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40丨第一部深圳特区史是如何产生的?听他娓娓道来......

莫小培 深圳博物馆 2022-09-25


当你想了解一个城市

了解一个时代

了解一个谜团

从哪里开始?

当然是从历史开始!


第一部深圳特区史记录了

深圳经济特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的故事

它是如何产生的?

一起来看看!


时代赋予的职责

第一部深圳特区史的诞生


1990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深圳市计划由深圳博物馆举办一个展览。深博当时很缺人手,准备调入一个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我因此有幸成为那个人。


一进馆,面对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举办“深圳经济特区十年成就展”,这个任务不但对我,就是对当时的特区研究部来说,都是全新的工作。然而,当我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时,坏事就变成了好事。正因为我们没有办过展览,因此没有包袱,没有经验主义,没有条条框框,敢于设想,敢于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凭着市政府给的29万元经费,我们就办成了一个轰动全国的展览。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和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参观后,更是迎来了国内外一波接一波的参观高潮。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参观 “深圳经济特区十年成就展”


尼克松参观深圳博物馆时与我们合影


当时,来馆参观的国内外政要和普通观众想了解深圳发展的历史和成功经验时,市领导只能给他们一些宣传小册子,或者请他们到深圳“多走一走,看一看”。须知,各国政要和企业家不是游客,他们是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体验的,所以他们来深以前,深圳是一个“谜”,来了以后,深圳成了更大的“斯芬克斯之谜”。鉴于这一情况,我们考虑到深圳经济特区在一日千里的发展中,深圳人在创业、改革、建设中创造了许多值得在全国推广的成功经验,也有引以为戒的失误,把深圳人创业的历史写出来,把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不仅可以宣传改革开放,弘扬特区精神,还可以让其他内地城市在对外开放时少走一些弯路,有利于国家的建设。把深圳人的创业史写出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明确写作的目的

第一部深圳特区史的诞生


1991年,特区研究部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上。深圳经济特区已经建立十余年了,但还没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写过它。


馆领导对我们的这一设想进行了研究,认为联系特区的实际开展科研是深圳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也是提高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决定以特区研究部为主开展这项工作。当时正值深圳市“八五”社科重点项目申报时间,我馆便以主编黄崇岳、莫小培的名义申报“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为重点科研课题。市社科中心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经过专家论证后,定为全市的“八五”社科重点选题,并拨出1.6万元经费给予支持。人民出版社也对这个选题十分重视,把这本书列入出版计划。深圳的许多老同志、老领导也都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给予我们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特区研究部有很优秀的同志,他们是陈川东、张一兵、赵艺竹、吴扬武、利国显等。但给深圳经济特区写史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为此,我先后联系了深圳大学、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参加这项工作。


不言而喻,当代人写当代史是十分困难的,甚至要承担风险。我查了一下,当代人写当代史,中国古已有之。《史记》作者司马迁就写过同时代的汉朝大将军李陵。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如美国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当代人写当代史,而且成为一部影响世界的著作。可见,只要我们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公正地对人、对事,就不会把历史写走了样。至于会得罪少数人,则恐怕是难免的,司马迁不就因此下狱遭刑吗?我以为,既然要为特区立传,为人民立言,就要摒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 



把握主题用事实说话

第一部深圳特区史的诞生


目的明确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写?


深圳经济特区327.5平方公里,人口从10万发展到300多万。虽然诞生只有十余年,却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如何下笔?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我们认为:特区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应该把握好这个主题,集中力量写大事,写特点。什么是深圳的大事呢?那就是特区人如何白手起家,在短短十年中初步建起这座现代化城市,如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外向型经济,以及深圳的工业、农业、科技、基建、金融、旅游等领域的改革过程、改革措施、成就和经验,大型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沉浮与探索,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等。


一部有价值的信史,绝不能回避矛盾与失误。我们要求每一位写作组成员不带派性,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而要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秉笔直书,力求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深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问题与解决方法。为保证实事求是,材料确凿可靠,我要求尽量少从报刊、文件上摘取现成的文字资料,而要踏踏实实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直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当事人。文风要生动、活泼、流畅,我要求大家看看《光荣与梦想》。写史一定要用事实说话,比如说,特区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遇到困难怎么办,而不是去抄工作总结,罗列一堆数字,然后得出结论,最后总结一些原则。我说,只有有了事实,有了细节,才能生动、鲜活,读者才会爱读。读者喜爱,这部史书才有价值、有意义。 



