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便利店26年

郭之富、万徳乾 Foodaily每日食品 2020-09-20

便利店在政策的助力下,一路由南至北、高歌猛进。


文:郭之富;编辑:万德乾

来源:零售老板内参(ID:lslb168),转载已获得授权

原文分为上下篇:

一只看得见的政策“推手” | 中国便利店26年(一)

便利店为什么没有全国性品牌? | 中国本土便利店26年(二)

核心导读:

1.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2.中国便利店的演变历史如何走向?

3.中国便利店的未来发展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4.中国本土化便利店基于什么状况发展至如今形态?

5.区域性给便利店带来的困境在于什么?

6.26年来,中国本土化便利店的四次迭代如何?


便利店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产物。

全行业通常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市场人口、年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作为进入到便利店高速发展期的拐点。

而将收入和城市化相联系所做的便利店拐点分析,在于收入的背后,必须依靠高度城市化带来的若干条件同步具备:密集型人口居住,社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商业地产供应充足,以及人口结构整体的职场化(就业率)比例等。

这也是为什么,上海至今都是中国便利店第一城市(港澳台除外)。

还有一个更大的城市化条件左右着便利店的宏观走向——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政策性因素。除了行业已知的准入许可监管,税费征收之外,还有便利店作为距离消费者物理距离最近的零售业态,与周边小店业态的自由配置关系。

比如,传统农贸菜市场在一线城市管理中的“调整”现象,外来从业人口支撑的的小店种类等各类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决定着一个城市便利店的发展速度与经营方式。

一周前,北京市的7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以19条创新举措,扶持北京便利店的建设和发展。

一直以来在便利店方面并不突出的北京市场,开始借助政策的红利,迎来一个显而易见的高速增长期。而这19条措施的颁布,也与北京市近期的城市整体规划治理的措施前后脚公布,进一步显示出城市与便利店的互为推进关系。

伴随着时代洪流的推进,零售业从“商品为王”到“渠道为王”再到“用户为王”,便利店的地位在政企心中,愈发地被重视,而便利店在零售业中的独特渠道功能,也愈发地被重点开发。

随着政策的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消费行为的日新月异以及新技术迭代,便利店发展方向的走向,将逐渐以生鲜为主的“家庭经济”社区便利店模式——到家服务;以及餐食、快消品为主的“商圈经济”——商圈便利店的形态。

《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从影响便利店的各个因素,逐一梳理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发展脉络,进而让全行业从历史的维度,去看清过去便利店的发展路径,判断未来便利店的发展趋势等。

1

引进外资,中国本土便利店萌芽

“92南巡”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拥有理想和抱负的有志者的命运。曾经可能只是底层工人的那一代人,怀揣着内心的梦想,成为了如今的商业大佬。

同时,这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便利店的故事。

就在“92南巡”的第三站——深圳,当时88岁高龄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听完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汇报当地经济平均增速超过20%,利用外资促进当地发展,并且与外资相关经济产业已经占据当时深圳经济总量1/4之后,邓小平说了这么一段重要的话: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

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这段话,很快地传遍至全国,传到了国外一些有心的零售企业。

1992年,全球便利店之王的7-ELEVEn,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一口气在深圳开出5家门店,由此开启了外资便利店进驻中国的序幕;

4年后的1996年,日本第二大便利店“罗森LAWSON”在上海的长宁区古北路开出了中国的第一家店;

2003年,第一家全家FamilyMart便利店落户上海。

受此启发,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也在同一时间,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

1993年11月,拥有200多家门店的“百里臣”,已是深圳本土创业悠久的专业便利店品牌,也是深圳本土第一家标准的便利店。随着国家政策对连锁便利店的扶持鼓励,商超、大卖场企业也纷纷入局便利店、社区店。

