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宅”交通时代来了!

蔡燕飞 城PLUS 2021-07-06


科技改变生活

交通变革已然到来!



科技的进步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几年前,我们的摩登生活是使用彩屏手机,在家看着32寸的豪华大彩电,出街带着8斤重的戴尔“便携式”笔记本,风光无两。而今,一部手机可以解决生活、工作、购物、娱乐等各种问题:科技的进步对生活带来的变化不是量变,而是质变。


城市交通源于城市的活动,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大势之下,城市的交通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深圳市为例,城市交通数据给出了两个重要信号:


  01   居民出行总量出现下降趋势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在2010年到2016年间,深圳城市常住人口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在增长,但居民出行总量增速放缓(深圳市2016年全方式交通出行率已经由2010年的3.05人次/日下降至2.72人次/日[1]),同样的现象在广州也出现了[2]。


在人口持续增长的特大城市,交通出行率迎来了首次的下降趋势,表明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当“衣、食”两类出行均可通过手机APP和快递物流解决时,居民的出行需求将更集中于“工作和娱乐”。有趣的是,减少的个体出行需求很大部分转化为了快递物流的需求。


城PLUS改绘


资料来源:《201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城PLUS改绘

  02   增加公共交通供给未能提升公交分担率

数据表明,虽然城市以“公交都市”为导向,近年来快速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尤其地铁),并对小汽车购买使用设置各种限制,但仍难以抵抗居民购买小汽车、使用小汽车的热情。


自2010到2016年,深圳市小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小汽车出行方式(机动化)比例从44%提高到46%。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占比中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地铁占比从3%提升至14%,而地面公交占却呈同等比例下降,即轨道转移客流均源于地面公交。轨道与地面公交相比,具有舒适、准点等优势,但与小汽车相比,其舒适性、自由度、可达性等指标均不具有可比性。小汽车所代表的私人交通从本质上能为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符合“人性”的需求。


因此,公交都市中提出的以增加公共交通设施供应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的单一路径并不成功。那些符合人性需求的交通方式、交通工具才是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


城市交通变革的方向是什么?



城市交通系统品质的提升首先要求对城市居民的需求进行“理性精准配给”,进而以“服务思维”提升交通系统服务质量。


以往的城市交通系统需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受城市土地供应等资源条件限制,交通系统发展思路经历了从“扩大供应”到“需求管控”的转变。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未来人们对“品质”的要求将成为交通系统的主要需求点,因此,城市交通系统发展重心应逐步转移至“提升品质”上。


城市交通需求的产生源于城市居民对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解决居民生存的必要出行将依然存在,但形式将发生变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弹性出行将趋于丰富,且对品质要求更高。前面已经提到,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已发生变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目前“远距离、人挤人”的通勤公共交通体验将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点“逃离”对象。


阿尔伯特·洛必达的“2000年去剧场看剧” (1882年)


以下是接下来将可能发生的事情:


  • 倡导城市居家办公、近距离就业将是缩减城市公共投资、降低能源消耗的有效路径,也将是改革的理性方向。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交通设施建设、运营费用是城市公共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以深圳地铁为例,线路建设成本约7-10亿/公里[7],运营成本指标约20-25元/车公里[8],按四期建设完成后规模为570公里,15条线路,年运营成本约为1.4亿元。随着人工成本等费用的增加,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运营负担将持续增加。


  • 常规通勤交通将大规模下降,弹性商务工作出行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视频通讯设备价格、稳定性、普及度的提升,“视频会议”、“远程遥控”等技术将使面对面的工作交流需求下降,为节省办公成本,居家办公方式将成为迎合企业和个人需求的工作模式。


  • 缩短通勤出行距离和时间,腾挪出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对于城市出行个体,在高度信息化发展时代,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力将下降,居民个体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同等机遇条件下(甚至可一定程度降低就业要求)将更愿意寻找离家近的工作。


