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40丨我在深圳挖古墓!听老馆长讲深博是怎么诞生的?
很多粉丝宝宝们
还记得我们在上周发起的
#你最想了解的深博岗位#投票吗
现在投票结果出炉啦
大家觉得最神秘的前三的岗位是这些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文物修复师、馆长、策展人
这不,深圳博物馆原馆长给大家来信啦
借助深博建馆40周年的契机
让大家看看深博背后的故事
也让“馆长”这个岗位不那么神秘
信中有大量珍贵老照片哦
我打赌你们很多人没见过
所以
一定要滑动往下查看哦~
来读原馆长的信啦!
(信长约1万字,可收藏慢慢品读哦)
深圳博物馆原馆长 杨耀林
深圳博物馆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而诞生,跟随着深圳前进的步伐而发展。深圳博物馆从初创时期的几个人、两间工棚、数百件出土文物……到如今已拥有多座现代化场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40年,不平凡的40年!我经历过深圳博物馆初创时期的艰难与艰辛,见证了深圳博物馆的发展历程,陶醉着当下深圳博物馆的精彩。
在深圳博物馆建立40周年之际,征文拟结集成书纪念,馆长办公室致电约我写一些建馆初期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欣然命笔。
信中小彩蛋:what?南头后海原来隐藏了一座元墓,被考古人员发掘出来了..还有,是谁拿着考古小铲子到工棚背后挖番薯?!
(向上滑动启阅)
深圳博物馆的诞生当从1980年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讲起。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掀起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埋藏在地下千百年的文物古迹纷纷出土。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圳市文化局申请广东省文化厅派出文物工作队支援深圳。8月至11月,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副队长莫稚和他的队友朱非素、古运泉、彭如策、宋方义以及绘图员曹子钧、摄影师刘汉波等人先后开赴深圳,驻扎在深南中路与上步路交叉路口东北角荔枝林中的铁皮房工棚里,条件极其艰苦。他们从邻近的市政府干部宿舍引来照明电,没有自来水,饮用井水。吃饭需坐2元钱的中巴来往于泥尘滚滚的“深南小路”,到文化局饭堂(原新安酒家西侧)吃2元一顿的饭菜。晚上整理出土文物和做笔记到深夜,肚饥难忍,他们拿着考古小铲到工棚背后挖番薯充饥。住宿地没有厕所,如厕到荔枝林里用锄头挖个坑掩埋了事……条件艰苦,匪夷所思。尽管如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更是晚辈所不及。
1980年中秋节,莫稚与其时在文化局工作的小伙子林为农,骑着自行车沿着东部海岸的大梅沙—小梅沙—上洞—下洞—土洋—大鹏沿海岸考古调查。月亮已从东山头爬上来,他们俩仍未到达目的地,一老一少累得确实不行了,躺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望着蔚蓝的星空、圆圆的月亮,林为农想起了临出门时妈妈塞在背包里的一个月饼,掏出来掰开一人一半,幸好军用壶里尚有些水,多香的月饼、多甜的水啊,这样的中秋节有几人能过上。就是在这个难忘的旅程中,他们调查发现大梅沙、小梅沙、上洞、大黄沙等古遗址。莫稚、古运泉多次讲述过往的故事。
1980年10月,莫稚、林为农在发掘小梅沙新石器时代遗址
莫稚和考古人员对小梅沙沙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距地表达2.4、厚0.4灰色黄色沙土的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件彩陶圈足盘,一起出土的还有少量绳纹夹沙粗黑陶和一件用燧石打制成的细石器——长方形三面刃的刮削器。这件完整的彩陶器是广东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精品。” ①这是深圳历史上的第一次考古发掘。
小梅沙遗址出土彩陶圈足盘(口径23.6、足径20、高8.6厘米)
中秋过后,他们又发掘了南山赤湾村前(现赤湾深水港码头)古沙堤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鹤地山商时期遗址和粤海门村西北大王山古墓葬等。②
南头赤湾村新石器晚期遗址,现已成为繁忙的深水港码头。图为1981年的赤湾村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深圳市文化局的配合下,三个多月里调查了蛇口、南头、深圳市区、附城、福田、横岗、坪山公社、沙头角、盐田、葵涌、大鹏公社范围内幅基建工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7处;西周至春秋时代遗址3处;发掘了小梅沙、南头赤湾村、蛇口鹤地山遗址3处;清理战国墓1座、东晋墓1座、南朝墓3座、隋墓1座、唐墓1座、宋墓1座、元墓1座、明墓7座、清墓1座,采集到明、清土塘墓出土的陶瓷器、玉、银、铜等质料文物300多件。③
