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预警】美国制造业大罢工!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场残酷的“持久战”
本文大概39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编者按:最近由奥巴马夫妇制作的首部纪录片《美国工厂》在影院上映后,一炮而红。曹德旺和他的美国工厂引发了国内外的热议。纪录片里,曹德旺成功瓦解了工会的努力,但在镜头之外,被美国制造业裹挟的通用汽车没能幸免,近5万人大罢工,通用汽车再次感受到了被工会支配的恐惧。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致力于推动制造业回流,只不过再怎么关紧大门,也无法避免制造业出现的衰退迹象。美国制造业怎么了?当下,中国制造业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今日,人大重阳君为您一一解读。
导 语
由中美贸易结构性失衡引发的贸易摩擦,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而中国前进的步伐明显超出美国的预料。全世界三百多个产品大类中,中国有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为尽早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动制造业高性能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这又是一场“持久战”。与此同时,特朗普挑起的贸易纷争让全球制造业紧张,也给美国带来了“恶果”,近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近5万人大罢工,令全美汽车制造行业12年来首次陷入“停摆”,美国制造业的“警报”已经拉响……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制造业“持久战”的四个敌人
中国制造业要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就必须认清阻碍“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几大敌人。只有逐个击破,才能保证这场战役取得最终胜利。
一是核心技术的落后者。在高铁、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冶金与采矿等效率驱动型工业领域,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到,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顶端的许多核心技术储备方面,特别是前沿行业中的商业航空器、半导体、生物机器、特种化工和系统软件等领域,中国依然处于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要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需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这些技术落后领域无疑像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实现的“敌人”,各级政府、产业与科研人士需要全神贯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陷阱,才得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是外部技术的防堵者。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焦虑与不满。他们指责中国有计划地通过补贴、强迫技术转让、并购、“网络窃取”等方式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迅速壮大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欧美国家不仅在高新科技领域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也会周期性运用经济制裁等手段对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进行围追堵截。最典型的莫过于2018年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在参议院作证时列出了征收关税可能覆盖的十大高科技产业,它们均来自中国政府为实现制造业强国而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而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也反映出了对美国领先的技术优势可能被中国赶超的焦虑和不甘。消除这些防堵者,是中国制造业壮大绕不开的任务。
三是政策落实的怠慢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发展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政府更加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区域,在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的投融资、行业政策等多方面制度竞争力水平已经出现“二元结构”。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中国越发达的地区,越觉得自己的营商环境还不够好,还要大力改善。但一些地方的营商环境长期没有根本改善,相关官员观念落伍,思想不够解放,甚至被锁定在一种“前现代”的状态。当发达地区努力做到对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那些地方却对当地投资企业关门打狗、烦苛无度、随意干预还时常发生,“制度税”奇高,投融资不畅。这些政策落实怠慢者被企业家视为畏途,被投资者视为禁区,也是一些地区制造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敌人”。
四是骄躁情绪的鼓躁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钱包渐鼓的中国中产阶层都将购买“洋货”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最近几年,中国制造逐步摆脱了“便宜低质”的低端货标签,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不断提升质量、技术含量和价格竞争力,以价格公道、品质可靠、技术先进等崭新形象出现在世界消费者面前。同时,对中国产业发展道路的看法,国内舆论出现了一些过度乐观的声音。有的人认为,经过十数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在各个行业已经强势崛起,已经把欧美国家的企业挤压地喘不过气来,过去被吹上天的日本制造也走下了神坛;也有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面对这些围绕中国制造的骄躁声音,我们一方面应该肯定近二十年来中国制造在各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充满自信,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客观看待中国制造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知耻后勇。
面对复杂舆情,作为智库也应当发挥咨政、启民的作用,为国家产业战略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以专业、客观和独立的方式,帮助决策者对政策进行充分的论证与评估,进而体现政治决策机制的公开化、社会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在诉求多元化的舆论环境下,智库应起到了政府决策层与社会舆论之间协商沟通渠道的作用,在这种重大事件上应该发声,向老百姓向社会客观的清晰的阐述智库的看法和见解。
(文段节选自《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和世界未来》第三章国内治理:跨越发展陷阱158-164页)
美国制造业扩张政策并未获得成功
刘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未来美国还能吸引制造业继续回流吗?
未来美国制造业回流还是比较困难的。目前特朗普对不迁回美国生产的企业征收35%的税款,迫使部分美国制造企业继续坚持在美国本土生产,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国内制造业生存环境确实较差,对制造业回流吸引力不足。在此背景下,仅靠政策推动而形成的制造业回流趋势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配套跟上,如果缺乏有效的配套服务,一些制造类的中小企业很难承受高企的成本。然而,随着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全球布局日益深化,尤其是国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大量的制造业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也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导致美国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集聚效应差,对制造业回流的吸引力不高。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是否已经失灵?
总体来说,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计划的目标与美国向全球发起贸易摩擦以及快速加息的政策不协调。这一政策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将很大程度导致“制造业回流”计划失效,再加上美国人力成本高企、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等客观原因,“制造业回流”前景堪忧。
第一,美国向全球发起贸易摩擦的行为直接导致制造业回流政策失灵。美国对包括钢铝等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高额关税,导致出口至美国的原材料价格高企,成为阻止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重要原因。
第二,持续不断加息导致的利率快速攀升会抑制投资,使得制造企业回流美国的积极性降低。据业界预计,今明两年美联储将快速加息3~4次,美元利率将因此快速走高,进而抑制企业投资和制造企业回流投资计划的实施。而美元的升值也威胁到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和复苏。
第三,人力成本高升等成本推高因素导致制造业回流政策失效。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企,据《经济学人》智库2014年的统计,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为37.2美元/小时,远高于德国、韩国等国家,更是中国劳动力人本的9倍多。在美国当下就业充分的情况下,制造业回流只能抬升日益高企的劳动力成本,而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又会进一步阻碍制造业回流美国,形成恶性循环。
(文段节选自《美制造业“回流”难偿所愿》,刊于2018年11月23日《国际商报》。)
推荐阅读
【独家】70年视角下,中国崛起持久战进入“战略相持期”
【实地调研】中国斗志被激发!贸易战前线已备好“持久战”
【专访】刘英: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应对不确定性—— 八月经济热点回顾与评析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