  • 选择舒适性、自由度更高的交通方式出行。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网约车、顺风车、网约共享自行车”等新型出行交通工具的出现,将促使城市居民避开“人挤人”的地铁公交。


  • 未来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演变为“娱乐”出行,因为只有“快乐”是人类不愿意被替代的。

随着所有的生活“必要物品”均可通过城市物流提供,未来学习、看病等“必要出行”均可通过技术智能化教学、医疗平台解决。


ChrisHardwicke:骑行城市(Velo-City)

图源:treehugger.com

城市交通变革重点



基于对未来生活的合理推想,未来城市交通系统需要满足居民服务的重点将在于解决以下问题。


  01   如何快速将物品送达?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包括从生产地到城市的外部输送体系以及城市内部的配送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网络,主要城市已形成了主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城市对外物流运输方式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及船舶等,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多式联运物流将快速发展,城市外部物流输送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内部配送体系主要由货物集散中心至各级配送点构成,基本由公路运输承担,而从集散点到居民点需要人工(或非机动车)派送,经过多次转运增加了多个人工操作环节,成为制约物流成本下降的关键问题,也是压缩货物配送时长的主要空间。


目前智能化发展水平,以机器操控物件的配送已攻克技术难题,但由于缺乏专用的城市物流配送空间,制约了自动配送体系的发展。可以设想,未来物流配送需求将如同“喝水、上厕所、用电”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从物流配送点至家庭户(或入小区)的配送将成为未来十年物流配送系统变革的关键点,“管道式”配送入户将成为必然需求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发展图(©城PLUS)


  02   如何满足休闲娱乐需求?


休闲旅游交通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城市内部基本生活、休闲需求,主要为联系城市居民区至城市内部医院、学校、公园、购物中心等民生服务及娱乐设施的交通,该类型交通遵循就近服务原则,以慢行交通为主,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需求源;另一部分是长途旅游交通,需依托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联系各居民点与主要枢纽,实现与各旅游景点(所在城市)之间的飞机、铁路(高速、普速)、城市高快速路网络的联系。


©城PLUS


  03   如何让商务出行更舒适便捷?


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大规模的工作交流可经技术手段实现,但面对面的商务交流仍存在必要,商务工作出行仍将占据一定比例,但“错峰”特征将日渐明显,借助科技手段商务出行的“自由度”将提升,出行时间、交通方式选择等方面均表现得更灵活多样:跨省、市商务出行更趋向于采用飞机、高铁+出租车等方式,而市域商务出行将以小汽车、出租车、地铁(停车困难、地铁密度较高的地区)等方式为主。


©城PLUS


城市交通规划改革重点



  01   将物流通道规划纳入城市空间规划范围


目前大量的物流运输依托公路进行,对城市地面交通空间占用较大,对城市景观、交通出行环境、交通拥堵等影响表现突出,因此,将“物流通道”规划纳入城市空间规划范围已刻不容缓。利用目前全国地下空间发展契机,及早规划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形成如“供电系统”一般的基础配送体系,方可释放更多的地面空间、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此外,该配送体系的空间建设可与更多相关的市政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如城市垃圾分类回收输送系统等。


城市地下空间构建综合输送系统概念图(©城PLUS)


  02   重视城市功能布局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协调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已逐渐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阶段。对于“优”的理解,包含可达性、高效性、舒适性要求,交通工具运行速度快(设计时速高、停站少、不拥堵)、出行直达性高(换乘次数少、换乘便捷度高)、等待时间少(提高发车频率或预约出行)等目标已逐步实现:高铁、地铁、快速公交网络逐渐引入各主要城市、城市内部公交覆盖率逐渐提升、手机APP实时查询公交信息、候车乘车环境可提前虚拟体验等。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方面我们将可精准定位出行需求,但同时我们需要思考,是否所有的需求都能够满足、应该满足?接下来将有两条路径可走:


路径1:识别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针对需求缺口定制具有成本效益的供给方案;