南头粤海门大王山隋墓出土青瓷六系罐
为了展示考古发掘成果,深圳市文化局组织举办《深圳出土文物展览》,分管文物工作的深圳市图书馆副馆长黄爱英负责筹展工作,租借了深圳戏院东侧100多平方米的场地,广东省博物馆专家莫稚等编写展览大纲和组织陈列布展,于1981年2月3日至25日,成功举办了深圳有史以来第一个出土文物展览。
香港《文汇报》以“深圳市出土文物展览今起在深圳戏院展出,包括新石器时代以至清代文物”为题作了详细报道,轰动省港,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981年2月3日,香港《文汇报》第六版报道《深圳出土文物展览》
1981年9月,南头人民公社文化站站长刘均雄在南头红花园基建工地发现古墓葬,随即报告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文化局要求省文化厅派出考古队前来抢救性发掘。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莫稚、杨耀林、杨豪、宋方义以及绘图员曹子均、陈红彬等先后抵达深圳,在深圳市文化局和图书馆黄爱英、付军、邹坚、冯向荣等人的配合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在南头红花园清理了西汉墓1座、东汉墓8座、晋墓9座和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墓葬一批,出土文物数百件。并在南头后海清理发掘一座元墓,出土2件精美的褐彩开光牡丹纹梅瓶。④
1980年和1981年两次考古发掘和文物调查所获文物已有800多件,全部堆放在荔枝林狭小的工棚里。图为1984年5月国家文物局顾问谢晨生等在鉴赏深圳出土文物。
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及其展示催生了深圳博物馆的诞生。
1981年8月11日,深圳市文化局以“深文发[1981]18号”给市委宣传部报送了《关于成立深圳市博物馆的报告》,事由:“为做好文物的发掘和保管工作,特别是重要文物的安全,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项工作。同时,随着深圳特区建设的发展,对外文化交往更为频繁,充分利用深圳这一特殊地区,设立文物管理机构,有目的地展出我市和全国各地一些出土文物,向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国游客宣传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很重要的基地。并且还可开展一些文物展销业务,为国家争取外汇收入。”
深圳市宣传部和市编委的批复
8月21日,市委宣传部批复:“我市历史文物埋藏量丰富,文物的出土为我市研究历史、文化打下基础很重要,文物的发掘和保管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同意文化局的意见,请市委及编(委)给予批示。 ”
10月8日,深圳市编委批复:“经研究,同意成立此机构,定员五名。经费请省文化厅由文化(物)事业经费支出。”
报告是手抄本,市宣传部和市编委分别在深圳市文化局的原报告上作的书写批示。
黄爱英馆长口述史《深圳博物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⑤说:“……单靠图书馆兼管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博物馆。经过我们与省馆的专家反复商量研究,决定请他们起草一个报告交市政府和市文化局,建议马上筹建一个博物馆。我记得当时是杨耀林同志执笔的。”此事发生在1981年10月上旬南头红花园考古发掘期间。我们对深文发[1981]18号《关于成立深圳市博物馆的报告》及其批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又草拟了《关于成立深圳市博物馆的报告》。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呈送后不到10天,市计委便正式下达了深编字【1981】49号《关于成立深圳市经济特区博物馆的通知》。成立博物馆正式《通知》下达 “神速”的真相不言而喻。
深编字【1981】49号《关于成立深圳市经济特区博物馆的通知》
建立深圳博物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的呼唤!但不能不说文物调查和考古发现催生了博物馆的诞生,以上两个文件的行文说明了这个事实。
注释:
①②莫稚《南粤文物考古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438、440页。
③⑤《深圳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323、11页。
④杨豪、杨耀林《深圳市南头红花园汉墓发掘简报》载《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7年95页。杨豪《深圳南头红花园东晋墓》《南方文物》1995年第二期88页。杨耀林《深圳市唐至明清墓葬调查发掘简报》载《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7年132页。
信中小彩蛋:荒山野岭,杂草丛生的黄牛岭竟然是博物馆的馆址...
