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王志勇:如兰之馨化民怨 芳泽满园解民忧

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09-17

这是海淀·故事第701篇文章


新形态新动力系列

人物之九



“信访”二字在人们心中多有偏见,它似乎不是一个适合在茶余饭后谈及的话题。因为与之相关的新闻常伴随着人世无常的凄苦。曾有一段时间,法院的信访办本身也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部门,年轻的法官没有谁想去信访办工作。



这是王志勇在2010年被调到海淀区人民法院信访办时亲身经历的现状。现在,年轻的学生争先恐后想进入信访办。在王志勇办公室的书柜里,各类荣誉证书多得书柜门都快关不上。他还作为全国法院的唯一代表获得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他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只有两个字“馨芳”。“我们不是叫信访办嘛,我取了谐音叫‘馨芳’。书法不是我写的,词是我编的。如兰之馨,芳泽满园的意思。”


毫不安分的法律新人



在王志勇看来,自己走上法律的道路着实有些“阴差阳错”。AB血型的他有着反差极大的“双向性格”,一面喜静,曾沉迷于历史和考古,如今生活中与妻子的恬静时光是他最幸福的时刻;外在却又是社交处事的一把好手,“我一直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辩论比赛,主持节目,可能口才这方面还可以”。

 

自信的优势让法律成为了王志勇的志向之一,但他直言,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可能也受了父亲的影响,“因为我父亲是警察,他干了一辈子”。





刑事诉讼专业硕士毕业后,王志勇毫不犹豫地进入法院工作,“我们毕业那会儿,法学院的学生想法很单纯,第一个就是去法院”。80后的王志勇,童年也恰逢香港电视剧的鼎盛期,“小时候经常看香港的法庭剧,法官都带个假发,挺牛的样子”。

 

2006年,王志勇顺利进入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但对这个年轻人来说,按部就班地从法官助理做起,一步步成为真正的法官似乎并不是他对未来的设想。进入法院后,他曾先后从事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四年的经历,对他来说,有波折,更多的则是成长。


这份成长在信访办也得到了好的结果。




一窍不通的信访工作



王志勇大方承认,在来信访办工作之前,自己对信访工作可谓“一窍不通”,“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他刚到信访办时,整个信访办只有三个人。作为实实在在的空降兵,王志勇甚至“不知道来做什么”。





中国自古就有“击鼓鸣冤”的诸多轶事。早在1963年,国务院便制定了《信访档案分类方法》。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在中国的起步时间却较晚。2004年,中央政法委召开全国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电视电话会议,才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提出了“涉法信访”的概念。

 

之后,全国各地法院才慢慢开始建立处理涉诉信访的机构,“有的叫信访办,有的叫立案二庭,有的叫申诉审查庭,所以说法院的涉诉信访,是一个很年轻的部门”,当时的海淀法院信访办就连一个完整的章程或能够运作起来的工作模式也没有。


涉法

信访的由来


接待信访群众


在外人看来,王志勇从法院工作的前线直接走向了后方,“其实我曾经确实也想过离开,但是后来一想,我也不能这样灰溜溜地走”。“当时我来信访办时才30岁,而且那么年轻我就跑这养老了,我才不甘心。”他的信心与不屈来自从小到大的优异,他笑称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差不多都是班长、班干部。”

 

这份倔强的秉性让他在信访办开辟出一份独一无二的事业。被借调过来的王志勇从2010年3月开始,跟着信访办主任做起了“分拣”工作,也就是那时全国所有信访部门的一个工作制度——转办制。“俗称叫:谁的孩子谁抱走”。那时信访办的工作就是把案子转交给负责的法庭,“我一看,民一庭的,民一庭你拿走。这是刑二庭的,刑二庭拿走,处理三个月再交回来。”



冒着38℃高温,深入年迈信访群众家中走访



在王志勇自己看来,当时的信访办 “起到的是一个传达室的作用”。但这样的工作没有任何成效,少有法官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重新审核已经宣判结案的案件,转交出去的案件根本催不上来,“过了一两个月也没信儿,没人愿意办这些”。

 

2010年恰逢司法界的一个大事件,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清理信访积案”的活动,要求把过去积累的陈年老案必须百分之百地化解掉。完不成的工作和催不回来的案件终于让王志勇坐不住了。



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



从2010年5月开始,王志勇和他的老主任开启了由信访办负责的“清积”工作。他兴奋地表示自己很快就找到了感觉,“通过我们自己调件约谈,我们对这个案件就有了独立的看法。再跟当事人进行直接接触,逐渐开始把积案化解掉了。”

 

这个感觉不仅是指找到了适合信访办的工作办法,还有属于王志勇自己的价值,“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当你把一个经过十几年的案子化解掉时,那种满足感是其它事情不能代替的”。这份从职业上获得的满足感也让王志勇在信访工作上越战越勇,大概四个月的时间,王志勇处理了八、九十个案件,“差不多我一个人办了一半以上”。



到大连走访化解20年前的积案



一点一滴的实践也让王志勇注意到,绝大多数送到信访办的案子是没有问题的。信访办作为法院的一个窗口,可能在常人的理解中,就是让老百姓沉冤昭雪的部门。但其实他们做的更多的工作则是调解,信访人的上访原因有很多,但无论是让信访人接受判决,还是让涉案双方达成和解,最终信访办的目标就是让信访人息诉罢访。

