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传统插花大师王莲英:折得一枝香在手

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09-17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工作不用每天忍受电脑辐射,被迫接受现代文明的野蛮“洗礼”,而是回归自然,以花草为伴,还给别人带来快乐,这该多么惬意啊~
王莲英插花作品——疏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的代表性传承人,王莲英,做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插花。

为了拜访王莲英老师,我们来到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就挂靠在这里。

1987年,王莲英一手创建了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并担任会长至今;1990年,她又一手创建了中国插花花艺协会


在她的办公室,三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80岁高龄的王莲英精神矍铄,
就像一位永远也不会疲倦的
花艺使者。
王莲英插花作品——圆梦

插花,小花小道却有大意义

1956年,王莲英考进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由于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加上当时国家急需大学教师人才,因此提前一年留校当了老师,从事花卉教学。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不高,插花仅是书本上所介绍的花卉的一种应用形式,“普通老百姓谁还玩儿那个?还没有切花技术呢。”王老师回忆道,“那个时候教材中也只有一章插花艺术,还是照搬国外的,没有学时安排,老师也不上,就放在那儿学生想看的自己看,不看拉倒。”王莲英与插花的真正接触是在1987年。
王莲英插花作品——守望

那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花卉博览会,王莲英和来自深圳、广州、香港、日本等国家地区从事园林花卉业的专业人士,夜以继日地工作,大家互相学习、边摸索边实践,终于成功筹备完成了中国第一届花博会插花展览。
同样是在1987年,北京插花艺术研究协会由王莲英牵头成立。成立伊始,王莲英团队的目标就是要学习、挖掘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事实上,中国是插花艺术正宗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花卉就已经受到了先祖们的喜爱。他们已经将许多美丽的花卉纹样,绘制在各种陶制用品上。
王莲英作品——秋颂
深秋虽有满目苍凉的枯枝、落叶,但更有五光十色的秋艳风采。洁白的瓷瓶托起黄红紫色的秋花、秋叶,尽显秋光的明媚。

大自然的美和先祖们对美的追求相结合,就演绎出了数千年的包括插花艺术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史。到了汉代,出现了以折枝花插入陶盆中,形成了中国插花艺术在花与容器相配合上的最初形式。而到了隋唐时代,中国的插花艺术已走向成熟并进入了一个高水平的全盛时期。老百姓爱花、赏花、买花、插花已成为了一种时尚。
王莲英作品——玉堂富贵格高韵胜的牡丹、紫玉兰和海棠,是春季代表性的花材组合,谐音玉堂富贵,极显吉祥富贵之气,反映国泰民安之盛景。

然而,由于插花是一种瞬间艺术,向来都是用新鲜的植物,新鲜的植物又是有生命的,所以历史上的实物根本不能存留下来,都是由画家、诗人把它描绘出来,记载下来,散落在各种文献资料当中。
王莲英的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把它们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理到现在,慢慢能够把中国插花的起源和发展史理成线条了,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花了近30年的功夫。
王莲英团队编辑的部分插花书籍

事实上她们团队里的人都有着各自的本职工作,因为热爱插花,才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他们跑过云南、广东、海南、山西、陕西等很多地方做调研,考证插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调研的过程太让人振奋了!”王莲英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古至今,插花作品作为一个图案,被广泛地应用在大众的衣食住行中,大到建筑构件,比如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以插花作品作为图案的建筑构件比比皆是。
山西王家大院建筑构件中的插花元素

小到斗蛐蛐儿的小罐、小孩的肚兜、锅碗瓢盆、麻将牌上也是插花的图案。大家是如此热爱插花,因为不能以实物的形式存留,就通过衣食住行的形式把它留下来。
插花从起源到发展、应用,始终和生活息息相关。

虽然是小花小道,但插花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在社会生活当中是少不了的,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这就是它的意义和作用。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王莲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用花专家组的负责人,当时的专家组考虑到奥运颁奖用花的花材规定等多方面因素,一开始选择了牡丹,牡丹是国民之花不必多说,但它是木本的花卉,生长周期又长,对资源有相当的损耗,也有一定的难度,就改为芍药。
之后又经历了波折,最后决定改用月季花,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最终用月季花设计好了奥运颁奖用花。

