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展开幕 | 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

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
2024-09-07



方圆之境

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


2022.12—2023.12

湘博三楼专题展厅

免费向公众开放




12月8日,由湖南博物院立足院藏、精心策划的“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在三楼专题厅向观众亮相。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横生的一朵奇葩,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

本次展览甄选湖南博物院院藏铜镜中200余面形态风格精绝于时代者,基本涵盖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旨在通过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展示,为观众呈现铜镜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展现其文化内涵。





第一单元 铜华初鉴


我们的祖先临水照影,所用的水鉴逐渐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及至西周晚期,在这个跨度极大的历史时期内,铜镜都表现出较强的同一性,古朴简拙,但却开启了中国铜镜纷繁世界的大门。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镜的制造工艺亦日益纯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衰落,青铜礼器铸造减少而日常用器增加,铜镜成为青铜器中迅猛发展的品类。由于楚地矿产丰富,铸镜金属配比优越,楚镜大放异彩。其几何纹、云雷纹、花叶纹、兽纹等纹饰精致细腻且变化多端。湖南可能是当时铸镜业最发达的地区,迄今出土的铜镜逾千件,数量、品类、质量在同时代的铜镜中均堪称翘楚,几乎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世界东方铜镜的最高水平。


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镜

战国

直径18.8厘米,重325克

1958年常德德山棉纺厂出土


羽状纹地五兽纹镜

战国

直径13.8厘米,重213克

1958年长沙子弹库出土


透雕钮蟠龙纹镜

战国

直径16.8厘米,重310克

1953年长沙月亮山出土







第二单元 质以昭明


秦汉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继续发展,铜镜铸造在汉代迎来了高峰期。西汉早期,铜镜纹饰大多沿用战国式样,铭文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之后,草叶纹镜、星云纹镜、铭带纹镜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铜镜逐渐兴盛,铜镜更明显地承载了禳灾祈福等功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神仙方术及谶纬、五行学说流行于世,四神、西王母、东王公、羽人等神人异兽及博局纹皆入铜镜纹饰,且一直延续至东汉晚期,直至魏晋。这一时期,鎏金、描金、彩绘等特种工艺在铜镜上的运用,也推动了铜镜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甚且出现了应用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透光镜等新的种类。


“常贵富”蟠螭(pán chī)纹镜

西汉

直径18.5厘米,重641克

征集


“所言必当”四乳草叶纹镜

西汉

直径13.9厘米,重247克(含衬底)

1956年长沙黄泥坑出土


“昭明”“清白”重圈铭带纹镜

西汉

直径13.4厘米,重362克

1975年长沙杨家山出土


“长宜子孙”鎏金博局纹镜

直径20.8厘米,重773克

长沙市小吴门黑曹门出土


“尚方”七乳禽兽纹镜

东汉

直径21.3厘米,重1556克

长沙丝茅冲出土


“吾作”阶段式神人神兽纹镜

东汉

直径13.9厘米,重441克

湖南衡阳县福化公社道子坪出土


“尚方”盘龙纹镜

东汉

直径16.7厘米,重500克

征集


“多贺国家人民息”瑞兽纹镜

东汉

直径23厘米,重1514克

征集






第三单元 千姿焕影


隋唐时代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隋代铜镜具有承上启下的风格,以十二生肖纹、团花纹镜最有特点,镜铭多为韵律和谐的六朝骈俪文。继之而起的唐朝,铜镜铸造业空前兴盛,铜镜造型创新发展,新颖别致的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花式镜异军突起并大行其道。纹饰上兼收并容、海纳百川,创造性地融入多元文化特征,其中以瑞兽葡萄纹镜最具特色,花卉禽鸟纹、双鸾衔绶纹、神仙人物故事纹等也广为流行。装饰手法出现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新工艺,布局结构采用广画面式,打破了汉代以来的分区格律体结构,使得这一时期的铜镜自由奔放,丰富多彩,繁缛瑰丽,与大唐气象相得益彰。此时的诗词歌赋、传奇等文学作品常常出现在铜镜中,镜铭中亦大量引用唐诗佳句,充分体现了铜镜在社会生活的普及程度。


