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错杂怎么办?调理身体,中医有方法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手指指向的蓝色字体“健康生活好文章”,再点击“关注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
很多文章分析寒热体质的辨别,但是要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阴阳寒热亦是如此。很多人表示无法辨别自身体质寒热,其实这部分人大多都是寒热夹杂证型的,调理过程也需要两方兼顾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寒热错杂证,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错杂有很多类型,包括上下寒热错杂和表里寒热错杂,下面分析一下其中意义。
· 寒热错杂 ·
《灵枢•根结》里说到“阴阳相错”,机体脏腑阴阳失调,阴阳不相顺接,即阴阳不相平衡,表里不相贯通,阳气不能外达四肢。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错杂。
1、上下寒热错杂
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
即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此时上部有寒兼见下部有热,可表现为头痛、畏寒、咳嗽、胃脘冷痛,呕吐清涎等等,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等。一般采用温上清下的方法,苦寒和苦温同用,如半夏、干姜、厚朴治上,黄连、黄柏治下。
(2)上热下寒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此时患者可见心胸或胃脘有热,大小肠或膀胱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苦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一般采用清上温下并用,临床上常用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
2、表里寒热错杂
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
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内热,又称寒包火。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此时应温散清里同用,临床经典方大青龙汤中,既有麻黄、桂枝等温解表邪,又有辛甘而寒的石膏,是温清同用之正治法。
(2)表热里寒
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一般凉散与温里并用,辛凉散表药物加用芳香理气温中的药物,可达疗效。
寒热错杂证型中,尤以上热下寒体质居多。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 预防调护 ·
中医调理讲究依据体质进行调理,除药物外,日常调护也极为重要。
寒多热少则尽可能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秋季正当时的大闸蟹,就不宜吃,平时调料可多用胡椒粉、蒜姜等,胡椒猪肚汤、牛肉当归汤等均是不错的选择。
热多寒少则要尽量避免油炸、辛辣食物,刺激性、肥甘厚味等食材,日常饮食以凉润为主。
此外,精神要素也是影响体质一大因素,调整心态、适度运动与作息规律均是要注意的方面。
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看更多精彩好文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