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故事】传统插花大师王莲英:折得一枝香在手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就像一位永远也不会疲倦的
花艺使者。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不高,插花仅是书本上所介绍的花卉的一种应用形式,“普通老百姓谁还玩儿那个?还没有切花技术呢。”王老师回忆道,“那个时候教材中也只有一章插花艺术,还是照搬国外的,没有学时安排,老师也不上,就放在那儿学生想看的自己看,不看拉倒。”王莲英与插花的真正接触是在1987年。
深秋虽有满目苍凉的枯枝、落叶,但更有五光十色的秋艳风采。洁白的瓷瓶托起黄红紫色的秋花、秋叶,尽显秋光的明媚。
王莲英的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把它们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理到现在,慢慢能够把中国插花的起源和发展史理成线条了,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花了近30年的功夫。
“调研的过程太让人振奋了!”王莲英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古至今,插花作品作为一个图案,被广泛地应用在大众的衣食住行中,大到建筑构件,比如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以插花作品作为图案的建筑构件比比皆是。
插花从起源到发展、应用,始终和生活息息相关。
虽然是小花小道,但插花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在社会生活当中是少不了的,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这就是它的意义和作用。
之后又经历了波折,最后决定改用月季花,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最终用月季花设计好了奥运颁奖用花。
A: 没有,但是申遗成功之后会在项目上投入更多心思,因为有了更大的责任。
我比较着急的是,国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怎么能够加大宣传,加大深挖的力度。 Q: 有没有让您感到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或者对您来说最有意义的作品?
A: 艺术的殿堂里没有常胜的的将军。尤其是我们的插花作品。
前几年做的觉得很美,今天再看就觉得不怎么美了。我要求成员完成一件作品要摆上台,让大家一起看,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就是交流,大家都能提高。
我们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插花的作品图,99%都是原创。
去年5月份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有一个插花展览,布置完她们的传统插花展区后,王莲英想看看观众的反应。其中有一个老太太到了这个展区后说:“哎哟在这个环境里待着才能长寿呢!”听到这句话,王莲英心里很是欣慰,这就是插花给大家带来的清雅、优美的感觉啊。
如何把大家对传统插花的热情引导到更专业和规范的道路,在组织管理和宣传上更正规一些,是王莲英的团队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插花行业是锦上添花的,比起我们国家的航天、导弹、桥梁建设,这个工作忒渺小了。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位置放正了,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只不过是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做了一点事儿罢了。”
王莲英作品——正气歌
作者依《爱莲说》的文意创作了此作品。鲜丽的荷花向阳怒放,张扬着凛凛正气,高高的莲蓬,好像在讲述着荷花的故事;狼尾草显示着荷花的平易近人;卷曲的荷叶,似乎在倾诉着坚持正义的艰难。
这就是一辈子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
真正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