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呼唤“青春力量”!看余杭农村CEO如何书写共富篇章

余杭发布 2022-01-16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共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特别节目“共同富裕浙里行”第二期介绍了浙江三农的相关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浙江农村职业经理人的任职条件。(详情请点击此处

在余杭,就有这样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最大的一位出生于1983年,最小的只有26周岁。这群青年,集结余杭乡村所做的能事,最终都在诠释着一种精神——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要敢于做先锋,要敢于体验,让梦想照进现实。


刘松:藏在稻米里的乡村情


2020年10月,通过公开招聘,安徽人刘松成为余杭街道永安村第一位农村职业经理人。村里交给他的核心任务,就是打响“稻香小镇”的名气。



上岗前,刘松来了一次情况大摸底。他发现,永安村稻作历史悠久,是余杭区好米的天然产地之一。可惜,稻米虽好却受限于滞洪区和永久性农田保护区,永安村产业结构单一,直到2018年,余杭街道提出以永安村为首期启动区块,对苕溪以北的永安、溪塔、洪桐等8个自然村进行土地流转,集中打造“稻香小镇”。


小镇土地面积达71.8平方公里、规划稻田面积3万余亩。小镇所种水稻,全程严格监控,无污染、无农药、无激素;产出的大米,具有颗粒饱满、色泽如玉、软化劲道、香味四溢的特点。2019年,在区农业农村局和余杭街道共同努力下,“稻香小镇”成功举办第一届开镰节。


从小在农村长大;本科所学专业是动物科学和农业技术推广;2008年毕业后,先后在正泰集团、海亮集团、众安集团等企业,从事农业方向工作。这一切和农业、农村有关的成长、学习、工作经历,造就了刘松对农业的敏锐嗅觉。
摸透“稻香小镇”情况后,刘松果断提出,小镇要进行数字化改革,跳出原先水稻生产基地的单一功能,站在消费者视角,创建智慧大脑、数字认养、智慧游览等板块,对“稻香小镇”进行数字化全产业链发展。


数字化驱动下,小镇快速发生改变。在稻田里装上监控,水稻生长、气候变化等情况,通过一块电子屏,以数据方式实现全流程实时管理。通过微信小程序,推出“认养田”项目,企业或个人可以每10亩8万元的价格“认养”水稻,在手机上实现24小时“云种植”。
智慧种稻的方式,让充满好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集聚到小镇。刘松顺势策划了开春节、油菜花节等主题活动与研学游,把游客留下来。同时,他还推出“永安大米”品牌,以农产品和数字经济的跨界融合,把小镇稻米放到网上销售。
截至目前,“永安大米”累计销售额已达1600多万元,“稻香小镇”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产生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永安村集体经济也从原先的28.5万元提升至2020年的120多万元。
小镇名气起来了,刘松也迎来了幸福的烦恼。领导调研、兄弟乡镇学习、其他县域参观、企业考察……一天下来,刘松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来做接待工作,连带着团队同事也变成了半个接待员。
面对这股“参观热”“拜访热”,刘松内心保持着冷静,“搞农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
白天的热潮褪去,夜深人静时,伏案策划小镇发展方案,成为刘松的日常。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永安“稻香小镇”能成为下一个台湾池上乡。去年第二届稻香小镇开镰节,稻米电商周、稻田艺术节、稻田体验节、稻田美食节等系列尝试,让小镇村民深刻体会到,结合美景与在地人文特色,大米变成致富经是一个有可能实现的梦想。
同余杭街道、永安村委相关负责人沟通后,刘松编制了《永安“稻香小镇”战略规划》,未来3到5年,小镇将通过平台化运营,开展现代农业、农业旅游、乡村社区等“三大业态”,并利用“永安大米”等自有农产品品牌,形成乡村振兴新势能。


忙碌之余,刘松总喜欢到稻田里走一走、看一看。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有刘松的乡村情,更有永安“稻香小镇”的未来。


上下滑动查看刘松的故事


虞剑:金融白领进村记


打开虞剑的微信朋友圈,在瓶窑镇彭公村工作时的文字、照片和视频,是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记录最多的内容。去年10月,36岁的虞剑放弃摸爬滚打11年的金融投资行业,从城市白领摇身变成农村CEO。



看到招募信息,虞剑第一时间查询8个村庄的相关资料。当得知彭公村有良渚遗址——老虎岭水坝遗址公园,酷爱良渚文化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上班第一天,热衷于马拉松和铁人三项的虞剑,选择边跑步边熟悉村里环境。连跑三个月,每天步数高达两三万,虞剑用脚步丈量了村子的角角落落。


