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基建工程兵,有了“崛起的一夜城”
经济特区创办之初,创业者们艰苦奋斗、辛勤拼搏,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成就了这座“崛起的一夜城”。
在这些被誉为“拓荒牛”的创业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被历史深深铭记,这就是来深建设的两万基建工程兵。
“打断一下。基建工程兵是个啥?是陆军、海军还是空军?要不要拿枪冲锋上前线?”
时光机转呀转,转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
这里没有高楼,也还没有博物馆,
有的是水洼泥泞,一根烟就能走到头的罗湖“十字街”,
还有一群走路带风,气场满满的基建工程兵。
#
■ 1980年夏水浸罗湖
图片来源:深圳博物馆
#
■ 1982年的深南路
图片来源:深圳博物馆
#
他们脚着解放鞋,身穿绿军衣,肩跨帆布包,头戴安全盔,腰栓皮套装工具,手拿钢钎、锉刀、矩尺和钉锤。
■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草绿色解放鞋
深圳博物馆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军用绿色单军装(上衣、裤子,附领章)
深圳博物馆藏
#
深圳天气这么热,装水铝壶是标配。
帆布包包这么潮,装的全都是劳动工具。
基建工程兵
军用草绿色帆布工具包
深圳博物馆藏
基建工程兵军用水壶
深圳博物馆藏
但也有例外,比如手抄的歌本。
累了困了,嗓子一吼,唱几句主旋律的军歌战歌。
#
■ 简陋的居住条件下,战士们仍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戏称用竹子、竹叶和茅草建成的工棚为“竹叶宾馆”。图为竹子林驻地。(摄影:杨洪祥)
这些基建工程兵,住的是用竹架搭建起来的“竹叶宾馆”,睡觉盖的是棉花被,吃饭喝水用搪瓷菜盆、碗碟和水杯,还有一把铝汤勺,既盛汤盛饭,也盛满了火红的热情……
他们一边搞建设,一边勤学习,施工停歇期间在简陋工棚的床榻上,三五成群高谈阔论,交流经验、钻研理论。(摄影:杨洪祥)
No.
01.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使用的二胡
No.
02.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军用棉被
No.
03.
1970、80年代基建工程兵杜泰荣的画箱
No.
04.
1970、80年代基建工程兵所用笛子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
他们既能盖房子,也能搞文艺,笛子、二胡和油画,样样都能行。
若是现成的歌儿太少,自己填词谱个曲儿。
这些都在深圳博物馆吗?光给看图有啥意思?
亲呀!可别急。以上展品均在展,随时欢迎来看看。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展厅,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我就在馆里,静静等你;
来我的身旁,或者,让我住进你心房;
相知相惜,寂静欢喜。
1966年
一支特殊的部队——基建工程兵诞生了。这支队伍奔赴祖国各地,承担着国家基本建设和国防建设任务。
1979年起
中央军委先后抽调两万基建工程兵到深圳执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1980年
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市委、市政府大楼建设工程,昼夜不停地轮流施工。
1981年
基建工程兵承建深圳第一栋高层建筑——电子大厦。
1982年
基建工程兵承担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建造工程中的巡逻公路建设。
1983年9月
在深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并改编为市属施工企业。
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干部(00026部队)入户名册
深圳博物馆藏
深圳的基建工程兵队伍从此成为历史,但他们用辛劳汗水铸就的各项成就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深圳人。
电子大厦、友谊商店、泮溪酒家、南头直升机场……这些深圳人耳熟能详的建筑无不承载着基建工程兵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
在深基建工程兵建制虽短,芳华永恒。
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历史。
让我们向这支英勇顽强的队伍致以诚挚的敬意!
深圳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场所,长期向社会公开征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各类藏品资料。如果您有与改革开放相关的物证,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信息,如被采纳,我们的工作人员将与您联系。
可点击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讲解服务】获取相关信息
深圳博物馆
你与深博只差一个关注呦~
—展馆地址—
古代艺术馆:深圳市福田区同心路6号
历史民俗馆: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A区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四楼、五楼)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深圳市罗湖区南庆街13号
—开放时间—
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古代艺术馆: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开放时间10:3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暂时闭馆
—官方新媒体平台—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喜马拉雅
听见深博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