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请回答2050!

深圳2050项目组 城PLUS 2019-05-20


四月,城PLUS将推送一系列关于深圳的文章。


深圳曾被《经济学人》评选为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也是最有希望担当科技创新领袖的中国城市。


而今,科技的新兴力量挟裹着全球化的余威,正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和程度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和社群生活。面对未来,基于统计学的预测方式可能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我们又该怎样为城市和自我定位?——这是《深圳2050城市远景发展策略》试图解答的难题。




在中国迈入新时代之际,深圳正在由一个“快跑者”逐步转型为一个“领跑者”。活跃的市场、包容的社会、繁荣的创新,为深圳提供了更多谋划城市未来的空间。


《深圳2050城市远景发展策略》(以下简称《深圳2050》)的立意正是传承城市的远见,谋划城市的未来。——不仅是谋划我们这代人的未来,更要为未来一代人打好基础,为未来创新的无限可能留足弹性。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跨越30年的城市远景规划,《深圳2050》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把握相对的确定性,如何从现实出发,找到通往城市未来的路径?

 

我们邀请了科学家、思想家、金融界人士、科幻小说家和规划专家共同畅想了2050年的深圳,并达成了共识——在变幻莫测的世代,要从人的本性和城市的本质中寻求相对不变的线索:


“人关于衣食住行、亲近自然、维系家庭和与人交往等等深层次的需求将一直稳定地存在,城市对于人类发展的基本意义将不会改变;既要拥抱未来和预见挑战,为城市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留足弹性,更要回归城市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基本需求,管理潜在危机,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危机预警


面对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未来,城市远景战略的工作重点不能仅止步于“畅想更好”,而更应着重于“预防更坏”。


《深圳2050》立足于更加长远的目标和趋势,着重具有长久价值的领域,重点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危机,包括:


深圳不仅面临生态空间总量难以维持的问题,更面临生态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威胁,未来能否改变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态势,找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径?


随着人口流动放缓和社会阶层固化,深圳独特的移民精神和先锋气质可能退化,改革开放的城市记忆因缺乏保护而面临消亡,未来能否保持并进一步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个性?


深圳近期需要化解外来人口“本地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压力,还需要提前应对人口红利减少、老龄化和城市老旧化三重危机叠加的风险,寻找跨越人口增长峰值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深圳城市成本不断高企,正在“挤出”创新人才,存在创新链条断裂和创新生态僵化的风险,未来深圳能否为科技转型和创新创业预留更多空间?


未来科技变革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城市的复杂性也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城市的安全风险将愈发呈现多样性、连锁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未来深圳能否建成更具韧性和更加智慧的城市?


当前深圳的国际化水平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特别在全球感召力、社会文化特色等软性竞争力等方面短板突出,未来深圳能否实现在全球城市层级上的跃迁?

 

面向2050年,深圳不能再做“危机斗士”,而应成为“具有主动性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者”。


2

目标定位


面向未来人类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后的价值观,深圳应重新定义城市的成功,不再是经济的成功或物质的丰富,而是取决于对世界文明和国家转型的影响力,取决于居民的满意度以及自身的创新策源能力。


因此《深圳2050》的目标定位主要基于对未来全球化转型、中国发展方式变革和深圳城市发展新常态等相对确定的发展趋势判断,并从全球的、中国的和深圳人的深圳三个维度出发:


|   深圳维度:更加宜居、更加公平


深圳未来发展定位的基础是深圳人的需求,未来的深圳将从年轻城市步入成熟城市,从外地人的深圳将转向“深圳人”深圳,深圳未来不仅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实现更多深圳人的“安居乐业”;更要保持多元、包容的移民城市活力,满足更多外来移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国家维度:更加包容、更加创新


着眼于中国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国家使命,不仅要代表中国成为引领全球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更率先引领中国城市迈入可持续包容性发展阶段,为全球城市化的中国方案贡献深圳智慧。


|   全球维度:更加开放、更可持续


不仅应输出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更要输出先进发展理念和创新的城市解决方案,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和新兴城市发展典范。


3

发展策略


《深圳2050》提出的发展策略主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领域、不可再生资源、城市传统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的领域,重点把握城市与自然、城市与社会、城市与人几对基本关系,以空间领域的公共政策为依托,寻求制约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谋划影响未来的长远行动;但同时也力求从未来潜在危机出发,不仅畅想未来,更力求从城市发展的现实出发,找到通向未来目标定位的发展路径。

 

|   应对生态退化的潜在危机,深圳要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


通过“连接、融合、激活”的方式,修复生态结构,提升生态质量,融合生态与生活,使城市与自然更亲近、自然让城市更美好。推动城市空间低碳转型,倡导节能生态的建筑技术,制定长远的减碳目标和路径。

