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星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恐」这个词似乎无处不在。
看见未接来电时,会感觉到紧张不想接电话;
打车遇到话痨的司机,只会回答「嗯」和「啊」;
路上遇到同事宁愿绕路走,只是为了不用打招呼;
团建聚会能不去就不去,去了也是坐在角落不说话;
……
对于大部分「社恐」群体而言,他们害怕交流,但又很羡慕那些可以随时开启话题的「社牛」们。
今天这篇文章,就让栩先生来和我们讲一讲:如何从「社恐」成为一名「社交达人」? 栩先生,星球「栩先生的读书进化圈」星主,星球有 5000+ 付费用户;公众号「栩先生」主理人;个人成长、职场领域优质内容创作者。
今天,我们来带大家领读《12 个工作的基本》这本书的第 3 个部分。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和“社恐”有关。当然,我们这里说的社恐更像是一种调侃,而非医学层面的、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我从大家平时的发言中,看到咱们社群里有不少同学提到自己有“社恐”,同时也非常羡慕那些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人们。其实从社恐到社交达人并不难,书中提到的三种互相关联的对“人”的能力——反应力、亲和力、语境理解力,正好就能帮助我们在社交领域进阶一大步。不过,在讨论这三种提升社交水准的能力之前,我们不妨先测试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所谓的“社恐”,或者自己的“社恐”大约是什么级别。大家可以看看以下这些“社恐”的常见表现:
其实类似的表现还有很多,不过,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了,所谓的“社恐”,本质上是一种焦虑: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在社交时的行为、态度,并且倾向于对社交中的自己做出负面评价。社恐本身无可厚非,不过我们还是更希望大家能够走出社恐,多一些主动。毕竟,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机会从来都不等人。那么,如何从“社恐”中走出来呢?我们现在就来具体看看反应力、亲和力、语境理解力这三种核心的社交能力。其中,亲和力这种能力非常好理解,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我们来重点讲讲另外两种能力。书中用到的词是“反应力”,其实我认为,这里翻译成“反馈力”更加合适。拥有反馈力,就是要让对方清楚地知道自己对 ta 言行的回应。这种回应包括交谈中的肢体语言(点头或摇头)、简短的回复和提问,等等。大家回想一下,每个团队中可能都有这样一类“隐形人”:他们在重要会议场合从不发言,很少主动找领导汇报工作,同事聚会的时候也不与大家打成一片。这类人明明工作踏实努力,性格也很好,但是在团队中总是没什么存在感。书中提到了心理学家梅拉宾的一个公式,人们判断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与对方的表情、声音、言谈有关:对人的态度 = 表情(或动作)x 55% + 声音 x 38% + 言谈 x 7%也就是说,在社交中,如果我们想要让对方清楚地感受到我们对 ta 的态度,尤其应该注意自己的表情反馈,其次是声音,再次才是言谈。对于反馈力,我们非常建议大家采用两个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小技巧:点头、提问。这两个技巧正好涵盖了表情/动作、声音、言谈这三个方面。点头这种肢体语言为什么好用?因为它明确地向对方传达了一个信息:我在认真听你讲话。而提问这种技巧传达的信息与点头类似,也是表示“我在认真听你讲话”,但是它比点头更深入一层——它还表示了“我对你说的东西很感兴趣”。技巧都很简单,大家理解起来肯定没问题,所以这里就不赘述了。“你讲的方法我都懂,但是到了真正的社交场合,我总是反射弧特别长,甚至大脑空白。等反应过来我需要给对方反馈的时候,对方已经结束这个话题了……”的确,许多“社恐”的小伙伴会有“反应慢”的问题。不过不用担心,我们反应慢并不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迟钝,也不是因为不够认真,恰恰是因为想问题过于认真。这是什么原因呢?《慢思考》这本书里面,曾经提到人有三套脑系统——反射脑:对感官世界的反射,反应速度最快,是自发、无意识的;思考脑:有意识地思考、逻辑分析、综合考量、回顾过去、做出预判等;当与别人进行交流时,“反应慢”的人,往往有一个思维习惯——他们倾向于用“思考脑”进行逻辑分析,这样的分析当然比下意识的反应要慢很多拍。那么,如何改善这种过度认真、过度依赖逻辑带来的“迟钝”呢?我们可以在思考问题时,先不启动思考脑,而是给储蓄脑和反应脑。第一步,联想,调动“反射脑”,联想自己曾经遇到的类似情况;第二步,回忆,调用“储蓄脑”中的记忆模块,来回想当时情况;第三步,提炼,根据这些感受和经验提炼出看法。这样就可以快速地反馈给对方。比如在某个聚会的场合,刚认识的朋友和你聊起了一本书叫做《深度工作》,而你没读过这本书,那么应该如何快速反应,并给出对方反馈呢?第一步:联想,这是一本与职场能力相关的书,你可能没读过这本,但是却可以联想到读过的另一本职场能力类的书《12 个工作的基本》;第二步:回忆,《12 个工作的基本》这本书讲了哪些内容?第三步:提炼,《12 个工作的基本》可能与对方谈论的《深度工作》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 XXX,可以与对方讨论。