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40丨戏精上身、耍“小心机”......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策展人!
经常有人问
博物馆不就是喝茶看报纸的地方吗?
文博专家苏东海说过
“我以为博物馆是个养老的地方
没想到日夜的干啊”
在深博工作20年的吴翠明
又有怎样的体会?
一起来看看
她给我们分享的三个小故事吧~
2008年春节后,我和同事们从老馆搬到新馆办公,彼时新馆四大基本陈列之一“深圳民俗文化”,已经进入展览设计和进场施工阶段。展览大量使用了“场景复原”的展陈方式,它是一种以裸展为主、文物与场景有机结合的开放式陈列。
这种“场景复原”不同于历史陈列中的“复原陈列”。后者是对历史情景的再现,依据的是对历史文献和实物证据相结合的史实研究。民俗陈列的场景复原并非讲述具体的某时某地某人某事,我把它称为“讲故事”,一个场景相当于一个故事定格,但这种故事并不可以随意虚构,它必须提炼自古人的真实生活。打个比方,我们有点像摆拍历史剧,但对“服化道”的要求要严格得多,处理场景复原必须非常谨慎,要以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为基础。
首先是筹展者必须对所复原的民俗事象做非常细致的考证工作,即秉承科学负责的态度,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历史生活场景。其次是复原的落实工作要做得非常细致。它不像文字描述那样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可延伸性,而是具象化到了实处,如人和物的具体形象及细节,人和物之间的组合关系,事件,诸如礼仪的流程在空间上的表现,情节的客观合理性与逻辑合理性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复原清代新安县“土牛鞭春” 这一场景,我和筹展小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考证了许多东西,例如春牛的材质、姿态、颜色组合,芒神(牧童)的材质、服饰和色彩搭配,彼此的空间及动态关系,礼仪中官员和百姓的角色及形象,礼仪的程序和做法等等。为了弄清县令到底是左手扶犁、右手扬鞭,还是右手扶犁、 左手扬鞭,我和同事杜鹃、田雁讨论了很久,文献上的农耕图和现实生活并不完全符合,为此我们还访问了深圳多地犁过田的老农民,最后才定下方案。因为仿真人硅胶像做好以后,肢体动作是改不了的,万一做错,重做一个就得浪费几万块经费。为了弄清一根小小的春鞭到底是何种颜色、何种材料、如何编织,大家甚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再比如复原赤湾天后庙的“辞沙”习俗这一场景,新安县志明确提到用“太牢”祭祀。“太牢”指用猪牛羊进行祭祀,是古代皇家祭祀或官方祭祀的最高等级,在很多文献上都有记载。问题是,古人不会具体描述到:猪是大猪还是乳猪?牛是水牛还是黄牛?羊是山羊还是绵羊?是生的还是熟的?用何种烹饪方法?是烤的还是煮的?……不考虑这些问题,就很难具象化,无法制作展品。后来我们请教过一些专家,又结合明清时期新安县本地的环境和物产,在小心考证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推测,才定下了展品制作方案。
这种考证工作非常多,难度大,极其琐碎,就算最后有了结论,往往内心还是很忐忑,生怕展览一面世,就被行家“拍砖”,真是让人“头秃”!
