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造爆品、救民生、重构未来食品系统,食品技术的硬核实力藏不住了!

Foodaily Foodaily每日食品 2022-01-19


“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国际国内环境形势严峻,食品行业也波涛汹涌。Foodaily特别策划“2020年终盘点”系列文章,希望以“观察、复盘、展望、创新”为出发点,为行业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共同推动「新食品时代」。

 


文:Foodaily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


“食品技术充满活力,正成为全球资本汇聚的高地”。——Alessio D'Antino,世界首家食品饮料行业协作平台ForwardFooding创始人兼CEO

2020年1月23日,futurebridge网站发布了2020食品技术趋势预测,当下被人们耳熟能详、高频见诸报端的微生物发酵生产人造食品、区块链、人工智能、个性化营养、可再生包装等悉数上榜。

今天,当我们回顾2020食品技术发展轨迹时发现:这些看似远离人间烟火的科技已经变成如火如荼的现实,走到你我眼前。

图片来源:futurebridge.com

有人说:疫情改变了食品科技的前进方向,像自热速食,疗愈食品,智慧餐厅等获得爆发式增长,体现出消费需求更加注重便捷化、功能型和智能化。在Foodaily看来,消费偏好的演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疫情放大了某些需求,让它们加速“变现”,但其他需求仍不应被忽视,它们始终是推动技术创新,乃至产业兴旺的原动力。

如今,在技术权重日益提升的商业世界里,没有人会轻视它对于食品行业发展的根本作用。但哪些技术最能体现创新力和商业价值,哪些又最能代表食品产业的未来方向?

纵观2020,值得被我们铭刻在心的技术名单依然如满天繁星,璀璨而耀眼。我们既关注那些已经形成商业竞争力,开辟出可观市场的成熟技术,也不想忽视尚在破土萌芽之中的潜力技术。

一个月前,Foodaily在发布的2021食品饮料年度商业热点中,将“技术重构”列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两大新动能之一。新技术通过满足不断升级的需求,为商业模式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演化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2020年,那些令行业心潮澎湃,令资本趋之若骛的新动能。

百舸争流千帆竞:
全球食品技术竞跑,
中国胜算有多少?

我们对于食品技术的认知与回顾,先从三张图开始。

位于法国的Digital Food Lab是欧洲知名的食品行业洞察与策略咨询公司,他们在去年10月发布了《2020 States of FoodTech Trends》。在这份报告中,不仅将近几年全球倍受关注的18项食品新技术一一列出,而且按照技术演化的不同阶段并结合热议度,绘制出一张食品技术演化的路线图。

食品技术演进示意图。图片来源:Digitalfoodlab, FoodTech Trends 2020

从图中不难看出,很多获得一致看好,乃至大量资本蜂拥而入的技术领域,得益于媒体报道所引发的广泛关注,比如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的“云厨房”、“智能冰箱”、“烹饪机器人”等。与成功走向商业应用的“餐厅数字化”、“替代蛋白”、“餐饮配送”等相比,刚刚迈过期望峰值的明星技术大概率会经历一个发展的低潮时期,继而在徘徊或谨慎前行中等待再次爆发,或者趋于彻底沉寂。

认清食品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有助于我们对技术前景做出正确判断。

那么,世界各国在技术创新的角力场上,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Future Food Tech发布的全球食品科技地图中,将当前技术分成农业、消费终端、食物配送、食品加工等8个领域,全球各国/各地区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比如,在开发消费终端应用程序上,美国和欧洲聚集的程度最高;在农业科技领域,欧洲和澳洲领先;中国、欧洲和美国在下一代食品饮料开发上均倾注了更多资源。

全球食品科技地图。图片来源:futurefoodtech.com

在资金投入上,美国以接近50%的比重傲视全球,欧洲(英、法、荷、德)、中国以16%分列二、三位。Digitalfoodlab特别指出:中国的食品科技投资绝大多数集中于食品零售。开发领域过于单一,将成为制约中国迈向食品技术强国的重要因素。


尽管这些来自海外的研究未必能完整反映出中国当前的食品技术面貌,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重要参考。从食品大国到食品强国,我们显然还有很多路要走。认真盘点正在和将要影响食品产业发展的各项技术,正是向食品强国目标奋进的关键一步!

春风得意马蹄疾:
出道多年的成熟技术,
何以重焕生机?

