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中国高等时装教育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BoF 冷芸时尚 2019-05-06

撰文_Christine Tsui


中国的时尚商业历史并不久远却已几乎被当代遗忘,本周,BoF将回顾中国最早的服装院校及院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中国上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一众人熟知的《木兰诗》,虽然主要述说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勇战沙场的故事,不过却也是中国古代女子日常的生活写照。这一被称为“女红”的工作:织布、刺绣、缝制等,是古代女子教育的必备内容。而女红教育,即可被视为服装教育的最早开端。这与欧美早期学校开设的“家政(Domestic Economy)”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家政课程主要培训女性所有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技能,其中就包含了缝纫、刺绣、烹饪、园艺、家庭卫生等家庭工作。这类课程与另一支从纯艺术延生出来的时装插画课程,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最终演变为现代的时装设计课程。而在中国,这些女子学校、女红研习所,大多在解放前就因战乱而遭到废弃。所以,新中国的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即是在“无师资、无设备、无经验、无教材”的基础上建立的。


说这“四无”的,正是中国第一个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专业的主要创始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杰英。1956年该院成立时,当时的院领导,著名工艺美术家庞薰琹、张仃、雷圭元等人就认为,随着国家形势的稳定,人们迟早会对穿着有更多更美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1959年,当时学习成绩优异,而自己又非常喜欢服装的袁杰英,在大三时与另个女同学被选中筹备服装设计专业。怀着“即兴奋又紧张”的心情,两人开始了自学之旅。因为当时各方面资源条件都极其有限,而且没有相关专业导师,两人基本凭借自己对服装设计的本能理解起草了自学课程大纲。



1990年代袁杰英指导的学生作品 | 图片来源:袁英杰


染织设计出身的袁杰英,首先意识到纺织品设计是二维空间表达,而服装是三维设计,所以绘图设计要从平面的花卉鸟类转为人体;裁剪技术当然必不可少;而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服饰,以及56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则是丰富的灵感源泉。自此,历史博物馆;云南、新疆、福建等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各类艺术大师的家中,都可以经常看到两人的身影。对于袁杰英而言,最难忘的从师经历,当属跟随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沈先生在文革时受了很多委屈……他满脑子都是资料,你跟着他简直学不完,”袁杰英说道。而沈先生,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血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内容教授给了袁杰英。


在经过前后五、六年的自学之后,袁杰英开始跟着老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另外,分别在1957年和1976年在本院举办的全国服装培训班也给予她极大的帮助。这两次办班汇集了当时诸如张光宇、郁风和潘契兹等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工艺美术师、艺术家和从全国服装厂层层甄选出来的高级版师与技师。虽然形式上主要是由艺术家们为来自工厂的技师师傅讲课,但对作为助教的袁杰英来说,与艺术家们和高级技师们一年的共处,极大地丰富并完善了她个人对服装设计的认知体系。培训班结束后,学校选了些年轻女生做模特儿;以课桌为T台;以凳子为模特儿们登上“T台”的“台阶”,举办了学生毕业作品秀。


198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第一次去巴黎参加国际服装设计比赛 |图片来源:袁杰英。


该服装设计专业的另一名功臣是于1956年被国家外派去捷克斯洛伐克学习染织与服装设计后回国教学的白崇礼。虽然当时捷克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但其设计理念先于中国。不过,一些诸如商业类课程因为当时中国整体行业的不发达,对当时的国内市场并不适合。


文革的开始完全扰乱了所有学校的正常工作,直到1977年开始恢复正常。此前,除了纺织之外,中国高校中有关服装的教育,仅在戏剧学院中作为舞台美术的内容的教学内容而存在,但这些专业学生的设计依然以戏服为主,与真正意义上的“时装”无关。197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是在纺织设计专业下增设了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已经相当注重服装画的技术训练。随后逐步增加服装课程教学比例,直到1980年正式建立服装设计专业,招聘了第一批学生。


在1980年代,全国有三个主管服装教育的部门:纺织部;轻工部及文化部。前两个部级单位于1993年因政府精简机构而被撤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管单位是文化部,他们开创了服装艺术设计教育之先河;而当时经过一系列纺织院校合并、隶属于纺织部的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则是最早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的大学之一。其服装专业主要创始人——王传铭也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王传铭在1958年被错打为右派。成为右派前,王传铭已预备结婚。但因为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为了不拖累女方,王传铭选择了独身。因此,当21年后自己的右派帽子被摘掉时,他正准备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包括完成个人的终身大事。正因为这段蒙冤经历,当1980年代初学院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出面负责服装专业的筹建工作时,他一口婉拒。