虽然我没读过你说的《深度工作》,但是我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做《12 个工作的基本》,里面提到了 XXX,这是不是和你刚刚说的《深度工作》中的 XXX 观点类似呢?这样的谈话就是有来有往了,既不会冷场,也不会显得我们过于迟钝。这是一种能让我们在背景、语境不同的人之间协调意见的能力。我们假设一位翻译正在帮助 A 和 B 两个人进行沟通,这两个人来自完全不同的国家,那么逐字逐句的翻译其实是不合适的。因为两个人身处的背景不同,我们必须要理解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翻译字面意思,还要把那些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弦外之音”翻译出来。举个有趣的小例子吧,大家有没有看过上世纪的英文译制片?很多片子里都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要狠狠地踢你的屁股。这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腔”了,它的原文应该是 kick your ass,按照字面来逐字翻译确实是“狠狠地踢你的屁股”,但是这种翻译其实是很奇怪的。因为中文语境的日常对话中不太会这种表述。并且,它本身在英文语境中的弦外之音,也不是真的要踢,而是要“给你一个教训”的意思。所以,其实它翻译成“我要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更合适,也更生动。反之,中文中的“给你一点颜色看看”如果不考虑语境,逐字翻译变成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也会变得很可笑。这就是我们说的语境理解力,在社交场合,我们更要学会听懂别人话语中的背景音/弦外之音。而对于“社恐”的小伙伴来说,理解语境,或者说听懂谈话的背景音看起来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社恐”的小伙伴常常要么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暗示,要么倾向于过度解读别人的弦外之音。对于不太能理解他人语境的同学,我们当然是建议多练习,且是有方向的练习。这个方向就是同理心。歪个楼,我们经常说某些人在沟通中“不走心”,这个心,其实就是同理心,它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不启动同理心,就无法抓住谈话的核心语境,对于语言的理解就会流于表面,很容易错过对方话语中的暗示。这就好像在一个情侣吵架的语境中,女孩子说的“我没生气”其实是在暗示“我很生气”,“你走吧别理我”其实是在试探“你不会真的就走吧”……在这种场合,如果只听字面意思,没有抓住“吵架”这一核心的语境,那么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能猜出来。在这个例子中,有的同学可能会反驳:我理解了“吵架”这个语境,但是我用同理心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她,完全不会做出这种“正话反说”的行为啊?同理心/共情到这里不是就失效了吗?上面的反驳是从狭义共情出发的:狭义的共情是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于他人当时体验到的或将会体验到的感受相似的情绪情感反应。简单来说,狭义的共情就是,“只有我自己也这样,我才能理解你为什么这样”。而我在上文提到的共情其实是广义的共情:“我虽然不理解你为什么这样,但是我能捕捉到你的情感需求,并且尊重、满足它。”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提倡的同理心/共情并不是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的,而是即便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也能看懂并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这种广义的共情能力,与是否“社恐”根本无关,它其实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但是为什么“社恐”的小伙伴无法把握好共情的度,导致要么没有理解对方的语境,要么过度解读对方的暗示呢?这是由于“社恐”带来的“过度关注对方对我们的评价”的心理。当我们过度在意外界看法的时候,就很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情绪管理能力,恰恰是共情力/同理心的基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我们还是需要记住:我们对别人来说重要,但是也没那么重要;别人对我们也是一样。一旦我们理解、接纳了自己,锻炼好同理心就会变得很容易,走出“社恐”的怪圈也会水到渠成了。好,今天的领读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能给“社恐”的同学一些帮助,也希望不那么“社恐”的同学能借用本文内容,帮助身边“社恐”的朋友。💬
你有「社交恐惧症」吗?对于「社恐」群体,你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和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星球「栩先生的读书进化圈」,欢迎将文章分享出去,帮助身边“社恐”的朋友。
更多好书阅读,欢迎加入星球「栩先生的读书进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