2020年,居家饮食和注重日常养生的健康理念催生出国内众多火热赛道,像方便速食、果蔬零食、低糖饮料等。品类走红的背后,是成熟的食品技术在支撑。尽管其中的很多技术已问世多年,但在消费需求的激发下,在资本助推下,这些技术在新品类中重获新生

1、食品自热技术

无火自热食品技术起源于欧洲。美军在20世纪90年代将其大规模应用于军队食品,由此推动全球对此项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近年来,国内户外运动、户外旅游和高铁旅行的兴旺,直接带动自热食品产业。加之疫情期间全民居家饮食,更是让自热食品一飞冲天。众多网红自热锅成为INS风野餐公园里的高仿人间烟火气,也是快节奏社畜们的低配版精致生活写照。

图片来源:筷玩思维

基于“遇水产热”原理的自热食品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而成为主流形式,但标准缺失导致技术不统一,安全性难以保障,这一点不断受到各方质疑。

2020年8月5日和11月18日,重庆和成都分别颁布实施《团体标准食品用发热包》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自热式方便火锅生产卫生规范》,为自热食品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技术层面看,自热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具竞争力、更多样化的产品类型。如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发的静态变压腌制技术、蒸汽调理技术、软包装高阻隔技术和高效能自加热剂制造技术等等,已在全国20余家企业进行示范应用。另外,针对普通塑料包装内盒易凹陷的缺点,采用上、下真空室布局,并同时抽真空,就可使包材内部压力平衡,解决变形难题。

针对自加热器操作启动问题,有研发团队尝试采用空气激活型自热材料,减少人工操作,或将成为未来产业突破、技术升级的亮点。

2、冻干技术

2020年,国内咖啡行业依然势不可挡。三顿半、永璞、鹰集、小满、时萃等品牌纷纷推出更显科技含量的差异化产品——冻干咖啡。冻干技术俨然成为彰显品牌独特气质,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


从数年前好想你在全行业率先推出冻干果蔬零食和银耳羹,起源于航天科技的冻干技术就此开启了破圈之路。2018年,全球首款冻干冰淇淋问世;2019年,英国品牌Mr Lee’s推出风靡欧洲的冻干方便米粉, 2020年7月,主打冻干技术的味BACK鲜果萃萃茶荣登iSEE创新奖“新锐创新力Top10”榜单,9月,白象“鲜面传”冻干面上市;11月,港荣食品推出初能量冻干方便速食粥……

冻干技术不仅为人类找到了另一种延长保质期的安全方法,也推动“新鲜度”成为体现产品高品质的新维度。早在上世纪末,美国新鲜果蔬中采用冻干保鲜技术的比例就高达30%以上。如今,国内众多果蔬品牌都将冻干作为产品的最大技术亮点,冻干锁鲜的概念也在国人心中渐渐扎根。

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冻干技术也在不断进化,薄膜冻干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将物料混合物冷冻成薄膜的方式,加快物料干燥过程,冻结速度是普通方式的100倍以上。薄膜冻干能有效提高物料均匀性,显著提升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对于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增益效果显著,成为冻干技术未来的发展重点。

3、超滤技术

2020年10月,蒙牛与可口可乐合资成立“可牛了乳制品有限公司”,宣布将在北美上市多年的Fairlife超滤牛奶在国内生产。一时间,超滤技术又成为全行业热议的焦点。

早在1988年,以超滤为关键工艺的低温牛奶就已经出现。但直到2012年Fairlife创立,主推超滤牛奶,人们才真正得以了解。通过超滤,牛奶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得以大幅浓缩,同时降低乳糖含量,充分迎合了对于健康乳制品的需求。此后,加拿大乳品品牌Saputoo、达能旗下优诺均推出过超滤型乳制品,市场表现良好。

图片来源:fairlifecanada.ca

除了营养更加富集,超滤奶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同等杀菌条件下保质期大为延长。据悉,Saputoo超滤牛奶的保质期在未开封且冷藏条件下可长达120天,即便开封后也有两周时间。这对于国内正欲打破销售半径所限,下沉到低线市场的低温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当下高端液态乳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4、A2牛奶

