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都市圈一体化2021年度报告

中规院深圳分院 城PLUS 2022-07-03


1980年,面积仅327.5平方公里的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历程。


21世纪初,深圳受到“土地空间难以为继”的挑战而率先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形成特区内外全域拓展的格局。


如今,深圳土地开发强度达到50%,基于生态有限承载力的城市空间拓展已到“天花板”。城市人口密度高于新加坡、香港、东京都,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城市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也面临巨大压力。


▲ 国内外主要城市人口密度与开发强度对比


面向未来,深圳被赋予了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使命、瞄准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目标;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背景下,放宽放远“城市-区域”的视界,探索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深圳在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下,破解发展挑战,再担先锋使命的关键。


2021年,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首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正式提出建设深圳都市圈,意味着深圳正式迈入都市圈时代。在深圳都市圈提出的元年,中规院深圳分院首次推出《深圳都市圈一体化2021年度报告》。



报告从都市圈一体化的内涵出发,构建了深圳都市圈一体化研究的综合评估模型与算法,围绕空间连接、治理协同和要素流动三大维度,从都市圈整体层面和街镇微观层面持续跟踪研究深圳都市圈在产业、交通、生态、民生、机制五大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特征,助力世界级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01-

深圳都市圈研究范围

 

以深圳核心腹地为基础,结合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本研究将深圳都市圈的研究范围界定为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三市全域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珠江西岸的广州南沙区、中山市、珠海市的部分街镇,合计207个街镇,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GDP高达约4.5万亿元,常住人口超3600万人。


——
研究范围的界定主要基于深圳1小时通勤圈,定量叠加就业通勤联系、企业分支机构联系人群休闲往来,并以人口布局、城镇建设、交通网络、生态格局等多元要素作为定量分析和定性校核的依据,根据与深圳联系的紧密程度识别深圳的核心腹地与影响腹地。
 

-02-

模型与算法


结合深圳都市圈的发展阶段与特征,本研究提出了深圳都市圈一体化综合评估模型,从三个维度、五大领域进行都市圈整体、街镇两个层面的综合评估测度。



▲ 深圳都市圈一体化综合评估模型示意图


1

三个维度

空间连接、要素流动、治理协同


空间连接是基础,依托各类设施实现各类空间的连接,包括交通、民生等设施的布局,也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等的连接,强调的是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要素流动是本质,强调的是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共同市场的构建和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


治理协同是引领,以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破除制度壁垒,强调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制度下推动包容性的协同治理,以及先行示范区治理现代化的建设。


2

五大领域

产业、交通、生态、民生、机制等


以五大领域评估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其中每一个领域都包含三个维度的内容。



3

两级指标

基于“都市圈+街镇尺度”,分别在宏观的都市圈尺度和微观的街镇尺度选取指标构建观察与评价体系


在都市圈层面选取了13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研究分析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特征与短板;在街镇层面选取了13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研究分析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水平与特征。


-03-

观察与发现


1

整体判断: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仅深莞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前10中深圳占7席,东莞占3席,惠州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程度尚显薄弱,无一街镇进入前20,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态势。


▲ 深圳都市圈一体化水平总体评价结果


产业领域从产业集聚、产业协同 、产业创新合作三个方面考察,发现“ICT+ 金融”是都市圈产业体系的中枢,在“ICT+金融”的驱动下,深莞产业联动发展态势明显。


交通领域从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跨界流动两个方面考察,发现交通一体化呈现轴带和团状态势,并在边界地区形成连绵的跨市流动集聚带。


生态领域从生态空间共保、生态环境共治、生态游憩互联三个方面考察,发现位于都市圈外圈层的惠州市及深惠交界地区生态一体化程度较好,内圈层生态一体化水平欠佳。


民生领域从设施共建、设施共享、服务互通三个方面考察,发现都市圈各镇街民生一体化指数总体偏低生活同城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


机制领域主要聚焦合作共识水平和政府服务共通水平两个方面,发现临界地区凭借较多的融合发展共识、设想,一体化排名靠前,尤其是深圳的外围街镇。


2

深圳都市圈研究范围内,

创新与产业要素高度流动


▲ 南山-光明-松山湖,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域

 

深圳都市圈研究范围内创新协作活跃。尤其是在企业联合申请专利分析中发现,南山-光明-松山湖地区创新合作联系最为紧密,轴带发展态势初显。


产业外溢与内聚并存。深圳的部分企业迁往东莞、惠州、横琴自贸区、南沙自贸区、深汕合作区等地的同时,部分在深圳原关外、东莞、惠州等地发育壮大的企业向深圳福田区、南山区回流内聚。


3

都市圈空间连接存在“外圈层塌陷”


▲ 各类设施核密度分析图与近十年人口增速分布示意图

 

从经济社会上看,深圳都市圈第一圈层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第二圈层、第三圈层人口和经济集聚力明显下滑,呈现外圈层塌陷的状态。


从交通联系上看,都市圈以传统公路运输为主,但主干道整合度不够,在惠州与深莞边界形成“断层”。城轨建设滞后,地铁衔接不畅,规划衔接的14条地铁中,无一落地开通。


七普的结果显示,边界地区是近十年的人口高速增长地带。但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上看,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的布局存在严重的“边界洼地”。


4

深莞联动,形成45°产业高度协作区


深圳都市圈的产业一体化水平仍然有限,仅深莞两市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形成了45度的联系网络。深圳粤海、福田、南山、西乡、坂田街道聚集较多先进制造业总部和头部企业,处于产业一体化的第一梯队。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分支机构集聚的东莞东城、南城街道、寮步镇与具有政策、区位、成本优势的自贸区(包括前海、南沙、横琴)、临界地区如大朗镇、虎门镇、长安镇等,处于第二梯队。


