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两个战场,看过无数生死
透过时光,回望过去,总有这样一些身影熠熠生辉,他们从艰苦奋斗中走来,在法治建设道路上夙兴夜寐、筚路蓝缕,时间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淬炼出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之路|口述】第一期,带你走进老检察人万浩生的故事。
他叫万浩生
19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82年转业到检察机关
曾任湖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今年91岁
在过鸭绿江时
19岁的他为自己写好遗书
70多年前,
19岁的他走上抗美援朝战场
在过鸭绿江的时候,
他为自己写好了遗书
“青年人就要保家卫国,
我们和朝鲜是唇齿相依,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我要是为国牺牲了,
也感到无上光荣。”
跟他一起上前线的人,
大多数没有写遗书
不是不想写,而是不识字
“当时我们部队的文化都比较低,
我是初中一年级去参军的,
当时在部队被当成宝贝。”
叫我写信的战士
写着写着人就没了
作为部队里唯一的“文化人”
他承担起替战士们写家信的任务
战士们总是把想家的话
一股脑儿说给他听
可一要落笔
他们的眼泪又啪嗒啪嗒掉到纸上
最后只让万浩生写下六个字
“一切都好,勿念。”
“叫我写信的战士,
很多写着写着人就没了,
有些早上还在一起吃饭,
到了中午就没看见了。”
只有当过兵,才知道战争的残酷
而在这残酷里,也有超越生死的情谊
因为有文化,在部队里
万浩生得到了像先生一样的尊重
一旦有危险的任务
连长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他往后派
为此,万浩生还跟连长闹过意见
但连长说:
“文化人得活下来,
建设新中国用得着你们。”
第一次检察办案
光脚走了7、8公里
万浩生一直记着连长的话
既然从战场上活了下来
那么就要好好活
带着这份信念,从部队转业后
他进了检察院
成为了一名检察官
他办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一个杀人案
“去的那天刚好下大雨,
农村里不像现在,路上都是烂泥,
我穿了个浅口的雨鞋,
踩下去,
拔起来的时候鞋子都陷在里面,
我就把鞋子脱掉,光着脚走路,
从招待所走到案发地,
大概走了7、8公里。”
万浩生在战斗中曾被炮弹炸伤左腿
留下了后遗症
当时有人劝他
这样恶劣的天气不必去现场
万浩生说:
“勘察犯罪的现场是取证的重要一环,
不管天气怎么样,路怎么难走,
我一定要去,
这比起战场上
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来说,
不算什么。”
于是他拖着一条伤腿,忍着刺骨的痛
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从志愿军战士到人民检察官
他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军队和检察是两个不同的战场,
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就是祖国需要我。”
那些战场上没回来的人
如今由我们检察官来守护
如今万浩生已是91岁高龄
退休后他一直关注着检察事业的发展
当看到检察机关正在开展
守护英烈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时
他不禁老泪纵横
他说他想起了连长,想起了战友们
“许多人没能从战场回来,
如今由我们检察官守护(他们),
我很高兴。”
检察机关最大的责任
要搞好法律监督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
也是检察制度成立90周年
抗美援朝胜利71周年
栉风沐雨,历经沧桑
从19岁的青春,到91岁的耄耋
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
“100年走下来是很不容易,
是在艰苦奋斗中,
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是牺牲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希望,我们党越来越好,
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
我们检察机关最大的一个责任,
要搞好法律监督,
担当起党和国家
赋予我们检察机关的任务。”
口述/万浩生
供稿/楼溟霞
编辑/韦佳
●“有未成年人需帮助,请核实!”强制报告制度的正确打开方式——
●坐标浙大——百名检察官进高校百场巡讲正式启动!大检察官现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