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为这群可爱可敬的人颁奖!还有一位南征北战10年的一等功臣……

余杭发布 2019-09-17

上周,小余儿公示了

10名余杭区优秀退役军人、

20名最美退役军人名单,

今天,我们为这群可爱可敬的人颁奖啦!


▲“优秀退役军人”和“最美退役军人”颁奖活动在余杭某驻地部队隆重举行。完整优秀退役军人、最美退役军人名单点击了解详情


▲参加表彰活动的老兵们观摩子弟兵队列、军体拳等训练科目,参观营区部分装备和部队内务,为他们过硬的军事素养、雷厉风行的作风点赞。


今天,

小余儿还想与大家分享

一位退役军人楷模的故事。

在竹海连绵、群山环抱的毛竹之乡余杭区百丈镇,提起泗溪村的老书记张炳泉,人人都会竖起一个大拇指说:“那个老功臣老书记老党员,好人啊!”


从皮山坞出去的雇工放牛娃,南征北战负伤回来的一等功臣,带着大伙搞合作社让大家吃饱饭的老社长,带头开山造田种茶叶引领乡亲致富的老书记,90岁高龄依旧关心山村建设的老党员。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村里的人都说,张书记参加革命打仗的故事就象电影《南征北战》里的情节,而他退役回来之后的故事简直跟《农民将军甘祖昌》一模一样。如今,期颐之年的老英雄耳朵已经不太听得见了,而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毛主席的教导,“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南征北战10年不回家的一等功臣

1945年3月,

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队伍来到皮山坞。

时年22岁的张炳泉告别亲人,

毅然加入这支队伍,

从此走上了南征北战的革命道路,

这一走就是10年。


这10年里

张炳泉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渡江作战、舟山战役、抗美援朝等

大大小小的战斗21次,3次负伤,

差点就牺牲在朝鲜的战场上。

因为表现突出,先后被授予

师级战斗模范、工作模范、模范党员,

荣立战斗一等功1次,

工作一等、三等、四等功各1次。 

“我爸爸作战英勇,又非常聪明。他参加革命的时候是文盲,部队领导看他机灵,送他去学习,后来当上了通讯员、宣传员、俱乐部主任、指导员、教员,入伍仅仅10个月就火线入了党。他还发明过竹杆榴弹筒作战法,可以降低部队人员伤亡。”说起老英雄的故事,儿子张再松脸上掩饰不住的自豪。


“他所在部队曾用一个排的兵力俘获国民党200多名官兵;在如皋阻击战中担任机枪手与国民党99师战斗7天7夜;在孟良崮战役中深夜行军与敌军周旋;在渡江战役中表现英勇,所在班被评为模范班;在抗美援朝攻打美军572高地成功后掩护连队撤退时,全班战友全部阵亡,他受伤昏迷后被朝鲜群众救回.....”说到这里,张再松声音低沉了下去。


1954年,时任浙江省军区训练团教员的张炳泉响应毛主席“到农村搞合作运动”的号召,放弃部队干部身份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


28年躬身山村建设的人民公仆

1954年7月,

张炳泉到余杭县委报到后,

被分配到老家皮山坞所在乡——溪口乡。

刚刚熟悉工作2个月时间,

他就带头搞起了初级农村合作社。


合作社是个新兴产物,经过宣传发动

只有差不多60户人家、100多口人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参加。

张炳泉当时就想让社员们能吃上饱饭,

于是和公社的干部商量后

决定把传统的中稻改种成晚稻。

在秋收过磅时,

亩产达到了513斤,比中稻增产近一半。

前所未有的高产,在整个溪口乡引起了轰动。很多社员就找到张炳泉要求入社。到1956年的春天,合作社已发展到300户,人口超过了1000人。后来又组建了高级农业合作社,仍由张炳泉担任社长同时兼任联盟乡党总支委员。


“这个时候,黄湖区委要求合作社改种双季稻。作为社长,他要对100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负责,而且联盟乡地处山区,光照和土质都没有平原好。但有了上次晚稻的经验,合作社的领导们一起商量后,决定在确保社员口粮的情况下,种40%的双季稻试验。结果秋收达到亩产670斤,又取得了大丰收,社员们欢天喜地的。”说到这里,张再松眉飞色舞,仿佛跟他的父亲一起亲历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而边上坐着的老英雄也笑了起来。


