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面对美国打压,华为如何突围?中国科技创新在倒逼中面临转机!

人大重阳 2019-11-0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4000字,读完共需6分钟

编者按:5月21日,75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媒体群访,回应了来自美国的“打压”、海思“备胎”计划等。关于华为如何突围?任正非说,过去的方针是砸钱,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光靠一个国家恐怕不行,还是要全球寻找人才。关于科技创新,中国到底如何在倒逼中寻找到转机?本期微信综合了人大重阳多位专家对此的相关评论。



  美国为何如此焦虑?

创新力的下降是根源  


卞永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为什么美国会不遗余力的挑起这场损人不利己、同时也没有取胜把握的贸易战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威胁到了它的霸权地位,但这并不符合事实。美国仍然是最强的霸权国家,如果说其相对实力下降,那也是因为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地区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在给他国人民带来痛苦的同时,也损耗了自己的实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现行国际秩序受益最大的国家就是美国。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美国焦虑的根本原因来源于其创新力的下降。自20世纪发源于美国的互联网带动了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以来,能带来全球性深刻革命的技术就鲜有出现。美国曾经吹捧的3D打印、页岩油等技术,远没有达到原先的预期。由于缺少重大科技的出现,对美国经济走势带来深远的影响。从需求侧来说,必然带来投资需求的减少,同时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而对于传统行业来说,产能过剩随之而来。因此,它们只能将工厂关闭或者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地区,这进一步造成了经济空心化,形成了“铁锈地带”,更多的资金不断投向房地产和复杂的金融产品,形成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但是总有一天会破裂的巨大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次预演;从供给侧看,新技术进步缓慢,让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潜在的均衡利率水平也会不断下降,所以,美联储刚刚开始加息进程不长,特朗普就已经跳脚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无法承受高一点的利率。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10年开始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已经连续7年全球第一、研发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位,是第一位美国的95%左右。而在2000年,中国PCT专利数量只有美国的2%。

 

 

  

从企业的角度,华为PCT的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其中有三成是5G专利。华为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更是构筑了庞大的上下游生态系统,因此我们看到,最近美国相关的科技企业股价大幅下挫,这可能也是特朗普没有预料到的,华为还没有受到影响,美国的一些企业先受伤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多样性正在产生需求的多样性,并成为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其实,中美仍然面临科技合作的重大机会,比如,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丰富的数据、众多的需求和美国更先进的算法和硬件结合起来,绝对可以创造出更大的蛋糕,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显然,美国还是被焦虑困住了手脚,它应该重新回味下习近平主席说的那句话:“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


(本文摘自《中美贸易冲突的根源是什么》,该文刊于2019年5月22日今日中国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令美国焦虑不已,在科技领域频频出招、对中国进行科技制裁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短期来看,科技制裁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但长远来看却并非全无益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科技制裁倒逼中国技术创新全面跃迁  


刘玉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是当前全球少数能够在技术上和美国同台竞技的国家,但目前美国在科技领域占主导性地位的一元性结构也是事实。因为技术路径的依赖,很多国家无法摆脱美国的技术控制,反而越陷越深。在这个全球数字化市场争夺的大历史关口,美国将中国推到美国的对立面,为中国咬牙克服阵痛,重构世界信息互联体系创造了巨大契机,未来国际互联的二元并行之势呼之欲出。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恰恰是因为外来市场挤占带来的“软”约束。首先不必忌讳问题。为什么我国企业喜欢用进口元器件?因为物美价廉。这是事实,任何新的科技产品都有一个从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过程。日本最初的国产小轿车用的是卡车底盘,毫无舒适性可言。如果不是日本当局咬紧牙关自主创新,不会有今天日本汽车的全球风光。其次国际挑战将倒逼我国企业直面创新软肋。我国当前并不缺尖端创新的一流人才、更不缺科技发展的平台。但在造不如买的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的增速要求都不允许预留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美国的强硬态势,对我国企业而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将直接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这是大问题,也是大机遇。

  

当前我国克服阵痛,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其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少数大众的不理解。美国对中国制裁的升级,慢慢地开始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认识到了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这对于我党高瞻远瞩的战略推进,对于国家转型,反而是正能量,不是阻力。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感谢”美国,美国的任性,正在帮助中国塑造独立市场产业的升级,技术和市场两者缺一不可。美国的单边挑衅,帮我们做了一直想做的事情:培育独立市场。市场的独立性是国家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国家未来不可避免的发展进程。


(本文摘自《中国将迎来自主创新黄金时代》,该文刊于2018年4月18日环球网。)


在造不如买的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的增速要求都不允许预留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美国的强硬态势,对我国企业而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将直接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但随着中国逐步接近技术前沿,基础性研究的相对重要性将越来越高,国家在研发领域发挥的作用必将上升而不是下降。在研发领域起决定作用的是大企业,只有大型科研机构才拥有高科技行业基础性研发活动所必需的财务资源。


  中国科技创新何以突围?

