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男人的三种角色:儿子、丈夫、父亲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18-07-12


父亲节是洋人的节日,我对其无感。但近些年每到此日,打开手机这个话题刷屏了,我也无可回避。


中国人感谢父爱、追念父恩,多半是其在世时记得他的生日,在其去世后还记得其忌日。生前能勤问候,殁后不忘祭奠,为人子女者就算做得不错了。


我的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年了,现在静静地躺在故乡一个松树簇拥的山岗上,今年年初母亲去世后葬在他的身旁。在我此后的生涯中,和故乡、和父母最紧密的联系是每年的清明,去那个离北京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的坟地扫墓挂青了。


此刻,我坐在书房里,静静地想起和父亲相处的往事,妻子在隔壁辅导儿子的功课。对于父母已经故去的男人来说,接下来最重要的职责恐怕就是如何做好一位父亲。


一个男孩来到世上,大多数要扮演三种角色:儿子、丈夫和父亲。这三种角色各有不同,好儿子未必是好丈夫和称职的父亲,而好丈夫也可能是惧内的不孝子。但这三种角色或曰三种社会身份的履职情况如何,却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即“责任指数”。


先说儿子这个角色。这是任何一个男人无法自我选择的结果,他的降生没有人会征求他的意见。在三种角色中,做儿子我以为是最容易的,而且相比做父亲,儿子的责任是有限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多数父母是最爱儿子的,儿子即使子道有亏,曾经令他们担忧、伤心,但转过身来,他们又会很快原谅儿子的种种不是。而儿子只要取得一丁点儿成就,父母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往往超过儿子本人。


怎样做好一个儿子,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是“孝道”。何谓“孝道”,几千年来论述的典籍汗牛充栋。《孝经.开宗明义章》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一始一终,在我看来,就是做好一位儿子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


为什么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是尽孝道的最低标准呢?我以为并非说自己的身体是属于父母的,而是因为儿女的安全是父母最担忧的事。一个人从小到大,如果能主动爱惜自己的身体,让其不受损伤,健健康康活着,父母的操心会少了一大半。一个男孩在青春期,出门在外,父母担心的是他血气方刚,与人争斗,不顾生死安危;他人到中年,父母又担心他贪杯嗜酒,常常酩酊大醉伤害自己的身体。对父母来说,儿女的身体远比他是否仕途显达、生意场上挣大钱重要得多。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当然是很高的标准了。什么是“立身行道”,很难量化,而能“扬名于后世”的儿子,毕竟是少数。我以为可以如此理解这个标准:让父母真心为儿子感到自豪,能给父母带来荣耀。在帝制时代,历代王朝把“显亲扬名”标准化,如儿子做到一定级别的官员,父母乃至祖父母、曾祖父母能够得到封赠。一个人做了一品大员,他从未入仕的父亲可以得到一品光禄大夫的荣誉职衔,其母亲则是一品诰命夫人。这就是民间通俗所言给父母“争脸面”。


今天虽然没有诰封制度,而且一个男人的成就也不仅仅以官职单一的标准衡量。但如何让父母在人前人后受到尊重,其实还是有不太明显但却真实存在的标准。近些年我们能够看到不少这样令人无比叹息的报道:某位出身贫寒的官员,大学毕业后兢兢业业,奋斗几十年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父母和乡亲为他自豪。而因贪腐一下子身败名裂,成为囚徒。为此遭受最残酷打击的不是他自己和他的妻儿,而是其年迈的父母。


再说丈夫这个角色。夫妻是异性男女合为一体,这既是因爱而结合,更是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丈夫做得如何,不是看他多么体贴,更不是对妻子有没有甜言蜜语。当然,挣钱养家是必须的,如果能在官场和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让妻子倍感荣耀,是个加分项,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让妻子有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要有家庭财务上的保障,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钱,让妻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无论如何不能说尽到了做丈夫的责任——今天的中国夫妻俩都有挣钱养家的责任,但我觉得主要责任还是在丈夫。以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例,这是位有着儒家情怀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国运民瘼的殷殷关心,但那个时代让他无法给妻子儿女提供一个起码的生活保障。无论他和他的诗歌如何彪炳千古,作为一个丈夫,他应该是很内疚的。