▲ 产业一体化评估排名 

5

交通特征整体

轴带和团状一体化态势


依托传统穗莞深发展走廊区域交通设施,深莞西部南北向发展轴一体化程度高,特别是宝安机场以北福永、东莞长安镇、虎门镇、莞城等一带拥有广深/沿江高速、穗莞深城际、广深公路等交通设施服务,深莞中部发展轴依托福田-龙华组团的发展一体化条件和程度相对突出。另一方面,随着边界地区产业及居住、公共服务和交通配套等城市功能的完善,交通设施“团状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明显,特别是虎门-长安-松岗、平湖-观澜-凤岗-塘厦等。


▲ 深圳前海沿江高速公路

6

都市圈生态价值内低外高,

但生态服务内高外低


位于都市圈外圈层的惠州市及深惠交界地区生态一体化程度较好。深圳大鹏、葵涌、南澳、盐田街道,惠州霞涌街道、稔山、平海、白盆珠镇等临海街镇生态一体化程度高,海湾这一自然地理单元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游憩互联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及较强一体化潜力。但从生态服务上看,则呈现相反的态势,内高外低。经过生态游憩空间连接度的测算,发现依托绿道、碧道、古驿道,都市圈47%的生态游憩空间连接成网,形成深圳-东莞-惠州北、深圳大鹏-惠州东、珠江西岸三个互联集群,都市圈基于生态服务的游憩网络初步形成。


▲ 都市圈生态游憩空间跨界连接示意图

7

生活同城化以地理临近和

高等级设施的跨界使用为主


都市圈各镇街民生一体化指数总体偏低,初步形成临界地区与市中心区两大热点区。地理临近及跨界人口流动使得临界镇街成为民生同城化热点区,东莞石龙镇成为莞惠热点区,深圳龙城、龙岗、松岗,东莞长安、虎门、凤岗,惠州淡水街等开始形成深莞、深惠热点区。福田、罗湖、莞城等城市中心区依托辐射力、吸引力极强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吸引部分跨市使用人群。


▲ 东莞长安、虎门、凤岗成为临深热点地区

8

临界地区跨界机制欠缺,

融合发展热度高而行动少


机制一体化排名前20的镇街全部集中在深莞边界地区的深圳镇街。目前,都市圈各市均有临界地区跨界组团的规划设想及政策建议,尤其是在前海-滨海湾、光明-松山湖、东莞临深9镇等地区。


不过,尽管临界地区是跨市协同发展的热点区域,但部分地区如坪清新合作区等仍停留在规划层面,实际落地实施进度缓慢。


-04-

热点预判


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深圳都市圈将形成圈层与轴带相融合的多中心网络化格局,圈层与轴带的分工将进一步明晰。


目前,深圳都市圈环深边界地区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或将形成6个融合发展的跨界组团。


包括宝安北-滨海湾新区组团以流量带动存量,观澜-塘厦-凤岗组团成为都市圈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城融合组团,坪山-惠阳-大亚湾组团强调产业协同、产城协同;光明-松山湖组团打造世界级科创策源地,大鹏半岛-稔平半岛组团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坪地-新圩组团探索零碳实践。


宝安北-滨海湾新区


组团范围包捂东莞市的长安镇、虎门镇,以及深圳市宝安区的燕罗、松岗、沙井、新桥、福海、福永6 个街道,范围约 479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352 万人。作为深圳都市圄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层最为重要的跨界组团,未来应加快推动深莞共建环交椅湾、沿茅洲河的扇形功能框架格局形成,提升跨行政区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


▲ 组团内部关系示意图

 

首先,形成交通互联互通,加强东莞滨海湾新区与深圳海洋新城、国际会展城之间城际、轨道、路网的联系,梳理打通边界地区断连路网。


第二,产业创新协同,加强两地在科学研发、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方面的协作,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


第三,生态共育共保,共同开展茅洲河口湿地、红树林等珍贵资源保护 ,共同开展河海统 筹的环境治理,加快推进滨海、沿河绿道建设和贯通。


第四,大型设施协同,在会展、机场、港澳码头、轨道枢纽等大型设施的建设中加强跨市的对接。


光明-松山湖


组团范围包含光明区、松山湖园区、以及宝安区燕罗街道,约 335 平方公里。其中光明科学城范围99 平方公里,松山湖科学城范围 90 平方公里。


环巍峨山联动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 , 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交叉平台和科技支撑 服务平台、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等高端优质创新资源,弥补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短板,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 组团功能分区示意图 


坪山 - 惠阳 - 大亚湾


“坪山 - 惠阳 - 大亚湾”组团包含坑梓、坪山、石井、龙田、西区、秋长、淡水等 10 个街道单元, 组团范围约 497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44 万人。该组团是深莞惠边界区域交往活动最密集的片区之一,边界地区城镇建设连片绵延,但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区域级的城市服务中心。


未来,一是强化交通联通,优化深惠边界地带的交通衔接;重点推进“丰” 字交通、地铁 19 号线、秋溪路、秋宝路等与深圳道路系统的衔接。二是加强服务共享,以坪山高新区、惠阳秋月湖等平台为抓手,建设差异化服务中心。三是推进产业协同,推进组团内智能制造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继续探索“深圳研发设计、惠阳孵化制造”发展模式。


▲ “坪山 - 惠阳 - 大亚湾”组团产业协同发展示意图

 

近期阅读:

西安:全域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传承新典范

规划师必读:如何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跨越鸿沟:全球城市的复苏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