  

|   应对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深圳要建设宜居包容的城市。


面向“后置业时代”需求,通过住房供应与不同人群需求的精确匹配,改变重规模、轻结构的住房供应现状;通过社区活化和“微更新”,满足未来居民包容、多元、舒适、健康的居住需求。


|   应对历史文化缺失的潜在危机,深圳要建设文化繁荣的城市。


以构建深圳“城市年轮”为目标,建立开放和多维度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将城中村、“三来一补”工业建筑等纳入保护范围,着力识别和保存深圳的历史切片。



|   应对科技应变力不足的潜在危机,深圳要建设高效可达的城市和安全韧性的城市。


拥抱科技创新带来的交通和建设技术变革,从重视机动化到重视可移动能力,对外提升空港和高铁枢纽对全球和区域的链接能力,对内构建人性化和绿色低碳的慢行交通廊道。用数据资源配置城市公共资源,以绿色、智慧和韧性理念重新定义城市基础设施,着眼社区,提升基础设施的应变能力。


|   应对全球竞争和科技创新的挑战,深圳要建设开放创新的城市。


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兼顾离岸和在岸发展,对外建构全球支点体系,增强全球链接能力;对内培育国际交往空间,营造国际城区;完善创新人才政策,吸引国际创新“移民”,培育活跃多元的创新阶层;营造创新创业与生活服务全面融合的城区,探索建立创新生活圈建设标准。


 

4

空间方案


《深圳2050》的空间方案面对的直接问题是:既无法把握未来人的具体空间需求,也无法预测科技变革对未来城市空间的改变。

 

但是,以下两点是相对确定的:

1. 科技进步将会加快连接,压缩空间距离,未来城市与外部空间的关联将会大大超越现有的尺度;


2. 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凸显自然生态、人文艺术和公共生活的价值,而这些资源将为成为影响未来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而且应从现在就加以强力保护才能延续至未来。


 基于以上考虑,《深圳2050》的空间方案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向:

 

1. 对外构建面向“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全球支点体系。


依托本土领军企业的创新研发优势和海外布局基础,引导更多深圳企业参与沿线产业园区、港口机场和国际通道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构建与新兴市场联动发展的研发、生产、贸易和消费网络,在更大空间范围和更多功能领域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框架。依托海外的文化交流型、产业合作型、交通枢纽型等战略支点和国内的沿边腹地型、功能互动型等战略支点,构建“互联互通、双向开放,统筹海陆,多极支撑”的总体开放格局。


深圳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放空间布局示意图

 

2. 构想未来深圳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发展脉络和功能结构。


面向充满不确定性的2050年,本次战略预设了三个时间节点的区域一体化情景模式,以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组织架构为目标,以三个情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序列和嵌套关系引导未来空间发展路径。


面向区域的空间发展情景路径示意图


3. 深圳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基于长远稳定的发展要素,构筑具有弹性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以生态空间为刚性基底,并强化生态廊道的修复与链接,作为划分城市组团的核心基底;以公共服务与交往中心组织居民基本生活领域;以城市历史空间及特色文化消费空间为触媒,承载居民心理归属与认同,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以轨道交通为支撑,高效链接城市组团,形成便捷、可达的城市网络。


面向2050的深圳市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5

远期与近中期的配合

远期(深圳2050),近中期(深圳总规2035)


同期开展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重点针对现实问题、近中期目标和战略,以及法定规划管控内容。


《深圳2050》是“深圳总规2035”的主要支撑性研究,其中对深圳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设想、远景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等核心内容,已纳入同步编制的深圳总规,为其提供了更大空间尺度和更长时间维度的战略思考。

 

我们期待《深圳2050》不仅能向世界传递深圳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度和城市梦想,更要基于国家责任,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的需求,成为连接每一个人城市梦想的桥梁!



·  ·  · 

其他精彩阅读:


深圳2050远景:不,这不是科幻


朱荣远:我所理解的好城市


规矩成就方圆: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


谁是街道设计背后的大Boss?




主笔 | 孙文勇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


本文作者:吕晓蓓、孙文勇、徐培祎、樊德良

项目主管领导:范钟铭、罗彦

项目组成员:吕晓蓓、徐培祎、樊德良、孙文勇、刘昭、周帷、周游、及佳等


感谢朱荣远、张宇星、李永红、马越鹏、王乐京、何宛余、沈晓鸣、张帆、张莉、孙永海等各界专家人士对本项目的支持,他们大开脑洞的设想请参考微信文章“深圳2050科幻作家研讨会”报道,微信公众号“城plus”的文章《深圳2050远景:不,这不是科幻》。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