除了超滤,去年在国内乳制品掀起热潮的还有A2牛奶。11月和12月,认养一头牛、蒙牛旗下每日鲜语分别推出含A2β-酪蛋白的液态奶,至此,国内已有包含三元、新希望、蒙牛、爱氏晨曦、妙可蓝多等众多行业领军品牌在内的庞大乳业阵营加入到A2型乳制品的市场竞争中。

图片来源:www.farmonline.com.au

创立A2牛奶概念的新西兰乳品公司a2创立于2000年。2013年,a2 Platinum™婴儿配方奶粉开始在中国销售。在高端奶粉市场的推动下,国内液态乳品牌开始发力A2牛奶。2017年6月底,三元推出极致A2β-酪蛋白纯牛奶,打响国产品牌抢占A2牛奶市场的第一枪。如今,A2牛奶概念在常温奶、低温奶、儿童奶、配方奶粉、奶酪等品类中均有布局,成为乳品行业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势力。

尽管对于A2牛奶所宣称的生理益处,特别是对其披露的生理实验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行业内始终存疑,但这丝毫无法阻挡A2牛奶在乳业市场攻城略地的步伐。

单从技术角度,A2牛奶无疑给乳品行业一个重要启示:对于奶源的研究,包括饲喂技术、基因筛选,尚有相当多的认知空白,这些都是乳品行业创新的宝贵源泉。

5、减糖技术

2020年,最火热的饮料品牌莫过于元気森林。零卡,低糖,元気将已近风靡的饮食热潮搅动得炙手可热,欧美流行多年的减糖观念在国内才渐入佳境。

2015年,以跨国巨头发布减糖宣言为肇始,减糖运动在全球蔓延。但食品行业对于代糖的研究却早已开展了数十年。仅人工甜味剂,就历经了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一共6代产品。如今,研发重点转向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索马甜等均在食品饮料中找到用武之地。

图片来源:bakestarters.com

人类对于健康和美味的追求,推动着减糖技术永不停步。过去一年里,全球减糖技术向3个方向迈进:

(1)寻找新的甜味物质来源。2020年7月,美国初创公司Joywell Foods融资690万美元,将产自西非雨林的神秘浆果中的甜蛋白DNA植入微生物体内,通过发酵过程大量表达,获得这种甜度和口感堪与甜菊糖媲美的蛋白。Joywell Foods声明要在2年内将甜蛋白彻底完成商业化。

(2)对糖分子结构的改变。新加坡食品技术公司Nutrition Innovation与当地食糖巨头CSR合作,开发出Nucane Life糖粉。人们用特殊技术将每颗糖粒加工成蜂窝状结构,表面积与普通蔗糖相同,但重量只有其一半,最终在保持相同甜感的基础上将糖的实际摄入量减少一半。

Nucane多孔糖粒。图片来源:foodnavigator

这不禁令人回想起2012年泰莱推出中空盐微球,被誉为当年“最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配料”,成为减盐领域一项突破性成就。今天,当食品科技公司开始在分子层面寻找新的减糖方案时,减糖已经不再仅是单纯的产业技术和消费趋势,它代表了人类寻觅美好、探索未知的质朴理想

(3)通过改进工艺降低甜味剂成本。奥地利初创企业Annikki采用新的生物工艺,将木糖醇的生产成本从常规化学合成法的1000-2000美元/吨降低至约500美元/吨。美国Amyris公司利用酵母发酵甘蔗,生产甜菊醇莱鲍迪甙分子,使甜菊糖的开发成本降低了90%。美国Bonumose公司则用玉米淀粉代替牛奶中乳糖生产塔格糖,将生产成本降低80%。

全球科技力量在减糖技术上的努力,将让低糖(无糖)食品更快速地融入大众生活中。也许,你我能够随心所欲地享受甜蜜,距离这一天已指日可待!

小荷才露尖尖角:
20年后的人类福祉,
也许都藏在瓶瓶罐罐里

人类对于未来饮食的想象与探索从未终止。许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正是勾勒未来生活的画笔。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尚未大规模走向商业世界,但它们与生俱来的超能气质、带给我们的美好期待,让所有人都心怀景仰。

1、替代蛋白技术

植物肉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根据投资银行瑞银(UBS)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植物肉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28%,从不足50亿美元激增到850亿美元。

人类肉食结构的改变,既是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消费趋势的推动结果,也是科技与资本两股力量携手并肩的写照。

在未来的15-20年里,全球对于传统肉制品的消费量占比将从90%下降到仅为40%,植物肉从10%升高到25%。潜力最大的是细胞培养肉——从零增至35%!

