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治骨质疏松的11个误区,跟每个人都有关

王建华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21-06-29

作者:王建华

编辑:寸心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发病率也在同步增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接近50%,其中,80%为老年患者。

 

尽管人们对“骨质疏松”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它的认识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误区多多。

 

在此,笔者把人们对骨质疏松的一些常见错误认识归纳起来,逐一剖析,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误区一:骨质疏松是小毛病,没啥了不起

 

骨质疏松症绝不单单是腰酸腿痛而已,它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和低生活质量。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发生在老年髋部的脆性骨折,导致患者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死亡率甚至比某些癌症还高。

 

误区二:根据症状或血钙水平就能判断有无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认为只要没有腰腿疼、血钙不低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在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因而很难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往往病情已不是早期;其次,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划等号。

 

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因此,不能依据有无自觉症状、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当定期去医院作骨密度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

 

误区三:骨质疏松症属于老年病,跟年轻人不沾边

 

很多年轻人都把骨质疏松症视为老年病,好像与自己无关。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年轻女性(尤其是体型消瘦者),也有可能罹患此病,这与年轻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如今许多年轻人属于办公室一族,没事也喜欢宅在家里,出门以车代步,缺乏户外运动及日晒;吃饭挑食,嗜好烟酒,平常喜饮浓茶、咖啡;更有一些年轻女孩,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而拼命节食,导致体重过轻。


上述种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钙及维生素D缺乏,年纪轻轻也有可能患上骨质疏松症。

 

误区四:预防骨质疏松,不必从小抓起

 

骨与其他组织一样,时刻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由此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也就是医学上所讲的“骨吸收”和“骨形成”。从出生到青年期,骨的形成大于骨的吸收,使得人体内骨量逐渐增多,大约在30~35岁,人体的骨量达到最高峰值(即骨峰值),此后一段时期,骨的形成渐渐小于骨的吸收,也就是骨量会慢慢地减少,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的5~10年,由于雌激素锐减,使得骨量流失大大增加。

 

如果在青少年时就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适量的运动,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骨骼发育期的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

 

所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必须从小时候抓起,在年轻时期获得理想的骨峰值,为将来预防骨质疏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进入中老年以后才开始补钙及锻炼,其预防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误区五:只要把钙补足,骨头就不会缺钙

 

说到预防骨质疏松,人们首先会想到补钙!其实光补钙是不够的。如果说钙是构成骨骼的“基石”,那么维生素D的作用就是把“基石”输送到骨骼中。如果体内维生素D不足,即便补充再多的钙,身体也无法有效吸收。

 

不仅如此,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


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在补钙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补充维生素D。

 

误区六:血钙不低说明没有骨质疏松,因此不需要补钙

 

血液中的钙浓度通过多种激素(如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等)的调节得以维持在狭小的正常区间内。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血钙下降时,机体会通过激素的调节,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动员骨骼中的钙释放入血,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反之,当膳食中钙摄入过量时,钙调节激素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使多余的血钙沉积于骨。

 

由此可知,血钙正常并不说明骨骼就一定不缺钙,事实上,即便是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其血钙水平仍然可以是正常的,血钙水平并不能反映骨质疏松存在与否以及严重程度。

 

因此,患者是否需要补钙,不能简单地根据血钙水平,关键是看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以及骨密度的检测结果。

 

误区七:骨质疏松都是因为缺钙,单纯补钙就能把病治好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但骨质疏松的发生并不全是因为缺钙,而主要是由于钙调节激素失衡(如雌激素分泌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及活化降低等等),“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活性,使得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速度所致。因此,单纯依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往往不够,还要想办法阻止骨流失、促进骨生成,解决骨代谢失衡的问题。

 

因此,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两大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

 

打个比方,补钙就像提供补墙用的,但提供水泥并不等于补墙,还要有泥瓦匠的操作,抗骨质疏松药物就扮演了泥瓦匠的角色,可以调控上述两种细胞的“工作”,最终将水泥(钙)砌到墙壁(骨骼)里。

 

国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正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如果没有规范服用抑制破骨或促进成骨的药物,对于预防骨折来说仍然是无效的。

 

误区八:治疗骨质疏松不必长期用药

 

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疾病,因骨的代谢比较缓慢,骨量的变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显现出来的,所以,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药物的疗程通常要维持数个月乃至数年,因此患者不能急于求成,应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误区九:常喝骨头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长久以来,喝骨头汤一直被认为是补钙的良方。实际上,骨头里的钙很难被溶解出来,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其实很低,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还不及一杯牛奶钙含量的1/20。

 

而且,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的脂肪,经常食用还会升高血脂。因此,用骨头汤补钙并不可取。

 

误区十:骨质疏松容易引发骨折,故患者宜静不宜动

 

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严重的常见并发症。有些老年“骨松”患者因为担心活动时不小心会发生骨折,因而不敢多活动,更不敢去户外锻炼,这种作法并不可取。我们知道,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经常性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如果老年人因为担心跌倒造成骨折而不去锻炼,势必会加重骨质疏松,而且随着肌肉力量减退以及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反而更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适当锻炼(如步行、健身跑、负重训练等),每周至少应进行两次,每次一小时。这样通过运动增加肌肉力量,来保护骨骼健康,从而减少骨折的机会。即使已卧床不起的骨折病人,也应该经常让家人把自己推到户外,晒晒太阳,在家人帮助下让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和锻炼。

 

误区十一:人老骨松乃自然规律,没必要治疗

 

许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机体衰老的必然结果,既避免不了也无法逆转,因而没必要治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骨质疏松是因为老年后体内激素(主要是性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速,骨形成减缓,导致骨量不断丢失所致。

 

科学合理的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补充雌激素或双膦酸盐等等,可以有效延缓骨量丢失,预防骨折的发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接受正规的治疗,无论何时均可显效,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还可间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当然,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而且治肯定比不治好。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好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010-58302828-6872或者2631749594@qq.com,未经允许擅自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商务洽谈请联系010-58302828-6872或者2631749594@qq.com。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微信号:zgsqy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