 

“让他心悦诚服地息诉罢访是需要相当大的本事的。”他将这个困难程度打了个比方,“你看过《盗梦空间》吗?一开始主角是偷思想,这个就很难了。后边他们要植入思想。信访办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思想植入给他,让他放弃错误的想法,认同你的想法。”



2014年春节前赴山东农村调查走访化解10年信访积案


将心比心的真诚沟通


该怎么做?没人能教王志勇,“你要看判决、看卷宗,然后要见当事人,跟他谈,了解他的诉求。我们还经常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去调查走访”。一开始王志勇还是在办公室约谈当事人,但逐渐地,这样的形式也不足以让他了解事情的全貌。“我们到当事人家里去走访,这个效果是非常非常好的。”

 

说起这些年来的走访心得,王志勇显得游刃有余。“第一,你是带着满满的诚意去的。同样的话说出来,当事人感觉就不一样。第二,你只有深入到他的生活环境当中去,你才能够了解到案件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够了解到他的心路历程,他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的一种生活环境造成了他现在的想法?”



翻山越岭到信访人家中走访



在王志勇看来,只有对案件及当事人有了全方位的调查了解,才有可能找到化解这个案件的方法和途径。因为信访办的工作性质,王志勇接手的案件许多都经历了不止一轮的审判,每一个坚持信访的人本身就有着非同常人的执着,“长期的心理暗示,会使当事人有特别顽固的想法”。

 

所以信访工作早已不能靠常规方法来解决,“你必须要学会创造性的、发散性的思维。你要想方设法,从不同的路径去解决它。逻辑思维能力只是一方面,我更需要的是想象力”。



赴内蒙贫困县走访困难群众



这份想象力极大地体现在王志勇给案件当事人提供的司法救助上。海淀法院信访办目前有两块业务,一是大家熟知的涉诉信访一是国家司法救助。一些当事人的生活因为案件陷入了困境,只有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才能让他们彻底走出信访泥潭,所以就需要通过救助的方式化解。

 

“总结起来我的一个救助理念是,让司法救助成为点亮他们新生活的火种,而不是花钱买平安。”王志勇在给各大高校和法律机构讲课时,常用的几个案例都提到了如何创造性地给予司法救助。


点亮困难信访人新生活



“这是黑龙江省的一个村子,零下20多度,就住这种房子……”他在电脑上展示着每一次走访都会记录下的照片资料,破败的房子将这户人家贫困的生活境况展露无遗。

 

“这老人的儿子信用卡诈骗,他把家里的地全卖了给儿子还银行的钱,家里没有任何收入。你说给他两万块钱,没几天就花没了怎么办?后来我就想一办法,去养殖场,弄了13只羊,外加一车草料。给老人养羊,他就有收入,有收入他就不会上访。”

回访被救助老人,当初的13只小羊已繁育成18只


除此之外,帮助被诱骗贩毒的彝族少年,帮助他在走出监狱后进入技校学习,让他能有一技之长而不再从事违法的工作;通过将救助金交给当地政府托管,让患了脑瘫的女孩能够及时领取救助金。此外,王志勇也曾与银行联系,通过使用救助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让受助家庭能持续受益。

在凉山深处走访救助彝族困难群众


在信访中思考法律,了解中国

“您一直没有失望过吗?”这是我在采访提纲中没有准备的问题,但在王志勇给我展示了他们的工作记录后,这成了我最好奇的问题。


↑在法院北门接待

滞留信访人

处置滞留信访老人



信访办高压的工作环境,负能量满载的工作内容, 在王志勇眼里却有意思极了。“一方面,这里帮我重新认识了司法,思考了法律”。经历过切身实地的走访,深入了“田间地头”和“坊间炕头”,王志勇直言书本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时,知识才是有价值的,“一切的理论知识只有来自于实践,并且能够为实践所检验,并再次指导实践,才是真正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

 

另一方面,信访办的工作让他能重新认识社会,“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最广大的基层是个什么样,在这个岗位上,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高楼大厦,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生活并不那么如意。


复查案件,深入田间地头


在他个人的收获之外,他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同行。信访至今仍然是一个较为边缘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关乎法律问题,还涉及社会问题,甚至情感问题、心理问题。“我总结的工作机制也被很多外地省市借鉴,我讲的经验能够实实在在地指导他们的工作,能够真切地用在实践当中”。

 

在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支持下,王志勇也将多年信访工作的经验和那些真实的故事带进了大学课堂。“听完了我的课,有学生给我发信息说,想到我这儿来工作”。在王志勇的分享中,年轻人看到的是希望,“给老百姓真正去办实事,办好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荣誉!”


1 2

3

1.中国政法大学授课

2.为简阳市政法、信访系统授课

3.做客中国法院网


“为什么要失望?”他笑着反问道,“我觉得社会还是向好的方向在发展,而且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走访的足迹遍及街道胡同


朗读者



凌加,清华大学物理系2018届博士毕业生,热爱生活,喜欢朗读,希望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采访、文、编辑、部分摄影 / 蒙婷柔

朗读者 / 凌加

审校 / 冯焕丽

部分图片提供 / 王志勇



阅读更多故事


【故事】中科院物理所单欣岩:科研之路与自洽之旅


【故事】陶光怀:我家住在中关村


【故事】冰球小将助力冬奥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