2025-2040年,全球肉类消费趋势。图片来源:A.T. Kearney

如何实现近乎天翻地覆的改变?答案就在替代蛋白技术里。

(1)植物基合成人造肉

为了改善当前植物肉添加剂过多的弊端,2020年9月,日本DAIZ公司用OGM技术调节大豆发芽生长,获得了更理想的氨基酸构成,并采用专用的双螺杆挤出工艺生产植物肉,无需任何添加剂(如掩蔽剂,粘合剂和血红素铁)即可重现动物肉的质地。

图片来源:foodnavigator

DAIZ公司在2020年获得600万美元投资,计划在2021年秋季启动和运营日本第一家以植物为原料的肉类工厂,将这种更纯净的植物肉推向市场。DAIZ也因此项技术获得由布勒和奇华顿赞助的2020年亚洲“未来食品植物蛋白”奖。

(2)微生物发酵人造肉

与植物基合成技术相比,微生物发酵无疑难度更大,但也更具投资潜力。在全球获得投资额最高的十家生物发酵技术公司中,有5家均在2020年获得新一轮融资,展现出良好势头。

2020年6月,瑞典生物发酵公司Mycorena在当地推出用真菌发酵蛋白Promyc制成的肉丸。与其他真菌发酵技术相比,Mycorena筛选出独特菌株,拥有更好质地和更高的营养(含60%蛋白和12%纤维)。其次,Mycorena还创造了循环经济方法,成为“可持续”技术的典范。

图片来源:mycorena官网

除了常规的微生物发酵,人类也在不断开创具有颠覆性的未来发酵技术。2019年底,芝加哥初创企业Air Protein推出首款空气基蛋白质制成的肉类食物。该技术采用嗜氢细菌作为发酵菌种,以太阳能、电能等作为能源,利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水和矿物质,获取形成氨基酸骨架需要的碳、氮、氢等元素,最终转化为蛋白质。

图片来源:foodandfarmingtechnology

尽管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这种突破人类想象力的技术正在一步步走向商业化。一旦空气蛋白技术得到普及,人类食物和环境系统的负担将大大降低,它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史书写精彩的一笔!

(3)人造奶与人造海鲜

美国Perfect Day公司是人造牛奶领域的先行者。2020年7月,Perfect Day获得C轮1.6亿美元融资,推动人造牛奶蛋白的生产规模和应用范围加速扩大。Perfect Day采用的技术仍以微生物发酵为核心,将牛DNA导入微生物菌体,通过发酵大量表达出牛乳蛋白。而另一种利用细胞培养的合成技术也在2020年崭露头角。

来自新加坡的初创公司TurtleTree Labs利用干细胞产生可以泌乳的乳腺细胞,最终生产出人造牛奶,包括乳蛋白、乳脂肪,低聚糖在内的各种营养成分一应俱全。用此种细胞合成法比常规生产途径的碳效率高98%。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除了TurtleTree Labs,美国Helaina,新西兰New Culture等公司也在采用类似的细胞培养技术合成酪蛋白与乳清蛋白。

与人造奶相比,人造海鲜更偏小众,但技术难度并没有降低。2020年4月,德国科技公司Kuleana以藻类与植物蛋白为主要原料开发人造金枪鱼肉。他们用来自曲酒和藻类的两种天然成分,模拟出生金枪鱼的特征风味——腥味和金属味。鱼肉具有十分逼真的大理石花纹,并富含DHA,钾,镁,铁等营养成分。

图片来源:foodnavigator

瑞典初创公司Hooked用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世界上首款植物基鲑鱼肉。2月份获得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的BlueNalu,从鱼类细胞中生产真正的海鲜产品。该公司还创建了一个技术平台,用来设计各种海鲜制品,主打无骨无皮的鱼片。

最后,需要提及为推广人造食物贡献良多的3D打印技术。以色列科技公司Meat Tech 3D开发出一款可以堆叠细胞层的3D生物打印机;2020年7月,他们在培养高密度干细胞方面取得重大进展;8月,成功打印出由干细胞培养的人造肉组织,质地薄且均匀;11月,采用干细胞培养的牛脂肪细胞和生物墨水为基底,成功打印出高度达1厘米的牛肉脂肪结构。