他发现,彭公村基础设施良好、环境优美,村内竹林、水库、植被等自然资源保护良好。但是,年轻人逐渐流失进入主城区工作、生活,村内留守老人多、历史遗留闲置房多,相对城市生活便捷度和现代化有所缺失。



虞剑准备发挥自身经营管理经验和商业运作能力,锁定“体育+康养”两大方向,盘活彭公村自然与文化资源,推进乡村转型升级。“未来的彭公村是集户外运动、康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村落。”


但是,这位习惯大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即便能适应没有外卖、没有“滴滴”的质朴乡村生活,却很难一时间改变村民的观念。“村子很美,村民也很保守。”虞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乡村工作的难度。


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把房屋回收村集体;说服村委,以良渚草裹泥理念设计民宿……面对快速变化,不少村民无法适应,更无法理解,直接导致虞剑的想法难以落地开展。


“差一点就要放弃。”虞剑感叹,上岗半年后,他有过杂念。“我不断做心理建设,告诉自己相信当时的选择。”在瓶窑镇领导、彭公村委书记支持下,虞剑放平心态,寻找乡村工作新节奏。



“从愿意和我交流的村民入手,和他们做朋友。”虞剑组建“彭公坝下跑团”,每天领着17位村民进行专业跑步锻炼。他组织开展“假日学校”,邀请心理学专家给村里留守儿童上课,及时发现了一名“星星的孩子”。他给运营民宿的村民讲解宋式美学、科普良渚文化,分享因地制宜经营民宿的理念。


眼下,民宿集群已完工一号和二号两幢良渚草裹泥风貌的民宿,三号和四号两幢民宿正在建设中;第一批房屋回收村集体工作已启动。


乡村要接纳城市的思维方式,城市要保持乡村的质朴纯真。如何处理不同思维、环境、文化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是一个时代的命题。站在时代发展浪潮的顶端,虞剑有种成为“弄潮儿”的感觉。


他的脚下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村庄,他要做的,是借助时代机遇,开展乡村建设,发展乡村经济,让火焰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彭公村村民。随着一幢幢民宿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应运而生,虞剑所畅想的美丽彭公的轮廓渐渐清晰。“希望它的美好,被更多人遇见。”


上下滑动查看虞剑的故事


姜伟杰:闯出乡村旅游“新天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机缘巧合投身旅游行业的85后山东威海“精神小伙”姜伟杰,在杭州学习生活16年,先后三次遭遇工作上的“滑铁卢”。



去年10月,他抓住余杭乡村振兴浪潮中涌现的新机,以农村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突围。短短一年时间,姜伟杰闯出了乡村旅游的一番“新天地”,一同被改变的还有径山村这个古老的乡村。


“没有这些波折,我还去不成径山村呢。”姜伟杰说,他的工作经历,涵盖项目策划、产品打造、后期运营等多方面,旅游这条线上的业务,他全都门儿清。余杭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前,他把招考村研究了一遍,直接锁定径山村。“我和朋友特地去径山村实地考察,感觉这个村是真美,但也是真没人。”他觉得,去径山村,深挖乡村旅游,是对自己多年旅游业务累积的“有效承载”。


姜伟杰入职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造节”:结合径山村实际情况,举办各类活动,集聚人气。“造”节带来的直接改变是,短短三个月时间,径山村客流超2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长50万余元,带动村民增收超150万元。此外,姜伟杰不止从“办活动、引招商”层面丰富和发展径山村的业态,他还通过打造“径灵子”文化IP,聚焦径山村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时间短,见效快。姜伟杰的旅游开发业务能力被径山村“完美承载”。另一方面,径山镇召开共同富裕建设大会,成立“乡村新社区”并启动共同富裕联盟。径山村作为“3xN”共同富裕建设行动中的核心村,与相邻的四岭村、双溪村、平山村、绿景村等4个村结成“帮带共建”联盟,通过党建引领、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共推、发展共谋等,探索“抱团发展”之路,共建西部富美。


