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为何第一代中国设计师“生不逢时”?

BoF 冷芸时尚 2019-05-06

撰文_Christine Tsui


中国的时尚商业历史并不久远却已几乎被当代遗忘,本周,BoF将回顾中国第一代时装设计师,并分析他们为何“生不逢时”。


中国上海——1987年9月19日,对于中国服装界,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中国服装设计师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向国际观众展现了中国设计的风采。由上海服装研究所选派的设计师陈珊华,与8位中国模特儿在巴黎埃菲尔铁塔(Eiffle Tower),参加了由5大洲20个国家900余名模特儿参加的巴黎国际时装节。《文汇报》以 “巴黎时装舞台腾起中国潮”为标题热烈报道了此事:中国作为亚洲场代表首先登台,在柔和的东方古典音乐中,一队中国模特儿,身着陈珊华设计的红黑色组合系列,款款走向观众。背后近千平方米的巨大荧幕上,则同时出现了“万里长城、翠竹、梅花、牡丹和一个大大的 China”。这一系列标志性中国符号,从此也成为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时装”的身份鉴别标准。同时,这种以舞台表演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名义的对外交流活动,几乎构成了日后中国设计近20余年“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珊华携设计出席巴黎国际时装节 |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未为中国设计师立刻开启国际之门。不过,这并未阻挡中国设计师梦想成为国际大师的热情。受欧洲设计师建立品牌的启发,中国服装设计师也随着经济改革的浪潮,加入创业大潮,纷纷成立自己的品牌。自19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在全国时尚类媒体曝光率最高的,莫过于“时尚王子”王新元;首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金奖获得者,中国服装奥斯卡奖“金顶奖”获得者,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中国首届“金顶奖”获得者张肇达;与最早在广州开设高级定制,“广州十佳青年”,同样也是“金顶奖”的获得者刘洋四人。


这些设计师几乎囊括了这个时期大大小小的各类奖项:“兄弟杯”、“金顶奖”、还有其他各类服装类比赛及荣誉证书。他们也曾叱咤商场,和当时的各大国企或民企服装公司合作,试图创造一个真正能让中国人骄傲的中国时尚品牌;和现在的新锐设计师一样,他们也曾各自创立自己的设计师品牌,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国际大师”。即使今日网络搜索这些人的名字,依然可以看到他们辉煌的简历。


然而,这批收获荣誉无数,曾代表了中国最高设计水平的设计师,几乎不被现在年轻一代人所知。不少人将原因归结于因为他们只擅长“作秀”——在上个世纪,他们制作的几乎每场时装秀都足够耀眼与华丽,但是却没有留下一个让人看得见的品牌。


1997年,王新元为法涵诗品牌做的设计,画册在巴黎拍摄 | 图片来源:王新元


但回头来看,这代开拓者的命运,几乎一开始就注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与体制下,他们不会成为他们曾经崇拜的Yves Saint Laurent或者Christian Dior式的人物。1992年6月27日的《文汇报》报道, 著名服装技术师——上海的钱士林想注册“士林”品牌;以及上海的设计师陈红,想与上海静安服装鞋帽公司合资注册“陈红”品牌,却均遭到上海市工商局拒绝。原因是国营企业没有用个人名字注册商标的先例。而但凡在此期间创业过的人,一定都体会过各类政策限制及因此而带来的创业艰辛。


都说设计师要见多识广方可提升“眼力”。暂且不论上世纪80到90年代期间出国的难度,即使出国,设计师们也必须小心翼翼。1987年王新元受《时装》杂志社资助,前去香港学习时装设计。1988年,尚在香港的王新元成功入围了在深圳举办的一次服装设计师比赛。他去了深圳领奖,随后返回香港。但很快就被紧急召回北京总部。原因是他去深圳领奖前并未通知领导,所以领导认为他可能会“潜逃国外”,并要求他写“检讨信”以表悔意。虽然在那个年代,按惯例,出境时行踪都要向国内总部领导汇报,但是王新元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一回国行为,怎么会被视为“潜逃国外”?


吴海燕 2002年的设计 | 图片来源:吴海燕


而颇有设计天分的吴海燕曾得到日本三菱集团的青睐。他们希望与吴海燕签订15年合同——合同期内, 吴海燕所有的设计作品、时装发布会、甚至其个人肖像权的所有权将都属于三菱集团而非她个人所有,并且她参加任何公开的社会活动都需要事先得到三菱的批准。这其实是份典型的经济代理人合同。不过从小在计划经济体制长大的吴海燕则把它当作了“卖身契”,一口拒绝。谁知道,她若真的签了这份合约,是否会从此改变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命运?


