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编说|陈佩佩:从“务正业”到“不务正业”

杭州检察 2021-04-27

一袭“检察蓝”,是矢志如初的法治信念,是公平正义的信仰航标;一颗赤子心,以怀抱星辰大海的热忱,去诠释果敢无畏的检察担当。风雨兼程中守护公正,草蛇灰线里探究真相,倾心写人生,岁月吐芳华。为展示杭检风采,讲述杭检故事,特推出“钱塘检事”专栏,选登优秀工作札记,分享检路历程。



一字一句斟酌,一帧一画剪辑,一分一秒专注……他们,是隐在文字背后的记录者,是透过镜头表达的讲述者,在检察队伍之中,既生动又特别的存在——小编。今天推送萧山区检察院办公室干警陈佩佩的《从“务正业”到“不务正业”》,让我们走近她九个月来“白天黑夜颠倒转,视频海报轮番来”的小编生涯。


风雨兼程 | 守护正义

萧山区检察院办公室干警

陈佩佩


从“务正业”到“不务正业”




“你在哪里工作?”

“检察院。”

“你是做什么的?”

“微信小编。”

“这是干什么的?”

“…”


这估计是每个检察小编都曾遇到过的“夺命”三连问。每当这时,面对一头雾水的亲戚朋友,我总会说一句“说故事的”,对方则往往会在貌似恍然大悟之余,对我形成这样的初步印象——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吗?好像是的。采稿、编辑、发文,脖子上还总是挂着相机,同事们都笑话我像个狗仔队,无孔不入。而实际上,我每天发愁的也和他们不一样:怎么整理出一目了然的排版,怎么挑选一张吸引人的封面,怎么想出夺人眼球的话题?还有永恒的——这篇文章到底几点发?


写这篇文章时,我总在想怎么能让标题更吸睛,拥有更多点击量,活脱脱的小编思维,然而就在9个月前,我也曾是大家眼中的“务正业”的一员。



2013年9月,我通过考试进入了萧山区检察院。此后6年,“流水的师父、铁打的兵”,在历任老师的指导下,我从初出茅庐的书记员,成长为一年协助办案近百件的检察官助理。和所有人熟悉的检察工作人员一样,埋头打案子,抬头就是提审、开庭。那句庭上再熟悉不过的开场白:“我们受检察院的指派,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我也曾张口就来,能够站在公诉席前也曾是我最大的骄傲。


内设机构改革后,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了办公室,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做微信小编。小编是什么?我也曾以为这是个与“美学”相关的工作,选个漂亮的排版、找些顺眼的配图,把文字一拼,圆满!但其实——


小编是“八卦”收割机。天天游走在各个部门,见到办案人第一句话就是:“最近有可以写的案子吗?”拿着笔记本到处跑,就是为了随时记录下新的新闻点。小编是“朋友圈”轰炸机。每天固定一条官微发布加无数条友情转发,求点赞,求在看,乘风破浪,招数尽显。小编也是“节日”战斗机。一到各种节日、节点,各式各样的策划主题应接不暇,视频、海报、漫画等新作品层出不穷,一家赛着一家地新颖亮眼。



“白天黑夜颠倒转,视频海报轮番来”,小编这个职位的确不如听起来那般可爱,但这并不影响我这段日子以来的乐在其中。


原因呢?


因为担当。小编是一支“小众”的队伍,说是队伍,有些单位里小编可能就只有一个人,在我看来,每个小编都有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的孤勇。他们不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在KPI的压力下,尽力用各种形式为检察事业增光添彩,他们让检察工作不再神秘,让检察办案展现在阳光之下,他们深知重责在肩。所以他们哪怕不是法律专业,也总是努力弄懂每一个法律概念,辨析每一项罪名,理清每一条脉络,分析每一个细节,对待每一个线索都像办理一个案件时一样谨慎,对待每一份稿件都像起草一份文书时一样仔细。他们深挖细看,他们深入浅出,他们不论在岗6个月、1年还是3年,永远改不掉的习惯都是在按下发送键前预览无数遍,严谨、踏实,他们举重若轻,将释法说理之责牢牢地记在心上。


因为柔意。以往和朋友交流时,在讲述案例后,他们最关心的永远是判了多久。“这么重啊!”“怎么这么轻易放过他?”这样的话更是听过许多。人们心里对于刑罚轻重程度认知并不同,他们可能忽略了嫌疑人可能已有多次劣迹,需要一次醍醐灌顶的深刻教育;忽略了这次也许仅是家庭矛盾后的一次冲动,检察官费尽努力才让双方和解。检察官在办案背后的思虑和努力不仅容易被忽略,更容易被误解。所幸,我是一名小编,我能用心倾听背后的故事,深挖背后的原因,同时体味检察工作的不易。用我的笔,将所见所闻用故事的方式说出来。以案件警示人,以真情打动人,讲好检察故事,传递司法温度,让人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提高法律认识,打消误解,进一步提升对检察工作的认可,向社会传递善意,释放柔意。


因为信仰。学法之人,自然信仰法律,崇尚公平,渴望携正义之剑扶弱济世。疫情期间,我在旁看着检察官讯问口罩诈骗犯,有时也会心生羡慕,如果是原来,我可以坐在那个位置上伸张正义,然而现在我又能做什么?发声!疫情期间,萧山检察官方微信从原本的一周三更变成每天更新两篇,白天写稿、晚上编辑成了常态,而让我感动的,是不论我几点写好稿件,发送审批后总能立即得到领导和上级的反馈,这也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时我也曾问过主任,我们只是一个基层检察院,疫情期间各种信息泛滥,我们在这之中又能有什么影响?她的回答很简单:我们是官微。是的,即使不轰动,即便不新潮,官微两个字一出,就代表着真相,代表着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时至今日我还会很怀念那段岁月,不论是基层院还是上级院,所有的小编铆足了劲,不分白天黑夜的写稿,相互加油,相互支持,让那些原本有些高冷的官微们,一下子温暖了起来。在他们笔下,一件件令人气愤的口罩诈骗,一个个坚守在战疫一线的检察身影,一份份隐藏疫情背后的无私奉献,我知道,那是万众一心、是信仰的力量,在危难时刻,我们始终持续地、理性地用温柔的笔触发声,只为传递这一句:别怕,我们一直都在。



时至今日,还是总有人会问,做小编比办案子轻松吧?我只能哈哈一笑,懂的人懂。


我记得连拍几天视频回家时双膝无法弯曲的疼痛;我记得磨稿子无数直至发布前一刻要打翻重来的崩溃;我也记得凌晨抓着鼠标睡着醒来继续编微信的疲倦。但还好,我也记得看到成片时的喜悦,记得稿子被各级媒体录用时的骄傲,记得深夜醒来时队友的对话框突然亮起,说着“我来了,刚才睡着了”时的感动。


我想,小编们一定是太清楚肩上的责任、笔尖的力量,所以即便在幕后,即便不留名,也始终不懈,彰显检察的担当,传递司法的柔意,守护安宁的信仰,我们无畏,我们坚守,我们并肩作战。


这或许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务正业”吧!



编辑 | 韩江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