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构建“全景化、立体化”培养模式 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有效路径

王涵 民主与法制周刊
2024-09-06
>>武汉市两江四岸 新华社记者 江汉/摄
2023年9月的一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文治楼会议室里,包括法学院院长陈柏峰、副院长李俊、理论法学系及宪法与行政法学系部分教师在内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团队,聚在一起,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备课。
教师们对任务分配、课件制作、工作进度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详细的交流和讨论,各抒己见,为如何教好这门课建言献策。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不仅是一门政治课程,更是法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陈柏峰表示。
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紧扣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主线,通过组建一批学习、研究和传播法治力量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批内容齐备、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优质示范课堂,建立完善的法学思政教学课程及教材体系,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法学教育“全景化、立体化”培养模式。将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有效路径。

通识与专业融合 全方位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在湖北省宜昌市,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 新华社发 王罡/摄
据了解,自2020年12月以来,陈柏峰领衔,以法理学教学团队为核心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教研团队,集结法学各二级学科优秀师资,逐步打造高质量的课程团队。团队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以“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基础,有序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的资料整理与总结、撰写教学大纲、编写辅助读本等系列教研工作。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版法学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在国内率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必修课全面纳入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并作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独立科目。
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必修和选修相协调”两翼并进的课程建设模式。
进一步梳理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当代中国法治”“监察法学”“党内法规学”“社会治理法学原理”等“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课程,丰富通识教育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相关内容。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调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进一步诠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及时、深入地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
其中,“当代中国法治”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9门课程获批校课程思政榜样课程,“法律职业伦理”等4项成果获批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学习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线上课程。课程负责人陈柏峰院长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组成员,主持课程体系设计,承担主要授课任务,统筹课程运行,引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线下课程相融合,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使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将线上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内容,凡未修“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的法学类专业本科生,均通过运行平台修习本课程,并按计划开展和完成学习任务。截至2023-2024学年第1学期,该课程在本校已累计选课2000多人次,课程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稳步提升。除此之外,线上课程还提供给其他学校使用,截至2023年12月,有5所学校使用该课程,累计选课学习2596人,课堂累计互动次数1278次。
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的经验,陈柏峰认为,该教材凝聚了全国顶尖专家学者的心血,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对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独特深刻的诠释。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选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是建设基础。”陈柏峰接着说,“拓展相配套的系列辅助资料是建设关键,完善、丰富教材的建设很重要。”据了解,法学院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教材评选与奖励办法》等制度,在管理机构、教材建设与规划、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支持保障和检查监督7大方面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此外,学院还组织教师对已出版教材进行系统整理,深化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