图片来源:kr-asia.com

2、人工智能

2020年6月22日,碧桂园打造的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在广州顺德开业,智慧餐饮及其背后的AI技术正快步走入大众生活。

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食品安全控制,AI都显示出无可替代的力量。

芬美意通过AI创造出适合植物肉的烧烤牛肉风味。百事利用ADA AI insights技术,分析数十亿条社交媒体聊天记录,确定消费者最新的饮食偏好。生物科学公司Brightseed建立了全球首个用于植物营养素科学研究的AI平台Forager,通过分析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筛选发掘,大大提升了功能食品和药品的研发效率

图片来源:Firmenich

成立于2018年的新加坡科技公司ProfilePrint,针对替代蛋白研究中需对各种成分、配方的真伪良莠做出快速鉴别,根据不同配方代谢组学特性创建出唯一的ID(指纹),从而大大提高分析的精准度和效率。目前,只需5克样品即可评判出配料的质量,口味,新鲜度和来源的真实性。该项技术也将被用于可可,咖啡和茶的开发研究上。

图片来源:wallpapyrus.net

3、食品溯源

近年来,区块链作为一种数字信用体系已开始在食品溯源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报道,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的防伪溯源解决方案每年可为全球食品行业减少约700亿美元成本,并创造高达470亿美元的收入;预计至2027年,全球每年将有价值3000亿美元的食品经由区块链追溯。

图片来源:medium.com

2020年,中国区块链发展迎来历史性转折。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区块链“列入“新基建”范围,区块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而在产业层面,区块链也迅速渗入食品生产、零售、检测等各个领域。

3月,达能在中国推出以区块链为内核的Track&Connect服务,旨在为婴儿配方奶粉提供可靠溯源。该服务创造性地采用了包装外和包装内的QR码序列体系,确保可追溯性。

6 月,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店启动「2020 年品味山姆」活动,首次通过“山姆区块链可追溯平台”为会员提供食品溯源服务。

11月7日,第三届“进博会”上,全球知名检测机构SGS正式发布区块链赋能中国市场全渠道解决方案——通测链,随即与黑氪食研室合作签约,中国首个区块链食品溯源项目宣告落地。

图片来源:腾讯网

12月初,正值冬季疫情反复震荡,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悄然上线运行。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确保冷链食品上链数据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抗疫的重要武器。

4、生鲜食品保鲜

2020年,生鲜电商再度成为国内消费领域的竞争焦点。

针对生鲜农产品保鲜难,耗损高这一世纪难题,全球科技力量在自动化采收、可食用保鲜膜、新型杀菌工艺、冷链物流、智能化仓储等保鲜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研究。2020年,我们选出三项创新性与实用性皆佳的保鲜技术,作为生鲜领域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

(1)会呼吸的保鲜膜

2020年2月,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开发出可长期保持果蔬鲜度的包装用薄膜“AdFresh”。这种保鲜膜可以交换二氧化碳和氧气,维持包装内的氧气量,延长果蔬在包装后的呼吸作用,而防止腐烂。用此种薄膜包装的葡萄,保鲜期长达5个月。

图片来源:三井化学

(2)可食用复合生物膜

美国加州的初创公司Apeel Science发明了可食用复合生物膜Edipeel。此种膜由植物提取物(如番茄果皮和种子)制成粉末状态,与水混合并喷洒到农产品表面,形成结构-厚度一致的可食用果蔬“皮肤”。Edipeel膜能够独立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输速率,创建膜内最佳的微环境。国际资本对Edipeel膜表现出浓厚兴趣,2020年,Apeel Science累计融资达到3.9亿美元。

(3)以蚕丝蛋白为核心的保鲜技术

美国农业技术公司Cambridge Crops在2020年7月完成A轮融资1200万美元,大力推进以蚕丝蛋白为主的保鲜技术。该技术仅使用盐和水,就可以从天然蚕丝中提取出蚕丝蛋白,然后将蚕丝蛋白溶液涂抹于食品表面。水分蒸发后,留下难以察觉的蛋白涂层,帮助食物保持新鲜和纯正的味道。蚕丝蛋白及其应用方案目前已经获得20项专利授权,另有25项专利处于申报中。

图片来源:news.mit.edu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催化剂到加速器,
重新发现配料的价值

