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庚子事变中闯祸的为何多是八旗权贵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20-09-11

▲八国联军在太和殿阅兵


庚子事变那年,清廷惨败,八国联军攻占了京城。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任命庆王奕劻和大学士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在京师和列强议和。列强提出的一个议和重要条件是必须严惩挑起战争、攻打使馆、杀外交官和洋人的“战犯”。


列强向清廷开出了一个必须处死的大臣名单,共十二人: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这三人是爱新觉罗氏,皇室宗亲,光绪帝的同族兄弟;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刚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启秀、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山西巡抚毓贤,这四人是满族旗人;大学士徐桐和他的儿子、刑部侍郎徐承煜,是汉军旗人。剩下的三位汉人是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翘、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甘军统帅董福祥。李秉衡是捐班出身,虽是文职,但一直在带兵打仗,他和董福祥一样,作为军事将领,以服从为天职,尚可理解。只有赵舒翘一人是科举出身的汉人,他是被旗人绑上了战车。


在清廷和议大臣的斡旋下,洋人做出了让步。载勋、英年、赵舒翘赐自尽,启秀、徐承煜、毓贤被押上刑场正法。刚毅在清算前病死,徐桐于联军入城时上吊自杀,李秉衡率兵在与联军战败后服毒自杀。载漪、载澜两兄弟被流放。董福祥处罚最轻,被免职回乡,永不叙用。


被清算的大臣中,占大多数的是旗人。慈禧太后以下,这个祸主要是八旗子弟闯下的。分析原因,我以为有两方面。


一是清代中期以后,八旗子弟颟顸蛮横、志大才疏、不堪重用已是公认的事实。咸丰朝的权臣肃顺是郑亲王的后裔,虽是旗人,但他很瞧不起旗人,常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们那枝笔利害得很”。他对汉人很尊重,对旗人呼来呼去。他知道要平定洪杨之乱,只能靠汉人了。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咸丰帝重用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湘系大臣,保住了大清的江山。肃顺重汉轻满,满蒙八旗子弟恨得要死。后来慈禧太后联手恭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杀,八旗子弟多数叫好。


肃顺虽然被杀了,但当国的恭王奕䜣依然沿袭他重用汉族能臣的政策。即便为了钳制汉族大臣,恭王所用的满蒙大臣如文祥、宝鋆皆为通达、精明的能吏。


但是八旗子弟不甘心,特别是黄带子和红带子,这大清江山是他们祖上打下来了,他们时不时要刷存在感。一有机会就不愿意只过提笼架鸟、看戏听曲的悠闲日子,他们也要尝尝掌握大权、左右政局的滋味。“戊戌变法”失败后,高层矛盾主要是慈禧、光绪母子的冲突公开化了,他们的机会来了。


二是甲午战败后,汉族大臣受到排挤,满蒙八旗子弟纷纷重新走上要害位置。无论湘淮系大臣战功多高,表现得多么恭顺,皇家对他们是很提防的,一有机会就会打压他们。而且他们功劳再大,可以给大学士这样尊隆的头衔,也不让他们进入中枢。曾国藩等湘系封疆大吏中,只要左宗棠短暂地做过军机大臣,李鸿章做了几十年直隶总督坚北洋大臣,权倾一时,也未进过军机。


慈禧就是要用满蒙亲贵和没有掌握过兵权的汉族大臣在军机处,然后控制以湘淮系军功集团为主的封疆大吏。甲午中日战争后,湘军、淮军作为武装集团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此前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等大臣已去世。代表清廷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背上沉重的黑锅,千夫所指,淡出决策层,后来几乎是发配到广州做两广总督。资历尚浅的张之洞、刘坤一的声望无法和那几位湘淮系前辈比。“戊戌变法”失败后,又一批汉族大臣受到了整肃。可以说,“庚子事变”前,中枢完全由满蒙亲贵把持。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还不至于犯大错,他会想办法弥合慈禧、光绪母子间的罅隙。恭亲王在“戊戌变法”前死去,光绪重用幸进的新锐汉臣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激化了冲突。可以说,戊戌政变到庚子事变,是一个有因果逻辑的整体性事件,在那样的情形下必定会发生。


当慈禧太后越来越憎恨光绪,动了废黜的心思,窥伺上意的人便纷纷跳出来,想在未来的权力分配中占得先机。而这些人多是不经世事、眼高手低、见识浅陋的八旗子弟。载漪巴望着自己的儿子溥儁替代光绪当皇帝,他当然要想办法搓起老佛爷对光绪的怒火,甚至不惜编造洋人逼迫老佛爷交权的谣言,想利用义和拳的力量干掉光绪,喊出诛杀“一龙二虎”(即光绪和李鸿章、荣禄,荣禄是军机大臣中唯一明白的旗人)的口号。如此才能火中取栗,为儿子入继大统扫平道路。其他几位载字辈的王公大臣想搭上权力巨变的便车,抢得拥立之功。像徐桐、刚毅、毓贤、启秀、英年这几位旗人大臣,对洋人是“朴素”的仇恨。整个二愣子的想法,大清这么多人,这么广的土地,干仗未必输呀,先交上火再说吧。——这在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明白的汉族疆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决策呀。几年前连一个小日本都打不过,这下还要和十一国交战,简直就是连儿戏也不如。


高树在《金銮琐记》中有一首诗如此讽刺端王载漪:


佩符习咒羽林郎,红锦缠腰入未央。

谁把干戈作儿戏,六街都唱小秦王。


载漪、载勋这些王公贵族,说动太后相信义和拳的神力。庄王载勋是义和拳“法术”的超级粉,他在自己王府里设坛作法。这些人和他们率领的禁军打扮也学义和拳师兄弟,佩戴神符,红锦系腰,出入宫禁,以为有神力相助。“小秦王”即 《秦王破阵乐》,唐代教坊曲名,歌颂李世民当年率兵破阵之英勇。八旗勋贵爱唱戏,他们把军国大事也当作演戏唱曲那么轻松简单了。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明白的大臣,眼睁睁看着一群八旗二百五怂恿着太后,把国家往火坑里推,却无能为力。他们能做的,只是在自己地盘里搞“东南互保”,为大清留下一线生机;等战败后,再出马收拾残局。


还好,那时候督抚尚有相当的自主权,也有着对朝廷和国家真正的忠忱,没有跟着胡闹。“庚子事变”的结局还不算太惨。



往期精彩文章

不弃民,是为政的底线伦理
疫后的生计,个人要好好地盘算 | 砍柴专栏
疫中听三哥吉他弹唱,想起往昔好时光
再叹大清专家型高官赵舒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