(向上滑动启阅)
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计委下文“深编字【1981】49号《关于成立深圳市经济特区博物馆的通知》”,深圳博物馆正式成立,首任馆长黄爱英。
深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博物馆建设,1982年10月4日,梁湘市长在《深圳文博工作发展汇报》上批示:“要抓紧博物馆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并指示“要招聘专业人才,早做准备”。眼光独到的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将市中心土名 “黄牛岭”的地方划作博物馆馆址。该块地原计划建深圳大酒店,并已堆放了许多建筑材料,地方易主还是做了不少工作。
黄牛岭又叫黄牛坡,它是一个小山包,荒山野岭杂草丛生。博物馆建设“三通一平”时将黄牛岭降低了许多,成了现在的标高。
博物馆馆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邻市委办公大楼,南临深南大道,东侧新闻文化中心,北靠荔枝湖公园。美中不足的是西南面的特区报社建筑在先,视野略有所阻。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周鼎说考虑将特区报社迁址,由于住户较多,搬迁未果。周鼎还提出建设“20年不落后”的博物馆。
1983年3月,深圳市计委下文(深计[1983]37号)兴建图书馆、博物馆、深圳大学、电视台、体育馆、大剧院、科技馆和新闻文化中心等八大文化设施,成立市基建办公室,但需要我们提出博物馆功能定位和使用需求,配合设计单位做好建筑设计。承担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是广州市建筑设计院周汇芬工程师。其时博物馆连同临时工在内仅有七八个人,我是唯一的专业人员,虽在广东省博物馆工作过6年,但一直在文物工作队从事考古工作,对博物馆建设缺乏认识。于是,以市文化局的名义聘请广东知名考古专家、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副队长莫稚为深圳市博物馆专职顾问,同时聘请广东省博物馆资深文物保管和文物征集馆员陈衣(莫稚夫人)来深协助工作。
黄爱英馆长在考察苏州博物馆时留影
为做好博物馆建筑设计,我们先后到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博部门走访征求有关领导和专家对筹建深圳博物馆的工作建议。1982年冬,黄爱英馆长携同我和付秋仕赴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博物馆参观考察,接着我们又会同设计师周汇芬赴香港参观了香港历史博物馆、文化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场馆,受益匪浅。
通过一系列的参观考察和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对建设深圳市博物馆有了初步概念,提出了建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园林式的博物馆。在使用功能上,根据自身资源和深圳经济特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展出古代深圳、近代深圳和今日深圳,办成祖国文物之窗,不断引进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展览,让境外观众一踏进深圳就能了解到深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根据这个理念,设计出13组32个可分可合的小展厅。设计师周汇芬高兴地跟我说,他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小展厅的启示,创新设计出螺旋式、自上而下、层层错落的展厅,这样可以减少观众参观的疲劳,让观众轻松地、不知不觉地看完各层展览。
1984年10月,正在施工中的博物馆展览大楼
1983年底,黄爱英馆长因身体健康原因提前离休,由黄慕超任代理馆长。1984年2月18日,深圳市博物馆主楼工程正式动工。6月,李垣衍任博物馆地盘经理,配合深圳市基建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工作。1984年8月25日,深圳市文化局宣布任命杨耀林为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原计划博物馆于1985年建成开馆,遇深圳经济“爬坡”,装修工程滞后。
1985年12月15日,杨耀林副馆长向时在深圳大学考察的深圳博物馆名誉馆长饶宗颐教授汇报博物馆筹建工作情况。
1985年6月,广西社会科学院院副院长邢凤麟调任深圳博物馆馆长。198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黄崇岳调任深圳博物馆馆长。1988年9月,展览大楼竣工验收,被评为全优工程,其后被评为全国建筑设计二等奖。建成后的深圳博物馆(老馆)红线范围面积36886.76平方米,建筑物占地总面积5429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其中展览大楼8000平方米,四层,总高26.7米,3部OTIS景观电梯,一部货梯,3台开利150冷吨空调机组,自动切换安防监控系统,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采光方式,自然和谐。工作楼4层,2500平方米,文物库3层1500平方米,视听厅2层,500平方米。花岗岩条石铺砌的广场10000平方米,其余为道路和绿化区。建筑物外墙大面积采用表面稍为粗糙的淡黄仿泰山砖,古典淡雅。从深南中路向北看深圳博物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组色彩淡雅、坚实而清新的淡黄色建筑群,掩映在绿树丛中,为深圳的街景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可谓20世纪80年代全国最先进的博物馆。2008年,深圳博物馆被评选为深圳十大历史性建筑。
1988年11月1日,深圳博物馆举行隆重的开幕式
1988年11月1日,黄崇岳馆长主持深圳市博物馆开幕式,宣布深圳市博物馆开馆正式对外开放展览。
注释:老馆即现在的古代艺术馆
信中小彩蛋:发现镇馆之宝,我被奖励了5元白切鸡!