在姜伟杰的观念中,径山村乡村旅游产业中“游”的元素较弱且周边配套元素较少。他的设想,是通过乡村品牌打造,实现乡村价值的再挖掘、再利用,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之间,寻找一条带动共同富裕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乡村不仅要美,还要富。”眼下,展现径山村禅意风采与禅村文旅品牌的“径灵子乐园”即将建成,这个承载姜伟杰亲子游野心的乐园,将带动“山上寻幽、山下寻乐”的美好体验。而以“世外茶香胜归来是径山”为主题的第二届“喫茶节”即将在国庆节开幕。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在径山村真正拉开了帷幕。也许,姜伟杰所闯出的乡村旅游“新天地”,是续写好美丽乡村建设的下半篇文章的最佳尝试。


上下滑动查看姜伟杰的故事


杨环环:未来乡村“解码人”



2019年10月,余杭区开启“未来乡村实验区”青山村试点。一个绿色发展的未来乡村样板,从这里出发。2020年10月,90后湖南常德姑娘杨环环,以余杭农村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入职黄湖镇青山村。



村里的日子,在热闹和安静间循环往复。这个还未成家的姑娘,把青山村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用心栽培。一年过去,点滴规划自发生长成幸福未来的雏形,一个年轻人的韧性,从原始中生长出来。也许,她正是青山村等待已久的“解码人”。


早在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工作人员来到青山村,开展龙坞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随着村里水质变好、村民公益环保理念提高,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吸引著名设计师、乡村创业者、传统文化研究者、运动达人等接踵而至的“拓荒者”。


外里,青山村古风依然;内里,“修旧如旧”的时尚建筑以及昔日农村最难聚集的资本、人才、产业纷纷涌入,构建起青山村独特的艺术气息与公益精神。


“这个村子很原始、很安静、很干净。”杨环环用三个“很”字,来形容自己对青山村的第一印象。“没有大批的旅游车过来,但有一批年轻人长期扎根在村里。”杨环环觉得,运营管理这样一个独特的乡村,未来将是充满趣味且富有挑战的。


2018年7月,杨环环从四川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在成都上学时,她就参与过都江堰周边乡村的民宿餐饮品质提升项目。毕业后就职于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工作涉猎规划咨询、材料编制、评估分析等多方面。



上岗不久,青山村成立了余杭绿水未来乡村发展有限公司,由杨环环带领团队运营。根据青山村实际情况,她发挥自身规划与管理能力上的丰富经验,设立了以环保为底线、与“新村民”平等合作、制定环保公约、吸引优质业态自发生长的发展方向。


在杨环环看来,通过村委、农村职业经理人、新老村民共同努力,渐渐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青山村,是一个充满希望、令人期待的未来乡村。“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年轻人留下来,把生态环保理念维护好,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自发生长。”杨环环说。



当乡村遇见未来,用点滴规划摸索前行,串联起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一个又一个像杨环环一样的未来乡村“解码人”,将擎画出你我所向往的生活。


上下滑动查看杨环环的故事


刘晶:寻找“五味”乡愁



站在高处山上往下看,百丈镇半山村是万亩竹海环抱间一块还算方正的烟火之地。奔波在这里近一年时间的河南姑娘刘晶,每一个日夜都在寻找“五味”乡愁的意义。



刘晶决定去半山村。那是去年8月,网上一则招聘信息吸引了她,说的是“余杭区面向全国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2016年,刘晶从河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来杭州发展。这些年,刘晶一直从事旅游策划工作。但这个岗位干久了,她总觉得不够接“地气”。


刘晶更想做的是,从前期全盘规划到后期落地运营的“一条龙”旅游开发业务。半山村提供的机会,正合她意。“这是一个创新的职业,我想尝试新鲜的事情。”


不过,进村工作的日子没那么简单。刘晶想给村里设计一套系列发展方案,没想到2019年村委就找了一家公司,确立了“宋文化”旅游方向,却卡在农文旅土地红线政策上,迟迟无法落地;村民把她当成了新来的村务工作者,找她反映家长里短,奈何她又听不懂方言。



刘晶调整心态,快速适应岗位。走村熟悉环境时,刘晶遇到不少村民在制作笋干、黄金鱼圆等时令农产品。她品尝后,觉得味道不错。不过,她发现村里小作坊式生产不规范,产品也没有统一包装,好东西根本走不出小山村。“当时就有了打造统一农产品品牌的想法。”


恰巧,彼时半山村正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建设,刘晶当机立断,整合村内特色农产品、民宿农家乐、非遗民俗、旅游景点、体验活动等资源联动发展,喊出“未见半山,味见半山”宣传口号,全力推进“味见半山”村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着力构建“原味农产”“风味民宿”“情味人文”“鲜味美食”“趣味活动”五大子品牌体系。


