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治·实践 | “汇文样本”:开展法治教育如何入脑更入心?

李天琪 民主与法制周刊 2022-06-07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1年第35期


“汇文样本”:开展法治教育如何入脑更入心?


文/本社记者 李天琪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至此,文化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愈加凸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中,中小学法治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学校法治教育是学校宣传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如何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自觉形成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形成对法律的尊崇,可以说是每所中小学校都要积极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北京汇文中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法治教育,如何润物于无声

  法治教育作为中学生培养自身法治意识最关键的一环,它的重要地位在北京汇文中学思政课培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021年5月1日,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康乐路,一名出租车驾驶员在车内死亡。驾驶员被发现时,车上贴有西安交警新城大队开具的罚单,引发网友争议。

  一起热点事件,如何让孩子透过表象发现问题症结,运用法律思维分析矛盾,汇文中学的教师们煞费苦心。教师组织学生各自选择正反方,对案件进行模拟审判。学生们活学活用课内知识,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法律法规,查找往年相似案例,撰写陈词为自己方辩护。

  这样活学活用的教学方式,在汇文中学的课堂中上演模拟过很多次。通过热点案件分析,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明白法律的本质及精神。也希望通过老师的谆谆教导,给同学们的心里播下“善学法、活用法”的种子。

  来自高二(1)班的王竹彦同学告诉记者,今年学校特意为他们安排了“宪法诵读”和“走近民法典”等活动,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相关法律知识。不仅如此,前不久她和同学们还一起表演了情景剧。大家扮演检察官、法官、书记员、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等角色,再现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经过。

  “这种创新的学法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在参与模拟和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更深有体会地学法、懂法,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促使我们做一名守法的好公民。”王竹彦同学说。

  在被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学法课程,王竹彦举例曾经她和老师、同学一同去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旁听法院案件审理的经历。

  “庭审过程中,我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认真记录笔记。庭审一结束,我和同学们抓住法官‘法后释法’的宝贵契机,积极踊跃向法官提问,聆听法官的解惑,收获良多。这次活动也将平日政治课堂中书面的、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宝贵的思考。现在想来,出发前的激动、兴奋之情,在走进威严庄重的人民法院时,得到了升华。法不可违、知法守法的重要性,我们也有了真实、深刻的体会。”哪怕仅仅是回忆,王竹彦的眼神中仍点缀着光,她也期待着下次的课外参观课能赶快提上日程。

  可以说,孩子们的喜爱离不开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

  北京汇文中学校长郭杰表示,汇文中学把法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全员教育,凝聚工作合力。

  “既注重发挥思政教师、班主任、德育部门在法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又着力提高党政干部、科任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的参与度;既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又努力融入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法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构建起党团引领、文化浸润、德育感召、教学培育、科研提升、心理引导的法治教育格局,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法治教育落细落地落实。”

  那么,汇文中学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汇文探索,让法治意识培育真正落地

  在法治教育实践中,汇文中学政治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法治教育的特征与规律,依托具体的课堂教学,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实施,促进法治意识的培育真正落地。

  在一次学情调研中,汇文中学政治组教师发现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政治组教师郑亚男告诉记者:“初中学生对法律案件非常感兴趣,也热衷于参与课堂讨论,但不能理性认识法律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不能全面看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相关问题探讨中,会出现片面甚至偏激的观点。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而高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欠缺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一体化建设存在较多的困惑,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内容存在认识偏差,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理解较为片面等。”

  因此,汇文教师在法治教育中,不断追求创新发展,从“内容创新”“教学策略创新”“资源载体创新”三方面,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法治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感悟法治的价值,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提高法治践行能力。

  比如,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和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有很多涉及国计民生、反映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的法律不断修订或新增,汇文中学在教学中都将其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商标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国旗法、国歌法、英烈保护法等等,这些法律内容都一一出现在课堂上,为思政课的法治教育增添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不要以为还是学生,就不需要了解劳动者权益保护内容。知法、懂法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才能最大限度‘激活’法治教育。我们曾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载体,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利就有责任的观念。课上借助具体法律条款,在澄清法律事实和法律后果的基础上,为学生种下法治的种子,帮助他们养成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实现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扎实落地。”郑亚男说。 

  在初中“弘扬宪法精神”主题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宪法的距离,老师们选择了“小明与宪法”的故事,借用小明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不同年龄段受到宪法的保护,分析说明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似乎高高在上,但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在这一可感可知的真实情境中,能够主动对照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分享交流中,真切感悟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而深刻理解法律的作用,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

  “法治意识培育最终要达成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的法治践行。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坚持法治素养的价值追求,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目标。”郭杰说。

  于是,在“宪法专题教学”的一节课上,针对“商贩占道经营”现象,老师请学生制定监督方案。在“民法典·守护美好生活”一课中,以“你的宠物你做主”为活动主题,请学生根据相关法规,参与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走进真实的法治生活,能够主动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依法有序行使权利中,捍卫法律尊严,提高法治思维,推动法治践行。


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中,中小学法治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学校法治教育是学校宣传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与践行,是新时代学校法治教育的旗帜和政治方向。使学生崇尚社会主义法治,形成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是学校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社会上频发的“阴阳合同”、偷税漏税、“饭圈”乱象等违法失德失范问题,需要引以为戒。法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不论名气多大、流量多大、平台多大,都必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违法者必将受到法律惩处,付出沉重代价。

  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维护法治权威。

  要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第一粒扣子就是早立志向、有正确的价值观。“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宪法和法律观念,增强规则意识,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深化依法治校,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落实“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切实提升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言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带动学生,多用正能量鼓励激励学生。

  正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殷切期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中,并实践于公民的行动上。法律也只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被人真正信仰和信赖,才能有力量,才能有权威。

  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能如北京汇文中学一样,坚持法治文化建设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编辑:屈赫赫 贺伊杰


推荐阅读:

法治·人物|崔道植,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

法治·实践|“小院议事厅”,打通“民声”的最后一公里

法治·案例|为了一套房,“亲人”闹上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