2008年10月14日,罗力生(右二)、吴翠明(左二)在南澳开展调研,接收捐赠的草龙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到策展工作上,不仅体现为内容考证工作的细致,还包括制作工艺方面的精益求精,以及对那些不起眼的环节的足够重视。
哪怕是在一些观众容易忽略的细节方面,策展团队也是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的。再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展览都会使用到各种音效,“深圳民俗文化”陈列也在好几个场景播放了背景音。其中有一个展项,是复原深圳历史“四大名墟” 之一观澜墟的一条老街,背景音里穿插了一段母子对话,男童念了一首民谣:“龙岗鸡,大鹏鲍,南头荔枝,沙井蚝,石岩沙梨金龟桔,还有深圳云片糕。”选这首民谣,我们也是经过了多番考证和讨论,目的是借儿童的口,向观众传达三层信息:第一,深圳历史上曾经广泛流行过这么一首民谣;第二,这首民谣集中反映了深圳的历史名特产;第三,我们请了深圳广府儿童用深圳土白话“围头话”来录音,目的是让观众领略一下深圳本地方言。另外,观澜墟是深圳一个土客混居的镇,所以音效还出现客家男女的吆喝声:“卖豆腐哦!好靓的豆腐!”“剃头!刮脸毛!”背景音还交织着熙熙攘攘的人潮声、咚咚咚的捣药声、锵锵锵的打铁声……烘托着旧时光里深圳老百姓“趁墟”的热闹场面。
我曾开玩笑说,博物馆策展人就是一群内心戏十足的 “戏精”,有满腹的硬核知识和一股脑的热情要向观众诉说,但最后观众能领会的可能不足十分之一。就像上述的民谣背景音,很多观众都会忽略,但如果有讲解员向他们点出来,很多人又会恍然大悟,饶有兴趣,这个音效就变成了参观体验中的一个亮点。
2018年,我参与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的藏品征集工作。搞征集工作,没有点掘地三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行的,我总结为 “胆子大、脑子活、眼睛毒、脸皮厚、嘴巴甜、腿脚勤”,对此深有体会。
万丰村是深圳一个很特殊的村子,开创了中国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先河,在深圳改革开放史上,尤其是农村经济领域的改革,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风云一时,也是众多学者和媒体曾经关注的对象。过去深圳博物馆曾数次派馆员去万丰村进行过征集和调研,万丰村也曾给我馆捐赠过一些实物藏品。我和同事们2008年还曾为民俗展的粤剧戏台八音楼展项,专门拜访过万丰村。
所以当我和同事张采苓2018年5月7日再次去万丰村征集藏品时,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历年各路人马已经多次到万丰村“掘地三尺”了,估计有价值的史料、实物早就被发现了。前期我们与万丰村有关人员联系,他们也答复说找不到我们想要的实物和资料,但我和征集小组并不死心,仍然决定前往碰碰运气。
在参观完万丰村文史馆的展览,又看了该村数不清的荣誉证书奖牌和领导视察照片后,我忍住失望的心情,再三询问该村的工作人员,还有没有其它地方可以看。此时对方一位工作人员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个关闭已久的废弃展厅,问我们要不要看,我们当然强烈要求前往。我们的原则是,一丝希望、一寸地方也不放过啊。为了开门,工作人员找钥匙都找了半天。这个房间数年不见天日,落了厚厚的灰,堆放了很多废弃杂物,不过墙上还是有些不错的历史照片,房间中央有两个灰扑扑的展柜,里面有一些物品,我把所有物品一一看过,虽然有所收获,但价值不大。
这时,我发现展柜里有一个不起眼的旧信封,鼓鼓囊囊的,问工作人员,他们也不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在我再三请求之下,他们又去找来了展柜钥匙,把展柜打开。我伸手把信封拿了出来,一打开,大喜过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信封里面装的是1984年万丰村第一批60余名村民集体出资合股建厂的收款凭证的财务联、1985年村民们第一次领取集体分红的凭证、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村三来一补企业打工者们的工资发放表等实物资料原件,而且都有村民们和打工者们的亲笔签名,不识字的还摁了手指印!此外,还有三来一补企业的税务登记表留给村里的副本。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实物!按捺住狂喜的心情,我多留了个心眼,给采苓打了个眼色,由于长时间合作,我们非常有默契,她马上心领神会。为什么呢?因为接触到的万丰村领导和工作人员,并没有觉得这些实物资料有多珍贵,他们更重视各种荣誉和领导关怀,万一我们表现出欣喜若狂,他们也高度重视起来,不肯把这批东西给咱们怎么办?我们经常碰到这种事,尤其是一些私人藏家,只要博物馆人关注的东西,他们经常会惜售,坐地起价。
