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季故事汇】王燕:感恩南科大,让我收获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2021年毕业季,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研院综合评审等环节,10名毕业生获“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称号,即2021年“研究生十佳毕业生”。让我们追寻他们的足迹,见证他们的成长与收获!




王燕

学      院:工学院

系      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导      师:郭传飞

座  右 铭:做一个海边捡贝壳的孩子

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

培养形式: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柔性电子学

毕业去向:南昌大学校聘副教授

获得荣誉:

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1年博士学位优秀毕业论文

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毕业生”

科研成果:

1.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31, 1902955. (IF 27.4)

2. Materials Today Physics, 2020, 12, 100191. (IF 10.4)

3. Journal of Materiomics. 2019, 6, 152. (IF 5.8)

4.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181, 107660.(IF 7.1)

5. 中国发明专利,CN 109330590A

6. 中国发明专利,CN 110767075A


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王燕的南科故事吧!



01


从“过客”到“归人”

2016年7月份,当时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南科大,对当时的南科大而言,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可南科大的包容触动了我。对于当时我的访问学者身份,南科大并未表现任何的排外,我享受了和正常学生一样的待遇,包括图书馆藏书的自由借阅、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免费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预约和使用等。正是这种包容,让我下定决心到南科大读博,从“过客”到“归人”。


02


走上科研道路

我的导师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郭传飞教授。在南科大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因课题的契合,合作的老师就是我后来的导师郭传飞教授。在那一年的访问期间,一方面,郭老师的学识以及科研敏锐性让我十分佩服;另一方面,在南科大访问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学术储备以及科研能力上的亟待提升之处。因此,读博和选择郭老师作为导师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郭老师对我的指导方式既有“言传”也有“身教”,指导的内容即有“处事”也有“为人”。

我所钻研的课题经常需要使用扫描电镜,我们多把电镜当成了一种工具,没有去探索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每次操作电镜或者组会解读电镜图片时,郭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解释其中的原理,启发我们去思考,去刨根问底。

在后来的学习中,我渐渐体悟到,郭老师这不仅仅是在教导我们知识,而是在引导我们养成一种对知识、对技术“极尽探索”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郭老师践行“四个工作段”的工作方式,把工作时间分成上午、下午、晚上和凌晨,每次我们晚上甚至深夜给郭老师发过去论文,他几乎总能在第二天我们睡醒前把修改好的文章发回给我们,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科研需要勤奋,需要惜时高效,需要持之以恒。此外,郭老师骨子里坚信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时,可谓人人自危,谈新冠色变。可郭老师不仅积极筹备防疫用品,并支持爱人投身抗疫一线,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郭老师远不是传统意义的“学究”形象,他文能绘画、书法、雕刻,武能打羽毛球、跳高、跳远,更是烧得一手好菜。郭老师这些爱好与能力本质上来源于他对科研、对艺术以及对生活的一片热忱。这也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左一:郭传飞教授,左二:王燕,右二:王中林院士,右一:白宁宁博士



03


在学术交流中找寻“新生”

2019年,我有幸获得南科大研究生国际交流奖学金,前往瑞典参加第26届先进材料大会,并作了口头报告分享。这段经历就现在而言可能是简单一句话,可当时心里还是满满的忐忑,因为虽然在课题组我们执行的是双周英文口头汇报的制度,但是直接出国参加国际会议,面对主要来自英语为母语或者工作语言的顶级学者做学术报告,我还是有些信心不足。


后来机缘巧合读到了马兆远教授《量子大唠嗑》里的一句话——测量工具决定被观测者是什么,我突然顿悟了。对我们而言,“参加学术会议”、“口头报告”、“墙报”这些都是测量工具,我们具备什么性质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有这些性质,而是因为通过测量工具,才让我们显现出这些性质。某种意义上来说,测量工具是打开“密闭容器”的手,只是打开的结果不是50%的死亡,而是100%的新生。


带着这种心态,我又参加了2019年软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讨和第五届柔性电子——软物质材料国际学术会议,并且做了墙报分享。感觉自己的学术信心,也在这一次次交流与展示中慢慢得到增强。


王燕在瑞典参加学术会议

04


在南科大坚定追求卓越的信念

有时候也会想,在南科大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奖学金?文章?师生情?同窗谊……不可否认,确实在南科大收获了很多东西,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这其中有些东西甚至可以说会陪伴我一生,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追求卓越的心态。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这样的台词“Chase the excellent, success will follow”。如果在刚来南科大的时候,我可能对获取不错的奖学金、发几篇好文章、和师生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向往。也许最终我也能获得这些东西,但是我很可能会在得到这些东西后而迷失自我,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是南科大,让我坚定了追求卓越的信念。追求卓越的过程,就像种下了一棵不断成长的树,那些之前想要的“成功”,就如同一颗颗果实,在树上自然地结出。


当然,我远不是最开始就有这种追求卓越的心态,而是在与老师的相处,以及同学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这种心态。所以我特别感谢南科大,帮助我培养一颗无畏向上的心。


在这几年里,我跟老师和同学们相处非常愉快。很怀念,夏日傍晚,凉风徐徐。我们经常饭后散步走上荔枝山栈道,欣赏南科大美景,放松心情的那些片刻。

课题组成员在荔枝山上留影



05


给学弟学妹的tips

学会统筹规划

就时间管理而言,我有一个小技巧。研究生阶段事情繁杂琐碎,需要统筹规划。我会每天早上在Excel列出需完成的事务清单,晚上对清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确认,若完成则标为绿色,未完成则标为红色,并备注没完成的原因。我发现很多时候,仅仅是事情写出来,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因为许多事情,自己只要开始愿意去做,就常常能及时完成。


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而言,我推荐费曼学习法。用概念、教给别人、回顾和简化四个步骤去学习和理解知识点,其原理来自于吸收率金字塔理论,通过教学和简化这两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是生活的一部分

科研与生活其实并不像跷跷板的两极,此起彼伏、顾此失彼。科研与生活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科研是生活中带来“乐”的那一部分,自然无需平衡。如果是带来“苦”的那一部分,那我觉得可能需要思考科研是否适合于自己。


“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06


感遇恩师

回首在南科大的几年,最想感恩的还是我的导师郭老师。南科大做访问学者最初的几个月应该是我人生至今最迷茫的时段,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仿佛置身泥潭,充满了无力感。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可能不会变得更差,但是也很难变得更好。一方面害怕自己会随波逐流,慢慢接受自己的现状;另一方面却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样从那个困境里逃出。郭老师这个时候的出现仿佛一束光,他的学识以及科研敏锐性让我找到了科研的前进方向,他的个人规划建议更让我走上读博的人生“快车道”。这束光不仅照亮了我的前程,也同时给了我前进的力量。


我时常会想,假设我没有遇到郭老师,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我的人生格言会从“向上而生”变成“知足常乐”了。


所以在有一年的教师节贺卡上,我把郭老师比作刘慈欣《乡村教师》中的李宝库,抛去小说本身情节的宏观叙事而言,我觉得郭老师于我的意义就如同李宝库于四个小孩的意义。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来源:南科大研究生院

图文:由受访者提供

文字编辑:劳湘雯

值班编辑:杨奂彦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方科技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