即使一波三折,即使困难重重,王莲英从不说放弃,也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申请传统插花非遗项目的时候也特别困难。首先,非遗申报项目需要具有清晰的传承谱系,而自古以来与其他传统技艺不同,插花只是作为人们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美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而延续至今,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职业、职业插花家与职业团体;其次,评委对传统插花都不了解。

第七届花博会传统插花展第七届花博会历史插花展

王莲英的团队需要布置展览、进行现场表演、解说……一步一步,经历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为传统插花争取到现在的荣誉。
Q: “中国传统插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头衔有没有给您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A: 没有,但是申遗成功之后会在项目上投入更多心思,因为有了更大的责任。
我比较着急的是,国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怎么能够加大宣传,加大深挖的力度。 Q: 有没有让您感到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或者对您来说最有意义的作品?
A: 艺术的殿堂里没有常胜的的将军。尤其是我们的插花作品。
前几年做的觉得很美,今天再看就觉得不怎么美了。我要求成员完成一件作品要摆上台,让大家一起看,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就是交流,大家都能提高。
我们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插花的作品图,99%都是原创。

王莲英说,她们搞插花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要为大众带来愉悦。她经常对她的团队成员说,你们的插花不是自己说好就好,而要接受观众的检验。
去年5月份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有一个插花展览,布置完她们的传统插花展区后,王莲英想看看观众的反应。其中有一个老太太到了这个展区后说:“哎哟在这个环境里待着才能长寿呢!”听到这句话,王莲英心里很是欣慰,这就是插花给大家带来的清雅、优美的感觉啊。
去年中国园林博物馆的插花展览,王莲英团队的作品赢得观众的绝对好评
传统插花 百花齐放 期待争鸣

目前,中国传统插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两个,王莲英和秦魁杰,另外传承人目前有不到十人。
中国传统插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秦魁杰

提到传承的问题,王莲英说,由于这几年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人们对插花的热情高涨,各地传统插花的培训如火如荼。面对这样的情况,王莲英表达了她的隐忧,“现在就是百花齐放,却缺少争鸣,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望若仙王莲英作品高挑的柔枝宛似月宫,娇巧的香石竹犹如仙女,遥望端庄华丽的牡丹花,自叹不如,慨然礼赞。

现在,好多人都是仅知道了一点儿关于插花的皮毛,就回去吹嘘、开班授课了,谁都说自己做的是传统插花,而这有损于非遗的名誉。
如何把大家对传统插花的热情引导到更专业和规范的道路,在组织管理和宣传上更正规一些,是王莲英的团队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王莲英作品——艳秋秋景不总是荒凉萧疏的,也有红果累累,层林尽染的繁丽。黄色的秋菊、彩色的秋叶与禾草更为金秋增添了亮丽的美景。

此外,现在插花行业从业者的文化层次偏低,很容易让人眼高手低。人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美学角度上进行提升。很多人只注重技能的应用,而没有在实际操作中上升到理论的思维,无法利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创作,原因就是文化底蕴不够。
“艺术这种东西,特别是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怎么能把整体的理论水平提上去,要走的路还很远。
我觉得插花行业是锦上添花的,比起我们国家的航天、导弹、桥梁建设,这个工作忒渺小了。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位置放正了,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只不过是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做了一点事儿罢了。”

王莲英作品——正气歌



作者依《爱莲说》的文意创作了此作品。鲜丽的荷花向阳怒放,张扬着凛凛正气,高高的莲蓬,好像在讲述着荷花的故事;狼尾草显示着荷花的平易近人;卷曲的荷叶,似乎在倾诉着坚持正义的艰难。

低调却不失锋芒,平易近人却也铿锵有力。王莲英谈起插花时滔滔不绝,脸上藏不住的喜爱与自豪,让人忍不住羡慕:
这就是一辈子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
真正的知识分子!

采访、文 / 李敏编辑 / 冯焕丽图片 / 王莲英

点击下方感受更多人物故事
↓↓↓


【故事】郭翎 现实版花仙子为植物代言


【故事】姚宁 每年义工活动500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迟来的礼赞 清华老教授的故事感动无数人


【故事】旭日东风起,风从海淀吹


【故事】马德龙:和总理自拍的创业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