其中不乏有1997年在上海成立的联华快客,1998年在南京出现的苏果,以及1999年在北京问世的物美便利店。

2

国家政策助力,零售业态转型

1999年,兰州、郑州、成都的地方政府,借助所在省份经贸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商贸中心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了中国内陆腹地地区的便利店崛起之路。《意见》指出,要不断调整和优化零售业态,逐步形成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不同业态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WTO),中国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着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的几个中心目标,以及适应加入WTO后的全球新的经济形势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国在涉及零售业的宏观政策出台方面,也在同步进行。尤其是在调整流通产业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科技创新,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大力开拓城乡市场上,国家各部委,地方个政府部门,都在密集调整升级对零售业的管理政策。

此后,整个政策大方向,开始提出发展新型营销方式,推动流通体制与技术创新在继续加强管理和规范的基础上,要求连锁经营要从目前的偏重超市业态,向便利店、仓储商场等多种零售业态发展;从偏重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等多种形式发展;从偏重商品零售,向多种形式的连锁服务业发展。

2002年11月,前国家经贸委(商务部前身)制定了《“十五”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

在业态分布上,从目前的以超市、百货连锁企业为主,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发展。在超市业态已经充分发展的地区,逐步发展具有综合化服务功能的便利店,积极探索便利店在不同地区的经营内容和发展模式。

这个政策的宗旨,就是要让便利店深入居民社区设点,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项目。

同年提出的《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再次强调,加强规划,促进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其中,也特别提到要继续坚持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主体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食品为主体商品,积极推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超市的发展,努力提高生鲜食品经营比重;要努力发展具有综合化服务功能的便利店,积极探索便利店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营发展模式。

时间进入到2003年,一场SARS(非典)席卷中国大地。但也将便利店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表示:连锁超市、便利店由于进货渠道稳定、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网点合理,经营规范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高,防疫措施比较周全,成为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和防疫消毒用品的主渠道,要继续大力发展。

便利店在政策的助力下,一路由南至北、高歌猛进。

1998年至2008年这十年期间,可谓是中国本土现代化便利店“百花齐放”的十年。

3

现代化本土便利店的“百花齐放”

▲中国部分本土品牌便利店发展时间图

注:其中7-ELEVEn作为中国便利店品牌的开端,并非中国本土品牌

这期间前后时间诞生的便利店,有1998年山西的唐久便利、上海的良友金伴以及南京的苏果等;1999年北京物美超市的物美便利店;2000年大连的太阳系、北京的好邻居,以及覆盖西南地区的四川红旗连锁;2001年浙江的十足/之上,哈尔滨的小月亮 ;2004年东莞的天福、2005年山西的金虎、云南的之佳、四川的舞东风和WOWO便利、2007年的见福以及2008年中石油推出的昆仑好客和新疆的八点半。

中国第一代本土便利店,悉数亮相。

政策,从来都是便利店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号召下,地方性政府也作出一些政策性的及时跟进。

2014年,上海市政府推出《关于促进本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重点建设社区商业体系,增强便利店和综合功能、合理布局超市、便利店、美容美发、快递、专业专卖店等选择性业态。

同年,天津市也号召《农村“一村一店”连锁消费网店布局建设》,并计划于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店”消费网店布局。对此,天津市财政计划累计投入1750万元,扶持建设1343个村连锁便利店。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发展便利店的重要性。同年,浙江省宁波市政府鼓励开设品牌连锁便利店,按其规模给予2万元以的一次性奖励;

同时,江西省南昌市政府也提出,2015年-2016年,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市城区(开发区、新区)新设或改造300家以上,符合布局规划的便民社区的连锁便利店,目标力争完成500家。

十九大之后,国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由此,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入一个由“数量”至“品质”的阶段。从此前的“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转变成“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终生”。

而便利店,也成为中国地方政策发展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推手。

4

政策给北京便利店注入新血液

2017年,北京市政府也出台了《北京市连锁便利店行业规范)(试行),建立一批标准店和示范店,并将加大对便利店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松绑,方便便利店搭载更多服务功能,后续对便利店餐饮也进行了政策性放宽。

今年十一长假后,北京便利店行业,又迎来了史上最大利好的政策推出。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城管委、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食药监局。以及北京市公安局及消防局等7大部门,联合推出《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