总之,无论是当时的商业系统, 还是设计师们的眼界,都无法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大师。而最根本的问题是当时中国服装行业对设计的误解。几乎所有的设计师毕业时,都把自己视作艺术家。学校的教育大纲,则基本参照纯艺术模式,以绘画为主。这个完全脱离商业本质的教育,误导了设计师许多年。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虽然早期也曾一度将绘画作为时装设计的全部(特别是艺术院校开设的服装设计课程),甚至争论过设计师是否需要学习制作服装的问题,但随着其产业及商业系统的迅速发展,与行业联系紧密的教育很快修正了自己的教学大纲——设计师必须全面掌握艺术、技术甚至商业。


而中国的设计师们,则是被扔进商海,经历了各种现实打磨后才逐渐意识到,原来单以一个艺术家的心态,是无法成就一个设计师品牌的。前者更多依靠个人的天赋与努力;而后者,需要的是团队配合、商业谋略以及不可或缺的消费基础。而这些,都非设计师个人所可以独自创造的奇迹。也因此,上世纪八十及九十年代设计师最终未能在商业上取得可持续的成功。


吴海燕设计作品 | 摄影:张大鹏,图片来源:吴海燕


问题的另一面,则在于中国设计师们为自己的西方偶像们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王国形象。他们梦想着像欧洲那些设计明星一样,拥有自己的品牌;在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或者纽约的曼哈顿第五大道,开出自己的旗舰店。毫无疑问,今日的设计师也依然继续着这个梦想。而中国设计师们,看见了悬挂在西方设计师头顶的耀眼光环,却并没有掌握西方时装体系内部的游戏秘籍。中国设计师眼中的西方设计师,其实只是个极其模糊、却又有杀伤力般诱惑的形象——他们穿着时尚;看似超级富有;被媒体热捧,好像好莱坞明星一般。鲜有人知道,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之下,他们一样有空虚、失败;他们会脾气暴躁,当众大发雷霆;他们爱慕虚荣;他们有人甚至会吸毒、出卖友情。记者Nicholas Coleridge的《时尚的阴谋》一书(The Fashion Conspiracy: A Remarkable Journey Through the Empires of Fashion)即记录了这些时尚背后的另一面。


这些耀眼的光环同样让中国设计师们忽略了隐藏在这些设计明星背后的商业推手。外界所看到的这些国际名人的商业成功,除了归功于媒体巨头时尚编辑们的眼光与魔幻之笔,更多的是依赖于背后商业集团的品牌商业谋略。比如,设计师自己设计的衣服其实不一定卖座,但是一旦设计师达到一定知名度,就开始拓展更接地气的副线品牌;或者以特许经营形式,将自己的品牌许可给配饰、化妆品、香水、皮包等相关类产品线。这些,才是隐藏在设计光环背后真正的赚钱模式。



叶红设计 | 图片来源:叶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设计师都是通过商业模式或者哗众取宠而成功的。他们对全球设计师的影响及对全球时尚界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而且这些贡献与他们极其出色的设计才华不可分割。但什么才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的标准本身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商业成功是否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所必备的条件?那么,受万众爱戴的Alexander McQueen是否算是个优秀的设计师呢?要知道,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的品牌并未盈利;可是无人能够否定其在人类设计史上里程碑式的设计才华。


“生不逢时”可能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启了中国设计国际化进程的设计师们的最简洁的概括。然而,如果仅仅用这四个字来总结他们的贡献是不公平的。他们中,不少人将自己比喻为“铺路石”。这三个字听上去,即伟大却又悲壮。伟大在于若没有这些铺路石,今天的中国时尚产业,又何以走到现在,并拥有现今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设计景象?悲壮则在于——正在这些铺路石上走着的人们,并没有向这些铺路石致以他们应得的敬意。


更多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请点击浏览: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中国的第一间时装公司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毛泽东时代”,时尚都去哪儿了?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毛泽东时代”,时髦不再的“社会主义”服饰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洋气入侵,皮尔·卡丹来了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1980年代,Yves Saint Laurent就在中国办了场大展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中国高等时装教育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 | 中国现代时装杂志的诞生


BoF中国时尚商业简史由著名独立时装撰稿人Christine Tsui (冷芸)撰写。其于2013至2014年间,为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美国福布莱特学者;并获得伦敦时装学院硕士学位,曾就职于耐克、百丽及利丰集团,并在帕森斯设计学院授课。同时,她还著有《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中英文版及《时装买手实用手册》。本文素材主要来自作者博士论文中的采访内容。

“问题是,第二代Apple Watch怎样才能比第一代好?苹果要添加怎样的功能才能使该智能设备更有用、更有意义?”



“Zara母公司Inditex正与H&M竞争‘全球头号服装公司’头衔,其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杂志出版商时代公司(Time Inc.)正努力在其它平台上建立新业务,与被称为2014年‘YouTube最庞大的时装网络频道’StyleHaul共同签署多年广告合作伙伴合约。”



不用P过的图:青少年服饰零售商Aerie能与维秘有一拼

“Aerie从广告中撤去修正过的照片,并因此获得巨大回报:最近季度销量飙升26 %。”



“通过社交媒体,今天的模特们比起以往更能表达内心想法,不同行业组织也在受关注领域做出果断行动。但幕后又是什么情况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