人们应从事物与事物的关系中去把握事物。西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工程,牵涉内部与外部诸多因素。鉴于此,未来必须转换思维方式,由绝对、封闭、预设的确定性思维转向相对、开放、生成的关系性思维。

针对西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观念冲突,打破高等教育传统思维定式和革新教育教学观念迫在眉睫。在微观层面,西部高校应大力奖励成果丰富的科研人员,立足学科优势,打造教师发展平台,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强调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绩效,重点关注教师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在中观层面,高校应理性对待发展差距,不应只追求量的增加,也要注重质的提升,既评估最终结果,又重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同时,积极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改变“重理轻文”传统学科观念倾向,强调“文理兼修,艺术并重”,重视人文艺术等学科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宏观层面,未来西部地区政府与高校应确立制度先行的教学建设新思路,积极加强教育合作与社会服务,多方协同推进成果转化与应用,最终通过教学成果奖的打造与培育,形成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完善专业教师激励政策,弥补西部地区高水平人才建设短板

教师作为人力资本,是高校的无形资产。倘若缺少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去获得最大权益的制度牵引,即便引进了高层次人才也难以人尽其才。因此,需要完善专业教师激励政策,弥补西部地区高水平人才建设短板。就外部而言,可借势“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尝试运用法治思维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留在西部高校任职。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满足学术职业者的职业发展需求。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尤其要关注扎根教学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后培训,鼓励潜心从事教学的教学工作者,避免教学改革的“悬浮”困境

另外,就内部而言,西部地区政府和高校可尝试构建“留才”机制。建立西部高校人才岗位评价制度和特殊津贴制度,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各类人才的有机融合,提升区域外新引进人才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解决目前人才市场无序流动的问题,实现优秀人力资本的共享和高效流动,做到“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双向均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的窘境下,以省级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体制似乎难以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鉴于此,可考虑由中央财政增设西部人才特殊津贴专项基金,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23]。设置西部地区专项人才岗位计划,确保西部高校人才的薪酬待遇适当高于东部高校,开辟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最终促进人才“逆向”流动。

(三)整合西部地区教学资源,完善多方合作机制

西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竞争力必须加强对西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重构与整合。为此,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可依据整合形式不同与程度强弱,选择适切的方法、手段、时间、空间,完善多方合作机制。

第一,由行政力量介入的“自上而下”式的资源整合。西部地区省级政府要完善高等教育东西部合作的顶层设计,为东西部教育资源整合架设桥梁,促成东西高教统筹发展的格局。通过搭建西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购买相应服务,实现高校之间的交流互通,从而优化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协同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二,由西部高校发起的“自下而上”式的资源整合。在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高校要立足西部地区的环境特征,加强内外协同的联动性,强化校内各部门、院系之间的合作,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线,提升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度,主动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借助信息技术的“平行推进”式的资源整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西部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须以数字资源为载体,依托于新媒介技术,将已获取的教学成果嫁接到相近的学科门类中,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协作和分工,寻求优势互补。

(四)重构价值理性,强化学科特色

随着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将日渐凸显。因此,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自身发展,还应着眼于西部经济、人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现状,西部高校必须把外在的各种优势转化为内在的教育潜质,凝练自身教育个性,形成独有的教育特色。

毋庸讳言,特色并非只是单纯借助外在场域或教育资本获得,而是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凝聚的自身个性的体现。一方面,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东部相比,有其内在规定性。由于西部地区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要在全国高等教育大格局中差异化地发展,不能邯郸学步失去自我,避免沦为精致的模仿者和盲从者。鉴于此,西部地方高校应在继承优秀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定位,突破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警惕陷入“自我”或“他者”编织的虚构模式窠臼。在实操过程中,结合西部地区的产业现状、自然资源、地缘优势等,西部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匹配西部产业结构,建构具有西部高校特色的专业群。与此同时,积极拓展外部资源,扩大对外合作办学,通过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的生成衔接,促进西部教育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同推进。另一方面,依托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形成相应学科研究优势。西部高校可结合地方特色,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培育学科发展新动能,提炼并整合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人文特色,打造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特色学科。譬如横亘在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在人文、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样一座“特色”学术研究宝库可作为陕西高校内涵式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释放西部高等教育活力,推动高等教育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创新融合,实现由“特色”向“优势”的转化。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第一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

投稿论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路向——基于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数据分析》,通过梳理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有关数据,从中发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有关现状和差距,也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该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给自己加了一顶大帽子(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路向),但依据的经验材料却是区区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而且全文叙述平淡,缺乏学理性,也没有对现有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建议该文研究主题聚焦在教学层面,如“西部地区高校教学创新力”等,然后再结合两届成果奖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