从“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网点布局”、加“大资金支持,降低经营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简化注册流程”、“改革经营许可,创新监管模式”、“规范执法检查,提高服务水平”以及“促进规范提升,培育品牌优势”6个层面提出19条实质性措施,推进北京地区便利店网点建设布局。

这一次北京市对便利店政策的颁布,堪称对北京今后整个城市的便利店发展,做了一次着眼于中长期的规划。其中,几个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值得特别注意:

1、完善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指标,每社区建设不少于1个便利店,2020年底前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解读:这将进一步加速北京便利店市场抢夺战的爆发。

2、编制实施全市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将便利店仓储物流设施空间需求纳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园区)+末端配送网点”三级物流体系统筹考虑。在北京市新增行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中,将新建和扩建为连锁便利店等企业提供主食、副食、调料等配送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制造排除在食品制造业管理措施之外。

解读:便利店作为离用户最近的网点作用再次凸显,“便利店+快递”的模式探索以及餐食化的便利店模式也逐渐被认可。

3、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解读:便民服务性功能有所加强,但不至于冲击实体专卖药店的发展,最理想的平衡关系是“药店+便利店”的模式。便利店作为一个开放的渠道,不必花费巨额成本去开拓药品供应链端的开发,实现药店和便利店双赢的局面,会是持续发展的常态。

纵观便利店在中国的26年,我们会看到政策的一个总的制定趋势,都是朝着不断深度社区,融合多个小店业态,加强食品及鲜食商品供应,提升便利店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渗透率的一条总方向不变。

这让我们看到政策作为便利店发展的最大宏观要素,其所指引和推进的方向,也是便利店在中国最终发挥业态独特优势的终极价值方向:

让便利店成为每个人日常品质与便捷协同生活的第一选择。



上篇从政策的角度简述了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发展概况后,接下来将着力从区域分布(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以及人口密度)的发展去深度解剖中国大陆本土便利店的发展进程。

鲜为人知的是,供销合作社算得上是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前身。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给中国本土便利店提供最大的两个机会:第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胆引进外资企业,如7-ELEVEn,开拓了中国大陆现代化便利店的先河;第二是供销合作社的全面改革之后,爆发出来备受关注的两个小业态——夫妻老婆店和我们如今所说的具有现代化的本土化便利店。

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深圳特区最先爆发出中国第一家具有本土化的现代型便利店——1993年成立的百里臣,其以“统一装修、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培训,统一服务,统一营销”的管理体系,经过15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200多家门店。

此外,在随后的时间里,便利店业态在国内政策和经济的利好环境下,呈现百花齐发的状态。

从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来看,便利店集中度极高的两个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其次在“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也较为迅猛。即使在较为北方的“东北地区”,本土化的便利店多以“仓买”的形式遍布在各大县镇级区域,其中具有现代化便利店的代表性企业有1997年的哈尔滨中央红小月亮等。

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响着本地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同时也促进城市现代化基础的建设。这也是决定便利店品牌在当地崛起的重要因素,其次也是本土便利店在战略层面上对外跨省复制门店时,对其他城市调研的首要因素。

“走出去难”,却是大部分本土化便利店的通病,造成的现状是国内至今没出现一家具有全国性的便利店品牌。

以往的便利店市场大多是呈现块状化的,具有极强的区域性,这是所有线下门店的共同属性。比如,唐久便利店基本围绕着山西地区做门店扩张,见福便利店也都是在厦门地区开设门店,以及国大36524也基本是在河北地区。走出省份对于传统的第一代、第二代本土化的便利店来说,具有极高的难度。

然而,加盟制的模式打破了这一僵局,其次,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市场开放化的进程。

互联网在零售中解决的问题是,打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一盘货可以卖全国。本土化便利店在互联网环境下快速迭代的进程中,不仅仅是便利店业态,大部分的区域经济在逐渐被打开。以往所谓在传统零售人眼中的“裙带关系”和“区域限令”,在区域经济需要在新时代环境中高速发展的“势能”下,终将会一一被打破。

