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晒谷娃”到航空材料科学家:82岁李金桂的“勤奋人生”
这是海淀·故事第782篇文章
新形态新动力系列
人物之二十五
灰暗的少年、红色的青年;
而立之年矢志科研,
在航空材料界多有建树;
知天命之年游学美国,
从此打开世界格局;
退休之后,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继续在自己所从事的
行业中发光发热。
这就是今年82岁李金桂
老人的人生写照。
(向上滑动启阅)
人物简介
李金桂:1936年生于福建长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我国航空腐蚀控制及表面工程专家、航空材料科学家。曾任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航空工业航空材料、热工艺及理化测试技术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兼任数届中国腐蚀及防护学会副理事长、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编参编专著45部,发表论文13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大会重大科技进步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听李金桂老人谈人生故事,
我眼含泪水,喟叹于他的人生流转;
听他谈发明创造,
我又满心欣喜,
为他深深的问题意识
及分析思路所折服;
听老人谈自己学科的发展,
我又感到了一股时不我待,
投身事业的热情。
对李金桂老人的采访
就在悲伤、欣喜和感召力的
五味杂陈下展开,
宛若他起伏跌宕的人生。
地主家的“晒谷娃”
“我是靠着奶奶和母亲在码头上挑货的杯水车薪一点点长大的,”李金桂谈起奶奶和母亲哽咽住了。
李金桂生在旧社会,父亲在他未满周岁就因患病无钱救治撒手而去,家中八个兄弟姐妹的重负只能落在奶奶和母亲的肩上。
两个女人,四双手如何能养活十口人的生计?兄弟姐妹中,有的不幸夭折,逃的逃,走的走,一家人天各一方。最后,只有李金桂作为家中最年幼的孩子,被留了下来。
“福建长汀是山城。码头挑货要用扁担,从河边登几十个台阶上路,再上坡下坡,送给业主,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有时候还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地。到了夏天,扁担磨破粗布,母亲的肩膀上就生了疮,脓水直流。”纵使伤痕累累、痛苦不堪,母亲也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年少的李金桂也“知家识苦”,为了缓解家中的负担,在夏秋稻谷收获之际去地主家帮工看管晒谷场,就为一顿稀饭。
李金桂年少时便博闻强记,母亲为了“不耽误孩子”,咬牙从嘴边省出钱来,让李金桂上了小学。好歹读完了小学,中学三十个银元的学费母亲实在无力负担,李金桂只能辍学回家,联系了一家盐店做学徒。
命运开启了神奇的转折。1949年10月19日,故乡解放了,解放军挨家挨户动员穷人的孩子上学,“上学不要钱,政府还给书、给生活费。”
1950年夏,李金桂续上了学业,读上了中学。由于有了“失而复得”的切身之痛,李金桂在学业上异常勤奋;同时,满怀着对共产党的无限感激,他在思想上也十分积极。高中期间,他就担任了团总支副书记,义务每天晚上巡逻,以防国民党残匪下山抢劫放火,骚扰学校——他要保卫好不容易得来的学习机会,不容敌特的干扰;他要保卫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新社会!
短短几年,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金桂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心要为这样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空报国
1956年高中毕业在即,李金桂盼望的是要报考清华大学的“汽车拖拉机专业”,然而,祖国的召唤,改变了他的憧憬。为了壮大空军实力,1956年国家首次在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喷气式飞机飞行员。李金桂政治过硬、体魄健壮,成为当时学校招飞推荐的对象,组织上下任务,要自己去开飞机,李金桂的内心充满着未知、向往和期盼,“翱翔在共和国的蓝天上,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经过一个多月的县、专区和省医院的体检和全面的政治审查,李金桂的“蓝天梦”以为就要实现了,万万没有想到坏在 “牙”上。由于牙齿排布不整齐,经过空军招飞部门的慎重考虑,决定让李金桂进入航空院校学习飞机技术。
1956年,21岁的李金桂服从调配,保送进入苏州航专,1957年转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转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此,他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不成想,一待就是六十多年,海淀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中的“北京一号”
当年,北航师生以实践为导向,千余名师生鏖战百天,制成并试飞了新中国高校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李金桂承担了部分零件的生产任务,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飞机。
1962年毕业,李金桂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工委第六研究院第六研究所。“六所”是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前身,专门从事航空材料的研发。自此,李金桂开始在材料技术科研方面实施“航空报国”的理想。
藏龙卧虎环山村
李金桂的邮件和微信总落款“环山村李金桂”。环山村是哪?是什么让李金桂对这个地方如此情深?