审稿结论:退稿。
同行评议意见2

本文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论文的副标题无法全面反映主标题的内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仅仅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数据,不足以反映全部内容,甚至连一部分都反映不了,至多只能看到整个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冰山一角。

2. 文章只有表1的数据是东西部的对比,但这一组数据比较简单,无法做太多深入的分析。文章第三部分的实然分析,也只有表1的数据可以支撑,因此显得非常单薄。表2到表5的数据都是西部内部的比较,除了第二部分中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描述之外,后文几乎没有做分析。

3. 本文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属于是常识,即西部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一结论无甚新意。缺乏更有深度的内容。

总的来看,本文质量一般,学术性不强,不建议刊用。

审稿结论:退稿。

编辑意见:

请根据外审意见,深度修改完善,返回再审。

作者回应

文章的两位外审专家意见我们都已收到!针对修改意见,我们认真商讨后进行了修改。我们采纳了多数意见,具体修改如下:

1.题目改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阻力及消解策略——基于数据分析》,高等教育教学获奖成果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缩影,我们尊重专家意见,直接针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使其视角更为聚焦;

2.对文章问题部分进行再次论据的论证,凝练文章的学术话语表达;

3.对文章的结论进行再次补充,再结合两届成果奖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

第二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3

论文梳理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情况,并从数量比重、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进行了数据整理分析,核心探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的表现,挖掘现实困境和未来实现超越的路径。作为一篇介绍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现实材料,本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但作为一篇基于数据分析的论文,数据分析材料跟论文核心结论脱节,相关建议很难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1. 核心数据分析的现状跟论文后续研究的困境和超越路径关系不大。论文就国家教学成果获奖分析的数量比重、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和主题分布,只是根据现有数据做的简单描述,并没有基于相应数据解释为何西部高等教育的教学成果存在诸多困境,以及具体基于数据如何实现超越。

回应:

2. 现实困境中解释太过宽泛,针对性不足。论文在第三部分提到的“教学竞争力羸弱”“教育发展观念守旧”“人才短缺”“教学资源短缺”“创新力不够”等困境不仅限于西部高等教育教学层面,从大的西部教育和高等教育可能都存在,那如何把握具体困境文章分析不足。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研究已根据专家意见将第三部分改为成因透视,具体包括存在教学竞争力羸弱与教育发展观念因循守旧的迟滞冲突;西部高水平领军人才的短缺束缚,缺乏申报教学成果奖的智力支撑;无序性现实教学资源不足与多元性优质教学资源诉求形成张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导致西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式微。

3. 超越路径提出的四点建议操作性不强。论文在第四部分提到的“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完善教师激励政策”“健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发展西部特色学科”可以说是提出建议的“千校一面”,也很难给西部高校在操作层面具体的抓手,同样不能直接导向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改变。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研究第四部分标题改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路向,并对该部分进一步细化,现调整为由确定性思维迈向关系性思维,激发西部高校培育教学成果的内驱动力;完善专业教师激励政策,弥补西部地区高水平人才建设短板;整合西部横纵交叉的教学资源,夯实教学成果合作实践基础;勾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强化特色学科发展和优秀办学传统等四个部分。

4. 论文结语简单,就论文本身没有很好的概括相关研究结论。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研究已删除结语部分。

审稿结论:退稿。
同行评议意见4

1. 系统中的论文题目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路向,但打开文档里面的标题又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者在投稿之前请确认好这些最关键的信息。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文章原本题目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路向——基于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研究》,但因上传稿件系统字数所致,不能标题全部上传。研究经过专家一的意见,建议标题进一步聚焦,集中的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讨论,研究最后将标题调整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成因及行动路向——基于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研究》。

2. 标题和副标题在表述上存在歧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存在实然困境?这一说法让人疑惑,是教学成果奖本身不合理还是学科分布不合理?是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存在困难还是其评选存在问题?这也关涉到第三节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看下来这部分其实更多在讨论为什么西部地区高校在竞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时处于劣势?西部各省市获得的教学成果奖为何差距较大?以及教学成果奖的资源利用和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实质上并不在一个层面,难以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笼统概括。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使作者研究的逻辑顺序更为清晰。研究最后将标题调整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成因及行动路向——基于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研究》,并从教学观念、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服务能力等四方面对西部地区教学成果奖的进行成因透视,作者原本的想法是试图基于西部地区教学成果奖的国奖结果,窥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成因,已经原本第四点改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导致西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式微”。

3. 学术论文中很少看到副标题是“基于数据分析”,到底基于什么来源的数据分析需要明确提到,对于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过程,也需要在研究方法或研究设计部分予以说明;