1

便利店的“各方诸侯”

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反复提到的:便利店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产物。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1993年-2017年城市化率及其增长率变化图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2年-2000年,城市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在1993年至2017年的这26年中,城市化率从28.14%上升至58.52%,提升了两倍多。

其次,再看看2017年各个省份的城市化率,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这些地区的便利店发展的异常迅猛。从下图可以看出,其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就有13个。

▲2017年各省份城市化率排行

将这些省份按梯段划分的话,有以下几类:

(1)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80%)的就有3个:上海、北京和天津;

(2)正往发达国家水平靠拢(60%-70%)的有7个: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和重庆等;

(3)在全国平均水平(50%-60%)的有14个:黑龙江、湖北、海南、宁夏、山西和陕西等。

结合以上两张图,我们就能发现,为什么上海和广州称之为中国便利店的“昌盛之地”,而被称为“便利店的死地”的北京,在近年来也被创投圈所重视以及传统便利店企业作为市场拓展的要塞。

不过,所有的线下门店都具有强区域性,便利店也不例外。

基本上每个省份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从“92南巡”之后,中国本土便利店“百家争鸣”,各占据一方诸侯。以下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将从几个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冀生活圈以及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来为大家详细地展开介绍。

1、海峡西岸经济区

从城市集聚区来划分,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所属地区包括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和广东省。除江西以外,其他三个省份的城市化水平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很多。

其次,各省份在1993年至2017年的26年间,广东的GDP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且增速较其他地区破显迅猛。以下为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整理的海峡西岸各省份GDP的变化图:

▲1993年-2017年海峡西岸各省份GDP变化图(单位:亿元)

海峡西岸,包括珠三角地区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沿海城市有着其独有的地利优势,早在清政府时期,在这一片区域就设立了对外的港口,为此区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也比其他地方更强。

在后来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之后,趁着政策红利的东风不断向北吹,一时间爆发出广东的百里臣和美宜佳、福建的见福便利店、浙江的十足/之上便利店等等。

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长三角以其独有地理优势和历史背景,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接近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长三角经济区,人口密度高度集中,发展至今爆发出来的本土便利店有上海的好德、联华快客、江苏南京的苏果以及安徽的邻几等。

▲1993年-2017年长三角各省份GDP变化图(单位:亿元)

在北京起家的便利蜂,在大肆开拓北京市场之后,2018年的重点放在了南京和上海。从上图可以看出,江苏省的GDP在2017年达到了85900亿元,而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现代化程度普遍比其他城市高。其次,从江苏的地域划分来看,苏南地区贡献了整个江苏省绝大多数的GDP值。

加之距离上海近,便利店在商品结构差异上没有太多的不同,从而也减轻了一部分的供应链成本的压力。

3、京津冀一体化

▲1993年-2017年京津冀各省份GDP变化图(单位:亿元)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零售业态,逐步形成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不同业态协调发展的格局”发展至,以超市、百货连锁企业为主,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发展。

早期的物美集团在商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果,在业态的不断迭代中,由大型零售集团内部孵化的第一代便利店企业也随之爆发出来。物美便利店以及2000年的好邻居等占据了北京大部分便利店市场。

以及河北的国大36524,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成立之初至今,紧跟时代步伐,如今携手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和互联网金融机构,采取“实体店+互联网+金融”模式,推进线上线下(O2O)深度融合,着力打造“36524生活通”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基本上,北京和河北的本土便利店都会以各自的省份为中心,辐射至天津。

4、西南地区

近三五年来,在国家的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的红利下,西南地区(主要城市有重庆、成都、贵阳)的经济增长变现的非常亮眼。

▲1993年-2017年西南地区各省份GDP变化图(单位:亿元)

在便利店行业中,号称中国A股市场首家便利店连锁超市的“红旗连锁”,从2000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云平台大数据+商品+社区服务+金融”的互联网+现代科技连锁企业,目前在四川省内已开设2800家连锁门店。