“仙山并照”四神十二生肖纹镜

直径22.1厘米,重1227克

1955年长沙丝茅冲出土


海马瑞兽葡萄纹镜

直径23.9厘米,重3047克

征集


双鸾双兽纹葵花镜

直径22厘米,重1450克

征集


海岳十二生肖飞天纹葵花镜

直径15.4厘米,重630克

征集







第四单元 隽雅意趣


五代十国、辽、宋、金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民族空前融合。宋金时期,商业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而增加铅和锌的含量,这就使得铜镜更注重实用,却不复精美之风,镜体轻薄,纹饰浮浅。纹饰表现上,随着民间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绚烂多姿,呈现意趣横生的态势,有神仙人物故事、花卉、禽鸟、商标铭文等内容,展现出的现实生活题材活泼生动并富有人文气息。形制上承唐代,又出现盾形、钟形、炉形、鼎形,带柄形等独具特色的镜形。元代统一后,手工业逐渐恢复,然铜镜的铸造却不复前期的辉煌,除还延续着宋辽金铜镜的造型与纹饰外,种类渐趋减少,繁缛、简明争相辉映,更注重实用。


鹦鹉纹镜

唐末至五代

直径23.6厘米,重806克

征集


“都省铜坊”镜

五代

直径18厘米,重262克

征集


双鱼纹镜

直径18.7厘米,重1511克

征集


“甲午造”葵花镜

直径15厘米,重401克

征集


“刘氏七娘”线刻镜

直径13厘米,重151克

1953年长沙子弹库36号宋墓出土


蹴鞠(cù jū)纹镜

直径10.6厘米,重322克

征集






第五单元 流光余韵


明清时期的铜镜铸造呈江河日下之势,其时复古之风盛行,所仿汉式镜、唐式镜形制多样,但大都毫无生气,缺乏汉唐镜的神韵。纹饰题材上,除了传统龙凤、花鸟纹外,以多子多孙、福禄寿喜、科举高中为主题的吉祥纹饰和铭言吉语盛行,更加浓郁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气息,是明清时期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的反映。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千家万户。但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也一直映照至今。


吉藩王大铜镜

明 万历二十年(1592年)

直径59.5厘米,重5885克

湖南湘阴县玉池庙征集


犀牛望月铜镜架

宽18.5厘米,高12.6厘米

征集


“福寿双全”杂宝纹大镜

直径49.7厘米,重6023克

征集




明镜所以察形,述古所以知今。铜镜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如同方方圆圆的窗口,由此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及审美情趣等。方圆之境,可观民风世情,可知兴亡得失,亦可明文化内核的变与不变,从而照亮我们的今天。









展厅采用素雅干净的色调,辅以原木、亚麻、棉布等贴近自然、拙朴的材质,将生活场景运用于展厅之中,营造出朴素而又娴静的禅意美学氛围。展陈方式上,采用铜镜与图文背景板、屏风融为一体,铜镜与拓片同框陈列等多种表现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铜镜的多元风貌。本次展览的布陈方案优先保证文物安全,所有展具与文物的接触点均有软性、环保且以隐藏式为主的材料保护,大部分铜镜采以立体展示和斜坡展示,重点展品还有360度全方位展示,更方便观众观看。

此外,为使观众进一步感受铜镜之意趣与魅力,策展团队在展览中精心设计了场景互动区。场景互动区的设计圆融了禅意与自然美学,低矮的实木妆台上陈设着铜镜、镜架以及生活器具等仿制品,温暖雅致。当观众走进展览,不仅可以欣赏铜镜,还可化身镜中人,端坐于铜镜前,体味古人的风雅和情趣。


为营造更丰富的参观体验,策展团队提取了铜镜的纹饰元素,结合数字科技的创意美学,设计出了具有自身形态特色的动画影像。展厅中的动画影像投射于等比放大的铜镜白模以及背景墙和地面上,进行3D Mapping映射投影,营造了丰富的三维立体视觉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奇妙的互动体验。





展出日期:

2022年12月—2023年12月

展出地址:

湖南博物院三楼专题展厅

本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预约方式:

1. 关注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点击“参观服务”预约门票

2. 登录湖南博物院官网,点击“参观”在线预约门票

3. 打开支付宝,搜索“湖南博物院”小程序,点击“票务预订”预约门票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咨询热线:

0731—84415833/84475933

参观小贴士



稿源|“方圆之境”策展组

图|毕枫、黄桢、谢天

编审|数据中心

审核|陈滨 袁建平

终审|段晓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南博物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