注重教学研究 探索多场景教学模式
在一节“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上,法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教室,学生六人为一组围坐在一起,进行着激烈的小组讨论。从课件里可以看出,他们正在进行第九章第一节《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学习。
“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则是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关键,通过理解这一论断,可以帮助你们形成对当代中国法治运作以及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整体性认识,进而深入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授课老师刘杨在讲台上解释。
如何上好这门课,刘杨费了一些心思。面对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刘杨和其他老师一样,积极响应,主动探索,大胆创新教学模式。这类课程理论知识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容易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同学们听得似懂非懂。而刘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采用“确立教学目标+问题导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确立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后,我会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本节课程的核心问题,通过课堂核心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求知欲,同时也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刘杨介绍。
怎么把课讲活,让学生们感兴趣,长久以来都是刘杨最重视,也最头疼的问题。刘杨介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的课上鼓励自由讨论,同时他也会现场进行指导,及时了解各组讨论情况,随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还会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并采用小组间互评的方式,鼓励同学们进行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
“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而法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又普遍缺乏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认识与理解,这无疑给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程相关内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刘杨解释,针对这一教学难点,他还专门设置了“经验引入”教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采取包括案例教学、法学实验、社会实践在内的多种方式补齐学生的经验短板,从而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同学们也因此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的讲授,对于授课教师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授课团队教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提升教学能力。”陈柏峰表示。
因此,教学团队格外注重教学研究,建立了集体备课制、教研互促制、教研交流制等一系列制度:课程负责人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会,团队成员集体参与课程建设,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和管理;课程团队将科研思维和方法引入教学工作,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研相长;除此之外,课程团队还搭建经验分享会、高端教研论坛等平台,与其他教学团队开展交流,推动课程教学教研水平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法学院还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搭建起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平台,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前瞻性问题研究,支持学科专业领域教师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授课质量。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法学院开展了“同上一门思政课”活动,通过“校领导带头讲”“院长书记示范讲”“专家教授辅导讲”“普通教授常态讲”,全方位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邀请张文显、徐显明、江必新、黄文艺等专家前来讲授,并涌现出一批思政课程典型案例。
2023年6月,时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莉教授为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主题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争做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时代新人”。姚莉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出,讲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源起;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创新价值;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性认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争当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时代新人”四个主要部分,并鼓励同学们面对中国法治的新挑战要迎难而上,面对中国法学的新使命要积极担当。法2001班周月英在听完这次思政课后表示,姚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让她受益匪浅。她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法科学子,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能够灵活运用自身知识应对各种变化,积极学习新学科新技术新科学,实现全面发展,积极担当我国法治的新使命,弘扬时代伟力,争做时代新人。
2023年12月13日,校党委书记侯振发教授为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讲授题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思政课。侯振发教授以美好生活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为切入点,强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他表示,美好生活的实现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只有弘扬法治精神、汇聚法治力量、提高法治水平、夯实法治根基,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护航,才能凸显法治特有功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他勉励同学们,作为党和国家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接力奋斗、砥砺前行,携手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2024年6月25日,为进一步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法律共同体建设,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袂携手,以“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 缔造不负时代的伟大判决”为主题举行专题读书分享会。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游劝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侯振发出席活动并讲话。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审判员冯雅婧,从事知识产权审判九年。分享会上,她表示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2级法学学士、2006级法学硕士,能再次回到母校,与老师探讨、与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工作多年的成绩和感受,她无比珍惜这次机会。她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开忠就话题“伟大的判决与创新发展”展开探讨。她以“米其林商标案”为例,表示:“知产审判的判决结果也许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只要判决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科技革新保驾护航,对完善行为规则、促进社会治理、引领价值导向、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等作出了应有贡献,都属于伟大判决。”胡开忠则表示,伟大的知识产权判决是对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同时能够彰显一个国家的司法水平和法治精神,为创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创建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 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速,国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步推进,对“综合型、创新型、能力型、涉外型”社会治理法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传统学科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治理需求,急需基层治理、市域治理、省域治理的复合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尽快把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起来”“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给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构建国家安全学、党内法规学、社会治理法学、数字法学等新兴学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奋力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方面敢为人先,以构建法学新兴学科理论体系为切入点,推动法学与公安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体系深度融合。
据介绍,社会治理法学是以法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为理论支撑,以社会治理及其法治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践应用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学校党委呵护备至、全力保障,着力开展“五个率先”探索,即:率先在全国高校创设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经历了由设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开设本科生专业方向的渐进发展;率先将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建设纳入校“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布局与协调推进;率先建立依托社会治理法学学科的高端研究平台,打破学科、院系、校校、校地优质资源壁垒,构建破垒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率先提出讲好包括社会治理法学在内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经法管”优势学科融通的中南故事,推进“双一流”建设;率先与湖北省所属高校搭建部省共建社会治理法学本科专业“1+6”协同创新体合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理论读本》《社会治理法学讲义》《网络社会治理读本》为依托,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重大项目《社会治理法学原论》为构架,历时6年编纂完成《社会治理法学概论》首部教材,形成了社会治理法学的原创性知识体系。通过这套教材教义讲授,学生系统掌握了社会治理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制度运行、实务操作等。初步探索出这一新兴学科“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路子。
除此之外,还先后创设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课程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法学“学分+论文+能力”的卓越人才与新型评价机制,打造社会治理法学高素质双导师队伍。一方面,组建以法学专业为主体,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相匹配的社会治理法学学科融通的专兼职导师队伍;另一方面,聘请实务机关的全国审判检察侦查业务专家作为实务导师,协同理论导师开展硕博人才培养,连接法治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经连续十一届招收该专业博士研究生、九届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已培养社会治理法学博士生36人、硕士生85人,已毕业博士生26人、硕士生63人,有数名毕业生遴选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工作。
走过十年的探索发展之路,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这棵幼苗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沃土中破土而出,在法学新兴学科领域茁壮成长,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湖北成立了首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已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的高地,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其中陈柏峰、徐汉明等主持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课题分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在《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习近平法治思想领航中国之治的实践机制》等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论文近百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为培养出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时代新人不断前进。
(原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报道之五|建“全景化、立体化”培养模式 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有效路径

文/本社记者 王涵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32期
编辑:郭雨璇  张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民主与法制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