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成华 “双减” 行动【九】:减负提质,内涵发展
只减压力 不减活力
成华双减行动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双减”工作要求,全面提高区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12月3日,成华区召开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双减工作推进会,会上成华区五所中小学围绕“减负提质 内涵发展”,针对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教师专业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
向管理要质量 向课堂要效益
一、
文化涵育
▶ 课程、课堂、课型,多位一体,厚培师生成长沃土。
01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课程文化
02
深化课堂改革,打造课堂文化
课堂是抓质量的主阵地,高品质根源于真实、扎实、高效的课堂。
构建和深化“四主课堂”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知识传授者”、训练具有“巩固、诊断、运用、迁移”功能,“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品质的提升贯穿整个学习活动” 。
践行“好课”标准。
学校坚持“课堂是学生主动、真实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理念,提出并践行着成都四十九中一堂好课的四个标准:一是轻轻松松。教师既能管得住课堂,又能创设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二是简简单单。教师在知识传授时,条理要清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三是平平淡淡。课堂学习真实、务实,课堂教学淡而有味,做到于平淡中见功力。四是扎扎实实。突出独立思考,当堂过手;思维提升,当堂反馈。
03
优化课型要素,打造教研文化
学校依托“优化基本课型要素”,打造特色教研文化,对不同课型进行研究,明确在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哪些要素是必须遵循的,这些要素如何组合、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及策略、如何结合校情、生情进行优化?从而分课型,建构起一定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二、
常规落实
▶ 思行并举,严格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效益。
01
加强课堂管理
02
落实“课前深研、课中过手、课后督促”
课前深研
扎实集体备课活动。
课中过手
提倡遵循“双因”统一律。
课后督促
教师主导,陪伴成长。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
落实“双减” 提质增效
一、
学习政策,转变观念
“双减”政策的出台,代表着教育改革吹响了最强号角,也是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一场及时雨。学校从各个层面组织政策宣讲,集中研讨,集思广益。
二、
成立机构,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工作落实到人。
建立了课程、课堂、作业、睡眠、体质、手机、读物相关实施细则,并在具体落实中不断修改、完善,使“双减”工作有的放矢,具有可操作性,使老师们在“双减”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三、
落实措施,督查反馈
01
深研课程规划,注重课改引领
学校把课程资源开发纳入“双减”课程改革规划之中,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而科学地进行。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单元,开发了涉及文化传承、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四个大类的选修课程,涵盖文化学科、德育、艺术、体育、科创、心理、校史等八个类别,开设了生涯规划、思维发展、礼仪、科创、川西童谣、国际理解、心理指导、书法、国学等校本必修课程10余门;开设了四川民居、川剧舞蹈、趣味编程、化学与生活等校本选修课程50余门。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课,以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02
加大教改科研,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从根本上解决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传统,提出了“双减”背景下新时期学校课堂改革要求:构建“三深三精”,全面“增效减负”。
“三深”:指深透的讲解,深入的追问,深度的活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有效促进课堂生成,这是课堂“增效”关键。
“三精”:指精准的训练,精确的反馈,精细的过手。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能力,熟悉基本题型,这是课后“减负”的关键。
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维度”:参与度、互动度、适宜度、落实度、思考度、有效度。
03
作业减量分层,杜绝简单无效
减负,是观念的革命,也是学校发展的契机。深入研究,科学实施,让教育走出内卷,走向科学。
找准问题,指方向
建立机制,明要求
三级公示,见落实
四级督查,出成效
建立四级督查反馈,确立班主任协调、年级值班老师检查、下年级校级干部教师复查、学校领导巡查四级督查制度,以此促进作业减量不减质,学生学习减负更增效。
04
丰富延辅内涵,提升服务品质
课后服务遵循学生和家长自愿原则,主要开展学生学习辅导、教师答疑、社团和体育锻炼等。其中体育锻炼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社团以学生活动部为机构,下设有合唱、美术、足球、篮球、排球、跆拳道等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学校进行适当调配。 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和艺术和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多方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05
加大托管时效,解决家长忧难
从国庆节后,学校实行了晚自习托管辅导服务,晚上6:30-8:00,除个别因为住家较远、家长接孩子困难的同学外,基本上全员参加。内容以完成家庭作业为主,安排主要学科与班主任参与管理,学习氛围更浓,时间抓得更紧,通过学习小组研讨,老师个别答疑,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不将书面作业带回家,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
成都市双林小学御风分校
培育教师适应性专长 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通过“领头羊式”“抱团发展式”“突击队式”组建研学共同体。
学校在3种模式下,组建了7个研学共同体,参与的教师数从60%增长到74%。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建的形式将会更丰富。
为了让各研学共同体“行得正”“走得顺”,学校在各研学共同体申报立项到研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扎实做好指导工作。在指导把关的基础上,积极从“课堂”“小专题”“成果展示”“活动亮相”4个层面为研学共同体搭建展示平台。
出台《成都市双林小学御风分校研学共同体工作评价细则》,从而激励研学共同体。
通过提升教师适应性专长的校本研修实践探索,学校得到了良性发展。由于教师思想、行为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的学业水平、体质健康、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稳步提升。
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
《标准》导行 技术赋能
学校着力于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双提升,在“双减”的同时做好“双增”。
学校基于国家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了《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标准》,围绕四个基本价值观,构建《标准》内容。紧扣学校教师培养目标,确定了五个专业发展维度即:有信念、懂学生、擅教育、会协同、追求美。
同时学校开发了“TPD教师专业发展智能平台”,从自评值、成长值、贡献值的数据变化来“看见”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通过《标准》的价值引领,驱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动力,减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茫然和不知所措。通过“TPD智能平台”动态数据,每一位教师都能看见自己的成长,选择发展的路径,从而激发教师的自主生长力。
学校用技术赋能,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同时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增效,助推“双减”落实落地。
成都市站东小学校
小镇生态,让孩子站在未来
一、
站在儿童那一边
▶ 升维课程文化
在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基于学校文化基因和我校儿童实际,确立了“生本立人”的办学理念和“立己达人”的校训。萌发了以“站立”为名来诠释“站在孩子与未来之间”的课程主张,把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全面育人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建设,依托小镇生态课程,特色化实施课程服务。
二、
站在未来造生态
▶ 升级课程供给
01
整体课程结构:站立课程
02
特色课程群,构成站东小镇教育生态
学校以东东贝贝银行为链接中心,依托各种实践平台,构建立体的站东小镇学习生态圈。让孩子们在小镇场景中参与实践、学会自理,获得自信。
03
课程支持:家校社协同
学校联合家校社教育力量开设“达人讲堂”,邀请知名作家为师生做演讲;“生活实验室”课程,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相处之间,自成教育。
三、
创新机制向未来
▶ 升格课程评价
学校基于“东东贝贝银行”构建了《成都市站东小学校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标准》
编辑|花椒妹 主编|花椒叔 审核|局办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