云南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之家便利”,鉴于创始人蓝波具有在医药巨头海王星辰的多年工作经验,旗下架构了快消品便利店(之间便利)和医药便利店(健之佳)两种类型的门店,在便利店的业务范畴中算得上是极有突破性的发展模式。

此外,这两大本土化的便利店巨头,在市场拓展上均有以辐射大西南地区。

5、东北地区

东北经济普遍被看衰,创投圈甚至有句话叫做——投资不过山海关。

有媒体指出,东北地区归结下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东北经济的衰落不是短期问题,而是长期现象。1993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例为11.01%,2003年实施十年振兴前,比例为9.53%,十年振兴之后的2013年,比例降为9.19%,2016年,则进一步降为7.05%。显然,虽然历经改革、脱困和振兴,但东北经济边缘化的趋势并未改变。

(2)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不仅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部分传统支柱产业亦出现优势不明显的情况,成熟产业则呈现缺位状况。

(3)东北不仅是国企大省,更是央企大省,而且,吉林和辽宁二省,央企与地方国企产值的比例悬殊,振兴东北,央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东北的经济和企业问题,不仅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问题。近年来,除了东北,以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为主的省份,面临的压力都很大,比如以煤炭为主的陕西,以钢铁为主的河北,等等。

▲1993年-2017年东北地区各省份GDP变化图(单位:亿元)

即使在如此不好的大环境中,哈尔滨中央红集团旗下的便利店业务——小月亮,自1997年成立以来,集大卖场、社区便民超市、便利店三种业态共存,现如今的350多家便利店遍布哈尔滨市的大街小巷,辅射省内大庆、双城、萝北、通河等市区。

小月亮以便利店和社区便利超市为主要经营业态,以发展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为主要形式,依托遍布全市近350家的连锁门店,将“与民为邻、服务社区”的服务理念,以手机、公共事业等充值缴费,票务结算,便民生活服务等26类8大项的功能和社区服务资源。

城市群的好处在于相邻省份具有类似的生活习性,这对便利店选品来说是一件充分能优化后端供应链的“地利人和”优势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城市群内的本土便利店之外,“各方诸侯”还有湖南的芙蓉兴盛、山西的唐久便利和每一天、湖北的中商便利和Today等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展开详细介绍,更多精彩的便利店行业分析案例,尽请持续关注零售老板内参微信公众号(微信ID:lslb168)。

2

打碎那道束缚“枷锁”

中国本土便利店发展了近三十年,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市场的便利店品牌。

在这整个发展历程中,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从业态定位的转变、经营方式的改善以及技术应用的提高,这三方面对中国本土品牌便利店的发展迭代进行了一次详细而独有的划分。

▲中国本土便利店26年的四次迭代

第一代本土便利店,主要兴起于90年代中期,大多是基于本土区域性的大型零售集团内部孵化的便利店业务。

此外,这波从业者多为在行业内有丰富的经验,此前或以批发商/品牌代理等产业链上下游的角色参与其中。如早期的北京物美便利店、上海好德便利店以及武汉中商便利店等。

这个时间段,政策层面倡导商超、购物中心等大业态向小业态的便利店、社区店等连锁店转型,以满足消费者即时性的需求,这类的业态定位更偏于社区微型超市,因此它不具有24小时营业即时需求时满足的商品功能,更加类似于一种由渠道商统一供货的高端版夫妻老婆店(并非夫妻老婆店的个体加盟方式)。

他们的商品也是一般家庭的消费品的提炼和浓缩,主要价值体现在大卖场/超市的小型化,因为临近社区,这种小型化就具有很强的地利便利优势。

而且,鉴于他们所孕育起步的90年代中期是大卖场的天下,这种简略版的大卖场(第一代便利店)可以理解为IPhone4之前的安卓时代,讲究满足大功能(打电话+上网)忽略细节体验,以价格优势尽快的抢夺市场。