今天毕竟不是杜甫那个时代,做丈夫的给妻儿提供一个过得去的物质条件,并不太难。但钱并不能当然地给妻子带来安全感。不少大官或富商的妻子并没有安全感,她们的丈夫除了给钱任其消费外,仅仅把家庭当成旅店,把妻子当做高薪聘请的儿女的保姆。而他的情感,系在妻子以外的女人身上。这样的丈夫即便给妻子买豪宅靓车,给她信用卡随便刷,却提供不了安全感。这样的丈夫,很难说是合格的。


《论语》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道的重点是“敬”,而不是能赡养父母,如果标准降到“能养”,那和养狗养马没什么区别。这段孔子的论述其实也可以用到丈夫对待妻子上,一个有权有钱的丈夫,如果仅仅只是给妻子的钱让她随便花,那也等于养犬马了。


最后说说男人要尽无限责任的角色:父亲。做父亲可比做儿子、做丈夫难多了。一位男人,在儿女降生后,法律上的抚养责任只是到他们成人,但道义的、心理的责任恐怕要到死方休。


如何抚养、教导儿女,主动权在父亲这里。儿女贤与不肖,当然有其本人的造化因素,同胞兄弟也各有命运,但相当大的责任归结于父亲。相比较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父亲对儿女的尽责程度,我以为是要打折扣的。我们老家有句俗语:“宁愿要一个讨饭的娘,不要一个当官的爷。”这当然是一种设定条件的单选题,穷母与富爹中间如果只选一个,穷母亲更靠谱。


一个人父亲是否做得成功,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否赢得儿女的尊重,而不是老了后儿女出于血缘关系的怜悯。这和他是否尽到做儿子和做丈夫的责任关系甚大。有些做父亲的,在社会上混得似乎很成功,给儿女也有能耐提供庇护,可他的儿女却未必尊重他。究其原因,大多是在儿女成长的岁月里,他对家庭并没有尽责,给妻子和儿女带来过伤害。而有些父亲,并不识字,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但他坚韧勤劳,无怨无悔,用全部的力量和责任心呵护妻子儿女,不惜燃烧自己,照亮儿女的路。这样的父亲,虽然不能让儿女在社会的“拼爹”中胜出,儿女年少时也不免有所埋怨,但长大后,能从心底里理解父亲、尊重父亲。这样的父亲,应该说是成功的,因为他基于自身所处的条件,拼尽所有的气力来尽为父之责。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在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上。这篇诞生在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的文章,主旨是批评旧礼教下的父权,即父亲对子女的控制,将子女视为私有财产,反对儿女须报父母恩的陈腐理念,呼吁解放子女的个性。如文章一开头所言:


我作这一篇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他还没有做父亲。等10年后鲁迅48岁时生了周海婴,他对儿子表现出老来得子的溺爱,尽量满足儿子的要求,还写过《答客诮》来回应:“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一位普通父亲的正常表现,人同此心。很遗憾,在周海婴7岁时,鲁迅就病逝了,他未能陪伴儿子成长。他在新文化运动时如何做父亲的主张,也就无法付诸实现了。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父亲能否尽责,前提还是要自己身体健康,保持家庭和睦。夫妇能够陪孩子走过他人生最重要的关隘:读小学,升中学,考大学,毕业,成家。能够在儿女最需要父亲的时候提供帮助,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譬如一个父亲过早地去世了,留给儿女再多的遗产和遗训又有什么意义呢?再或者父母离婚了,让儿女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除了定期给抚养费,几近路人。这样的父亲,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成功的。


父与子全集(全彩版)

作者:[德] 埃·奥·卜劳恩 绘

当当 广告
购买

【本文首发“十年砍柴”头条号】




往期精彩文章


通报女贪官案情应对其人格有起码的尊重

涟水源头,一只等待游子平安归来的石龟

转业军人应该是中年焦虑最严重的群体

我的父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