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言计划 | 王楠:建筑师的匠人精神
在这里先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们是一家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88年,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我们是欧洲规模较大的建筑师单专业事务所,我们的业务范围涵盖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室内设计及市政交通等。
常常被问到施耐德+舒马赫事务所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与总结。我们发现,在这30多年的从业经验里,每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我们关注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
如果大家有关注我们事务所,可以发现我们的作品很难找到雷同的元素,或者很容易识别的标签性的建筑语言。在我们看来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需要精心去打磨的,所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称为是匠人精神。
关于匠人精神,我们分为三个维度解读,一个是热爱,一个是精益求精,再就是创新。
关于热爱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建筑师这份职业很辛苦也很有趣,如果你要把它当作一个终身的职业,那么你需要对它有一份专属的热爱。这个是我们公司部分员工的合影,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公司是由两位创始人施耐德先生和舒马赫教授带队的200多人一个团队。
我们在德国法兰克福总部以外,还有三家海外分公司,分别在奥地利维也纳,中国深圳和天津。我们之所以能30年一直坚定不移地在建筑设计这条路上走下去,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每一个人对于建筑学都怀揣热爱。
事务所成立至今,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很多建成的项目以及一些科研创新。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出版物,至今已经发行了三千多本出版物,主要集中在欧洲。还有一个有趣的数字想跟大家分享,在事务所二百多名员工中,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最后发现我们团队员工竟然来自三十多个不同国家。
这是我们的两位创始人,我们都认为他们就是事务所最大的资源。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活跃在设计一线。
这张PPT展示了我们两位创始人,作为我们公司的灵魂人物,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以及自己当了父亲的时候,带着对建筑的热爱,做的一些跟建筑不太相关的事情。
例如我们的舒马赫教授,在他女儿出生的时候,亲自设计、制作了女儿的摇篮,秉承着德国人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个摇篮后来又被当做柜子使用。图中这辆粉色的赛车,是舒马赫教授亲自为女儿设计、建造,这辆赛车还赢得了学校的赛车比赛第一名。直到现在,这辆赛车依然挂在我们公司墙壁上,作为一个纪念。
图中这座树屋的建造源于舒马赫教授女儿喜爱的一部动画片,为实现女儿的梦想,舒马赫教授设计并建造了树屋,这个树屋非常地漂亮,在小朋友的树屋中,可以算是劳斯莱斯级别了。简约又不失童趣,这也多多少少体现了我们公司的设计哲学。
我们在中国的分公司体量并不大,差不多二三十人的样子。同样地,我们这一群人聚在一起工作的核心,就是我们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我们也即将迎来在中国开展设计的第十个年头。
匠人精神的第二个维度是精益求精。所谓精益求精,我们认为建筑师并不完全是一个艺术家,你的设计画在纸面上,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建筑师应该更关注纸面上的建筑物如何落地,怎么被建造起来,并成为一座百年建筑。这也是我们事务所成立至今,一直秉承的一种精神。
不仅是在德国,我们在中国的项目实践中,对于项目的深度也是做得比较深的。因为境外事务所在中国是不承揽施工图设计的,但我们会在方案阶段提供非常多的节点大样设计,这也是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更完美地落地。
另外一点精益求精的部分,也体现在项目的流程当中。如何在概念阶段、方案阶段、初步阶段以及施工图阶段,甚至到施工服务,这么漫长的周期内提供我们的服务,以确保我们的建筑物在每一个细节上达到设计师的设想。
我们在两年前开始提供可视化的服务,这其实是为了保证我前面提到的两点,保证我们的建筑每一个细节都能踏踏实实地落地。两年前新冠爆发,我们跟业主、合作方之间无法实现面对面交流,为了能够把建筑师脑海当中的画面更生动地展现给业主或一些不是本专业的人士,我们加入了可视化技术的手段。
就像大家看到的,我们在建筑的概念阶段就进行3D模型的建造,在视觉可达的范围内,完成我们精细化设计,以及全专业的设计过程。
这个是深港开放创新中心项目的可视化服务成果。
讲到精益求精,我还想分享一个,我们事务所的落地项目中,达到相对完美的一栋建筑。
施塔德尔博物馆是德国一座历史悠久的私人博物馆,一开始展览的多是艺术藏品,后来主要展览油画类的作品。作为一个文化建筑,我们对它的落地性是非常认可的,这也是我们公司所有的建筑项目中,落地性最高的一个。
这栋建筑物是一座历史性保护建筑,在二战之后,德国的一些城市,例如法兰克福,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历史建筑了,因此施塔德尔博物馆在这个城市当中,是一个很珍贵的存在。