在食品科技向前奔涌的大潮中,谁也无法忽视配料的力量。

据Statista的预测,全球功能食品配料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779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942亿美元。亚太是功能型配料最具活力的市场,维生素、益生菌和omega-3脂肪酸,位列销售额TOP3。

图片来源: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

过去我们常说,没有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而今,在全民追求天然健康,崇尚高蛋白、功能化的饮食潮流下,食品配料成为满足消费诉求的关键角色。从疫情期间疗愈食品爆发,到NMN引发的对抗衰老功能食品的关注,行业大咖、营养专家、网红主播,人人都对概念背后的功能原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每一个配料身后,都藏着一方精彩世界。

1、助消化、提免疫、辅认知……无所不能的益生菌

2020年,肆虐的疫情改变了全球科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肠道微生物组学仍取得重大突破:

(1)深入认识微生物组和免疫稳态对胃肠健康的影响。包括:强化必需营养素的植物性饮食有助于宿主在感染后更好地抵抗新冠病毒;益生菌、薄荷油、欧车前子等有助于改善IBS症状;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治疗乳糜泻中的作用机理为开发抗糖尿病新药提供思路。

(2)对小肠微生态的新认知:在胃和小肠中发现许多与口腔健康相关的细菌,其中一部分细菌可能引发儿童炎症加剧,使其更难获得所需的卡路里和营养物质。

(3)在全面研究乳酸杆菌属的全基因组序列后,将其重新划分为25个属。

图片来源:theartofmed.wordpress.com

新菌株开发不断突破。2020年9月,杜邦在中国推出多款发酵乳益生菌制剂,包括能够产生温和奶油质地的YO-MIX PRIME;实现快速发酵,提供厚实光滑质地的YO-MIX FAST 1.0等。11月,科汉森推出由LGG和干酪乳杆菌431菌株组成的复合菌株,加入到润喉糖中,致力于改善3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口腔健康。

在益生菌应用层面,纳米微胶囊包埋、后生元成为去年的关注重点。

2020年4月,新希望华西乳品推出活润晶球酸奶。产品采用益生菌晶球特殊工艺3D包埋技术,通过耐酸植物性皮膜将益生菌进行立体包埋,益生菌存活率提高1000倍。11月2日,在2020中国特殊食品大会上,国内后生元制品最大的研发与生产企业锦旗生物发布了“Totipro益萃质应用方案”,引发行业热议。

与活性益生菌相比,后生元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安全的剂量参数,良好吸收性、代谢性和机体分布性。使用后生元可以在获得益生菌类似益生功效的同时,避免了活菌本身生物利用度低、效果不稳定、易传递耐药基因等问题,是未来益生菌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图片来源:锦旗生物

2、GABA携手茶氨酸,撑起百亿疗愈市场

过去一年,CBD成为欧美功能市场中最耀眼的情绪类原料。在国内,却是靠GABA和L-茶氨酸纵横驰骋。

早在2019年,国内就在助眠饮料领域掀起了波涛。蒙牛、娃哈哈、旺旺、养乐多、君乐宝纷纷推出助眠饮品。及至2020年5月,可口可乐推出“尊选28睡醒颜”饮品。9月,百事推出Driftwell。受到国内法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宣称助眠、安神的产品,均以GABA、L-茶氨酸为核心成分。而同样被公认具有明显生理作用的褪黑素,仍属于保健食品专用原料。

图片来源:crystalstar

面对日益庞大的疗愈需求,仅靠GABA和茶氨酸难免势单力薄。未来,天然功能草本和药食同源食材也许会成为疗愈功能原料的后备军。比如在欧美广为使用的缬草、洋甘菊、西番莲、南非醉茄,以及酸枣仁、茯苓、百合等中国民间食方。

随着对情绪功能类原料的不断研究,人们陆续发现潜藏在它们身上的更多功能,这也为开发跨功能复合型产品提供了可能。

以GABA为例。早在2011年,由日本三和酒类株式会社进行的一项研究就发现:GABA能明显改善受试女性的面部皮肤紧致感和弹性。在最新的研究中人们发现:GABA可以减弱肌肉神经元的兴奋,控制肌肉对皮肤的拉扯,同时为皮肤细胞增添活力。此外,GABA能加速脂肪代谢,促进脑中的氧和葡萄糖代谢,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因此,未来如果出现以GABA为核心成分的美容、健脑产品,一定不要惊讶!

