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农旅结合加快海南乡村振兴

王亦晴 今日海南 2022-12-31

 提示: 请点击上方"今日海南"↑关注本刊


三亚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 武威 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全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多年致力于“三农”问题研究。近日,他来到海口,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作报告并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三亚爱上好农场项目将按照CSA模式运营,还将融合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多种元素。(中为温铁军 ) 图/好农场


倡导市民参与农业  推进城乡融合

  温铁军表示,“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的个别现象,而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普遍、长期存在的困局,需要从供给侧结构上进行深刻改革。 “日韩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温铁军介绍,这种模式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综合性的农会和农协,有利于通过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增值收益主要留在组织手里反哺农民,弥补弱势小农在一产领域的收益不足。“这样就稳住了农村,也稳住了农民。”


  温铁军认为,只有市民广泛参与才能使生态农业成为现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让市民和农民结合创业,引导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即既要引导农民在城镇创业、让有余钱的市民到农村创业,又要引导农业进城。“在欧洲,60%以上的农场由市民经营。”温铁军告诉记者,市民向农场租地种菜,直接参与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中,也可以预付定金订菜、农场配送,让市民和农民共同分担农业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把农民组织起来和外界市民积极对接;市民下乡也要和发动起来的有组织的农民对接,而不是单家独户的农民。


  “不只有农民才会搞农业,也不是田野里才能做农业。城市不排斥农业,也应该有都市农业,既是景观也是生态。”温铁军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市民农业已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盛行。在可耕土地日渐减少、活动空间日趋紧张的今天,见缝插针地种果蔬、花草,是农业与都市相遇后催生出的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而都市农业就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能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游客在陵水英州镇陵水芒果共享乐园采摘芒果  图/海南日报


提倡绿色生产方式  培养“一懂两爱”人才


  温铁军认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乡融合促进社会化的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生产方式。“以往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将大量化肥农药激素和重金属等用于生产,催出来的是全面过剩。不仅是农业严重过剩,还造成多重严重的后果,例如污染、破坏环境。”他说,“所以,要是真的爱农村,就得让中国保持绿水青山,改变农业旧生产方式。”


  “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是18世纪以来产业文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阵痛,而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则是21世纪生态文明接过发展大旗之后的应有之义。”温铁军认为,全球遭遇资本过剩,中国不能再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基于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和人们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重期待,对于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完全可以相生相融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之中,根植乡土社会多样性的后发优势,抓住生态文明战略机遇,丰富绿色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作为方向来推进“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培养。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对于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温铁军认为,发展社会化的生态农业,一定要从农民和市民的需要出发,必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政府应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乡村建设志愿者们长期不懈地踏实工作,促进市民与农民的互助合作,搭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桥梁。他希望广泛动员市民与农民结合,鼓励市民下乡,大学生、打工者返乡,企业家兴乡,并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形成社会参与式农业氛围。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美丽村貌  武威 摄 


重视本地文化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温铁军强调乡村文化建设中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建设决不是无足轻重或锦上添花的事。当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后,要将其转化为动员组织农村合作社的原动力,成为发展经济的推动力量,要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将村庄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从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构成农民福利和满意度的,绝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是与他们主体感受有关的各方面,比如政治社会地位的感受,人际关系的改善、文化生活及其对生活价值的体认等。这正是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所在。”


  温铁军说,现在的农业三产融合,主要是以在地化的景观农业为基础实现休闲旅游和养生农业作为绿色经济的主题,通过自然资源的三产化重新定价,并获得高于一产农业和二产农业的收益。他认为,今后还应该发动农民开发本地化知识和乡土文艺演出,以及传统的制陶、木工等技艺学习,使多样性文化资源得以复兴。带动本地化知识发掘及其文化传承,演化为本地化的乡土教育和文化,要靠广泛发动本地群众和外来者的共同参与。

  

琼海市大路镇的文头坡村“田园梦想”幸福农庄 许欢 摄


海南应充分利用优势  吸引中等收入群体前来


  “当前,海南农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生态化不足和农旅结合程度不深。”温铁军认为,海南农业产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有机生态农业和旅游的结合,发展社会参与式农业和立体循环农业,走绿色农业产业引领的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农业创新模式,以此实现乡村振兴。


  温铁军告诉记者,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数量是美国的3倍,是欧洲的2倍。这一群体引领消费潮流。他们消费的特性之一是追求安全。因此,这一群体的崛起必然带来从绿色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型,以及社会化农业在中国的发展。这将极大改变对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前农民对身边的资源环境、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的价值意识,但在市民眼里,这些‘土’的东西可能是更有价值的。这就是市民文化对乡土资源的重新赋值。”温铁军说,随着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崛起,乡村休闲旅游养生等三产也会快速增长。休闲养生农业要和“三慢”(慢城、慢食、慢生活)结合,农业必须多样化才具有体验功能和个性化特质。


  “海南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态环境优越,空气好、水质好,对中等收入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温铁军认为,海南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多样性优势,通过对中等收入群体需求的了解和研究来开发产品,获得更大的收益。


  温铁军认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及生态化。分散的兼业化小农可以直接与互联网密切结合,把题材农业与景观农业有机地整合起来,将本地化标志与本地化知识发掘相结合,再把蕴含在农业之中的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整合起来,满足海内外城市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有机健康蔬菜  图/好农场



来源:《今日海南》2018年第3期

文字编辑:王亦晴  技术编辑:黄慧

图文统筹:王群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