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19年版修订小组成员
(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步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蔡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曹旭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常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策实|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崔树德|河南省肿瘤医院
范志民|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付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耿翠芝|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顾林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顾雅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夕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黄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江泽飞|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姜军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解云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金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惠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金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志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厉红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廖宁 |广东省人民医院
刘红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刘健 |福建省肿瘤医院
刘冬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刘晓安|江苏省人民医院
柳光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马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马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欧阳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庞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彭卫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任国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邵志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沈镇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盛湲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宋传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宋尔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孙强 |北京协和医院
孙涛 |辽宁省肿瘤医院
唐金海|江苏省人民医院
唐利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佟仲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颀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王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水 |江苏省人民医院
王曦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碧芸|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海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王树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王晓稼|浙江省肿瘤医院
王永胜|山东省肿瘤医院
王中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新红|湖北省肿瘤医院
徐兵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徐莹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玲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红健|浙江省肿瘤医院
杨文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殷咏梅|江苏省人民医院
余科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俞晓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袁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斌 |辽宁省肿瘤医院
张瑾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宏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建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清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筱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赵文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郑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郑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邹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左文述|山东省肿瘤医院
编撰秘书处
余科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俊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彬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犇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目录
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附录Ⅸ)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指南
附录
原文参见:中国癌症杂志. 2019;29(8):609-680.
17 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基于当前对BRCA1/2在乳腺癌发病、预防、治疗及预后预测中作用认识的深化、检测技术的成熟以及新的靶向药物的应用,参考国外指南,结合我国部分肿瘤中心的数据和临床经验,形成本部分内容。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BRCA基因突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胚系突变,是指来源于精子或卵母细胞的生殖细胞突变,致机体所有细胞都带有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另一种为体细胞突变,是指发生于肿瘤细胞中的BRCA基因突变,为非遗传性突变。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不仅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其他如卵巢癌、输卵管癌、胰腺癌、胃肠道肿瘤及黑色素瘤等发病风险也增加,男性罹患乳腺癌、前列腺癌风险增加。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BRCA基因编码蛋白通过同源重组参与DNA双链损伤修复,BRCA1/2基因突变乳腺癌由于同源重组修复功能缺陷,可能对铂类药物或PARP抑制剂等致DNA损伤药物更为敏感。对于伴有BRCA1/2基因胚系突变或体细胞突变的晚期或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制定化疗方案时可以优先考虑铂类药物,也可选择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作为化学治疗的替代药物。
17.3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结合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国外指南,以及我国现有的临床数据,提出推荐进行BRCA基因筛查的乳腺癌患者特征,具体内容见表8。
表8 推荐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专家共识
家族中有已知的BRCA1/2基因有害突变
乳腺癌病史符合以下条件:
确诊年龄≤45岁
确诊年龄46~50岁(第二原发乳腺癌;≥1位直系亲属确诊乳腺癌,其确诊年龄不限;≥1位直系亲属确诊高级别前列腺癌格利森评分≥7分;有限或未知家族史)
三阴性乳腺癌确诊年龄≤60岁
年龄不限,但符合以下一项条件(≥1位直系亲属且满足:乳腺癌确诊年龄≤50岁,或卵巢癌,或男性乳腺癌,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或胰腺癌;≥2位患者或直系亲属确诊乳腺癌)
卵巢癌病史
男性乳腺癌病史
胰腺癌病史
转移性前列腺癌病史
任何年龄的高级别前列腺癌病史(格利森评分≥7分)并且符合以下一项条件:
≥1位直系亲属确诊卵巢癌、胰腺癌或转移性前列腺癌,确诊年龄不限或乳腺癌确诊年龄≤50岁
≥2位直系亲属确诊乳腺癌、前列腺癌(任何级别),确诊年龄不限
肿瘤中发现BRCA1/2有害突变且胚系突变状态未明
无论家族史,BRCA突变相关癌症受益于靶向治疗(如卵巢癌/HER2阴性的转移性乳腺癌PARP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铂类药物化疗
不符合以上标准但有≥1位一级或二级亲属符合以上任何一条的个体。对于未携带者(BRCA1/2有害突变)检测结果的解读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充分讨论
注:符合以上标准中一条或多条即应考虑进一步的风险评估、遗传咨询,以及基因检测和管理。仅有家族史个体应慎重解读基因检测结果,因其可能存在明显局限性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7.4.1 检测前咨询
询问家族史信息,一级、二级及三级双方亲属是否有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及胰腺癌病史;家族中是否有人已进行过BRCA1/2基因检测;评估被检者的患病风险;告知被检者关于乳腺癌遗传方式、外显率、遗传异质性及变异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告知被检者检测潜在的风险及可能的检测结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7.4.2 突变检测及验证
对于家族中存在已知变异位点者,建议采用一代测序的方法检测。对于家族中未存在已知变异位点或家族中从未进行过BRCA基因检测者,建议采用二代测序结合大片段缺失检测方法检测BRCA1/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和内含子连接区域±20bp。
17.4.3 检测后咨询
向被检者详细解释检测结果以及针对检测结果应采取何种预防和治疗手段;向被检者推荐一些临床帮助,如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及其他疾病互助系统;建议家族中其他高风险成员进行BRCA基因检测。
17.4.4 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检测的人群特征、综合临床分子诊断的实验数据和临床信息,为医师和患者描述此结果对疾病诊断的含义,为个体化用药提出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检测结果和临床信息向患者解释检测结果。
对于阳性结果的判定解读是BRCA基因检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BRCA基因突变解读需要依据各类信息(包括来自群体数据库、疾病数据库、文献和患者病史的信息)进行综合评判。在国外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我国大样本BRCA基因突变数据库并进行规范化解读,可以指导与规范BRCA基因检测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改善相应患者的治疗策略,提高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预防水平。
以下广告内容与本微信公众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