上世纪50年代,我国计划要建设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材料是建设航空航天事业的基础,与设计、制造和使用部门密切相关,需要联系方便,又要靠山隐蔽、保密,所以选址十分严格。最后,经过国务院的批准,选择了三面环山的温泉镇环山村,1956年在这里成立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1962年,刚刚毕业的李金桂及他在同一大班的十九名同学被送上大卡车,直接拉到了这个当时还十分偏僻的小村。
李金桂和同事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航空发动机热端叶片高温合金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服役环境下合金的高温稳定性。
实验室、宿舍、食堂,三年“三点一线”的生活,李金桂和同事们终于成功研制了三种牌号的高温合金。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的国家科技大会重大科技进步奖。这三种合金目前在航空发动机上的运用非常广泛。
李金桂参加国防专利会议时小歇留影
在环山村这片“乐土”上,李金桂和同事一起完成了“航空发动机导向叶片高温防护涂层的研究”、“航天超高温瞬间涂层的研究”、“航空产品腐蚀及其控制手册的编写”等一系列高精尖课题,勇攀科学殿堂的高峰。
从技术员到专业组副组长再到副主任、主任,在研究室整整干了22个年头。1989年2月调研究所(后来改为研究院)担任副总工程师,后又担任了“《中国航空材料手册》的编写” 和“中国航空发动机材料体系的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1992、1994、1996年先后三次访问俄罗斯进行学术交流
到2002年《中国航空材料手册》正式出版,整整四十个年头——温泉镇环山村是李金桂事业的起点,也是李金桂人生五十六年辛勤耕耘的天地。
也是在环山村,李金桂联合全国500位材料专家,组织了21个分编委,形成了十册1100万字的航空材料典籍,这是我国从事航空材料研究、生产、设计、制造和飞行等部门百万职工的结晶。2004年,这部著作荣获中航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左:航空必用的《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右:《工程材料实用手册》享誉全国
中国的顶尖航空材料专业人才汇聚并耕耘于此,以这片小天地为支点甚至调动起全国的顶尖力量——这就是环山村的力量,温泉的力量,更是海淀的力量。
美国大学的“座上宾”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知识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余,掀起了第一波的“出国留学热”。“泥地里长大”的李金桂凭借着高中时期打下的英语基础,也获得了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1985年公派出国,费用由国家担负,第二年,匹兹堡大学聘请李金桂做了研究顾问,由美国大学发工资。两年的美国学习生活,拓宽了李金桂的视野,他结识了国际友人,同时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索。之后,他又多次赴美进行学术交流。
1985-87年留学美国时,在扫描电镜室进行材料高温氧化后的微观研究
匹兹堡大学的合作导师F.S.Pettit是高温合金和高温氧化方面的专家,国际知名教授。他的治学和为人,给李金桂很大的影响。
能在古稀之年依然主持、主编数十本著作,与李金桂这种学术毅力不无关系。2012年,李金桂出版自传回忆录,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应邀作序,师院士将这本回忆录定名为“勤奋人生”,是李金桂老人的真实写照。
1985-87年留学美国,后景高楼是美国匹茨堡大学主楼,右侧为卡内其.梅隆大学教学楼
在美国的这段经历帮助李金桂逐渐清晰了自己的科研攻关方向。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执行第10次太空任务时,爆炸解体坠毁。在电视上看到直播的李金桂十分震惊。从事航空航天的职业使命驱使着他找资料、寻真相。
NASA的调查结果表明,“挑战者号”右侧固体火箭推进器的一个O形密封橡胶圈,在外界低温下失去了弹性,引发了机毁人亡。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当时在世界都算是崭新的领域——材料及其制品的失效与延寿问题。
中国工程院《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综合组成员(院士与专家教授)
勤奋一生 著作等身