我们当时参与的是一个国际竞赛,业主的目的是给美术馆进行扩建。因为这个建筑本身很有价值,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要怎么样让新的建筑语言融入其中。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应该以尊重这座建筑物为前提,于是我们把新馆放在了后花园的地下,让它以一个安静的姿态存在。
我们对于新馆的入口做了很多研究,这是当时做的模型。因为新馆建在博物馆的后面,但我们又希望进入博物馆的人群能够快速找到新馆的入口,所以我们对老展馆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做了一个笔直的通道联通地下空间。
新馆的建筑立面就是屋顶。通常情况下,人们从街道往下走了几层后,会有进入地下室的主观感受。我们不希望新馆给人这种停车库的感觉,因此我们决定在唯一的建筑立面设计自然采光。
这个做法也有一定风险,因为新馆展览的都是一些绘画类作品,它们对自然光线很挑剔,也比较敏感。这就到了建筑师精益求精的部分了,怎么屏蔽掉过曝的光线,怎样做到既能利用自然光,又能保护绘画作品。所以我们在天窗的一些细节构造上做了很多工作。
这是当时的一些参数化设计的手法,模拟的是建筑立面地表的起伏。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室外的花园通过我们建筑物的植入后,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一些。同时通过地表的向上拱起,使我们的展馆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主次的关系,这个中间的位置就是我们的主展厅,最后形成了195个直径约在1.5米到2米之间的天窗。
天窗上面的部分是3D拱起的玻璃,这是我们找到玻璃厂商特制的材料,在当时也很有生产难度。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玻璃的承受力,以及表面的防滑等。因为要考虑到人会踩上去,再加上法兰克福的冬天会下雪,也需要考虑玻璃的融雪功能。我们希望整体的扩建不破坏花园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玻璃之上还带有覆土层,其厚度足以生长草坪。
这个圆形的天窗其实有一个方形的截面,这是为了安装电动的遮阳系统。这个系统分为很多层,它会根据外界的自然光强弱,智能调整遮光程度。我们加了一个LED的人工照明灯具以及一些特殊的射灯,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自由开启。我们在室内给天花板做了收薄的效果,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厚度。
建成之后的效果我们都很满意,这些天窗都是现浇的,能在室内实现一种光滑、纯净的效果,这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我们还使用了一些设计手段来达到现场的纯粹感。比如我们将送风系统改成了地回风,出风口被我们藏在了踢脚线的地方;我们把柱子藏在了展墙里,看上去像是天花板浮在了空中。
在室外改造前,这里只是一个后花园,我们希望它能变成一个更生动的花园。实际建成后,效果比我们想象地还要漂亮。
最后一个匠人精神的维度我们想分享的就是:创新。
其实对于施耐德+舒马赫事务所来说,创新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在每一个作品的设计过程中,进行逻辑思考或者推演时,产生的一些灵感、事件,甚至是业主的一些要求。
我们事务所是1988年成立的,隔年柏林墙被推翻,德国正处于重新统一的阶段。政府在当时发布了一个面向全球建筑师的重要投标,内容是在柏林墙的原址建设一个纪念馆。
我们两位老板当时也试着参加了投标,没想到还很年轻的他们居然脱颖而出,赢得了估计投标,方案得到了肯定。
我们的方案是这个悬浮在空中的红盒子,其实它也出现在很多建筑学的教科书上,我们一般称它为“信息盒”。它是一个展览馆,里面展出的是德国统一之前的一些物件。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德国,轻钢结构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幕墙体系都不算常见的建造方法。因此我们的“信息盒”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极大的创新之作。
“信息盒”是依靠一些带有角度的钢柱,才能“悬浮”在波茨坦广场上的,这样能让建筑物形成一个轻盈的感觉。即使是放到现在,建筑物的整体效果都不算过时,包括幕墙的转角处理等工艺,都秉承着我们事务所精工制造的理念。这些依然是我们今天追求的一种品质。
前海信息枢纽大厦,是我们在深圳非常重要的一个国际招标项目。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物,它其实是个数据中心,直白点说,就是一个厂房。这个厂房用来存放一些信息存储的设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电脑,或者是巨大的硬盘。
其实每一个城市都需要很多的数据中心,像前海信息枢纽大厦就被誉为大湾区的智慧大脑,它对于深圳,甚至对于大湾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它其实主要不是服务人,而是给机器服务的,仅在裙房部分留有几十个工作人员。
我们在概念方案阶段就开始思考,这个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才符合要求。因为它主要是给机器使用的,因此要考虑到效率问题。
设计流线 ©schneider + schumacher
我们需要在这栋超高层建筑中实现承载四千多个机柜的功能需求,我们把用于疏散的楼梯、电梯等,放在了建筑物两侧,像机器人的两条腿一样,架着中间巨大的方盒子,也就是机房。
机房要求保持室内恒温恒湿的环境,不能开窗也不能开门,需要有一个封闭的空调体系。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保温箱的样子。
