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结硕果,乘风破浪续新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暨
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总结会
近百年来,乳腺癌一直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女性肿瘤,严重危害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相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乳腺癌的防治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乳腺癌已连续20余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然而,我国的乳腺癌诊疗水平则常年落后于西方国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自2000年建科之初,即以全面提升我国乳腺癌科研和诊疗水平为己任,在20年来的开拓进取和锐意发展中,充分借鉴了国际顶级乳腺中心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并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之路。目前,科室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乳腺癌诊疗和研究中心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更是取得了许多获得世界瞩目的创新成果,屡屡代表中国乳腺癌临床和科研的最高水平荣登国际舞台。
2020年是科室发展第二个十年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是第三个十年规划的开篇之年,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近日,2019~2020年乳腺外科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总结会隆重召开。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的主持下,科室从基础研究、临床工作、人才培养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弱点与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具体目标。
疗效为本,临床量质齐飞
2019年9月,科室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成为首批入驻肿瘤医院浦东新院区的科室之一,在现有徐汇院区160张床位的基础上,新增外科床位60张、综合治疗床位20张。至此,科室形成地理上横跨徐汇、浦东两大院区,组织上涵盖外科部、诊断部、临床试验部、综合治疗部、康复治疗部、基础实验室等分支部门的综合诊疗和研究中心,实现从转化研究、早期诊断、外科治疗、综合诊疗、术后康复等乳腺癌诊疗各个环节功能和服务的全覆盖。随着科室平台的不断完善,近十年来临床诊疗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迈上了新的台阶。2019年全年完成乳腺恶性肿瘤手术7076例,相比2018年增长16%,占上海市全市病例总和的40%以上,继续稳居全市第一、全国前二。2019年门诊患者31万余人次,相比2018年增长30%。此外,还完成了乳腺良性疾病手术3500余例以及乳腺日间化疗3600余例。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全球医疗系统受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科室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继续为广大患者服务,上半年门诊患者超过了10万余人次,乳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近3000例,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协作和抗压能力。
为进一步体现乳腺癌手术治疗保守化、人性化,注重生存和生存质量的并重,乳腺外科近年来大力宣传和实践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乳房重建手术,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乳腺癌保乳手术目前已占所有乳腺癌手术的28.7%(2006年为10.8%),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占47.9%(2006年为10.9%),乳房重建手术占8.4%(2006年为3.2%)。在乳腺癌诊断方面,2019年开展各类乳腺定位活检术已达1万3197例,近年来保持了每年5%~10%的高速增长。其中,大力发展的微创活检技术在10年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19年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2433人次(2014年为1773人次,2005年仅为68人次);钼靶定位下置针1695人次;乳管镜检查492人次,约为10年前的两倍。
临床试验是临床诊疗模式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近年来,科室始终紧跟国际潮流,将自主设计创新型临床试验作为科室临床水平提升的重中之重。目前,在研多中心、单中心临床试验30余项,年入组2000余人。2019~2020年,科室临床试验百花齐放,取得了多项国际瞩目的突破性进展:多中心PEONY研究是目前亚洲最大规模的HER2阳性乳腺癌双靶向药物新辅助化疗研究,新的治疗模式将病理完全缓解率提高17%,荣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分册(影响因子:24.799),改变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规范;CBCSG-010研究聚焦三阴性乳腺癌的强化辅助化疗,降低难治性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对风险超过30%,成功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肿瘤学杂志》(影响因子:32.956);PATTERN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卡铂对三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的优效地位,提高了6%的患者生存,亦将于2020年8月13日荣登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分册(影响因子:24.799)。
PEONY研究
CBCSG010研究