回应:无回应。

4. 在第三节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的第四点科研成果推广创新力度不够,缺乏自身特色与优势,与前三点格格不入,科研成果推广创新力度不够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细看了内容,实际上在讲西部地区作为文化发源地和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科研成果并无联系。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研究已根据专家意见将第三部分改为成因透视,将原本第四点改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导致西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式微”。

5. 文中有多表述还存在问题,读起来不通顺或有语病,比如:但研究对我国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结果分析发现;部分导致部分民众“等、靠、要”群体性思维定式;个别家长对学生尤其在偏远贫穷的民族地区,学无所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受了一定教育后对家庭无法提供有效的经济回报等。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研究进一步通读全文,对个别文字部分已做修改。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编辑意见

请根据外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做出针对性回应,返回再审。
请用修订模式修改返回。
第三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3二审意见

1. 系统中的论文题目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路向,但打开文档里面的标题又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者在投稿之前请确认好这些最关键的信息。

2. 标题和副标题在表述上存在歧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存在实然困境?这一说法让人疑惑,是教学成果奖本身不合理还是学科分布不合理?是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存在困难还是其评选存在问题?这也关涉到第三节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看下来这部分其实更多在讨论为什么西部地区高校在竞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时处于劣势?西部各省市获得的教学成果奖为何差距较大?以及教学成果奖的资源利用和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实质上并不在一个层面,难以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笼统概括。

3. 学术论文中很少看到副标题是“基于数据分析”,到底基于什么来源的数据分析需要明确提到,对于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过程,也需要在研究方法或研究设计部分予以说明;

4. 在第三节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的第四点科研成果推广创新力度不够,缺乏自身特色与优势,与前三点格格不入,科研成果推广创新力度不够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实然困境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细看了内容,实际上在讲西部地区作为文化发源地和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科研成果并无联系。

5. 文中有多表述还存在问题,读起来不通顺或有语病,比如:但研究对我国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结果分析发现;部分导致部分民众“等、靠、要”群体性思维定式;个别家长对学生尤其在偏远贫穷的民族地区,学无所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受了一定教育后对家庭无法提供有效的经济回报等。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同行评议意见5

论文看起来做了很多总结和分析,但是从长期从事教学成果奖工作、研究和提炼的教育工作者角度来说,该论文存在多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1.教学成果奖分析仅凭题目和获奖等次来判定教学改革差距,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直观性,但是,在没有获得相关教学成果奖具体材料的情况下,对东中西部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比较,是看不到实质差距的,最后只能是从外层揣测性的找原因,在没有调研的情况下,妄下结论,致使研究角度的价值大打折扣。

2.对西部教学改革成果奖的获奖范畴进行总结后,认为工科强、人文弱,分布在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能力培养、教育体系/模式等,就判定为主题分布过于单一,不知道该成果研究者有没有研究过高校改革成果奖的范围,有没有去看看申报材料,这个主观臆断还是太强了。

3.本研究成果只是在简单的罗列数据,但问题指向是问题、原因,论文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大家都知道的层面,对背后的因素缺乏深度分析,例如,体制机制性问题、教学组织机构设置、激励制定等等。既然西部那么弱,为什么还会出现特等奖,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

4.对教学成果奖的认识定位,既要看到其标识性,又不能神化,教学改革成果奖设置的意图是引领和示范作用,西部高校既要解决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也要解决区域特殊问题,其地位能否凸显,就在于其能成效与职责的匹配的问题,不能以为强化与东部数量的比较,还要强调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实力发展等等;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高等教育的绝对均衡问题,要关注的国家战略和区域特殊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潜力。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编辑意见:

请根据外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或作出针对性回应,返回再审。
请用修订模式修改返回。

第四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3三审意见

作者已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了较好的修改。请作者将摘要修改为长摘要的形式,进一步拓展成因和建议的相关内容。部分文中的表述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文章最后一句“实现特色转化为优势”,改为实现由特色向优势的转化更好理解。

审稿结论:可刊用。

同行评议5二审意见

对一下几个问题做出修改后可以刊发:

1.主题分布相对单一的说法还是要修改一下,已经入围项目的主题涵盖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部分,怎么能说是主题相对单一呢?

2.学科分布不均衡,还要看到各学科在国家获奖中的整体比例,做出比较后,再确定相关观点。

3.进一步凸显高校教学成果对区域问题的回应和解决。

审稿结论:修改后可刊用。

编辑意见:

请根据复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做出针对性回应,返回再审。
请用修订模式修改返回。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论文在语言表达上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比如“研究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困境的成因透视,主要存在教学竞争力羸弱与教育发展观念因循守旧的迟滞冲突”(病句),“无序性现实教学资源”(什么概念?)等。
请用修订模式修改之后尽快返回编辑部。

审稿结论:修后刊用。

文字编排:张海生
内容审核:吴朝平 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QGJY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