五年磨砺始出版

第一部深圳特区史的诞生


我与黄崇岳馆长是这本书的主编,我还是主笔,承担了大部分的写作任务。我不但要负责全书的规划、内容的设计、标题的拟订、文字的编辑、统一文风,还要带头进行深入采访。


我们的工作得到全馆同志的大力协助。馆长对我们全方位支持,有求必应,从不给压力。司机、电脑部门的同志也是任劳任怨,常常陪我们加班加点完成任务。


当时整个深圳的气氛就是敢于改革、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大家都是一心干事业,没有太多个人的东西。几任市委班子的领导都是抗战时期的老革命,像张勋甫、贾华、梁湘、袁庚是抗战过来的,周鼎、罗昌仁、舒成友是新四军的老人。我一讲到我的父母亲曾在新四军二师工作过,他们就倍感亲切,打心眼里信任我,给我提供许多有用的史料、线索,减少了我们摸索的难度。我也没有让他们失望,每次都把写成文字的采访资料念给他们听,让他们提出修改意见。书出版后,也是第一时间给他们送去。这种亲密的合作关系后来维持了很久,以后多年不见面,他们仍然会经常问起。


我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困难就更多了,如本来采访电话联系好了,可是对方因工作关系,不能如约接受采访,我们就两顾茅庐,三顾茅庐,直到获得满意的效果为止。


写一本史书,几十万字,每一个事实都要有典型意义,都要证据确凿。有的还要反复对比、论证。我们不急不躁,稳步推进。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我们在补充、完善“深圳经济特区十年成就展”(市里又拿出20万元给该展览添置沙盘、模型)的同时,于1995年初拿出了《创业史》的出版稿。


人民出版社身为国家最权威的出版机构,在出版的指导思想上也非常具有开拓性、前瞻性。他们一直关注我们这本书的写作进程。资深的出版家骥良老师和聂梅玲老师亲自对书稿进行编辑。我记得聂老师还亲临深圳,一边修改文字,一边与我们沟通。我们做这件事,只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无需对每一位领导负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写。聂老师完全同意我的分析。


这样,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在199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清楚地记得,书出版后不久,美国前任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来我馆参观,我们还送了一本给他。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博物馆时题词,我亲手送他一本刚出版的《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



特区史是深圳的真实记录

第一部深圳特区史的诞生


《创业史》是深圳的第一部历史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经济特区史,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澄清了一些事实真相,受到深圳人的欢迎。当初顾虑较多的文化局某领导在看过《创业史》后,也由衷地评价它“真实、客观”。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称它为“近年来深圳最有分量的三大著作之一”。1996年底,经过深圳市领导及十余位专家的评审,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庚(右)正翻阅《深圳特区史》


在《创业史》出版的1995年,我们又在市委的领导下举办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15周年成就展”。1997年,在香港回归前夕,我们写作、出版了香港近现代史《香港,让历史告诉未来》,在深圳和香港两地同时举办了“深港人民一家亲”展览。之后,我们在筹备“深圳经济特区20周年展览”时,开始写作《深圳特区史》,在原《创业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平南巡”、“八五”大爆炸、股票风波,尤其是当时深圳的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浮出水面,中兴和华为崭露头角,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的拓展。这本书于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与方苞同志(中)和他夫人合影,茶几上摆着《深圳特区史》和《宝安三十年史》


两部特区史生逢其时,在全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必然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它们是特区火红年代的真实记录。这两部历史著作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在我们回忆它的创作过程时,永远缅怀和感激深圳经济特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是他们的力量与智慧创造了深圳历史,是他们的理想与激情开辟了深圳未来发展的无限广阔的前景。





▇ 往期推荐 ▇


交流·互鉴丨是春天的感觉了!看敦煌壁画好好感受下→

闭馆不“躺平”,评书、贯口、外语配音......深博这群宝藏女孩藏不住了!

“求求了,闭馆期间真的好想来看展啊!”这就满足你!

历程·奇迹丨文物怕什么?在深博,不怕不怕啦~

谁是深博志愿者心目中的“爱豆”?让他们告诉你......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喜马拉雅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可点击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讲解服务】

获取相关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