3、青春永驻不是梦:抗衰老类功能原料

去年,宣传具有抗衰老功能的神奇物质β-烟酰胺单核苷酸(简称NMN)成为争议话题。尽管NMN对身体的营养干预作用机理已经明确,但围绕对人体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在国内宣称的合规性,仍然引发各方舆论的褒贬。

争论归争论,国人对于通过饮食延年益寿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目前,公认的抗衰老原料包括虾青素、β-葡聚糖、西兰花提取物、芦荟,辅酶Q10、透明质酸……其中,胶原蛋白是认知度最高的一种。

全球胶原蛋白行业领军者嘉利达公司,在成功推出改善皮肤状态的经典产品Verisol后,将研究重点转向肌肤之外。

2020年4月,嘉利达在德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Verisol胶原蛋白肽能够增加毛囊细胞的线粒体活性,从而增加头发厚度,改善发质,令其更坚固、更耐断裂。

图片来源:nutritioninsight

2020年11月,由德国弗莱堡大学和维也纳大学学者进行的研究显示:服用嘉利达特定胶原肽在女性连续12周的耐力训练中,改善了肌肉耐力和心脏适应能力。

以欧洲为主阵地,由嘉利达主导的胶原蛋白功能研究仍在全球持续开展中。从对皮肤、毛发的滋养,到骨骼、肌肉等运动能力的改善,再到免疫功能的提升,胶原蛋白不断释放出的潜能,为人类的抗衰老之梦筑造出一扇扇门窗。

最后再来看另一种同样受到消费者钟爱的抗衰老原料——透明质酸。

图片来源:Facebook

华熙生物作为全球透明质酸原料产业的领军企业,用20年研发积累将中国透明质酸产业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地位。其开发的口服玻尿酸能够增加人体皮肤水分,清除体内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功效;同时还可以改善骨关节功能、修复胃黏膜损伤,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2021年1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正式公告,批准华熙HAPLEX Plus透明质酸钠(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可以添加在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等五类食品中。同时,华熙生物获得国家卫健委发放的行政许可审查结论通知书,16年漫漫申报之路终获成功,从此改变了我国玻尿酸食品主要依靠海淘、代购的局面,透明质酸食品国产时代正式来临!


2021,而今迈步从头越

喧嚣的2020已经远去,那些曾让我们激动不已的创新技术皆成回忆。无论是已走向社会,开始推动企业和资本上市搏杀,还是仍躲在实验室里憧憬着绽放时刻,它们都会在产业史册上留下不朽的身影。

2021,所有技术仍会继续前行。新的热点、新的赛道、新的技术公司,都将成为涓涓细流,不断为食品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2021,Foodaily每日食品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共同发起第三届iSEE创新奖,其中,新设「创新技术奖」。我们希望发现和嘉奖推动食品技术前行的创新力量,并为那些谱写国人梦想的创新技术加油助力!


期待来年再做技术盘点时,能看到有更多的原创技术来自中国。中国人可以在餐桌上享受到全球食品科技的硕果,中国企业也能在海外样板的激励与启示下提升自身竞争力

仰望食品技术的星辰大海,我们已能看到自己的未来!

转载或加入社群:Cherry(微信:15240428449);
商务合作:Amy(微信:13701559246)。

推荐阅读


优质原创
2020年度盘点之投融资事件 | 2020年度盘点之可持续风向 | 2020年度盘点之大事件 | 年终盘点系列之大事件 | 年度最强创新概念 | 啤酒的隐藏武器 | 百事营养孵化器十大入围名单 | 喝西北风竟然从一个梗变为现实?
精选栏目
每日新品烩:iSEE小趋势 | Editor’s | Reader’s 
一周热闻 | 创新访谈-玲听 新XIU品牌 | 趋势洞察 | 包装前哨


FBIC 2021


Foodaily每日食品携手全球商业与产业合作伙伴,策划Foodaily FBIC2021全球食品饮料创新大会,并以“新食品时代——数字化重构·开放式孵化·新品牌浪潮”为主题,通过「创新产品的舞台」X「食品开发者大会」X「顶层产品社交圈」三大维度深度探讨新消费品牌市场的“危”与“机”,解读未来5年内的创新机遇与路径,2021年5月19日-21日在上海,我们邀您共同见证。(点击图片查看详细介绍)。    




食品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