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故事】内高班班主任李玲:9年时间收获了一群新疆好儿女
有故事的海淀 有故事的人
新疆乌鲁木齐距离首都北京3100公里,一年中,疾驰的列车要往返于两地上百次。从2000年起,这趟列车上多了一群这样的孩子,他们离家东去,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他们就是来自新疆内高班的学生们,内高班,全称叫做内地高中班,是为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而设立的。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经累计招收了17届7万余名各民族应届初中毕业生。
北京农大附中,在2007年作为海淀区唯一一家接收内高班学生的高中,9年来,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数不尽的具体工作。而李玲本是这家中学里一位非常普通的物理老师,自从结识了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她的生活轨迹和人生价值也被彻底的改变了。
得知自己要担任内高班班主任的那年,她的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她深知接下这个任务后可能在以后的几年中都没有办法把太多的精力分给自己的儿子了,但是她仍然毫不犹豫的接过了这个重任。
当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亲自去新疆接回这些内高班的孩子。
为了能跟他们增加亲切感,她在去时的飞机上背下了名单上80个孩子的名字,到了乌鲁木齐,她拿着带有照片的名单加深印象,等接上孩子一同乘坐火车回北京时,一路上随口就能叫对每个孩子的名字,和每个孩子聊天,让孩子们在还没到校园之前了解起未来的生活学习环境。
“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刚下火车就大喊‘终于到家了’!我当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这一路的倾心交谈终于没有白费”,李玲笑着说。
孩子们刚刚来到北京,一切都是新鲜的,除了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作为班主任更多的是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
她说:“这些学生,其中一些是当地牧民的孩子,他们可能第一次来到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不知道水龙头要怎么用,马桶是用来做什么的,甚至还没有养成定期洗澡的好习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细节,我都要亲自照顾到位,手把手的教会他们这生活的第一课。”
即使是如此,有一件事还是令她烦恼了很久,孩子们在生活用品上的适应非常迅速,但是他们心理上真的能做到很快融入这个新环境吗?事实是,并没有那么简单。 学生们来到北京有一段时间了,但李玲发现有个别学生从来不在食堂吃饭,虽然学校特地为内高班的同学们新建了清真食堂,不过他们仍然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进餐,于是李玲就每一顿饭都陪着他们在食堂里吃,这样才一点点卸下了孩子们内心的紧张感和小小防备。
做了新疆班的班主任,一年365天就要有300天以上都在学校度过,在学校决定开设内高班的第一天开始,就为老师们定下了“先做父母再做老师”的教导理念,老师们要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化解孩子们远在异乡的孤独感。这一点,李玲可以说做足了120分。
因为路途遥远,很多学生的家更是地处不通铁路的小县城,因此每年的春节这些孩子都要在北京度过,李玲说:“我的春节从来都不是和老公、儿子过的,而是和我的这群新疆孩子还有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度过。寒假一开始,我们就会组织孩子们出去开展各种参观和游览活动,年三十儿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不只是我,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如此”。
我问她,难道花这么多的时间在学校,自己的家人就没有什么意见吗?她此时难掩内心的情绪,有点内疚的说到,觉得自己最亏欠的就是儿子。
2012年6月,有一个学生因肺炎住院,李玲冒着酷暑天天去陪伴、送饭,而她年幼的儿子因哮喘住院,她却无暇顾及。她对爱人说,虽然俩人都能请假,但是你请假是为了咱们这一个孩子,我请假就要舍了几十个孩子,他们没有父母陪伴,他们更需要我啊。
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李玲自始至终都用一位母亲的要求,来对待这些新疆孩子,学生的衣服破了她亲手为他们缝补,学生们一旦生病了,她更是白天上课晚上陪床,从来都不说一句辛苦。
2010年12月,学生小阿(化名)因为先天性骨骼发育问题,需要做髋骨手术,这个手术关乎她今后能否正常走路,李玲知道她作为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一个人在北京面对这样的手术心里会有多么的害怕。
所以,从办理入院手续到手术开始再到术后康复治疗,李玲几乎全程都陪在她的身边,为她鼓气加油。那段时间,她白天上课,下了班就马不停蹄的赶往医院,有时候就干脆住在小阿的病房里,整宿的陪着她。
小阿的父母从新疆赶到后,李玲知道他们不懂汉语,没有办法和他人交流,因此还是每天坚持来病房与医生沟通病情,帮助他们购买生活用品。手术后,为了不让小阿落下太多功课,她又坚持定点来为她补课,帮助她一点点走出病痛和心理的困扰。
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李玲用自己的爱,把全部内高班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不止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得到了远在新疆的父母们的认可。 北京农大附中有一张特别绘制的新疆地图,上面用一条条黑色水彩笔勾勒的线条,就是内高班老师们9年来去新疆家访走过的路线。包一辆大巴车,雇一位导游,内高班老师的足迹几乎遍布新疆每个地州县市。
他们每到一家,就用笔记本电脑把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的影像放给家长看,许多家长看完后都说,揪着一年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回想起去那那(化名)家家访的情形,李玲说:“学生的妈妈一见面就紧紧握着我们的手不放,一个劲地说‘谢谢’,满脸都是泪,不用听懂对方的语言,我们的心当时就融化了!”