而校领导却执意王传铭来主导创办专业之事。原因是他除了精通与服装较为相关的针织工程专业外;还因为长年单身,自由时间较多,而自学了英、法、俄、德及日语,属于那个年代少有的掌握多语种的专业人才。另外他为人正直,敢说敢当,做事较有魄力。而最终,领导的三番五次上门邀请的诚意,以及“为了党的教育和事业”,王传铭最终决定接受这个任务。也正因为这一任务,他再次推迟了组建家庭的时间。


1983年,学校给了王传铭一万元作为筹建专业时所需的差旅及招待费。这个数字在那时属于“巨额”资金。然而王传铭考虑到国家和学校的资金都不充裕,则尽可能地选择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住最便宜的旅社。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将钱省下来“买试验设备用。”


这些以如今的价值观看似有些“傻”的举动,其实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普遍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学术奠基人之一庞薰琹教授,为了给学校节省费用,平日还常常自己垫钱做工作。


而王传铭在他年近80岁时,听闻自己曾经的未婚妻身患脑肿瘤病危,便举笔写了封长信。两人自他被打成右派后,未再曾见面。而为了不引起女方家庭的误解,他没有亲自去见她,而是将信委托女方所在街道的居委会领导转交给对方。而她,并未回信,只是托人带回口信“王老师写的都是事实。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我们能怎么办呢?”


这些令人唏嘘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中国之所以可以用近30年不到的时间,重新恢复在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这样一批默默无闻,却始终将国家与集体利益至上的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息息相关。然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些无名英雄,如今大多已被遗忘。


同样被遗忘的还有那些曾经浓厚的师生情谊。访问毕业于1980年代的设计学生,诸如王新元、吴海燕、叶红,他们都曾多次提起当年的老师如何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辛可则在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庆时回忆道,当时一个老师为了帮他考研,如何费劲心思帮他找到当时一本稀缺的教材,并送到他的家里。



现在的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 | 图片来源:东华大学


此后,各地高校纷纷开始越来越多地设立了服装专业和服装系。但相比于国外,中国的时装高等教育更多的纺织、丝绸工科院校、工艺美术院校、戏剧电影艺术院校为主。其中工科类院校因最初的创办人员,大多从纺织科系转过来,带有浓厚的纺织业的色彩,其办学思路更倾向于为了大纺织、大服装工业服务,较少强调艺术和创意。而美术艺术类院校的的培养目标则强调的是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现代时装的工业化、如何建立品牌等商业方面较少着墨。

在当时,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是在整个服装行业还未搞清设计师究竟是怎样的职业时就开始起步了。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设计师毕业后,大多幸运地被分配到进出口公司做了生产跟单员;其他大多则被分到工厂做技术性的生产工作。在中国服装设计领域,可以说是教育领先了行业发展。

这既可被视为一种教育意识先进的表现,也可被视为与行业脱节的开始。说其教育意识先进,说明教育界预先看到中国的服装行业未来需要自己的设计师,并期望这些设计师能够有朝一日站在国际舞台被冠以“国际大师”的光环,为国争光。其弊端在于,教育一开始就脱离了产业。暂且不论因此造成当时相当大的一批人才浪费,同时致使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服装设计毕业生被视为动手能力差,不能为行业所用的尴尬局面。尽管就目前来说,中国时装类院校尚与国外同侪尚存在一定差距,但依然为本完全属于老师傅、老技术工人的行业输入了不少新鲜的血液,也为日后中国设计师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更多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请点击浏览: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中国的第一间时装公司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中国近百年前的时尚杂志什么样?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毛泽东时代”,时尚都去哪儿了?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毛泽东时代”,时髦不再的“社会主义”服饰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洋气入侵,皮尔·卡丹来了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1980年代,Yves Saint Laurent就在中国办了场大展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由著名独立时装撰稿人Christine Tsui (冷芸)撰写。其于2013至2014年间,为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美国福布莱特学者;并获得伦敦时装学院硕士学位,曾就职于耐克、百丽及利丰集团,并在帕森斯设计学院授课。同时,她还著有《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中英文版及《时装买手实用手册》。本文素材主要来自作者博士论文中的采访内容。



“凭借该平台,他将着手动摇价值估为3960亿美元的全球奢侈品时尚产业。每次用一条售价860美金的运动裤,慢慢来。”



“明星们在红毯上穿什么,跟年度投资者报告之间真的有积极正相关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