(向上滑动启阅)
1981年国庆节前,我从外地考古工地回到广东省博物馆,甫抵馆,文物工作队队长徐恒彬对我说国庆节后到深圳会同杨豪、宋方义、曹子均等参加南头红花园古墓葬发掘。10月2日,我买了9.2元一张的火车票,早上9时坐上火车,中途我吃了一些自带的干粮,大约下午3时抵达深圳。下车后坐上公交车直奔南头红花园考古工地。
南头红花园考古工地位于南头古城东南面约3公里许,考古队部设在解放军边防中队的兵营里。古墓群的发现,是时任南头公社文化站站长刘均雄,在红花园基建工地发现许多古墓砖等文物线索,随即报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9月上旬,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杨豪、宋方义等同志打前站,在深圳市图书馆分管文物工作的副馆长黄爱英带领付军、邹坚、冯向荣和刘均雄等同志配合考古发掘工作,我到考古工地后随即投入发掘工作。
1.东汉乘法口诀铭纹砖的发现
经过二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我们在南头红花园共清理了一座西汉墓(M9)、八座东汉墓(M3-M6、M12-M15)①,九座晋墓(南红M1、M2、M7、M8、M10、M11、M16、M17、M18、)②,以及清理了唐、宋、元、明墓一批③。
清理墓室工作完成后,由我负责拆卸墓壁砖,将凡有铭文或有纹饰的墓砖全部收集起来,工作量很大,下了几天的雨,淤泥难清。我将疑似有纹饰或铭文的砖统统收集,贴上标签,运回库房保管,当时并未发现铭文砖。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就回省博物馆了。从红花园考古发掘后我就与深圳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是借调,1982年7月1日举家迁来深圳,被安顿在荔枝林的工棚里。我调来深圳后忙于筹建博物馆和配合经济特区建设开展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将清理红花园墓葬出土文物工作搁置了下来。
开馆后有暇整理红花园古墓发掘简报了,将存放在库房里的墓砖搬出来一一清洗,惊奇地发现南红M3一件墓砖上有铭文,再仔细看是乘法口诀。我马上向黄崇岳馆长报告,他激动地说,1800年前的深圳民间已经掌握和使用九九算术,这是对深圳“文化沙漠论”者的响亮的回答:深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红M3是一座东汉时期的长方形砖室墓,内长4.3、宽1.4,残高0.34米,随葬品19件,计有罐2、碗3、盆3、杯2、三足杯、魁、尊、熏炉、灯、井、灶各1件。
乘法口诀铭文砖照片
乘法口诀铭文砖拓片
乘法口诀砖长方形,火候极高,长37、宽17、厚4厘米。砖面2/3拍印菱形网格纹,1/3竖刻乘法口诀,右起空半行:“三九二十七 二九十八 四九三十六 ”,第二行:“九九八十一 七九六十三 六九五十四 五九四十五”。字体是趁砖胚未干时所刻,笔划清楚。④乘法口诀铭文砖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经参加过国家文物局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重大考古发现展览。
南红M3还发现另一件铭文砖,铭文未能破译,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故没有将其与乘法口诀砖一并发表。在此刊登请教于方家。
南红M3出土未破译
铭文砖照片
南红M3出土未破译
铭文砖照片
2.发现一对元代彩绘梅瓶
南头红花园考古发掘进行到尾声,一天中午,我和刘均雄拿着考古铲,冒着“秋老虎”强烈阳光,到距离红花园几里许的南头后海文物调查。这里是抗战时期日军修建军用机场的旧址,古沙滩一片平畴。改革开放大兴土木,有人在这里挖沙作为建筑材料,挖得到处坑坑洼洼,我们从被翻出来的沙土里发现许许多多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坛坛罐罐,采集到一批明清景德镇窑烧制的精美青花碗、碟、杯等。我和宋方义还在海水养殖场附近古沙堤中清理了一座商时期的残墓,出土几件不完整的陶器。
南头后海(南郊M5)元墓出土彩绘陶瓶情形
我俩在后海转悠着,几乎同时发现一处沙坑里彩色亮丽的器物,冲过去趴在沙坑里,按照考古程序发掘出土了两件并排放置的彩绘陶瓶,瓶口上覆盖着青瓷碗,两瓶之间放置仰覆相合的碗。这是唐宋以来环珠江口地区常见的墓葬形制。
我们清理出来后犯难了,没有带装载器具,抬头张望,远处有一位骑单车戴竹笠的妇女,单车后货架上绑着装有番薯苗的箩筐,我把她拦下来说明原委,请她帮忙,这位阿姨二话没说,把箩筐填出来给我。我和刘均雄把文物抬回红花园考古队部,莫稚和同事们说文物的年代当在南宋或稍晚些(故在简报中定为南宋),⑤并说这对梅瓶非常漂亮,在广东考古发现中罕见。黄爱英馆长听说后乐坏了,自己掏出5元钱,叫邹坚到南头酒楼买来白切鸡犒劳我们。
南头后海元墓出土褐彩开光牡丹纹梅瓶和青瓷碗。
