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社交的2条规则,没人明说,但一定要懂!
最近几年,网络上关于社交的话题越来越多,也出现了「社交恐惧症」、「社交牛✕症」等新名词。
今天这篇文章,晨长进行时老师将和我们分享他关于与他人相处的两点思考。文章约 1500 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
“想让别人听你的劝,最好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你自己真的变好,而且比现在好很多,比他好很多,那时你的话才有分量。因为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
其实我自己就在无意中使用了这个方法。
之前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习理财知识,多看书,并且也自己开始理财,毕竟她俩是金融专业。
但是光是劝说并没有用,她俩不会听反而会觉得烦。
因为理财也是我自己很需要的,所以我从去年开始读一些理财入门的基础书籍,并且还研究了一下关于基金的一些基础知识,都分享在了公号里,另外我也开始自己尝试着定投试水。
后来我再和孩子说,她俩的接受程度就比较高了,我把《小狗钱钱》和《富爸爸穷爸爸》两本书分享给了她们。
值得庆幸的是她们把《小狗钱钱》看完了,并且,她们更愿意相信书籍里教的知识,对她俩来说更权威,正是如此,读完书之后她们就开始定投了。
其实上述的经历就是身教大于言传。
很多时候你想劝说别人,想让别人和你一起慢慢变好,可能说 100 遍都不如自己真的去做,并且还做到了,那你自己的言语才更有说服力,更具权威。
书中提到李笑来在文章《成为能说那话的人》中,有这样一句:“同样的话,从你和牛人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是不一样,这显然不取决于对或不对,而取决于说话的那个人是谁。”
其实这就是芒格提到的人们的权威倾向。
当你反复劝说而没有任何效果时,其实这只是一面镜子,告诉你自己还不够强大,而你需要做的是埋头努力默默改变,直到有一天即使你不说话,也有人会主动征求你的意见。
其实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日常与别人的相处中,同样也适用于写作。
比如我现在写成长类的文章,我告诉别人如何如何做。别人只会看一看,可能真的不会去改变,当然也不会转发,为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我自己还不够强大,我说的话还不足以达到权威。
如果同样是一个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人说出来的话,相信你一定会听,多半还会照着做,这就是差别。
所以我之后自己在输出文章时也会注意这一点,一定要自己能做到,然后把它们说出来,自己真的在慢慢变好,才更有说服力。
2、更好的对待不是要求,而是成为。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不如意,不被别人尊重,被人轻视等。
从短期来看是对方的素养和修养不够高,但是从长期来看是自身的能力和表现还不够好。
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外界如何给你反馈根源在于自身长期的综合表现。
与其要求对方改变,不如让自己真正成为心中期待的那个人。他强大,友好,睿智,有担当,是你自己遇到后也会心生欢喜或敬仰,愿意主动靠近的人。
文中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和自己结一次婚。这个方法来源于作家特雷西·麦克米伦在 2014 年 2 月做过的一次 Ted 演讲。
“想拥有完美的婚姻,请先拥有完整的自己”,里面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思考角度,就是在和别人结婚之前,不妨先和自己结一次婚,无论你是男是女,已婚未婚都可以。
假设一下,你愿意和自己这样的人共度一生吗?你是否喜欢自己,无论疾病贫穷都不离不弃。
如果你对自己都不满意,就不要指望别人来尊重和喜欢你了。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一些自己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方面。比如我身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够勇敢,很多时候会退缩,逃避,被困难绊住。
我打算单身,我也可以和自己相处一辈子,但这也意味着我身上连自己都不喜欢的点,是需要去慢慢进行改变的,变得越来越好,好到自己足够喜欢自己。
当然,这个思考角度只是给我们一个参考,这并不是说你必须变成一个非常足够完美的人,才能开启新的关系,好的关系当然是互相成全,彼此影响的。
而是说,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自查的角度,去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一些连自己都不喜欢的点,当你变得很爱自己,足够喜欢自己时,这样的你,别人也会喜欢,也会想要靠近。
与其劝说,不如影响;与其付出,不如吸引;与其要求,不如成为。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上内容来自「和阿猫一起成长」星球,欢迎转发给你身边的朋友们。
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加入星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