李金桂关注材料的延寿、防腐蚀,比挑战者号事故更早。1978年8月,国家科委方毅主任聘请全国27位科学家组建 “腐蚀科学”学科组,李金桂授聘,并担任大气腐蚀专业组副组长。
学科组当时承担了
(1)筹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2)制定学科8年发展规划;
(3)进行全国腐蚀调查。
李金桂负责航空腐蚀调查。
从1980年航空腐蚀调查开始到2009年历经三十年,李金桂为首的研究团队希望将腐蚀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工艺技术、可执行的具体规范,可遵循的实际章程。李金桂的目标达到了,同行们称之为“三十年磨一剑”。
2000年赴中国台湾省台南市参加海峡两岸学术会议(前排左3是李金桂)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在我国航空业取得成功之后,又与三个民营企业联合,将其理念及其理论、原则、技术和措施推广和发展,为国家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其显著。之后,一门新的学问《腐蚀控制系统工程学》,在李金桂的推动和呼吁下在全国形成了。他成为了我国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的创始人。
李金桂著作
→
2018年初已经完成27册丛书的出版
材料延寿系统控制
1994年4月,李金桂做了“关于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与出版三十册《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的专题报告,在中国科协申请成功“《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的编写”项目,组建了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为主任委员,包括19位院士组成的丛书顾问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先生为主任委员,干勇先生为名誉总主编。
李金桂为总主编,实际负责了丛书的总体策划、编写册数、经费筹措、分主编的聘请、编写过程中编写思路的协调以及最后能否纳入丛书的把关。
现在已经出版27册,还有《材料延寿导论》等四册丛书将于明年出版。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工程院《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李金桂担任项目组综合组组长,负责具体安排和组织,以及研究成果的汇总报告。
不忘初心,忠于党的事业,著书立说,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没有周六、周日,没有休假,在完成大量的研究工作和技术行政工作之外,李金桂主编专著24部、总主编一部(30册)、常务副总主编2部(20册)、副主编6部(6册),参编等专著45部(90册),公开发表论文130多篇,著作等身。
1976年,党和国家做出了建造某纪念堂的决定,航材院承担了纪念堂屋顶材料的选定工作。纪念堂要经得住八级地震的考验,采用什么材料成为重要的问题。
李金桂根据航材院20多年大气腐蚀的结果分析,提出了防锈铝合金加上多层保护措施的具体建议,被设计部门采纳。2014年,纪念堂屋顶翻修检查结果表明,30多年过去了,屋面相当完好。李金桂的建议经住了时间和环境的考验。1980年,李金桂还被聘任为纪念堂专用设备组技术顾问。
李金桂对共产党、对毛主席心怀深深的感激,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这个人生波澜壮阔的李金桂;李金桂对40年的改革开放充满崇敬,因为在这40年中,李金桂创下一番垂范后世的事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李金桂对“美丽中国”满怀憧憬,“要是整个中国每个地方都建设成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去处,那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呀!”
朗读者:邵博文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专业17级学生,曾担任北京化工大学609Online广播台音乐类编辑,爱好读书、朗读、诗朗诵,笔名归璞居士。
采访、文 / 郭之恩
编辑、音频剪辑 / 赵迪
朗读者 / 邵博文
部分摄影 / 王坤
图片提供 / 李金桂
审校 / 冯焕丽
更多海淀人物故事
【故事】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薛其坤:蒙山小船乘风破浪,黄金时代的远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