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

李梦露、何舸 城PLUS 2020-08-30


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废弃矿山是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及改造利用,甚至希望能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潜在价值。


01 什么是矿山生态修复?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

图源:视觉中国


 矿山生态修复 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修复工程对地质灾害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治理,并采取生态抚育措施使已关闭的矿山环境功能逐步恢复,自身生态环境可持续良性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 则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尺度对不同范围内已关闭矿山的生态系统恢复与构建、土地再利用方式、修复技术方法、工程建设规模等内容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布局。


在宏观、中观层面,主要通过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进行引领,优化矿区国土空间格局;微观层面,则需要依靠矿山生态修复方案明确工程安排及具体措施。


02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任务与要求?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应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原则,按照“保证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的先后次序,根据矿山实际情况确定修复策略与方案。同时,由于废弃矿山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应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矿山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再次利用。


近年来,随着对废弃矿山修复的认识不断深入,国家及各部委相继从规划管控、系统修复、资源利用、土地供应、保障机制等方面对矿山生态修复提出了相应要求,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升至“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突出“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全要素统筹、系统性治理。



2019年10月2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需遵循“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奖励机制,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科学性利用的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03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如何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国土空间的专项规划之一,是明确矿山修复功能定位的顶层设计,是指导矿山修复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及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位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对上具有融合性,是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在规划目标、修复分区划定等方面进行衔接及横向统筹。对下具有引领性,可从生态修复策略、土地再利用方向等方面对绿色矿山建设发展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进行指引。同时,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既需要与总体规划相融合提升系统性,也需要与详细规划相对接增强实施性。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关系


04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有哪些要点?


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正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复绿手段向综合治理、景观塑造、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转变,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也越发多样化,生态修复过程更注重模拟自然及尊重自然本底,实现生态恢复、资源开发再利用及文化艺术价值再现等,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根据空间尺度的不同,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可分为宏观、中观两个层面的规划及微观层面的实施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各层面研究重点


| 宏观层面: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基于整体评估、分区管控、分类指引,明确保护范围,预留开发空间,对资金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建议。可将废弃矿山范围划分为严格保护区、弹性预留区、农业农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等功能分区,其中严格保护区为刚性底线管控区域,其余三个功能分区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相结合方式综合划定。宏观层面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可对接市级及以上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 中观层面: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基于上级规划落实、定量定性分析、分区分类施策,明确修复目的,细化修复分类,划定修复区域,量化工作内容。可将功能分区内废弃矿山根据修复目的划分为生态保护类、永久基本农田类、城镇集中建设类、一般农业类、林牧业发展类、特别用途类等修复分类,并确定修复规模及主要方法。中观层面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可对接县级及以下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


| 微观层面: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对单个废弃矿山具体修复治理措施进行工程设计。

 

05 矿山生态修复有哪些规划案例?


现以《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为例,介绍其中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相关内容。


总体策略分析图


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大都市区,国土面积10331平方公里,现状废弃矿山约80个。规划构建了以“本底评价、功能分区、修复提升”为一体的矿山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体系。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现状进行合理评估,划定“生态恢复区、生态维持区、生态改造区”三个功能分区,明确废弃矿山修复目的并分为“高度利用、中度利用、低度利用、保护”四类,分类提出生态修复策略,并结合行动计划为后续建设提供指引。


功能分区图


修复目的规划图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按照开发利用强度的高低,可分为高度利用类、中度利用类、低度利用类、生态保护类。


高度利用类

具有较高的人工干预程度,原废弃矿山场地特征少量保留或部分保留,通过精巧建筑、景观设计,将废弃矿山进行城市建设、旅游开发。


1)消除地灾隐患:

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土地平整、边坡复绿,稳定后进行覆土种植

2)全方位污染控制:

排查棕地内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放情况,并进行有效治理

3)人工修复为主的生态恢复:

削坡挡墙、阶梯绿化,石笼堆土或表面覆土,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种植

4)用作建设用地:

结合规划,可用作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或建成停车场、驾校培训基地等配套生活设施


消除地灾隐患:降坡削坡、边坡复绿(左)
生态恢复:石笼堆土与表面覆土营造(右)

》左右滑动查看下图修复过程



中度利用类

保留一定量的原废弃矿山场地特征,并将其作为设计亮点进行景观打造,可作为城市公园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林类用地使用。


1)消除地灾隐患:

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对于需保持原有风貌边坡,进行边坡复绿

2)全方位污染控制:

排查棕地内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放情况,并进行有效治理

3)人工+自然的生态恢复:

覆土种植、崖壁修整、石缝固土种植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4)整体景观打造:

结合园博园建设,将矿山废弃地修复为景观园区


保留崖壁上方种植植物

》左右滑动查看下图修复过程


低度利用类

基本保留原废弃矿山场地特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一定量人工干预,适度打造郊区开敞空间。


1)消除主要地灾隐患:

高陡边坡分级降坡,场地高挖低填进行平整,修筑排水沟

2)一定程度污染控制:

确保矿山废弃地内无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源产生,已产生的污染可采取降低污染物流动性的方式治理

3) 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恢复:

表面覆土、植被种植,不适宜种植植被的台阶边坡脚和坡面种植爬山虎复绿

4)低度利用、保护:

初期以保护为主,后期可根据修复情况适当进行低度利用

增加覆土,边缘堆积岩石稳固, 进行植物种植

》左右滑动查看下图案例

矿山废弃地修复为郊野公园、开敞空间案例示意


生态保护类

通过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实现场地复绿,恢复场地生态功能,不进行开发利用。


1)消除地灾隐患:

平整土地、清除危石、滑坡及崩塌治理,边坡复绿维持稳定

2)一定程度污染控制:

排查棕地内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放情况,可采取降低污染物流动性的方式治理

3)自然修复为主的生态恢复:

保留延续场地特征,在自然恢复前提下结合局部生态修复

4)保护:

以保护为主,不进行开发建设


生态恢复:自然修复为主

》左右滑动查看下图修复过程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需根据上位规划并结合项目所在地生态敏感性、区位条件、可利用资源、项目资金保障程度等进行综合判断。后续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则场地安全性要求与相对治理成本越高,需要通过一定的收益模式进行平衡。后续不进行土地利用的废弃矿山场地安全性要求与相对治理成本较低,但需要通过政府全盘统筹保障修复及维护资金供应。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适宜性分析

结语:


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废弃矿山往往导致区域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资源浪费,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仍存在修复治理方式较单一、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有规模的成熟市场主体等问题,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需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推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科学性利用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是指导矿山修复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及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分析,明确修复目的,并从政策法规、管理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分区分类制定系统修复及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的开发式治理、科学性利用。



*本文得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课题《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规划编制方法研究》(2019-02)的支持。
.  .  .
相关阅读:

山水园林城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韧性城市规划


面向韧性防灾管理的城市内涝风险综合评估模型


生态修复 | 图解澳大利亚经验


什么是“韧性城市”?



作者 | 李梦露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市政规划、生态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主要参与《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烟台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设计》、《西安高新区城市“双修”规划设计》等项目。



作者 | 何舸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咨询工程师(投资),主要从事生态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篇。近3年主要负责《威海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南宁市中心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及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西安高新区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烟台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设计》等项目。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