梅瓶后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专家们赞赏这两件梅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是不可多得艺术珍品,其年代当在元朝。
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回答:东汉乘法口诀铭文砖和元代褐彩开光牡丹纹梅瓶!镇馆之宝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镇馆之宝必须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地志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必须具有本土文化底蕴为背景的人文价值,这不过一孔之见,镇馆之宝需要博物馆同仁推举、平定和认可。
注释:
①杨豪、杨耀林《深圳市南头红花园汉墓发掘简报》载《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7年95页。
②见杨豪《深圳南头红花园东晋墓》《南方文物》1995年第二期88页。
③同①
④欧燕、文本亨、杨耀林《从深圳出土乘法口诀轮论我国古代“九九之术”》《文物》1991年第九期。
⑤杨耀林《深圳市唐至明清墓葬调查发掘简报》载《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7年132页。
信中小彩蛋:断崖上发现三座古代砖室墓?这未免有点刺激...
(向上滑动启阅)
文物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建立了,但文物展品匮乏,馆藏只有1980和1981年两次考古发掘和采集所得林林总总800余件文物,不能支撑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揭示深圳的历史面貌。于是我们采取两手抓:一是开展全市的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发现、发掘出土更多的本土文物;二是向社会广泛征集文物。
1982年8月6日至20日,我与黄爱英馆长研究决定以南头古城为基地,举办为期一周的 “文物普查学习班”,培训本馆员工和16个公社文化站站长。利用暑期师生放假的机遇,黄爱英馆长出面租借南头中学课室和厨房,我回原单位广东省博物馆聘请莫稚、杨式挺、徐恒彬、何继生、刘汉波(摄影师)以及邱立成等老师授课。根据学员文物知识薄弱的情况,采取田野调查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此间我们实测了南头古城、大鹏古城平面图,勘查《新安县志》中南头古城官署、书院、祠宇位置及其现存遗迹。南头城内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在城西的香蕉林里发现一件明万历十一年(1583)《重建参将府记》碑。《苍梧总督军门志》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以南头为海防中路要地,设南头海防参将,兼理惠、潮,西至台山广海。南头实为明代中晚期广东海防指挥中心。《重建参将府记》碑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深圳海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3年秋,杨耀林(中)陪同深港地方史学家萧国健教授(左)和萧国钧先生(右)调查南头古城时发现东门“聚奎”门额和“凤岗书院”门额。图为南头城东门外合影。
时至今日,90多岁的黄爱英馆长还念念不忘这次文物普查,我们租借来一部10吨的大卡车,从赤湾天后庙旧址运回一对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大石狮和八个石柱础;邹坚开人货车到土洋东江纵队司令部征集到当年尹林平、曾生等领导人的办公桌、椅、文件柜、文件箱等珍贵文物。①
作为“镇馆神兽”的一对大石狮子至今仍安放在老馆南广场。
大梅沙沙丘遗址调查中,邹坚首先发现一件春秋时期的人面纹青铜戈,随后我也采集到一件青铜箭镞,这两件青铜兵器是深圳地区最早发现的东周青铜器。10年后,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大梅沙II区发掘了10座春秋时期的墓葬,期中6座墓葬中出土了11件青铜兵器和生产工具。②
1982年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青铜戈和青铜箭镞。
自1982年8月举办文物普查学习班后至1985年底,我们持续开展全市的文物普查,此间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
1983年,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西乡铁仔山推土机下抢救文物。