还是要靠国家和大企业!  


罗思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创新无疑已成为中国经济战略关键词。但遗憾的是,许多媒体对此进行讨论时不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方式,反而屡提错误的观念。从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事例显示,大企业而非小企业,对于研发与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即企业-政府”是科技研究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两者,小型初创企业不可能成功推动这些进步。要成功发展创新经济,中国就必须学习实事求是,而非科技发达国家的神话。


首先,鉴于研发活动的长期性和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大部分最基本的研发活动必须是由国家承担的。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即主要靠吸纳境外先进技术发展自己,意味着中国目前以由企业承担的二级和三级研发和创新为主。但随着中国逐步接近技术前沿,基础性研究的相对重要性将越来越高。因此,与某些人的臆想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在研发领域发挥的作用必将上升而不是下降。


其次,如仅就企业界而言,在研发领域起决定作用的是大企业。即便在关键性技术创新主要由小型“初创企业”产生的情形下,这些成果也主要是在依托国家资助的大型科研机构的背景下取得的,因为只有大型科研机构才拥有高科技行业基础性研发活动所必需的财务资源。起家于“车库”或企业孵化器的初创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因为这些“车库”或企业孵化器紧靠大型的,特别是国家扶持的科研机构。世界上最著名的案例硅谷及其与斯坦福大学的密切关系就体现了这一趋势,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在其繁荣之路上除面临其研发投入远远低于美国这一问题外,还面临着一个决定性的问题。中国的企业并不是以美国式的大企业所主导,恰恰相反,中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均弱于它们的美国竞争对手。美国企业巨大的技术实力远非目前规模的中国企业所能比拟,除非中国能够建立规模和实力与美国类似的大型企业。


(本文节选自罗思义著作《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之第九章《谁能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刊于2016年4月26日新浪财经。)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快”仍是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抢占先机”仍是创新战略的重点。然而,在当今世界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保持原有“快马加鞭”型追赶模式的同时,更要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建立起久久为功的理念,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


  科技创新:

从快马加鞭到久久为功  


刘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如今,中国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都使用着相同的发展模式,即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通过进行一些适应性修改,或者部分优化、集成,从而在中国巨大的市场上构建出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成立有赖于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分工配合。那些拥有新技术的企业首先在本国内生产新产品,但随着新技术的标准化与普及化,市场逐渐饱和,产品的利润开始下降。这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技术转移来弥补技术创新时花费的研究开发成本。而在此过程中,后发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需求剧增,技术创新企业便开始在距离市场更贴近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利用其市场规模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谋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快马加鞭”仍将是一种最常见的科技创新模式。在这种发展模下,“快”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与此相对,那些信奉“久久为功”并立志于经过长期努力和积累,从而进行更具多元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企业,则很可能因技术更迭或过高的投入而错失发展良机。事实上,即使颇具规模和研发能力的企业,也不敢贸然进行这样的技术创新。


但是,中国科技创新企业从“快马加鞭”型转变为“久久为功”型发展是必然的。一方面,全球化趋势逆转。由于巨大的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代表的,曾经在全球化进程中占尽便宜的发达国家,必然会改变过去拥抱全球化的政策,限制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一些具有高垄断性的技术或原器件的获取将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某些领域逐渐完成赶超进程。在一些领域,发达国家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可供引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若没有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实质性突破,那么企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将受限。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国家必须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久久为功”型的技术创新,而这也是一些企业发展自身的所需。

  

当然,这样的转型也是艰苦且极具风险的。以华为自主研发芯片为例,2004年华为成立海思,并于2009年推出海思K3V2芯片,但因质量问题成为市场笑柄。然而,华为硬是咬紧牙关,又经过5年的努力,从2014年开始持续推出芯片,每一代都有新的进步,最终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熟产品。事实证明,华为的“久久为功”型创新理念帮助其从技术的追赶者成长为技术的开创者。


(本文摘自《科技创新,更需久久为功》,该文刊于2018年5月19日《环球时报》。)


相关阅读

【聚焦】打贸易战,中国经济有何底气?这期《焦点访谈》说透了!

【推荐】去年今天停战!中美磋商为何反反复复?美方所图并非贸易这么简单!

【荐读】陈定定:华为可以成为全球科技领导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