原味、风味、情味、鲜味、趣味,藏在竹海深处的这艘半山“船”,带着“五味”乡愁,渐渐驶入大众视野。



“五味”子品牌推出后,为拓宽渠道、做强品牌,刘晶积极与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览馆、禹上田园、网上农博等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并上线“味见半山”农产品小程序,通过网络销售时令农产品以及推广民宿、民俗活动,提升民宿入住率、农产品销量、农事活动参与数,把“五味”子品牌向商品化、市场化逐步转变,直接带动村民收入增加10万余元。


“目前‘五味’品牌还不够成熟,需要一步步完善。”眼下,刘晶依托半山村“中国毛竹第一村”的美名,成功打造出“笋嘟嘟”IP形象。接下来,她将把“笋嘟嘟”形象融入“五味”子品牌,通过深挖村内独松关、杭宣古道等古迹景点、宋代文化,进行村内景观节点打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全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体验式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尽管从刘晶上岗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半山村的经济有了起色,但她丝毫不敢松懈,因为这不仅关乎自己的未来,更关乎一个乡村的命运。她想驾驶这艘“船”,去更好的远方。


上下滑动查看刘晶的故事


唐文铭:远方归来,带着赤子心



作为第一批余杭农村职业经理人,唐文铭身上的标签是“重回老家发展的80后”。2019年9月入职至今,唐文铭在家乡经历了由“0”到“1”的艰辛“创业”旅程。在他带领下,自然风光并不突出的径山镇小古城村,打造出各类可供游客停留、体验、玩乐的项目,在余杭乡村农文旅产业版图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唐文铭从事旅游策划工作已有十余年,但是面对运营对象主要是景区项目时,放眼余杭乡村,没有一个范本可供参照,只能独自摸索“上路”。


“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人旅游的目的不再是观光,而是休闲。”唐文铭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消费升级中寻到机会。“虽然小古城村景色不突出,却是去往径山的必经之处,若能打造出吸引人的乡村休闲产品,村里产业就能逐步发展。”


进村不久,唐文铭推出第一个具有网红属性的产品——彩虹滑道。同时在苕溪旁建起了“苕溪营地”,按游客自主意愿收取露营场地费、烧烤工具费、食材费和停车费。通过这两个项目加持,进村人流变多,唐文铭又瞄上了村里半荒的竹林和村民现成的茶园,开发“小小笋农”和“一日茶农”产品。


产品设计好,需要推广,但人力有限、村民不理解,如何让规划中的产品顺利运转起来,唐文铭亟需得到更多信任与支持。他带着团队一项项开展工作——自己当客服推广活动,当讲解员解说采茶、制茶步骤,当向导带领游客上山挖笋……用行动和成果说话。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最后‘一日茶农’吸引两千多组家庭参与。”唐文铭吁了一口气。茶农掐指一算,按分成模式自己能创收两万多元。“小小笋农”产品也收获满满,“山上所有早竹林里的笋全部被游客挖干净了。”今年“五一”期间,苕溪营地迎来了两三千人的客流量。“通过粗略测算停车时间和消费时间,游客平均停留在村里的时间大概在三个半小时。”



有了好成绩,也要让村民一起乐一乐。唐文铭定期向村民代表大会汇报经营状况,公布游客接待量、营收和利润等情况。统计显示,2020年小古城村全年接待游客32万人,全村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800万元,村集体旅游公司经营收入128.6万元。今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18万人,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600万元,村集体旅游公司经营收入83万元。


游客进村了,实实在在的营收进来了,这证明唐文铭设计的乡村旅游产品行得通。村民的态度从犹豫、疑惑渐渐转变为信任、积极。


现在,旅游产品多了,唐文铭招聘了不少村民作为非固定员工。他给村民列了三个要求:第一“你要愿意干”;第二是年龄符合;第三是身体能够承受。他请有意向的村民体验所有工种再决定是否加入。这样民主的方式,让村民对唐文铭越来越信任。


如今,村里闲置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以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为支点,小古城村乡村旅游业态愈加丰富,农文旅产业慢慢被撬动,“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尽管受到青睐,但唐文铭对现状并不完全满意,他觉得“村民参与度还要再提升,服务标准还要再提高”。唐文铭想打造一个“共享式乡村”。“我们不仅要带给游客独特性的农事体验活动,还要把乡村文化、生态理念、生活方式传递给更多人。”