1983年春,我们在铁仔山山脚的断崖上发现三座古代砖室墓,断定此处是一处古墓区。1983年6月至1987年1月,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配合铁仔山华宝饲料厂基建工地陆续发掘清理汉、晋、南朝、明、清时期的墓葬39座,出土文物160多件。 ③
1984年4月,西乡铁仔山清理的明墓。
1985年文本亨(右)与彭全民在西乡铁仔山东的蔗园山考古调查发现古墓葬。
1983年8月,我们在大鹏上村鸡爬地大亚湾核电站工地发现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及其夫人墓,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鸦片战争前哨战——九龙海战的指挥者)原葬墓地及其在王母黄岐塘的迁葬墓,我们将赖恩爵墓地一对石翁仲和一对石马运回博物馆,博物馆(老馆)建成后陈列在南广场。1984年5月,对这三座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并将墓面建筑迁移到大鹏城东校场复原异地保护。
1983年8月,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大亚湾核电站工地发现赖恩爵墓道石像生现场(黄慕超摄影)
1984年下半年又有许多考古新发现,如观澜追树岭东周遗址、西乡铁岗山东周遗址和东晋、南朝古墓群,沙井云林岗古墓群和古窑址等,从推土机下抢救出数以百件计各朝代的陶瓷器,分别从南头和大鹏废品收购站征集清康熙、嘉庆时期的大铁炮共4门。
内伶仃岛发现的九龙新关地界碑
1984年7月,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到内伶仃岛文物调查,在南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九龙新关地界碑、清道光《修整龙床神帐锦被提名碑》、英军墓碑;东湾发现一座洪圣古庙;登上内伶仃岛顶峰的莺歌石,发现英文刻石“MILO-NB26”,至今未能破译。
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1983年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以深府以 [1983]105号《关于公布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了南头城南门等7处保护单位;1984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又以深府[1984]114号《关于公布深圳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了赖恩爵振威将军第等19处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5月13日开始,对1981年发现的大鹏咸头岭沙丘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参加发掘的有杨耀林、文本亨、彭全民、容达贤、凌樵亮等人,领队莫稚。
1985年5月,深圳博物馆专职顾问莫稚在咸头岭遗址探坑中做发掘记录
咸头岭遗址继1985年发掘后,1989、1997、2004、2006先后五次发掘,发掘总面积2278.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存,以及商时期、东周、汉代、宋代和明清时期的文物。④咸头岭遗址被评为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莫稚顾问在给市文化局副局长增强、陈向兰等人讲述咸头岭的重要考古发现
注释:
① 黄爱英口述,王安利整理史《深圳博物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载《深圳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 1998年,14页。
②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大梅沙遗址发掘简报》(叶扬执笔)载《深圳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 1998年,130页。
③彭全民著《深圳掌故漫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5年,17页。
④1985、1998年咸头岭遗址第一、第二次发掘的简报见《文物》1990年11期(深圳博物馆等:《深圳市大鹏咸头岭沙丘遗址发掘简报》)。1997、2004年第三、第四次发掘的简报未发表,但一些出土文物件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主编《深圳7000年——深圳出土文物图录》(文物出版社,2006年)。2006年第五次发掘见深圳考古鉴定所编著《深圳咸头岭2006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3年。
信中小彩蛋:2万元奖金是怎么回事?古书画到底价值何许?