PATTERN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在临床技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模式的不断完善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院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2019年肿瘤预防部的最新资料分析,我院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从2003~2005年的85.8%提高到2015~2017年的93.8%,10年总生存率从2003~2005年的71.0%提高到2006~2008年的82.6%,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欧美一流肿瘤诊疗中心报道的乳腺癌生存率相差无几。我院接受保乳手术后放疗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达到97%,更是领先于国际大部分一流中心。
创新为魂,科研硕果累累
乳腺外科自建科以来,一直坚持科研与临床的并重,贯彻基础研究“源于临床,高于临床,回归临床”的理念。近年来,依托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4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包括973计划、211工程、上海卫生系统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重要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奖励10余次。2019年,科室新获课题基金17项,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0万元)。目前,乳腺外科的国家级人才包括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2020年乳腺肿瘤实验室正式搬迁入浦东院区实验楼,无论在场地规模还是硬件设施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科室也迎来了科研成果井喷的一年。截止2020年上半年,近1年来已累计发表SCI论文58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60分,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11篇,并不乏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肿瘤学杂志》(影响因子:32.956)、《癌细胞》(影响因子:26.602)、《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分册(影响因子:24.799)、《细胞研究》(影响因子:20.507)等影响因子20分以上国际顶级期刊。无论从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都已进入国际顶级水准的行列。
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了精准肿瘤中心,旨在建立以临床应用为导向整合跨学科、跨体系、跨体制的优势团队,实现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深度对接,攻克肿瘤诊疗中的关键问题。目前,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而乳腺外科也是最早深入参与中心建设和项目开展的科室。2019年,我们累计完成乳腺癌精准基因测序2068例,相比2018年翻了一番。大量精准数据为乳腺癌分子本质探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取得创新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成功地将其转化应用于临床,真正实现了科研服务于临床的核心价值。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异质性较高,是目前临床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类型,长期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晚期患者一线治疗中位无病生存往往仅有半年左右。2019年,科室成功绘制了目前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乳腺癌人群基因组图谱,总结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特征,重磅推出能够应用于临床诊疗的三阴性乳腺癌四分型:复旦分型,并成功荣登国际权威期刊《癌细胞》。基于这一基础成果,我们自主设计和实施的FUTURE临床试验为临床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总体客观缓解率从既往的仅有5~10%提升到29.0%,其中免疫治疗组总体有效率超过50%,初步研究成果将发表于我国排名第一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细胞研究》。该研究是目前国内首个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分子亚型开展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试验,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肿瘤精准医学已进入了国际最前沿,真正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四分型
三阴性乳腺癌的FUTURE研究
人才辈出,后浪奔涌不息
科室历经我国肿瘤外科先驱李月云教授、我国著名肿瘤外科学家沈镇宙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邵志敏教授三代人的传承,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实力雄厚、充满竞争力的基础与临床多学科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邵志敏教授目前担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入选2013、2015、2017、2019年连续4届圣加仑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为仅有的3名中国内地专家之一,参与早期乳腺癌治疗标准国际专家共识的制定。科室还拥有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吴炅)、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柳光宇)、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余科达)、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青年学组组长(余科达)等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多位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银蛇奖获得者、省部级领军人才等。青年人才也已崭露头角: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其他获省部级人才项目资助近10人。继2012年、2017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之后,2020年邵志敏教授领衔、以科室人才为主体的“女性肿瘤诊疗团队”又再度成功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复旦临床系统共6个)。