闲暇之余,唐文铭也会到苕溪营地,在简易帐篷里,泡上一壶茶。看着小时候自己嬉戏玩闹的地方变成了他人的诗与远方,唐文铭干劲更足了。


上下滑动查看唐文铭的故事


张跃千:把乡村梦照进现实



1989年,张跃千出生。她从小生活在沈阳市区,读小学三年级前,只去过两次农村。两次下乡经历,张跃千印象深刻。“村里农田成片、视野开阔,还能逗狗、喂猪、牵羊。”从那时起,张跃千就对乡村心存好感。阅读关于中国农村的书籍、观看反映乡村生活的影视剧,成为她的业余爱好。


高考过后,张跃千“卡档”进入山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当时,一门心思想学中文或英语专业的张跃千,内心颇感遗憾,但这成为日后她与乡村产生联结的契机。


2012年毕业后,张跃千辗转深圳和北京两大都市,先后入职全品国际旅行社、面包旅行、绿野户外、百程旅行等行业知名公司,掌握了旅游产品策划、活动执行、内容运营等众多能力。


2017年,张跃千决定申请澳大利亚旅行工作签证,来一次“间隔年”。在澳洲,张跃千目标明确——体验国外农村生活。两年时间,她走遍澳洲各地乡村,在农场摘水果、在加工厂打包农产品、围观澳洲农场主剃羊毛……张跃千把一路所见所闻记在心里。


回国后,张跃千积极寻找到农村工作的机会。“我也想着考公务员,正巧看到职业经理人招聘消息,立马报名参加。”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入围面试,张跃千和鸬鸟镇山沟沟村委进行了一次详谈。交流过程中,得知村里没有成形的团队,需要自己独挑大梁后,张跃千内心十分纠结,“我说服自己,去大胆尝试,抓住到农村锻炼的机会。”


入村工作情况,和张跃千担忧的一样。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又遇上村委换届选举,她只能从走访村内民宿、摸透农文旅发展现状入手。此外,她还发挥自身旅游策划优势,设计了一份村内山沟沟景区的转型方案。没想到,这个运营18年之久,比山沟沟村还有名的山沟沟景区,属于私企投资,和村集体经济无关。


“我有好的想法,但没法落地。”工作迟迟不见效,张跃千陷入焦虑之中。这期间,她甚至被村民质疑:一个外地人,连山沟沟村方言都听不懂,怎么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还有村民嘲笑她,这么大年纪不结婚,跑到村里瞎折腾。“想过放弃。”张跃千坦言,一个人的“进村战”不好打。“但我很清楚自己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尽全力适应新工作,体现自我价值。”


今年初,鸬鸟镇成立杭州鸬鸟乡村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张跃千被抽调入公司,负责活动运营策划。这让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年货节、山花节、蜜梨节,张跃千一个人负责了多个大型活动的全案策划。



此后,“鳌梨给”红包、“鳌梨给”对联、“鳌梨给”箸福鱼筷、“鳌梨给”特制糯米糕、“鳌梨给”搪瓷杯、“鳌梨给”吉祥玩偶……各类“鳌梨给”文创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在鸬鸟镇年货节、山花节、蜜梨节上大放光彩。


张跃千又策划了“鳌梨给”盲盒彩绘体验课和“鳌梨给”竹编体验课,每人88元一堂互动课,了解非遗文化,学习彩绘和竹编,深受家长和小朋友喜爱。她还出镜直播,推广“鳌梨给”文创,叫响鸬鸟蜜梨品牌。在她持续热捧下,农户增加了一个社区团购渠道销售蜜梨,销售出3万多斤蜜梨。


眼下,张跃千正在给山沟沟村策划红色研学路线,盘活村内余杭抗日战争纪念馆、余杭共青团历史纪念馆、新四军被服厂等红色资源,并结合打造红色餐厅,挖掘农文旅市场。她还根据国外经历,针对鸬鸟镇农产品,打算规划食品加工可视化旅游项目,不远的将来,项目落地后,又将是一番新景象。



“我现在有了一种为村民服务的幸福感。”张跃千说,这次下乡体验,让她精神得到了巨大满足。“希望乡村振兴能在我们这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张跃千的梦,是余杭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梦,更是时代的梦想。


上下滑动查看张跃千的故事



 “奋进计划”书写余杭教育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 全省唯一 | 余杭智慧城市项目工信部赛事获奖 “西部富美”行动描绘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建设精彩画卷!



来源/浙江发布、杭州日报余杭分社

文字/倩倩

摄影/吴云水

视频/倩倩、天宇

编辑/孟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