那那是个非常乖巧的女孩子,但是因为患有先天性的耳疾,曾经一度徘徊是否东去求学,李玲来到她家后告诉她的父母他们的女儿有多么的优秀,送她去北京读书是一个再正确不过的选择,“父母的心安了下来,便会更加全心的支持孩子在外求学,孩子也能毫无顾忌的投入到学习中,我知道我这次家访没有白走”,李玲欣慰的讲到。 虽然路途奔波,水土不服,每次家访回来都会病倒,可李玲担任班主任期间,一次家访都没有落下。
寒来暑往,在这一来一回的沟通、磨合与付出中,李玲的新疆孩子们逐渐的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随着孩子们逐步的适应了北京的生活,他们的课外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各种文艺活动、科普活动、公益活动中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李玲说:“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这方面比很多汉族孩子都还要优秀,看到他们从刚到北京时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大放异彩,没有什么能比这种收获让我更开心的了。”
当然,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不会影响内高班的孩子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在问到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时,李玲老师一脸自豪的样子说道,“这些孩子真的很优秀,每年都有考入人大、浙大等一流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内高班的一本升学率可以达到90%,二本率更是达到100%”,说着,还掏出了手机给我看学生给她发的“报喜”短信。
看到学生经过自己的栽培,从北京农大附中去往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一定是作为老师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李玲老师也不例外,而说起“炫耀”,相比其他老师李玲还多出了一样东西,这件东西被她称作“无价之宝”。
她说每当自己觉得辛苦甚至是累的快撑不住的时候,她便会拿出这些“宝贝”来看一看,然后就会觉得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东西有如此大的魔力,只见她从办公桌的抽屉中,拿出了一袋子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卡片。
原来她口中的宝贝,就是这些写满心里话的贺卡。李玲说,每年的教师节,她最怕的就是学生给她花钱买东西,所以她就自己提前买出一叠卡纸,让学生领来做成卡片送给所有老师们。
她把这几年收到的贺卡挨个打开给我看,每一张几乎都写的满满的,看到每一个人都在彩纸上称呼她为“妈妈”,看到每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恩之辞,我也被深深的感动着。
下面是让我最感动的一封信,在征得了李老师的同意后,我把它们放大后拍了下来,一句“世上只有妈妈好”、“下辈子还做您的学生”,还有“永远的儿子”,让我也几乎湿了眼睛。
最后的最后,李玲老师再次向我强调:“内高班的故事绝对不只是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故事,这里面有太多默默付出的教职工们,我只是其中很幸运的一个,被大家知道了而已。”
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们,我们也借此机会向他们说一句:感谢,感谢你们为这些孩子们所做的一切!
通过与王军校长短暂交谈,我能深刻体会到农大附中对于内高班的办学理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对于内高班学生的照顾,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是新疆学生,我们也禁止老师对学生区分新疆学生和北京学生,因为不论是新疆还是北京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都是一视同仁的,我们之所以对内高班的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那是因为他们是离家千里的的孩子。”
这里面,还有太多太多内高班的其他老师们,她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名字,就那样一直默默的付出着,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一定也想起了你们的老师。
教师节刚刚过去,而马上就要到来的十月一日又是新疆自治区成立61周年,希望在这个时间点下,能有更多的普通人关注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职员工们,她们为祖国教育事业,民族团结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真的比我们能够想到的还要多的多!
有一种职业最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精神最感人,那就是师魂;有一种情感最动人,那就是师生情……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就像太阳散发出的褶褶光芒,温暖人心,照亮前路,你还记得陪伴你走过数载春秋的老师吗?
采访、撰文:赵子云摄影:赵子云部分图片由校方和李玲老师提供,另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