最后,考虑到还有一些人在这里办公,我们希望裙房的设计能跟上部这个巨大的“保温箱”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对比,所以我们用了一些更亲人的尺度,结合了户外的公共空间,来做这个裙房。
裙房一侧面向听海大道,它是信息枢纽大厦的工作人员及访客入口,另外一侧是区域邮政支局的入口,我们在首层做了一个南北打通的通道。最终形成的裙房效果就是大家看到的。
其实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可能在你的职业生涯里,只有一次做这种特殊建筑的机会。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需要建造太多的超高层数据中心。所以我们希望前海信息枢纽大厦能在听海大道这样的重要城市干道上明确展现出“我就是一座数据中心”的形象。
所以我们在做建筑立面时,联想到了0跟1,这是计算机二进制的符号,也代表着生与死,我们认为,用他们作为数据中心立面的建筑语言,是非常恰当的。
最后我们以0和1为基础,按照π的规律从左上角排到了右下角,最后形成了主次两个立面。同时,我们还想让立面变得更突出些,于是我们又进行了逻辑推演,联想到数据的流动,“零”也可以在风的作用下,在横轴和纵轴中产生微微的转动。
我们对于转动的幕墙进行了很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也找了一些幕墙专家评估其安全性及日后的维修,这个项目到最后已经有些科研项目的感觉了。
地下空间的出风口,统一了立面设计的语言,用0跟1来设计出风口。数据中心的出风量是常规的高层办公楼无法比拟的,这个项目的出风口都在7-10米左右的高度,因此我们也需要对出风口进行特殊的设计。
我们在前海还做了一个总部大厦的项目,目前正在施工中。
区位分析 ©schneider + schumacher
这个项目也回归到我们对于整个城市、街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里的用地是比较窄的,虽然用地条件还不错,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规避。
比如说,西侧紧挨着一栋220米高的大平层办公楼,我们地块正好对着一整面核心筒。所以我们在设计时,也设想了一下,这一面建成后将会是一个比较消极的界面,为了化解这个界面,我们制定了一个方案。
我们把核心筒分为了高低两个部分,把冲着桂湾片区中轴线的南侧以及比较开阔的北侧分开,中间分成一个开放的办公区域。中间的楼层形成退筒,将东侧的核心筒隐形,在高区形成一个U型的办公平面。
由于层高的限制,中轴线的部分我们想让它尽量地开放,给人的感觉更舒适一些。所以我们把中庭设计成员工的休闲区域及会议区域,交流工作都可以在这中间进行,图片上的蓝色区域是办公区。
我们在投标阶段,取了一个案名叫“绽放”。它的意思是,这栋大厦中间就像有一朵向日葵,顺着建筑线条纵向生长,贯通整个大厦。这个案名也是我们对于公共空间的一种设想。
因为我们的业主是金融公司,他们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非常年轻。一开始的沟通当中,业主提出,这里要留给年轻人进行办公的,所以他们希望整个空间都是开放、有趣的,因此我们将招联大厦的中轴线做成一个开放共享、竖向联通的活力空间。
这个是招联大厦的立面方案,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南北通透轴线,两侧的工区是相对比较规整的立面,整个形体像盒子一样,错落有致,还形成了不同深度、不同规模的户外露台空间。我们也根据他们的尺度,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景观方案,包括商务风、运动风和休闲风等。
从效果图上看,大家会感觉立面竖向线条的宽度不太一样,其实他们都是相同的。我们采用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立面构建,盒子的错动会给人带来视觉错觉。当你看向直角边时,你会感觉这一边比较纤细,当你看向斜边时,会感觉构建变宽了,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通过这种镜像的调整,使人们的视觉感受变得更丰富一些。
这是幕墙细节图,通过它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直角三角形带来的多元化效果。三角形的竖向构建其实隐藏了一个可开启扇,因为我们希望大厦能够自然通风,并且从外立面上看,不会因为自然通风而变得杂乱无章。所以我们设计了竖向构建。风从玻璃幕跟竖向构件中间的6厘米空腔进入室内,这样做还能降低风的压力。
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地下室工程施工,期待2024年招联大厦能够在前海与大家见面!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楠
王楠女士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并跟随汉诺威建筑学院舒马赫教授加入施耐德+舒马赫设计集团。于2011年担任施耐德+舒马赫设计集团中国区负责人,2012年施耐德+舒马赫设计集团在王楠的带领下,凭借着一次成功的国际竞赛来到中国。于2013年成立施耐德+舒马赫中国区天津分公司,并随着设计团队的不断壮大,于2019年成立中国深圳办公室。在王楠女士出色的设计能力及管理能力下,近年来中德团队紧密合作,接连赢得了诸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深圳前海法治大厦、深圳前海信息枢纽中心、深圳招联总部大厦及深港开放创新中心等众多国际竞赛项目。
创言计划创言计划是由MENG建筑创作院主办,archrace及粒子普拉斯ParticlePlus共同协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每期活动邀请不同的建筑师进行分享,旨在提供一个积极、开放的交流平台。我们期待有更多从业者加入到交流中来,一起为今日建筑发掘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