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香港:如何更好地互撩?

粤港澳中心 城PLUS 2019-05-21


2017年4月22日,由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和香港规划师学会主办、中规院深圳分院承办的第三届“深港城市规划系列沙龙”在深圳分院举行。本次沙龙以《远景规划与双城未来》为题,吸引了来自深港两地近百名规划师参加。


本期沙龙由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陈燕萍主持,并邀请了香港规划署副署长李志苗女士、香港中文大学地理资源管理系教授沈建法先生、中规院副院长李迅先生、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张光南先生作为此次沙龙的引导发言人,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深港两地编制远景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区域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等事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相关内容。


主题引导发言后进入小组自由讨论环节,规划师分六个小组就深港两地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未来发展共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大湾区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席间讨论气氛融洽,互动热烈,小组成员积极分享相关的规划及实践经验,思想上的交锋让参加者收获了不少新的观点和看法。


关于此次沙龙的详细干货,之后会在“城PLUS”陆续发出,敬请期待!



方煜 

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

中规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承办方致辞

 

感谢香港规划师学会和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的信赖,我院非常荣幸成为此次沙龙的承办方。


深圳分院作为沙龙的承办方缘于和港澳两地学会、协会以及相关机构的深厚合作基础。自2012年初以来,紧跟湾区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与学术交流的需求,探寻 CEPA协议中关于港澳与内地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机遇,中规院以深圳分院为平台,成立粤港澳研究中心,以积极参与湾区协同规划合作。中规院和香港规划师学会还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旨在整合与利用资源,共建内地与港澳的规划研究与实践平台。


本期沙龙响应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探讨发挥粤港独特优势,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主题命名为“远景规划,双城未来”。





深港沙龙共识



1



未来核心吸引力是“宜居湾区”


深港所在的大湾区未来将是一个国际化超级大湾区。湾区的核心资源是“人”,粤港澳的共同价值目标是宜居湾区。


对于一个世界级宜居湾区来说,对环境的重视和投入,再多都不为过。我们也要更加的专注于文化、公共设施和医疗保险方面的一体化,真正做到湾区城市的一体化。



2



国际先锋与区域领袖协同发展


湾区城市只有在共同合作协同上,在国家层面参与世界竞争,才能更好的发挥国际高度的作用。


深港澳,是国际化的先锋都市,是大湾区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窗口,也是中国面向全球的窗口。


广佛都市圈,尤其是以广州为中心,是泛珠三角的领袖城市,未来起到带动泛珠三角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 



3



深港担纲“走出去”的重要角色


香港最大优势是世界金融中心,还有服务业、政策、法律,在服务于珠三角各类方面的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深圳的优势在于创新,已经无可取代的成为了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它需要通过跟香港的深入合作,对外要“走出去”;同时发挥它对珠三角地区内部的引领。此外,在内地很多制造业的发展,也有赖于深圳创新中心的角色。



4



通过平衡发展激发湾区潜力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湾区潜力才能最大化发挥。现在,整个湾区从南到北的轴线有很强的发展动力,但是东西带动较弱。不论从平衡市场角度,或是公共利益角度,规划都应该兼顾东西轴线的发展。


 

香港、深圳、广州、澳门是这个地区的四个核心城市,香港、深圳、澳门必须加强与广州的进一步联系和在区域当中关于政府政策、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在湾区的城镇群整体发展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才有条件拓展到西岸的珠海、中山、澳门的辐射带动作用。



5



建立协商机制是当务之急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政策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协商机制。


需要做一个大湾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协商;

加强空间上的协调,我们对于湾区的城市分工、生态保育、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应该有一个协调;

还有议事制度,包括产品标准、法律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协商,通过这种协商,我们才可能建立一个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6



从生态、交通、文化、信息入手合作


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到生态优先、交通先行、标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是三地的共识,但是合作难度也很大,所以应该从更具共识的领域做起:

 

生态保护方面,从香港、深圳、中山等地尝试入手解决珠江口的生态保护,这是老百姓可以看到的共识。



另外可以从快速交通入手,比如香港提出3小时的交通圈,深圳提出与新西岸和香港方面的快速轨道的联系,这都是可以合作的方向。


文化的合作大有可为,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间文化相通,文化发展通过民间的合作更容易达成共识,政府应该基于文化合作提供更多的资金方面的支持。


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也是容易入手的方向,例如创新协作: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而深圳的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令人瞩目,东莞等地则是经验丰富的智造中心。我们应该建立好一个信息的交互平台,使得产、研、学、金、政能够得到很有效的互通互补。




嘉宾观点集锦





李志苗 | 香港规划署副署长


2030+的“+”,旨在不仅满足已经知道的需要,还要应对长远的变化和调整,从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综合考虑,平衡发展,为香港提供更大的发展容量和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沈建法 |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资源管理系教授


我们在研究香港未来的发展时,既要看城市内部怎么规划,也要看香港跟珠三角之间如何进行配合,包括基础设施的项目沟通、产业的分工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一个一体化的智慧型的大湾区,等等。





李迅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粤港澳地区跟雄安新区都是国家级的战略,要形成南北呼应,当年深圳特区创建是国家战略,主要是中国要拥抱世界,中国要走向世界,现在雄安新区是国务院和党中央新设立的国家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张光南 |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


从“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正面清单到“法无禁止即自由”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转变,代表着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世界级的都市圈过程中新一轮的探索与试验,需要更多政府之间的规划协调,也必然面对社会管理的创新与挑战。






凌嘉勤 | 香港规划署前署长


湾区内有这么多的城市,这么多的个体,这么多的议题,开始的时候都不能够有一致的意见,这非常正常。通过了解自己的利益,也了解别人的利益,尊重他们的需要,经过协商,一方面保障自己这个城市的利益,但是也没有牺牲别人的利益,最终才能得到一个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郭昊羽 | 广州市国规委副主任


深圳就像班里的“学霸”,香港像班里的“富二代”,广州像班里的“班长”,一般“学霸”和“富二代”不怎么喜欢跟“班长”玩。所以,现在咱们这个沙龙提供了一个大家一起讨论的机会。希望以后这种精准定位的半官方式交流能够持续下去,为湾区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张一成 | 深圳市规土委副总规划师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我们感觉其实难度很大,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大家还是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在我们规划界是非常容易达成的,但是在实施的时候,涉及到各个部门实际上很难推进。以后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怎么建立一个机制,怎么在标准、法律上建立机制,还需要不断探索。


 

·  ·  ·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希望您能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填写下面这份简短问卷,以便城+的推送更好地契合您的需要(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问卷),谢谢您!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