在担任合作社社长的三年中,张炳泉虽然身上有伤,还得过肺结核,但他还是坚持和社员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并在冬春农闲时大搞水利建设,建起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山塘,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58年,全县召开生产队长以上的万人干部大会,张炳泉在会上被余杭县委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


1961年,黄湖区公社转制成黄湖、鸬鸟、百丈三个公社时,张炳泉被安排在百丈公社并选任为公社党委委员。在之后的15年里,张炳泉先后兼任了全公社最穷的铺前、泗溪、勤俭三个大队的党委书记,均取得明显成效,社员群众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断好转,村里的大部分人家拆除了茅草屋住上了泥坯房。张炳泉还带领村民开山造出一百多亩水稻田,垦荒山丘三百多亩种植茶叶,以前要靠国家供应粮食的贫困村个个变成了自给自足,还能向国家投售余粮的富裕村。


1975年,公社党委经过充分考虑,安排有文化、肯动脑、能吃苦的张炳泉担任农机站站长,之后又担任了公社农办副主任,历时6年。当改革的春风吹到浙东大地时,泗溪村利用农闲办起了拖拉机配件厂。“当时村里生产的拖拉机配件在山里没有销路,我爸就凭他当年打仗时的那股劲儿,只身前往东北农业大省。生性豪爽的东北人说,只要把酒都喝下去,生意就谈成了。他打仗可以,种地可以,就是喝酒不行。但为了谈成生意,他还是硬着头皮把面前的三大碗酒都喝了下去。”就这样,村里生产的拖拉机配件终于打开了销路,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村民们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初心不改的老党员

张炳泉退役回乡时,

离家前的那一间半的茅草屋

早已破败不堪,漏得不能住人。

张炳泉拿出一部分退役安置费

建起了三间泥坯房,

谁曾想这房子一住就是半个世纪。

余下的钱在合作社最困难的时候,

都无偿捐赠出来帮助社员购买种子、化肥等物资。


张炳泉34岁才结婚,

结婚以后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他当大队书记的时候,干活是算工分的,

当时的一工分核算为七到八角钱。

老张从来都没有给自己多算过一分,

拿到工钱还经常去救济有困难的村民。

家里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

基本上是靠爱人挣的工分养活,

日子过得比普通村民还差。


“我小的时候,我爸几乎不管我们,家里的事情都是我妈在操办。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钱做衣服,都是穿几个姐姐穿旧的花衣服上学,经常被别人笑。”说起这些往事,儿子张再松脸上流露出辛酸。


对于老英雄的付出,刚开始爱人也不理解,经常埋怨他。在部队当过政工干部的张炳泉就给爱人讲毛泽东思想,后来爱人也慢慢理解并渐渐支持他了。对于亲戚和孩子们,老英雄的要求是“自力更生”,从来不帮助他们谋一点私利,所以把亲戚都得罪光了,孩子们对他也有怨言。三个女儿长大后全部在家务农,儿子张再松也是自己找工作、自己成家立业。


经常有村民问张炳泉,为什么放着部队的军官不做,跑回这山坳里吃苦受穷当农民。张炳泉就说:“当兵打战,就是为了咱老百姓能吃上饱饭。那么多的战友兄弟牺牲在了战场上,我能活着就要替他们完成使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1983年,因为年龄原因,张炳泉离职回家。回家后,他还是闲不住,经常义务帮村里做工作。1987年,64岁的张炳泉被余杭县政府评为复员、退伍、残疾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当余杭区“三改一拆”工作开始的时候,要拆除张炳泉当大队书记那会儿村民建起来的那些老房子,他虽然非常舍不得,但年事已高的他还是走门串户劝导村民要响应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号召,拆除那些不雅观且破旧的房子,建设美丽乡村。因为张炳泉做人正派且诚实,村民们都非常敬重他,也愿意听他的,为村里的“三改一拆”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不少力量。


在张炳泉的影响下,儿子张再松于2008年放弃原先铸造厂的高薪工作,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起了泗溪村的村干部。在工作中,张再松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百丈镇“8.30”和“9.7”洪灾发生时,他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抗洪防灾工作中;在杭长高速公路征迁时,他们家是泗溪村第一个签约的......如今的泗溪村,交通发达、洋房林立,在绿水青山环抱下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老英雄张炳泉常说:“我对国家和人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贡献和奉献,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功劳苦劳,只是完成了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和使命”。



● 余杭区优秀退役军人、最美退役军人名单公示

● 征兵季!@少年,逐梦军营,你的世界从此不同!

●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习近平同志关心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纪事



内容支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言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