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兆旭:我为深圳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

南兆旭 城PLUS 2022-09-21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致敬之书



1989年11月26日——那已经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年代,在连续坐了3天的火车、汽车后,拿着“边防通行证”从南头边检站第一次进入深圳。

那一天的深圳,天际线上空布满庞大的云朵,冬日的阳光温暖却湿润,人们匆匆忙忙地走路,喜欢搭讪却南腔北调——这都是我喜欢的,那一刻就在想:
 
要尽最大的努力,在这个城市安家。
 
那一天,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想象着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一万种可能;只是,怎么也不会想到,33年后,我为她写了一本自然博物的书。

——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本城市自然博物百科。


这本书最基础的积累,是多年里用徒步方式在深圳所做的自然观察与记录


在已数字化的档案里,从2004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我和同伴共有1016次不同线路、生境、时节的行走,记录了生命与物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多样,见证了大地与海洋急速而动荡的变迁。

-

2004年7月25日,银湖后山上的人面蜘蛛(斑络新妇),左边褐红色的小蜘蛛是她的“丈夫”。已经18年过去了,这只蜘蛛也许已经修炼成了一位千娇百媚却心地善良的姑娘,隐身在城中的某个角落里。


-
2004年12月19 日,灰霾笼罩下的梅林关。这一年,对人危害极大的灰霾天达到深圳史上最高点:197天,此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深圳全年灰霾天只有3天。灰霾天的增减讲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的任性,可以造成伤害自身的环境破坏;我们的自律,可以带来造福自身的环境向好。

-2005年1月15日,马峦山红花岭。违法建造的“三九大龙健康城高尔夫球场”,地表原生植物被毁灭性地破坏。
-
2019年3月16日,马峦山红花岭。高尔夫球场项目叫停后,16年里,在没有人的干扰下,大自然施展强大的自我康复力,让红花岭成了一个“乡土植物园”。

-
2006年9月17日,填海中的珠江口海域,即将消失的红树林与淡水河。40年里深圳填海超过100 平方公里,填海腾挪出来的土地上,生活着上百万人口,衍生出巨大的产值。

-
2012年3月24日,清林径水库干枯后重新出现的古村。1958年修建的清林径水库淹没了6个老村,被水淹没54年后重见天日的土地上,最早蔓延生长的植物是田基黄(线球菊)。

-
2013 年3 月3 日,落在捕鸟网里的凤头鹰。这张图的影响力带来持续的合力行动——民间对捕鸟网自发监督,政府对捕鸟网严令禁止。到2020 年,捕鸟网在深圳全境已基本消失。
 
支撑这本书的写作,还有对本地历史文献的收集与阅读
许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得档案馆和图书馆里寂寥的安静,想起穿窗而过停留在长桌上的阳光,想起解开纸绳绑缚的卷宗时,飘浮在阳光中的细尘。那些手写、油印、铅印的文字,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像历史隧道里亮着的一盏盏灯,照亮了这个城市宏大和细微的前世今生。

-
1951年7月1日,深圳镇工商联700家商户捐赠“深圳工商号”战斗机的挑战书 。档案记载共捐款45亿元(旧币),超额完成一个空军小队三架战斗机的捐赠任务。历史文献说明: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之前,是一个有着发达商业基因的边防县城,而不是小渔村。(南兆旭藏)

-
1967年5月,深圳冷冻厂征用笋岗大队土地的合同。档案记载,当时的补偿金用以下方式计算:每亩年产稻谷600市斤,按三年计,应赔稻谷7272市斤,每斤计价9分8厘,折合每平方米土地补偿金为0.26元。在急速都市化的深圳,土地是增值幅度最高的资产。 (宝安档案馆藏)

-
香港发行的明信片,1970年代初的深港边界景象。当时的中国未对外国游客开放,香港在比邻深圳的落马洲山顶修建了观景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远望“红色中国”。水田以北是今日的皇岗口岸,延绵的山岭是塘朗山。香港不仅在深圳经济起飞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一系列与深圳山水相连的自然保护地也对深圳自然生境有着良好的影响。(南兆旭藏)

-
1980年6月15日,深圳市政府报告中记录的人口数字。总人口31 万2 千6 百10 人。2021 年5 月17 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深圳常住人口约1750万人。仅仅40余年,深圳已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都市,也让深圳成为全国承受生态压力最大的都市之一。(深圳博物馆藏)

-
1988年,蛇囗的房产买卖合同。75平米的二房一厅一套总成交价8576元。在过往的40 年里,深圳飞涨的不仅仅是房价,还有经济增长。深圳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 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8 倍。(深圳档案馆藏) 

上千次的行走记录和数千万字的地方文献阅读,让全景呈现深圳的努力成为可能,在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中展现深圳的自然生境与生命万物,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可信。


“在地关怀”:
一本书结出的果实
 
我对“在地关怀”的理解是:

全球视角下的新家园意识:关注自己的长居地

对长居地历史、地理、自然的探知;

用知识与情感推动长居地向好的改变。


正是浸透在“在地关怀”中的情感,引导我把深圳当作世界的中心来关注,也成为书中提案与愿望的缘起:

 
推动设立
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


-
在人才公园设立鸻鹬保护点。公园水岸边的三个石滩,每年10---3月,是鸻鹬类鸟儿的聚集地。

推动贯通
穿越深圳全境的自然步道:“826 步道”

-
826 步道。这条步道以深圳生日命名,总长超过180 公里,贯穿深圳全境。这蜿蜒在山海间的远足径,可以媲美世界上最美的都市步道。

仙湖植物园,有一棵上百年的菩提树,接近30米高。如此高大的树木,源头是一粒几厘米的种子。
 
“菩提(Bodhi)”是梵语,意为觉悟、智慧:小小种子一旦醒悟,会焕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


《深圳自然博物百科》也是一棵树,书中的一个个良好的愿望犹如一粒粒种子,虽小,却有生长的可能。

过往40多年里,创新力、科技力让深圳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的飞跃;在未来,自然力将是推动这个城市和美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一期一会,世当珍惜。

想起1989年11月26日的的那个午后,这本书更是一本“致谢之书”,谢谢这个城市33年前收留了我,谢谢它在狭小的地理空间里,给予了上千万迁徙者与原住民多样的生存机遇与成就之路。


这样好的一个家园城市,怎样感谢它都不够;

用什么样的方式爱它,呵护它,都不够。


  如何购买《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进入微店购买图书

注:第三方微店,与城PLUS无关

作者 | 南兆旭

深圳历史与自然研究者

主张“在地关怀”;

记录、关注、保护居住地的自然生态。发起和组织了系列本土自然保护活动,2019 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聘为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图书作品有《深圳记忆》《解密深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山水相望(香港)》。纪录片作品有《深圳民间记忆》《岁月山河》《梦开始的地方》《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