科室注重加强对各级医师的培训、国外学习与考核,尤其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每年开展住院医师的三基培训、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的学习与考核,主治医师每年理论与实践的考核,高级职称医师每年参加主诊医生的竞聘与考核。目前已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各级医师掌握相应的技术,整体诊治能力国内领先。除临床教学考核外,乳腺外科充分利用医院青年出国培养基金以及依托医院与国外各大肿瘤中心良好的协助关系,通过每年青年医师出国遴选,鼓励优秀青年医师出国进修,拓宽国际视野。近三年来选派团队成员出国学习、进修30余人次,青年医师及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50余人次,共10余人次获美国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国际青年医师教育奖金,体现了多学科团队青年医师在国际舞台上的综合竞争实力。目前,科室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乳腺癌基础和临床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后出站4人,每年输送大量青年人才至全国各地乳腺癌诊疗中心,许多已成为中国乳腺癌领域的骨干力量。
勇立潮头,从引入到引领
近年来,科室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乳腺癌领域引入国际诊疗规范和先进的理念。在20年的不断尝试中,科室已实现对国际最前沿领域的融入,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患者的诊疗常规。近10年来,借助于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始终坚持每两年更新并发布一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进行全国巡讲和推广。2019年,经过集合全国专家多次讨论、反复研究,由邵志敏教授和任国胜教授领衔,再次修订并发布了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指南。该指南对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乳腺X线检查与报告规范、乳腺癌筛查等方面进行了诊疗规范,并开展了全国巡讲进行推广和普及,共计参加万余人次。通过全国20多个城市的巡讲,提高了全国乳腺癌诊疗水平,全国推广单位达85个,并且持续增加。指南公布网站注册会员2000余名,访问共计近10万人次,乳腺癌患者获益超过30万名。
2006年至今,科室每年连续主办的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乳腺癌专业会议。2019年10月17日至19日,第十四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吸引了国际、国内乳腺领域的众多顶级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乳腺领域研究新进展,为广大医师传递临床最新前沿资讯,并于现场正式发布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现场参会人数超过4000人。此外,科室还每年举办上海乳房重建论坛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一类培训班2项、二类学习班2项,参加人数逾千名。科室主持编纂的《乳腺肿瘤学》等10余部专著,也已成为中国乳腺癌工作者的必备工具书。
作为国内乳腺癌领军团队,科室更注重提升国际影响力,从而为中国乳腺癌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争得一席之地。2019年3月,邵志敏教授再度当选为圣加仑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投票成员(全球50余人),连续第4次参与制定早期乳腺癌治疗标准国际专家共识。2019年12月,团队自主设计并牵头实施的CBCSG-010研究在美国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现场作主题口头报告,获得了国际广泛关注,这是科室历史上第3次、也是我国内地历史上第4次荣登国际乳腺癌最顶级学术会议。2019年科室成员参加各项国际顶级肿瘤学会议20余人次,大会发言及海报10余人次;多名年轻医师荣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国际进修学者奖学金。邬思雨博士更是荣获2019年圣加仑国际乳腺癌大会最佳摘要奖(全球共3名)。
不忘初心,展宏图续新篇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建科20年来,我们一直在砥砺前行:第一个十年我们成功的与国际接轨,学习国际先进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和科研思维;第二个十年我们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乳腺癌诊疗之路,并逐渐引领了国内乳腺癌水平的提升;在下一个十年中,我们将以建设国际顶尖的乳腺癌中心为目标,占据国际乳腺癌科研和临床试验的制高点,掌握国际指南制定的话语权,从一个践行者成为真正的领路人:
在临床方面,进一步突出亚专科特色:大力提高乳房重建手术等精尖手术比例,开展冷冻手术等微创新技术;开展外科创新型临床试验,聚焦腋窝PET、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新型重建手术模式、前哨淋巴结活检豁免等国际最前沿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现有临床试验体系和模式,建设临床试验平台,开展以精准医学为基础的药物临床试验,以改善生存为根本目标,开拓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诊疗的新规范、新模式。
在科研方面,继续贯彻源于临床、回归临床的理念:完善现有科研平台与检测平台的建立、应用及推广,开展基于多基因组合的前瞻设计;完善和推广现有三阴性乳腺癌和其他乳腺癌亚型的分子分型平台;进一步深化与肿瘤精准中心合作,开展多组学项目(代谢组、蛋白质组、分子影像组)研究;开展新兴疗法(抗体偶联药物、免疫治疗等)的研究,开发新靶点和药物,从而最终实现临床的转化。
2020年,崭新的时代孕育着新的希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全体同仁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建设国际顶尖的乳腺癌中心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