(向上滑动启阅)
1984年11月,深圳博物馆接收丁一岚同志捐赠古画41幅,广东省博物馆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先生是功臣。我和苏先生是广东省博物馆多年的邻居,莫稚与苏先生更是老同事、老朋友,我们到深圳支援经济特区的文博事业建设和发展苏先生非常支持。苏先生自小在北京琉璃古玩店当学徒,跟班学书画鉴定,与收藏界和当代书画家之间多有交往。1984年中,苏先生通过他的好友北京著名国画家周怀民先生了解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的丁一岚同志有意将其丈夫邓拓生前收藏的一批古书画捐赠给国家,苏先生首先将此消息告诉莫稚,并随即与丁一岚同志取得联系。此间莫稚、陈衣夫妇和王卓明也做了不少工作。11月终于将丁一岚同志捐赠的古书画顺利运抵广州。
1984年11月,广东省委书记、书画收藏和鉴赏家吴南生(右)与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左)在广东省博物馆华侨堂鉴赏丁一岚同志捐赠给深圳博物馆的古书画。
丁一岚同志捐赠的41幅书画,后经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专家组专家鉴定,其中明代佚名设色《文会图》轴、佚名设色《云壑飞泉图》轴和清任颐设色《桃花白鸡图》轴为一级文物,二级品2件,三级品26件,入参考品账10件,成为深圳博物馆的第一批重要典藏。这一批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文物,当时仅给了丁一岚同志2万元奖金,而丁一岚同志将这2万元捐给了“修我长城”,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信中小彩蛋:这里面藏着深圳博物馆的特色收藏,你确定不来滑动一下?
(向上滑动启阅)
莫稚顾问思维敏捷,1984年初他向我们献策:我们以“深圳博物馆开馆纪念”的名义,广泛征集当代书画家的作品,必将成为深圳博物馆独具特色的馆藏。
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先生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凭着他在书画界熟识众多的朋友,引荐我馆的征集人员陈衣、王卓明登门求索,或亲自代为征集。莫先生也亲力亲为。她们背着沉重的文房四宝,走南串北,拿到一幅作品,回赠价值30多元的一方砚台、一叠宣纸和数枝笔,作揖言谢。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4年—1985年)征集到书画大师叶浅予、李苦禅、朱屺瞻、王個簃、吴冠中、陆严少、黄永玉、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周千秋、崔子范、赖少奇、陆严少、吴冠中、宋文治、关良、亚明、汤小铭、杨之光、周怀民、娄师白、陈大羽、谢稚柳、黄永玉、吴俊发、应野平、唐云、林庸、邓林等人的绘画和书法家饶宗颐、刘海粟、启功、沈鹏、楚图南、李一氓、秦萼生、黄笃维、苏庚春等300余位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成为深圳博物馆的又一典藏。
这批书画作品与丁一岚同志捐赠的古书画和开馆后商承祚教授捐赠的书画文物,成为深圳博物馆的特色收藏。
叶浅予捐赠给深圳博物馆的绘画《印度舞》(67×67)
叶浅予在作画
叶浅予(1907-1995年),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叶浅予先生是抗战中期香港秘密大营救被营救出来的文化精英之一。他创作的抗战漫画《香港受难》(又名《逃出香港》)号称“国宝级”文物。深圳博物馆收藏叶浅予的绘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研究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方面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信中小彩蛋:看着手写的“深圳考古手记”,6角钱的补助费这事历历在目...
(向上滑动启阅)
深圳博物馆初创时期的艰难、艰苦和艰辛在“深圳博物馆诞生记”一节里已有所叙述,在这里让大家读一篇莫稚先生感人的“深圳考古手记”,可看到前辈们为深圳文博事业的构建和发展流血流汗砥砺前行的足迹。
莫稚考古手记中提到的梁永鑑和谢子熊,他们分别是前来支援深圳市文物调查的韶关市博物馆馆长和肇庆市叶挺纪念馆馆长。李小韬是沙头角区委宣传部的干事。
1984年莫稚顾问率队在大梅沙遗址调查(穿红衣服者为钟少灵)
前辈们为深圳的文博事业建设和发展不畏艰辛、流血流汗,感人至深。他们图的是什么?每天只有6角钱的补助费,其时仅仅够买一支玻璃樽装的“万年青”牌汽水。
敬请期待,下周见哦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
深圳博物馆
你与深博只差一个关注呦~
—展馆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同心路6号
: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A区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四楼、五楼)
:深圳市罗湖区南庆街13号
—开放时间—
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古代艺术馆: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开放时间10:3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暂时闭馆
—官方新媒体平台—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喜马拉雅
听见深博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