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盂兰盆节送老客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20-09-10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湘中故乡“送老客”的日子。许多人将这个日子称为“鬼节”,我以为大谬不然。祖先亡灵虽然没有成神,又怎么能当作阴森恐怖的鬼呢?他们从另一个世界回到子孙的家中,便是遥远的客人呀。


有送必有接。我故乡的风俗,七月初十左右是“接老客”。那天晚上,家家户户在户外的敞坪里或大路边,烧香和纸钱,放鞭炮,在家中的堂屋里摆上菜肴和果品,迎接祖灵的归来。接下来的日子,全家人就当作列祖列宗住在家里和活着的子孙进行团聚,天天在一起吃饭。这几天的早饭和中饭(晚饭不敬祖)都要尽可能做丰盛的饭菜,先端到堂屋的供桌上,摆好碗筷,斟好酒,请祖先们先享用。我小时候曾好奇地问父亲:爷爷奶奶和那么多的祖先,三个杯子三碗饭三碗菜够吃么?父亲告诉我,这是“千人共一盏,万人共一碗”,列祖列宗闻闻味道就行了。子孙们给老祖们下饭,是不忘祖先,心意到了就行。


那几日,小孩们信以为真,总以为列祖列宗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不如平时的顽劣,而父母,似乎有祖先的监视,亦很少大声呵斥或打孩子。对小孩来说,这几天搭帮祖先的福,每天都可以吃到肉、蛋等荤菜。“接老客”回来的那几日,有种种禁忌,多数我已经忘却了,只记得父母不让出去乱窜,别人呼唤你的名字,不要答应,因为孤魂野鬼也出来了,他们会勾走小孩子的魂。


七月十五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便是“送老客”的时刻(去世不满三年的祖先为“新客”,七月十四日晚上送)。家家户户把纸钱用黄纸扎成一包一包,上面写着故去的父母、祖父祖母等名字,已记不起名字的远先,共用一个包。堆在村口的路旁,然后点燃香和蜡烛,把一包包纸钱焚烧,作为列祖列宗回到阴间的盘缠。和纸钱一起为祖灵饯行的,有用糯米捣碎做成的“腰子粑粑”(形似猪腰子),用桐叶包着,摆设在旁边。


大一些宗族或村寨,大约每隔三年在七月半的时候要集资做一次公益活动,来安慰、打发没有了子孙的孤魂野鬼,怕他们无家可归而闹事,一般是唱大戏,施水饭。湘中的大戏特指祁剧(发源于湘南祁阳的一种高腔类戏曲,场面浩大,与之相比,花鼓戏则是“小调”),七月半的传统剧目是《目连救母》,小时候听老人说,这戏演完得几天几夜。《目连救母》取材于佛教故事。目犍连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号称神通第一。连其母青提夫人,家中富裕,但吝啬贪婪,目犍连则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从不修善。其母死后随业力刹那间堕入了饿鬼道,目犍连成道后以神通力观见母亲受种种苦,便显大神通,放光动地,大破地狱,拯救母亲。湘中老人去世后,请道士、和尚做法事,亦有“破地狱”这一节,应源于此。施水饭则是在村外摆放以豆腐为主菜的饭菜,招待无家可归的野鬼来享用。仪式结束后,旁观的小孩马上争抢“水饭”,据说吃了水饭,胆子变大,鬼邪难以上身。


七月半在佛教名“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其意类似中国古代典籍所言“解民于倒悬”。于道教曰“中元节”,按道教的说法,“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这个节日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它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的报应、道教的解难结合在一起,难分彼此。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随着父母在村口的古石板边烧纸钱“送老客”,父母还是中年人的样子,父亲沉潜,母亲干练,我和弟弟盼望着早点结束仪式可以分享尚未冷却的“腰子粑粑”。后来读到《古诗十九首》中的句子:“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立刻想起故乡的“送老客”。每个人,不都是尘世中走一趟的客人么?


如孔融所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儿时我哪会想到父母有一天也会成为“老客”。而今父亲故去五年多,母亲去世也快三年了,我已是半百之年。兄弟三人皆定居外省,七月半不能回家乡接送老客,只能由家姊代劳了。一念如此,忧伤难以名状。

拙作《家国与世情》当当网购书地址

拙作《家国与世情》京东网购书地址


往期精彩文章

袁世凯和湘淮军的继承关系(中):个人的能力和机遇
庚子事变中清军打仗如儿戏,战死者多为拳勇
齐如山如何克服「做汉奸」的心理障碍
严州的爱情与友情
袁崇焕的绝望:被所保卫的百姓唾骂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