对于第一代便利店来说,他们的地利便利优势就是早期安卓的价格优势。

第二代本土便利店,区别于第一代的地方在于,其以加盟的经营方式打破了局部区域的限制,达到了迅速跨区域/省份的复制扩张效果。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打造了具有鲜明的B2B分销优势,这种业务,行业内也称之为顶着便利店的招牌做着分销商的生意。

其中,以广东的美宜佳和湖南的芙蓉兴盛最为代表。第一代的佼佼者,如快客、好邻居,开始在加盟的性质上,走出了自己的扩张之路。因此,第二代可以看做是第一代的转型升级产物(包括中石油的易捷便利店)。

第二代对于商家来说,用加盟的方式解决了跨区域扩张复制的发展瓶颈,对于加盟者来说解决了低门槛的形式挂靠大平台的优势快速创业的需求。此外,在业态创新上,也完成了分销+零售+加盟的一体化探索。直到今天,第二代本土便利店在门店数量上依然占据中国品牌连锁便利店的主流阵营。

第三代本土便利店,区别于第二代的地方是高度模仿日系便利店(7-11和罗森),在商品结构上引入“鲜食”。这一代本土便利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高度模仿以7-11/罗森日系便利店,家家都有鲜食,鲜食终于和中国本土品牌融为一体;

(2)高度讲究门店的设计和体验,在优化商品结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用户体验为导向;

(3)在区域人群的个性化以及场景的独特性上,他们根据所属位置的不同会做相对应的版本门店。

这类的便利店如西安的每一天和武汉的Today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本土化的便利店越来越融合日系便利店的优势。

第三代便利店成为如今中国本土便利店创新的主流。

第四代本土便利店,区别于第三代便利店的地方在于,更加强调以数据去驱动便利店的发展。他们的经营和商品定位,高度类似第三代,即其零售本质依然延续着以7-11或罗森为代表的零售传统。如便利蜂和猩便利为代表的互联网化的科技型便利店。

其中,便利蜂的原始创业班底大部分来自7-11,而猩便利的创始团队多以强运营为主的美团点评以及罗森。但是,在消费者运营和业务创新上,两者均采用高度互联网化的方式,都十分注重鲜食工厂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扩张完全资本化,风险型资本和便利店开始彻底走在一起。

但这也为2018年下半年便利店的频繁爆雷买下了种子,如131便利店资金链断裂,全时便利店陷入资金困境等。

经过这四次的迭代,直到如今,依然没有全国性成熟的便利店品牌诞生。

但是,在这过程中有个明显的趋势是,区域性的“枷锁”正在逐渐被打破。便利蜂的全国扩张之路预计在下一轮融资到位之后,便悄无声息的开始布局;美宜佳的全国市场战略也逐渐落地;芙蓉兴盛经过17年的发展,在全国16各省份遍布了12000家门店。

随着区域性被打破,不久的将来,便利店企业全国性开店的战争或许将爆发。


来源:零售老板内参(ID:lslb168),转载已获得授权

整理编辑:Foodaily每日食品网(ID:foodaily)

欢迎无条件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本文,请直接联系原作者授权。

打造中国第一鲜食生态圈,未来每家便利店背后可能都有它

中式新型便利店想颠覆日式传统便利店,你觉得哪些点子靠谱?

揭秘日系三大便利店巨头成功的“绝活”

2019FBIC以“预见新消费品牌”为主题,将于2019年4月10-12日在上海阿纳迪酒店举行。这一次FBIC将全面升级,打通产品创新的全链条,从CEO到消费者。2019FBIC将以创意体验+创新峰会的形式,深度解读消费者、市场、技术、产品、品牌、体验等创新案例,以达到加速食品行业产品创新,构建产品决策人的创新社交的目的。后台回复“FBIC”了解日程详情。


专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产品&创新”

打造并分享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商务合作:Zoey(微信:m694387875)

转载或加入社群:Cherry(微信:18261804307)

茫茫人海不再走失,加个星标再走吧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