©城PLUS


 路径2:识别出行需求规律,调整城市空间、交通系统布局以构建更为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城PLUS


从管理者思维出发,期望以最小的资源供给实现最多的客流服务,按目前常规做法,将客流服务区分为主要方式和接驳方式,可有效节约供应的资源;但从出行者角度来看,寻求最便捷、舒适、便宜的服务是人性所在,“点”到“点”的服务需求是必然的,从而存在大量潜在需求无法由公共交通系统满足,导致更多的个体交通出行。一方是成本效益的限制,另一方是人本需求难以遏制。看似无解的问题,若通过城市空间的合理调整,将多种功能进行高度复合,则可将出行源头进行归并,大大降低交通系统的复杂度。


  03   慢行交通需追求服务品质的有效提升


慢行交通设施既是出行交通方式的主要构成,也是其他交通方式接驳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出行者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通设施。这里所说的“有效”,是指增加设施、优化的服务必须是对使用者来说是有效的,能够产生吸引力的:在需要的时候可得(如自行车出门、出地铁口、下公交即可见、可用)、行走流线顺直连续(慢行交通的动力基本为“人力”,最需要优先关怀,如天桥、二层连廊、地下通道等形成片区系统规划,避免忽上忽下的设计)、提升舒适性和观感体验(如路侧休憩区、景观优化等)。以上三点从人的需求层次[9]上看是递进的关系,但在实践中难度却是递减关系,前两点的实现仍需要投入更多的热情,进行更细致的设计。


《哆啦A梦的秘密公开》之未来生活篇
版权:藤子·F·不二雄株式会社

1989年伦敦皮卡迪利广场地铁站一览图

作者:GavinDunn, 版权:伦敦交通博物馆藏


应对“确定性变革”

预留“不确定性发展”



城市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活动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也带动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在以往的城市交通规划中更趋向于“确定性”的规划预留(即按目前可想象、预见的方式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预留规划),对未来城市“变革式”发展探讨不足。然而,历史已步入快速变革的时代,部分城市发展的趋势变化点已经出现,未来的十年正是这些变革成果突显的十年,因此“变革”是未来十年最具“确定性”的发展方向,因此城市交通规划、乃至城市规划整体的变革序幕已然拉开,在后续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工作中需更关注科技发展的状态,思考未来城市生活的发展需求,针对城市交通空间布局、交通需求识别及交通系统构建等多方面开展更多的前沿研究,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做好弹性规划。


……
相关阅读:

人的城市,还是车的城市?


谁是街道设计背后的大Boss?


伦敦文化经济:塑造世界文化之都




作者 | 蔡燕飞
中规院深圳分院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

 

作者简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轨道交通规划、轨道TOD综合开发及慢行规划,近年来主要负责或参与的代表性项目或课题包括《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交通方案深化设计》、《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更新统筹规划》、《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国际竞赛》、《深圳市西丽综合交通枢纽概念设计及主体建筑设计方案》、《佛山市南海区综合发展规划——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策略研究》、《深圳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沿革及互动研究》、《深圳市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及交通规划专题、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配套专题和勘察设计》、《中山市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东莞市松山湖片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


注释:
[1]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委员会.2016年深圳市居民出行调查主要结论[Z].2017
[2]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广州市完成新一轮交通综合调查.2018.0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TQ0MDM1Ng==&mid=2247484012&idx=1&sn=74feeb0e73f0d33ebef878420d8037a8&chksm=e87ee5%E2%80%A6

参考文献:
[1]史其信,陆化普.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构想[J]. 道路交通管理. 1998(11)
[2]宣颖.智能交通系统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3]陈光华,王迪彪. 智能交通系统及相关技术[J].  交通科技. 2003(04)
[4]刘冬梅. 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框架开发方法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04
[5]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年)[Z].2017
[6]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轨道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Z].2012
[7]蔡燕飞,廖燃焜.以人为本的轨道线网评价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5)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