所以我们当时耍了个“小心机”,即时向万丰村提出借展,手写了个借条,列了一份借展清单,把这个信封里的物件列在一堆实物和书籍里头,里面有些东西重要,有些其实也不太重要。为了混淆视线,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先拉回来再说。
2018年5月7日,吴翠明(左二)、张采苓(右一)在万丰村开展征集(右二为万丰村老书记潘强恩)
两个月之后,我们成功说服万丰村进行了捐赠,事实证明,咱们纯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从上到下都对我们非常支持,很大方。我们给他们留了一份复印的副本,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这批藏品,是中国农村较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实物证据,给当代农村研究、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堪称深圳版“小岗村”的有力物证,后来悉数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中展出。
第三个小故事发生在2021年,虽然我是亲历者,但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同事王昌武,由于他的好人缘,年长的同事叫他“小王”,年轻的同事给他起了个昵称叫“隔壁老王”。因为他自带中奖体质,小到购物券、数字人民币,大到彩电、深圳车牌,经常中签,所以被历研部誉为“福将”。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6月,为了“红色货币”展览在“七一”前如期开展,同事们先后奔赴山西、重庆、安徽、江西等地进行借展文物点交。由于深圳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各部门防疫政策层层加码,防广佛莞深旅客如防洪水猛兽。小王面对各路“围追堵截”,居然凭着运气加持,一一过关,过程之狗血和搞笑,简直是笑中带泪、让人捧腹,被同事们戏称为“小王历险记”。
当时深圳正在全城做核酸检测,19日中午突然出了新规定,须持48小时有效期内的核酸检测证明才能离深出省,之前规定是72小时。我和同事张小兰、王昌武订的是6月21日上午深圳飞太原的机票,考虑到核酸检测从采样到出报告,短则6小时,长则24小时,所以我们都在19日下午去做了核酸。我和小兰姐为了稳妥起见,6月18、19、20日,连续三天都做了核酸。
出发前一晚,6月20日23点45分,我们突然接到航空公司短信通知,飞机延误,从21日上午11点改为下午18点45起飞。小王的粤康码48小时核酸有效期到21日下午18点结束,为了保险起见,他21日一大早又去医院做了一次核酸。
进机场是要查核酸有效期的,所以我们仨下午早早去机场,成功进了机场。但深航人工柜台不给小王值机,说他核酸有效期内虽然能进机场,但没能覆盖到起飞时间,在起飞前45分钟失效,无论如何解释也不给他办值机。他早上临时加做的核酸又在粤康码上迟迟查不到结果。他灵机一动,去自助值机了,但柜台不给他办行李托运……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以为他得打道回府的时候,他从身上东掏西掏,摸出了一张纸质的核酸检测报告——嘿嘿嘿嘿,纸质报告有效期到22点21分,同一次核酸,纸质报告和粤康码的报告居然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差,然后,他顺利过关了。
等到晚上抵达太原机场,发现这边设了广东旅客专用通道,除了要求各种网上申报,也要查48小时核酸有效期,小王同学在纸质报告失效前5分钟,大摇大摆、优哉游哉地迈出了太原机场。等他上了车去酒店,再刷粤康码,噔噔噔噔,可算刷出来了——早上做的核酸检测结果,紫码成功“续命”(粤康码48小时核酸有效期是紫色标记的)。
在晚上零点前,我们终于下榻酒店。因为担心当地防疫部门会限制广佛莞深旅客进山西,所以我们提前致电酒店,再三确认,对方都答复可以入住,出示健康码就行。
2021年6月21日, 张小兰(右二)、 吴翠明(左一)、王昌武(左二)在山西博物院进行文物点交
6月22日早上,我们前往山西博物院进行借展文物点交,兄弟单位的同仁们热情接待了我们,双方专业、高效地开展点交工作。11点30分,文物点交顺利完成,封箱、装车。
我们三人打算在山西博物院参观展览,学习一下。在展厅看了大概十多分钟,大概11点45分左右,小王突然接到了两个电话,分别是下榻酒店和酒店所在街道办打来的,要求我们两点前必须退房,今天内必须离开太原,否则就得留在太原7天,做3次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后,才能离开。
面对突如其来的赶人,我们都有点懵了,多次电话沟通、再三解释求情也没用,对方态度强硬。小王又致电太原另一家曾联系过的酒店,对方也回复,说今天上午接到通知,不接待广佛莞深旅客。
我们请示了领导后,当即决定改签机票,争取当天回深。幸亏当天唯一一趟太原直飞深圳的航班,起飞时间也从下午16点延误到了18点30分,还有空位,我们顺利改签了机票。
山西博物院同仁招待我们在食堂吃了午饭,我们匆匆打车回酒店收拾行李退房,然后打车去机场,路上小兰姐跟我说“翠翠,咱俩的48小时核酸今晚也到期啦……”, 我马上给她打了个眼色,她心领神会,大家都不说话了,改为微信群打字交流,以免出租车司机发现我们是深圳旅客,万一把我们赶下车怎么办?我们甚至不敢叫网约车,因为会暴露手机号归属地,只叫了扬手拦截的出租车。
在太原机场候机时,我和小兰姐发现前一秒还在工作群里回复信息的小王,后一秒已经瘫在椅子上打呼了。我偷拍了他一张呼呼大睡的照片发到历研部工作群,大家笑喷了,说:“小王是看到可以回家了,心头大石总算落了地。”
我们三人在往返飞机上,坚持不吃不喝、不摘口罩、不上厕所,返程时把飞机餐打包带回家吃。因为当时有规定,进办公区也要检查48小时核酸有效期,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上班,我们在深圳机场下飞机后,直奔中心书城广场的通宵核酸检测点,晚上22点前做了核酸,然后各回各家。
6月23日上午,原定去重庆点交文物的一位同事临时有事不能前往,小王临时决定增援重庆线,11点多才加定了下午15点的高铁票。受疫情影响,同事们先后订了两个深圳飞重庆的航班都被取消,只能改坐高铁前往。下午2点多,洪斌、磨玮玮、王昌武三位同事从深圳北站出发。小王前一晚在中心书城广场做的核酸,终于在发车前2分钟刷到了粤康码的检测报告,紫码再一次“续命”成功,避免了在列车途中被赶下车的命运。鉴于小王每次都能侥幸过关、无缝衔接,大家都笑他是吉祥物附体、福星高照。
负责安徽—江西线文物点交的张冬煜、王建平、黄佳妮,在江西某县城医院咨询做核酸,得到答复说出报告得第二天,而且只有纸质报告,检测结果不上传健康码系统,就决定第二天到南昌再做。6月24日早上,他们到了南昌某医院,对方一听是深圳旅客,不仅不给做核酸,还打算把他们隔离在发热门诊,吓得他们赶紧离开,直奔南昌机场。还好南昌机场对返深旅客不设障碍,他们总算在当晚顺利回到了深圳。
因为深圳机场突发疫情,当时有多位旅客在机场逗留超过一小时,健康码绿码就变黄了。为了避免健康码变黄,同事们尽量缩短在机场逗留时间,比如不托运行李,落地后不开机,坚持到查粤康码的地方再开机,万一健康码变黄了,就到机场出口右边的黄码旅客专用核酸检测点去做核酸……
当时深圳很多因公跨省流动都停滞了,多个省市都不愿意派人来深圳,也不愿意让深圳人过去,工作很受影响。但有一家兄弟单位在此时雪中送炭,让我们备受感动。
6月23日,合作单位之一的赤峰博物馆,为了保证红色货币展如期开展,派张晓明主任一行三人,千里护送文物来深。在北京中转航班全部取消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然买了赤峰—北京—深圳的单向联程高铁票,倒了十多个小时火车,一路坐着二等座到了深圳。当时返程票已经买不到了,深圳去北京的所有公共交通中断,飞机停航,火车票停售。6月24日上午,赤峰博物馆三位同行和我们进行了文物点交,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大家也忘记合影,工作照只留下了三位同行的背影。
2021年6月24日,赤峰博物馆代表在深圳博物馆进行文物点交
专业、高效地完成点交任务后,三位同行又冒着滂沱大雨,马不停蹄去医院做核酸,直到晚上出了结果。张主任还称赞罗湖区人民医院的医生急人所急,当时医院的自助打印机还打印不了核酸报告,值班医生听说后,马上用自己的办公电脑联网给他们打印了报告。他们又订了25日一大早返程的高铁票,取道郑州中转,又坐了十几个小时的二等座回赤峰。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想引用赤峰博物馆同行的一段话作为收尾。当时我们向赤峰博物馆致谢,张主任回复说:“我们没做什么,就是安全把文物送到,我们来之前开会,保证你们展览如期开展。我们都是文博单位,也是文博人,文博一家亲……预祝‘红色货币’展览开展顺利,合作愉快。”
也许,这就是我们文博人最朴素的初心、共同的使命感吧。
▇ 往期推荐 ▇
◆【直播预告】那些搞天文的每天都在找外星人?她们有话说......
◆知识卡丨提取琥珀中的DNA可以复活恐龙?不是吧,这你也信?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喜马拉雅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可点击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讲解服务】
获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